疫情“風口”下沒有躺贏,做好互動體驗才是在線教育的核心拐點

疫情“風口”下沒有躺贏,做好互動體驗才是在線教育的核心拐點

“在線教育又一次站在了風口!”企業、分析師、投資者們紅著眼睛搖旗吶喊,下行的大環境和疫情的雪上加霜讓整個市場低迷了太久,行業需要一些振奮人心的消息。確實,當“停課不停學”的口號喊出、近2億學生湧向在線教育平臺,這個行業迸發出四射的活力,各家似乎都相信自己還能再次成為“風口上的豬”。

但是,當各家熱情洋溢砸錢推出免費直播課卻頻頻翻車,當多個在線教育股價升溫不久便開始回落,筆者不禁想,“豬都能上天”的時代終究是過去了,在線教育行業確實再一次迎來了風口,但這“風口”是屬於精耕細作者的。

直播公開課頻頻翻車,這場豪賭沒有贏家

疫情當中,千萬“不請自來”的流量浩浩蕩蕩湧向了在線教育平臺,這對在線教育而言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以新東方在線、學而思網校、猿輔導、作業幫、網易有道等為代表的在線教育企業衝紅了眼,迅速展開了新一輪的流量搶奪大廝殺,一邊推出免費直播公開課、高價聘請名人講師坐鎮,一邊動輒砸上億的大價錢增加帶寬。

在這場廝殺中,以直播公開課為主要形式的網絡大班課再次成為了主角,其首次公開亮相還是去年暑期的事情。彼時,以學而思網校、猿輔導、作業幫、掌門1對1為代表的各大玩家紛紛從往年熱捧的一對一教學模式中轉身,躍入網絡大班課的流量廝殺中,其燒錢開路的狂熱程度一度令業內外瞠目,甚而有人形容該“百團大戰”為一眾在線教育企業的垂死掙扎:資本冷卻、一對一教學模式盈利遙遙無期,在資金鍊斷裂前,粗放的網絡大班課由於具備規模效應,成為上述在線教育企業追求低成本、高收益美夢的最佳選擇。

但對網絡大班課而言,這場疫情並不只是機遇,機遇下面還暗藏著危機。當數以千萬計無法去學校的學生被迫嘗試、熟悉、接受直播公開課,網絡大班課以極低的成本完成了一場大規模的用戶使用教育;但是,面對突如其來的使用量暴漲,如果網絡大班課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一次性將種種弊端放大到如此廣泛的用戶面前,或會對其未來的發展產生遏制性的反作用,畢竟“體驗”才是在線教育企業們生存的根本。

起初,人來了,而且來了很多;公開課開了,而且節節爆滿;玩家股價升了,而且急拉飆升……短時間內,直播公開課迎來了空前繁榮,玩家和投資者信心大漲。但是,市場再一次表明,正如無數抓眼球的網紅產品所經歷過的那樣,這種高度情緒化的繁榮只能是曇花一現,當用戶的新鮮勁過去了,考驗產品價值的時刻才真正來臨。

很快,反彈來了。許多懷著滿滿期待體驗過一次的家長和學生髮現,這種類似於把傳統的線下課程生硬搬到線上的模式效果並不如人意。且不論由於技術上的不足導致頻繁的登錄難、卡頓、宕機等問題,直播公開課在課程設計上就沒有把用戶體驗放在核心,一個講師對應著成百上千、甚至數以萬計的學生,如何監督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如何瞭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如何滿足每個學生個性化的需求?又如何與學生進行互動、提升課堂體驗和效果?直播公開課本質上是一種單向傳播,課程時間長、課程內容單一,從設計原理來說就是為了滿足在線教育企業低成本獲取高收益、而非是滿足單個學生的需求的。

學生和家長開始對直播公開課表現出不滿,負評如潮,可以預見,隨著各大平臺直播公開課的在線人數、完課率下滑,疫情結束後真正留存的用戶並不多,幾大頭部玩家的股價也應聲回落。業內人士指出,疫情一下子透支了在線教育平臺未來幾年的新客增長,而平臺顯然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由於這樣或那樣的缺陷留不住人,反而不利於對網絡大班課的推廣。

互動體驗是核心拐點,在線互動課成機會點?

目前看來,在解決體驗性差這一問題之前,網絡大班課的路並不好走,或許無論是去年暑期的“百團大戰”,還是今年疫情期間的廝殺,幾大在線教育玩家們在網絡大班課上的豪賭並沒有贏得該有的成績,筆者認為,這場戰役短期內不會有贏家,甚至部分企業有可能因此透支出局。那麼,面臨著資本冷場和獲客成本上升兩座大山,在線教育企業的路在何方?

正如前文所述,前幾年備受追捧的在線一對一教學模式已被一眾企業拋棄,真人互動的一對一模式固然能滿足學生對“用戶體驗”的需求,但對在線教育企業而言,一對一教學從來都是一門虧本的生意:獲客成本太高了,每增加一位學生,就必須增加一位教師的投入。做一單虧一單,規模越大,虧得越多。

如此看來,既要滿足讓企業生存下去的“規模化”,又要滿足確保用戶體驗的“個性化”,網絡大班課和一對一教學模式都跑不通,而最符合需求的顯然是折中的在線小班課模式,同樣具有真人互動屬性,即一位老師對應3-5位學生,運營成本比一對一低,獲利空間更大。

當然,小班課模式相比一對一教學,在上課平臺構建、學生匹配和管理、個性化教學等方面面臨著更大的挑戰,課堂中的每一位學員對老師、教材、同學等的偏好各有不同,如何把興趣相近、學習進度相仿、對老師的偏好相似的3-6名學生組合在一起,實現精準匹配,又能根據學生臨時取消排課等因素進行彈性調整,這對排課系統的技術有很高要求,技術門檻更高。目前已有少數在線教育企業依靠自身的技術系統跑通了小班課模式,比如中國平安旗下的青少兒在線教育品牌vipJr,公開數據顯示,其在線小班課的佔比已達70%,在線大班課退居10%的佔比,這樣的搭配比例在當下實在顯得有些另類了。

客觀說,vipJr的小班課玩法既簡單又複雜。簡單的是,vipJr通過自主研發的DCGS 動態課程匹配系統,用一套系統基本就解決了學員、教材、老師等不同角色的精準匹配,通過標籤化處理,vipJr甚至能夠精細到學員的同班同學的匹配,以確保每個小班都由需求一致、興趣相投、學習進度相仿、但性格活躍度不同的學生組成。而每隔一段時間,其AI技術再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下一次分班匹配,以始終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個性化的學習路徑。

在這樣的運營形態下,理論上可以最大化做到每一堂課的活躍度都維持在效果最佳的狀態,學生可及時與教師互動,並獲得有針對性的回應,教師也可深入瞭解每一位學生的即時需求。

當然,在技術成為在線教育核心支撐的當下,運營形態的簡單背後,往往意味著更大的理念和技術複雜。換句話說,有多少在線教育企業具備並且願意投入巨量時間和資金成本,做一套適合自己也適合學員群體的系統?又有多少人願意持續迭代,能在體驗和效果上持之以恆?又有多少在線教育企業,能讓自己慢下來,尋求和堅持差異化競爭?

太難了。略顯諷刺的是,雖然小班課模式跑得通,眾多玩家仍然舍之而冒險投入巨大的成本搶佔大班課的“處女地”,原因無他,這是一場機會主義者們的豪賭,賭贏了,依靠大班課低成本的快速收割模式,獲取大規模流量,企業便能獲得逆風翻盤、獨佔鰲頭的優勢。但那些心急的企業或許忘了,“用戶體驗”才是在線教育的核心,家長培養一個孩子的沉沒成本太高,一旦體驗不佳,平臺便被永遠鎖在了黑名單。依靠直播公開課獲取的免費流量不能轉化為付費用戶,這些機構便會在行業“模式之爭”中一敗塗地。

這次疫情風波給所有在線教育企業上了一課,經過十幾年來的用戶教育,用戶對在線課程的體驗性和效果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單純的在線直播課是在線教育的歷史倒退,無法真正滿足用戶需求,在線教育平臺只有推出具有足夠的互動體驗性的課程,才能收穫用戶口碑和信任。

說白了,教育這門“生意”,最終還是要慢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