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歐洲版"飛豹"戰機,對比完國產蒙皮,很多人豎起大拇指

飛豹"殲轟7是我國於1988年首飛成功的一種戰鬥轟炸機,最早是為空軍和海軍兩個軍種的對地/對海打擊需求而設計,以取代老式的Q-5攻擊機,但是由於某些原因,空軍退出,在海航的強烈要求下才得以繼續開發。

其後國產電傳和電子系統大爆發,"飛豹"也成功進化為殲轟7A,一度成為國產戰機中價格最便宜,航電水平最高的飛機之一,而且可以掛載幾乎所有國產的對地/對艦攻擊武器,這點是當時的外購戰機所做不到的。於是空軍抓緊時機,迅速裝備了大量的殲轟7A,反倒超過了之前的海航。其後也迅速發展了對地攻擊、對海反艦,甚至是電子戰版本,這個經歷和歐洲多國聯合研發的"狂風"戰機頗為相似,所以也有人稱"狂風"為歐洲版飛豹。

被稱歐洲版

狂風戰機採用的是典型的可變後掠翼,雖然飛豹也是採用的後掠翼典型配置,但卻不是可變的。不過兩者的定位都是相同的,典型的戰鬥轟炸機,畢竟當時歐洲普遍裝備了美製的空優戰機,確實沒必要在重複開發了,而這些國家聯合起來搞一種戰機。

最大的意義可能還是儘量給本國航空工業保留一點實力,如果全盤採用美製戰機,那麼過個十幾年本國的戰機研發和生產能力就全部廢了,這點日本就是前車之鑑。而仔細觀察"狂風"戰機,還是可以看出這款上個世紀的戰鬥機做工是非常不錯的,其製造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歐洲高超的工業技術。

被稱歐洲版

因為一款戰機雖然從遠處看起來都差不多,但是近距離觀察就可以看到鉚釘和蒙皮的情況,這是判斷一個戰機制造水平的重要標準,且不需要複雜的儀器測量。

被稱歐洲版

現代戰機飛行速度快,所以蒙皮是直接參與承受氣動載荷的,所以對於戰機的氣動性能而言非常重要,目前常見的有金屬材料、複合材料和整體蒙皮,但是不管什麼材料,只有表面光滑的蒙皮才能最大限度發揮飛機氣動外形的優勢,得到最好的飛行數據。而能否粘貼出好的蒙皮效果,也是反映製造水平的重要標誌,如果一款戰機蒙皮鄒鄒巴巴,那麼就算其數據在先進,在這種工藝水平下也不可能成為一款優秀戰鬥機。

被稱歐洲版

而鉚釘甚至比蒙皮還要重要,蒙皮最多是反映製造工藝、設備和工人的水平,但是鉚釘的情況和這款戰機的設計水平也有相當打的關係,如果一款戰機骨架設計過於複雜,則可能需要較多的鉚釘才能在生產中正常固定。而這種結構複雜的飛機往往是因為主要部件無法一體成型,或者設計結構不夠簡潔,總之不管如何,這種飛機的數據肯定不會太好,也會拖累飛機在承受氣動載荷的時候表現不佳。

當然這也涉及到鉚釘的製造水平,優秀的飛機鉚釘每平方釐米上可以承受10輛小轎車的載荷,而如果沒有較好的材料技術,可能就需要多上鉚釘才能解決問題,而這又影響了飛行時的穩定性。

被稱歐洲版

我國的戰機在蒙皮問題上之前也受到過不少詬病,不過隨著工業水平和飛機制造技術的提升,相關蒙皮和鉚釘的技術也完全不可同日耳語。例如最先進的J20戰機,蒙皮需要和隱身材料進行完美結合,由此也可以看出目前中國戰機的製造技術已經達到了主流的水平,甚至部分有所超過。

被稱歐洲版

相對於一些老牌的工業強國來說,國產戰機在工藝這部分還有繼續加強的空間,但是此消彼長,隨著時間的推移,未來國產先進戰鬥機的製造技術一定還會有所超越,最終會讓所有人仔細觀察後豎起自己的大拇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