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然訓:超然、藹然、斬然、澄然、淡然、泰然

人這一輩子,歡喜過、挫敗過、高峰過、低谷過,面對這紛紛擾擾的世界,我們雖無法完全掌控未來的走向,卻可以選擇一個待人看事的正確態度。

崔銑(1478年-1541年),明代學者。字子鍾,又字仲鳧,號後渠,又號洹野,世稱後渠先生,安陽市人,其以“言動皆有則”名列正史。他在《聽松堂語鏡》中有著名的修身養性的“六然訓”,其訓雲:“自處超然,處人藹然,有事斬然,無事澄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會有自己的“六然訓”。這“六然”若能貫通其中之一二,思想就達到很高的境界了,這樣的人不但能生活得很好,而且能夠擔當大任。

六然訓:超然、藹然、斬然、澄然、淡然、泰然

自處超然,是心境

自處超然者,意謂自處之時超然物外,清淨自守。

嘉靖十四年(1535年),崔銑賦閒安陽家中,當地官府新近清理出負郭官田(靠近城郭的官田)三百畝,打算將其所徵賦稅贈予這位德高望重的學者。崔銑去信堅辭不受,他在信中說:“先人所遺屋不華,可以容膝;田不饒,可以餬口……僕自費一飯一蔬、一褐一葛,所玩古《易》《論語》。亭下修竹十個。又愛古人始生,非祭不宰雞鴨。此外皆長物。自知福薄分足,敢固以辭。”崔銑甘願自食其力,清貧度日,不為財利所動,不為物慾所誘,足以體現其自處超然的品格。

一人獨處,要有“寧靜而致遠”的心態,要有“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的意境。掃事境之塵擾,忘心境之芥蒂。在閒寂之時,心平氣和地幹自己想幹的事,不浮躁,不敷衍,不爭榮利,不慕權勢,把自己的時光打發得充實有趣。

六然訓:超然、藹然、斬然、澄然、淡然、泰然

處人藹然,是氣量

處人藹然者,意謂與人相處和藹可親,善良溫厚。

崔銑在南京吏部任職時,結識了一位叫梅純的朋友。嘉靖初年,崔銑任南京國子監祭酒時,梅純已經去世。由於家貧,梅純的兒子無以奉養祖母,只好賣書為生。崔銑得知後拿出自己俸金的一部分接濟梅家。梅純的母親去世後,崔銑又為之備棺治殮。處人以謙,樂於助人,這就是崔銑留給我們的長者形象,也是對處人藹然的恰當詮釋。

對人要和藹可親,誠懇、謙和、寬容,使人有親近之感。既聽正言,亦納逆語。而與人相處則需誠懇平和,使人有親近感。寬容為懷,氣量如海,嚴於律己,寬於待人。《菜根譚》中有言:“忠恕待人,養德遠害。”對此作者洪英明提出了三點藹然待人之道: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

六然訓:超然、藹然、斬然、澄然、淡然、泰然

有事斬然,是智慧

有事斬然者,意謂有事之際斬釘截鐵,果斷堅決。

正德年間,王廷相因言事被誣,投入牢獄,權勢顯赫的宦官劉瑾向來厭惡王廷相、崔銑等人,但崔銑不畏劉瑾的威勢,親自到獄中探視了王廷相,並設法進行營救,最終王廷相得釋出獄。嘉靖十八年(1539年),崔銑為王廷相所作的《雅述》寫序,文中稱讚他“摧枉犯難”,即為了糾正錯誤而甘願冒生命的危險。其實,這四個字用在崔銑營救王廷相一事上,不是也很合適嗎?

有事斬然,遇事當斷則斷,不拖泥帶水,敢於一錘定音。當事物繁雜之時,不能自亂陣腳,既要深思熟慮,又不可優柔寡斷,既要有條不紊,又不能過於瞻前顧後,應有“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的智慧。

六然訓:超然、藹然、斬然、澄然、淡然、泰然

無事澄然,是灑脫

無事澄然者,意謂無事之時澄清寧靜,心如止水。

嘉靖三年(1524年)至嘉靖十八年(1539年)是崔銑家居無事的時期。崔銑每日或讀書,或講學授徒,作於這一時期的《示書院諸生》雲:“洹上修書屋,渠南設講堂。壇花迎日媚,階竹拂雲長。”由此可見其怡然自得之情。他還在鄉間種地,寫詩道:“妻治東菑餉,朋傳下里吟。”妻子送飯到田間,親友傳唱著鄉間小調,描繪了一幅寧靜的田園生活的圖景。

灑脫之人的內心應如一汪清泉,澄澈而無大波瀾。無事可幹可想的時候,可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閒,多走向大自然,登臨高山,去感覺一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魄;放眼大海,去感受一番煙波浩渺的廣闊,漫步郊外,去尋找一下“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清新,抬頭望月,去享受一片月色朦朧雁南飛的寧靜。

六然訓:超然、藹然、斬然、澄然、淡然、泰然

得意淡然,是成熟

得意淡然者,意謂得意之時恬淡沖和,不慕榮利。

嘉靖十八年(1539年)春,蟄伏鄉中十六年的崔銑終於迎來了仕途上的轉機,他先是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不久拔擢為南京禮部右侍郎,官階為正三品。然而,崔銑對做官看得很淡,他自述自己喜歡讀書著述的生活,“仕情泊然”,但既然職責在身,就必須全力以赴。赴任之前,他去拜祭了父母的墳墓,表示自己將做一番“益於時尚”的事業,併發誓說要是自己喪失清白、阿諛逢迎、妨害賢良,就是咎由自取、無顏再見父母。

老子曰:“淡兮其若海。”志得意滿時,不可驕傲狂妄,得意忘形,別人吹捧時,不能忘乎所以,要淡然置處,萬不可有“子系中山狼,得意便猖狂”的蠢行。於世人而言,在志得意滿之時更應崇尚清淡,既不能妄自尊大,目空一切,也不可驕奢浮躁,要心謙身平,腳踏實地,依然故我,追求不息。

六然訓:超然、藹然、斬然、澄然、淡然、泰然

失意泰然,是胸襟

失意泰然者,意謂失意之時泰然自若,處變不驚。

嘉靖三年(1524年),崔銑被罷職歸裡,但他沒有因此而懷憂喪志、一蹶不振,而是將精力投入到讀書教徒中。他在《讀易餘言》中曾說:“變忽起前而亡移心,處難者如是,則無難矣。”變故突然出現在面前而不動搖心志,倘若處在危難中的人能夠做到這一點,也就不會有什麼災難了,這也是崔銑面對危難的寫照。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寫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周文王被商紂王關起來後,能在牢裡作《周易》一書;孔子在周遊列國時,曾在陳蔡兩個小國之間遭到圍困,但他在這種環境下,依然寫出了《春秋》一書。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失意逆境之中,萬不可自暴自棄,甘願沉淪,而要心境通明,無得失之煩心,有自樂之恬愉,泰然置之,笑對現實,積蓄能量,把握時機,保持心境平和,不因一件失意之事,就覺得天塌地陷,要做到無得失之煩心,有自樂之恬愉,泰然面對挫折。

六然訓:超然、藹然、斬然、澄然、淡然、泰然

人生態度決定人生境界。崔銑的“六然訓”對於今人養成通透達觀的人生態度,仍然有著重要的借鑑作用。“超然、藹然、斬然、澄然、淡然、泰然”讀起來雖只有十二字,但正所謂大道若簡,知易行難,知與行本就是兩端,如只了了讀後不與生活處事待人中踐行,怕再精的道理也只是空談一句罷了,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在實踐中從“六然訓”裡有所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