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部落為何支持外族後金,也不願投效黃金家族出生的林丹汗?

提起成吉思汗的名字,相信他在我們心中的知名度不亞於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偉人創作的《沁園春.雪》裡,更是直呼成吉思汗是一代天驕,在我們的印象裡,成吉思汗連同他的蒙古軍隊,將觸手伸至亞歐大陸的各個角落,征服領域最遠能到達歐洲附近的波羅的海。

成吉思汗和他的繼承者,用了二十五年的時間,以二十萬兵力的條件,征服了四十多個國家,統治人口高達六億人次,在蒙古最鼎盛的時期,蒙古貴族管理者統治著將近4400萬平方公里的疆域。

蒙古部落為何支持外族後金,也不願投效黃金家族出生的林丹汗?

一、北元誕生,蒙古各部分裂,走向衰落

然而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蒙古族是騎在馬背上的民族,遊牧文明是他們的根本,早在1260年蒙古大汗蒙哥去世之際,蒙古貴族內部就產生了嚴重的分歧和衝突。

大部分蒙古貴族屬於守舊派,堅持認為祖宗之制不能更改,因此決定推王室阿里不哥繼承汗位,消息傳到正在前線指揮攻打大理的忽必烈的耳朵裡,一場歷時四年的內戰由此拉開序幕。內戰的結果就是忽必烈建立的政權同蒙古本土貴族決裂,以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的獨立而告終,蒙古名義上的中央政權不復存在。

公元1368年,紅巾軍起義中成長起來的吳王朱元璋,趕走了元朝統治者元順帝,蒙古統治者退守塞北的故地,至此北元政權誕生,因為明太祖朱元璋承認元朝在中國歷史上的正統地位,因此明朝官方稱其是殘元,表示不承認北元和元朝之間的繼承關係。

北元亡於公元1402年,朱棣宣佈遷都北京的那一年,北元孛兒只斤.坤帖木兒被殺,此後的數年又逐漸分裂為瓦剌和韃靼,瓦剌前身是西蒙古,韃靼則是實打實的成吉思汗後裔,也就是盛極一時的黃金家族後人。

蒙古部落為何支持外族後金,也不願投效黃金家族出生的林丹汗?

二、林丹汗登位,蒙古合併雖初顯端倪,但內部矛盾依舊尖銳

到了明朝末年,中原各地燃起動亂之火,眼見蒙古族有重新合併的希望,一位野心勃勃的著名人物出現了,他就是蒙古第35任大汗林丹汗,13歲即位的成吉思汗嫡系後裔。鑑於成吉思汗時代給蒙古族帶來的榮耀和光芒實在太強了,百餘年的時間裡,蒙古人或多或少地都會產生一種情懷,希望能夠再出現成吉思汗式的人物,重拾黃金家族的威望。

林丹汗繼位後,面對分崩離析的蒙古部落,決定先結束混戰不休的分裂局面,優先對蒙古內部進行招撫和圍剿,彼時蒙古政權衰落的局勢已經維持了上百年,黃金家族早已成了有名無實的空殼子。

擺在林丹汗面前有兩條路

  • 一條是繼續做名聲大於實力的大汗
  • 一條是走老祖宗成吉思汗的道路,將蒙古族帶向新的制高點

很明顯林丹汗選擇了第二條,重振雄風。

早期的林丹汗的確做到了前人未有的氣勢,他率領軍隊三番兩次侵犯明朝邊境,顯示自己的軍隊和實力,從而獲得了明朝的尊重和認可,取得了邊境貿易的專享權。

蒙古部落為何支持外族後金,也不願投效黃金家族出生的林丹汗?

此外林丹汗善用祖宗留下來的法典,維護正統汗位的合法性,理直氣壯地要求蒙古諸部落前來覲見和受封,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蒙古的分裂形態。站在蒙古貴族的角度來看,林丹汗雖然貴為大汗,但畢竟是個初出茅廬的孩子,想要挽回黃金家族的頹勢,絕不是一步登天的事情。

公元1617年,林丹汗在西藏僧侶的傳道和勸導下,宣佈放棄佛教中的黃派理念,改信紅派理念,然而在蒙古內部的傳統觀念裡,黃派思想已然根深蒂固,林丹汗的做法在蒙古時保守派眼裡是離經叛道,這無疑對林丹汗拉攏和統一蒙古各部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蒙古部落為何支持外族後金,也不願投效黃金家族出生的林丹汗?

三、為緩解蒙古頹勢,開始轉移矛盾,對後金下手

內因不穩定的情況下,林丹汗的注意力開始轉向外部,其中就包括逐漸發展壯大的後金政權,這個使用通古斯語言體系的民族,頂著女真族的外衣,彷彿是一個不得不除的隱患。最讓林丹汗惱怒的就是後金統治者努爾哈赤,長期以來一直在挑撥蒙古內部的關係,半利誘半要挾地同蒙古內部聯姻通婚,以此獲得蒙古部落的支持,一同對抗實力強大的明朝。

敏感的林丹汗意識到這是一個從中獲利的好機會,自努爾哈赤宣佈七大恨以後,後金和明朝形成勢不兩立、水火不相容的局面,後金採取的戰略是聯蒙抗明,林丹汗則偏偏要反著來,他採取的是聯明抗金的策略。一方面林丹汗可以從明朝獲得好處,另一方面又能打壓努爾哈赤的新興勢力,恰好是個兩全其美的計策。

對於明朝而言,林丹汗的蒙古軍隊可以作為得力的幫手,況且早在林丹汗之前,遼東經略楊鎬就出了“制東夷,款西虜”的戰術防備。本來林丹汗和努爾哈赤之間素無恩怨,可是一山不容二虎,林丹汗既想要明朝的賞銀,又想要壯大自己的實力,因此走上了和後金交惡的道路。

蒙古部落為何支持外族後金,也不願投效黃金家族出生的林丹汗?

公元1619年的農曆十月,林丹汗派遣使者向後金領袖努爾哈赤遞交國書,信上的內容無不讓後金眾臣群情激憤,林丹汗在信中以成吉思汗自居,蔑稱努爾哈赤是“水濱三萬女真之主”,言辭中多有不屑和狂傲的語氣。

要知道努爾哈赤比林丹汗大上三十多歲,政治頭腦和軍事經驗都要比林丹汗豐富,因此在第二年努爾哈赤不動聲色地回了一封信,一把扯開林丹汗的遮羞布,諷刺元朝被明朝滅亡後黃金家族的艱難處境,緊接著筆鋒一轉,表示希望林丹汗能夠加入反明陣營,

一來洗刷元亡的屈辱,二來可以擴大勢力和地盤。

年輕氣盛的林丹汗看到這封信後,下令扣押努爾哈赤的使者,卻被別有用心的內喀爾喀傳謠,讓努爾哈赤誤以為林丹汗斬殺了努爾哈赤的使者,由此努爾哈赤也不留情面地誅殺了林丹汗的使者,自此林丹汗代表的察哈爾部正式和後金決裂。

按理說,數十萬人數的蒙古軍隊要比數萬人數的後金軍隊更有優勢,而且蒙古是以遊牧文明為根本基礎,整體素質要高於以漁獵文明為基礎的後金,但蒙古的內部矛盾實在太尖銳了,並且蒙古在明朝上百年的打擊和分化下,連對瀕臨滅亡的明朝都構不成威脅。

蒙古部落為何支持外族後金,也不願投效黃金家族出生的林丹汗?

唯一比較有實力的林丹汗,也只是在四分五裂的蒙古部落裡掙扎,口口聲聲喊著蒙古大汗的林丹汗,實際上只得到了漠南蒙古的承認,像內喀爾喀、科爾沁等部落,壓根不承認林丹汗的大汗地位。

四、林丹汗失去蒙古封建主的支持,反觀後金又出雄主,恩法並用

1626年,內喀爾喀部領袖卓裡克圖在後金軍隊的猛烈攻勢下遁逃,不幸的是在西拉木倫河流域遇到了林丹汗,欣喜若狂的林丹汗先是以蒙古大汗的名義譴責卓裡克圖對黃金家族的不忠,進而諷刺內喀爾喀在明朝和後金之間首鼠兩端、反覆無常,藉機侵佔了內喀爾喀的殘餘勢力。

如果將蒙古各部比喻一個蛋糕,林丹汗分的蛋糕只是一小部分,很多都是順手牽羊得來的,不僅讓蒙古各部不服,而且還降低了林丹汗的威望,後金反倒沒招來太多仇恨。1626年,後金迎來第二位雄主皇太極,他上臺後製定了三項策略:

  • 第一點是征服朝鮮,
  • 第二點是征服漠南蒙古,
  • 第三點則是重用漢族降臣,削弱明朝軍隊的實力。

皇太極採用的策略同樣是分化蒙古部落,拉攏部分蒙古部落,攻打不肯歸附的其他部落,漠北、漠西蒙古均不承認漠南大汗林丹汗,這也是後金能夠日益強大的條件之一,倘若林丹汗得到了蒙古各部的認可,對於後金來說,等於又冒出一個實力強悍的競爭對手。

蒙古部落為何支持外族後金,也不願投效黃金家族出生的林丹汗?

蒙古各部沒有投降同根同宗的林丹汗,而是倒戈後金這樣的異族,一來離不開努爾哈赤父子的人格魅力和政治影響,後金敞開懷抱接納蒙古部落,反觀林丹汗則是一昧的征討和掠奪。

最關鍵的一點,後金多次通過戰爭從明朝那裡獲得持續性的供給和資源,而身處漠南的林丹汗卻只對著貧瘠苦寒的漠北、漠西等地四處征戰,得到的比付出的要少,自身內部資源不斷消耗,勢力一直在被迫消耗。

五、兩頭不討好,雄心壯志現實扼殺,林丹汗與理想漸行漸遠

後金政權選擇直接和明朝撕破臉,林丹汗則是大肆要賞銀,兩者都引起明朝的反感,林丹汗奪得的利益只會更少。公元1627年,林丹汗選擇踏上西遷的道路,關於林丹汗西遷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林丹汗在漠南實行的政策鬧得眾叛親離,也有人認為林丹汗想趁著蒙古諸部衰弱頹敗之際,兼併漠西、漠北。

儘管西遷後的林丹汗取得了一些規模性的勝利,但數不勝數的戰爭令林丹汗和蒙古本族越來越遠,另一邊的皇太極對蒙古部落招撫為主,並效仿滿清的八旗制度,將蒙古分散的部落組成一支強有力的蒙古八旗。滿清統治者和蒙古貴族女子聯姻,成功將林丹汗打入孤家寡人的艱難處境,

公元1634年的秋季,原本打算從紅黃派入手組建“反黃聯盟”的林丹汗,因病在青海一帶的草灘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次年,林丹汗的繼承者額哲在後金軍隊的團團包圍下,率領漠南蒙古投降,自此滿清和蒙古的關係日益緊密,林丹汗這位曾叱吒蒙古的大汗,消失在歷史歲月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