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天地 四時 陰陽 五行:生命的時空與節律|《經典中醫啟蒙》轉載之四

第三章 天地 四時 陰陽 五行:生命的時空與節律|《經典中醫啟蒙》轉載之四

先天:合一與順道

傳統文化或者傳統中醫,是在一種與自然、與他人以及與自己的“合一”“順道”的體驗中產生的。

“合一”“順道”,即古人所謂的“先天”的狀態。這是什麼狀態?即形與神俱。如果形神長期不合一會出現什麼情況呢?形骸獨居,這是個比較文雅的詞,難聽一點就是“行屍走肉”。所以,在古代來說,一個人是否健康,絕對不是通過檢查儀器這麼轉一圈之後,查出來異常就是有病,沒檢查出來就是沒病,不是這樣的。

古代的標準非常嚴,按它的標準,我們都有病。

第一個,“神”不全。不要說我們這些大人,現在很多小孩的神都不全。孩子不要過早去開發這個“神”,不要過早地取出這些正在自然壯大的寶藏,這會導致小孩神不全,或者神散。

下班的時候,你觀察地鐵裡來往的行人,全都是神散的。神散的時候,人會失去自我的覺察力和控制力。你們有沒有體會?我有體會。當我神散的時候,拿著手機就放不下來了,被吸住了。

人要務本,你的神和形在不在一起?這是最基本的。心為物役、心身分離成為現代人的常態。我們能不能時時留意到,不要一直停留在後天的分離狀態?能不能回到先天?我們一直在用腦,有沒有可能回到少用一點的狀態?多一點用心,生活中多一些聚精會神。

為什麼呢?因為當我們在這個狀態,或者靠近這個狀態的時候,神才是聚的,才能看清大盤的漲幅,能跟上而且不會走錯路。

這個大盤在中國文化裡叫什麼呢?叫“天道”。在古代,君王叫天子。所以詔書裡邊都要寫“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運是什麼東西?運就是運氣,在中醫裡邊叫什麼?五運六氣,就是指天地之氣的節奏和變化規律對地球的影響。

第三章 天地 四时 阴阳 五行:生命的时空与节律|《经典中医启蒙》转载之四

另一種文明史

以前講過元神和識神,它們統稱為神。元神是靈光,是神先天的那部分,識神是通過後天教育和訓練強化並發展,具有思維能力。後天的識神過強,先天的元神就會弱。

這次我們把神作為天平的中心,左邊放魂魄,右邊放志意。左邊是先天的自然生物本能,右邊是後天的社會意識文化,它們也是天平上的一組。

我們的一切社會生活,是由志、意創造的。而這個社會生活又在創造和加強我們的志、意,就像互聯網正在創造新的社會和更新人們的想法。

從文明史來說,按照中國古代的一些神話,這些線索可以這麼來想象,最開始的時候是“混沌”,萬物共浮沉於生長之門,也像《聖經》裡說的,最開始一切都沒有,後來上帝說要有光,然後有天地,有人。

人和萬物有什麼不同呢?人在形成自我意識之前和萬物是一體的,就是混沌狀態,還沒有自我。吃了“蘋果”之後,就有了自我意識。說到人類文明,文明是人類意識的發展,但是發展過度又會變成致病的原因。

《黃帝內經·移精變氣篇》記載,“黃帝問曰:‘餘聞古之治病,唯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藥治其內,針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歧伯對曰:‘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官之形......故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

當人生活在自然狀態,與自然的變化合一同遊時,就是在伊甸園裡。

那個時候不需要針灸和藥物,因為病邪不會走得太深,只是神氣有些變化,一時調不過來,所以“移精變氣,祝由調神”就可以了。現代人很難獲得這個層次的經驗,在美國的印第安人、中國的藏民和道家修煉人群中還可以遇見。

如果按照這個原則來看人類的歷史,那會是另一番面貌。

第一代人,天人合一,是感通的。那個時候每一個人,都是與天地精神、與萬物相感通。每個人都是巫師和精靈,就像電影《阿凡達》裡所描述的。

到第二個階段,人有了自我意識,有了“我”,也有了你,就有了主觀、客觀、黑白、對錯,分離開始了。這個階段,人就開始退化了,因為有識神了,有志意了。

為什麼我形容成天平呢?後天的志意的作用很強的時候,先天的魂魄精神就可能會失衡。一定要注意這一點。

古人是這樣講的:天地初開,一切皆為混沌,是為無極,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化萬物......或者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都是一個意思,形容從混沌到分裂的過程。到第二個階段,就開始有巫師了。所以,在商周時期,有大量的祭祀活動。我讀研究生的課題就是關於中醫的“魂魄與志意”。文獻裡記載,商周時期以招魂復魄為國之政事。什麼意思?

第三章 天地 四时 阴阳 五行:生命的时空与节律|《经典中医启蒙》转载之四

“招魂復魄”是跟天地相感通。但那個時候招魂復魄已經專業化了,只能由巫師來完成。那個時候的巫師,既是巫師又是祭師、國師,還是醫師、科學家。所以,在黃帝跟蚩尤大戰的時候,他們呼風喚雨,還發明瞭指南車。我們可以透過這些神話,去看背後的文化形態。

再後來呢,人類的意識漸漸擴張,社會形態由“順應自然,合乎天道”,漸漸變成“王的盛宴”,王越來越多,巫師越來越少了。

最後,文化出現了。有兩種文化,第一種是各國的傳統文化,延續的是傳統和天道,教導後人“不妄做,毋妄行”,推崇道、德、仁、義,向內看,回到源頭。中國的儒釋道、文武醫、琴棋書畫的目的都是這個。

另一種文化,是少數人自以為是,自己拍腦袋想出來的。偽文化開始了。

因為王的志意擴張太多,王更喜歡自行其是,想出去打獵了,巫師說,今天不適合“殺”,這段時間要靜心吃素,得吃7 天。有的皇帝可能會覺得這巫師礙手礙腳的,老是拿天來阻礙他,不准他幹這幹那的,找個機會把巫師殺了。殺了就自由了,可以天天打獵馳騁,喝酒吃肉,做想做的事情。但總得有理論依據,得讓別人相信他還是跟天通的呀。所以後來的皇帝詔書上都會寫上“奉天承運”。

文化強大之後,人類自信滿滿,自說自話,慢慢忘了自己從哪裡來的,天也忘了,地也脫離了,人們被自己蓋的房子包圍了起來。人類開始學習上一輩人的經驗和文化知識,再也沒有機會直接去和天地間的自然萬物往來玩耍了。人就變成文化再創造的產物了。這是第三代人。這個時代,古人叫“天人途絕”。然後人間以“智力相雄矣”。大家都鬥智鬥勇,憑的是後天的志意偏力和血氣之用,文化、偽文化成了外包裝。

你想想,這一晃悠就5000年過來了,到了現在,鍾啊、樓啊造得越來越大了,知識文化,在古人來看是個二手的東西,現在變成了出廠上市前必裝程序了。

這是第三階段,我們是兩種文化再創造的人,二手的人。

第三章 天地 四时 阴阳 五行:生命的时空与节律|《经典中医启蒙》转载之四

健康就是“平常”

現代人社會生活太豐富,脫離了自然的節奏,那麼他們的本能就比較差,在中醫來看,這是一切疾病的最大原因。

整個天地間的萬事萬物,就像是一個巨大的交響樂,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個演奏者,跟不上,是不是要給踢出去?生病了,其實就是給老天踢出去了。

所以,病在古代叫做“失常”,病因叫“失節”,或者“失勢”。那什麼叫健康呢?健康就是“常”。健康不是說你面色紅潤,精神飽滿什麼的,不是這些東西,也不是肌力多少,心跳多少......

“常”是什麼東西?與自己、與自然、與社會、與這個大千世界處在相對和諧的關係中。能跟著自然的節奏玩,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天氣熱,別人都出汗,你也能出出汗;別人走兩個小時不累,你也能走得動。但如果別人都怕冷,你還覺得很熱;別人都困了,你半夜三點還睡不著覺,其實已經開始跟不上了。如果你還覺得自己是健康的,這已經病得不輕了。

中醫眼中的病有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神”病。神散,神不定,注意力不集中,這是一種。敏感,容易被外界引動,動心、動情、動欲,自控力差,這是第二種。平常生活中,睡不好,易驚醒,怕吵,怕黑,怕鬼,這是神弱。神病嚴重了,形神分離,心口不一,表裡衝突,你跟自己不在一起了,言不由衷,甚至喜怒哀樂發不出來,或者發之太過。比如說,現在很多綜藝節目都屬於“太過”,目的就是渲染、挑動情感爆發,製造痴迷粉絲,容易亂神。還有“不及”。你該高興的時候卻要壓抑一下,習慣了,就真的高興不起來了。

太過,不及,都是失常。

“當其時而無其氣”,也是失常。該高興的時候突然哭了。原本是傷心的,卻強迫自己堅強,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情況,這是反常。

什麼是健康?健康就是“平常”,還有“中和”。所以,學了中醫就知道,“祝您天天平常”是最大的祝福。成為一個平常人,基本上就是賢人的水平了。跟天地這個大的交響樂一起走,走得平常中和,這是健康的標準。

不能跟著走呢,你的神、氣、形都會衰弱,就容易生病。

第三章 天地 四时 阴阳 五行:生命的时空与节律|《经典中医启蒙》转载之四

關於作者

李辛,中醫師,心身醫學碩士。師承國家級名老中醫宋祚民先生。現任上海自道精舍、浙江天景生公益基金會顧問,法國藍之樹學會顧問。

著有《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回到本源》2013年瑞士,英文版)。《兒童健康講記:一箇中醫眼中的兒童健康、心理與教育》2015年立品圖書出版。

第三章 天地 四时 阴阳 五行:生命的时空与节律|《经典中医启蒙》转载之四

本書《經典中醫啟蒙:一箇中醫眼中的生命、健康與生活》於2108年5月出版。噹噹、京東、亞馬遜等網店有售,點擊文末“

閱讀原文”可直接在自道精舍微店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