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寺廟名錄——福因寺

內蒙古寺廟名錄——福因寺


賀蘭山福因寺(北寺)旅遊區位於賀蘭山中部阿拉善左旗木仁高勒蘇木(鄉)境內的福因寺,當地人也稱為“北寺”,是內蒙古阿拉善地區三大寺院系統(廣宗寺、延福寺、福因寺,都是藏傳佛教寺院)之一,這裡距離巴彥浩特鎮約30公里。遊覽景區時,遊客可以步行遊玩,也可以乘坐景區內的觀光車。福因寺,是阿拉善王之子在皈依六世班禪後創建的,原名“準黑德”,始建於清朝嘉慶九年(1804年)。嘉慶十一年(1806年),阿拉善第五代王——瑪哈巴拉以寺院工程告竣上報當時的清朝中央政府理藩院,嘉慶皇帝賜名“福因寺”。

基本介紹

阿拉善賀蘭山福因寺(北寺)旅遊區,俗稱"北寺",藏名"格圖布楞"。 距巴彥浩特鎮25公里,距銀川市142公里,距烏海市148公里。旅遊區群山環抱,森林茂密,鳥語花香,曲徑通幽。寺廟建成時,共有大小寺廟15座,893間,佔地面積0.3平方公里。主要供奉"阿旺丹德爾"和"那木斯來佛"(財神爺),遊覽項目有北寺溝景區瑪尼堆、千指峰、一線峽、石祖和石母、石雕佛像、駱駝峰、臥象汲水、活佛遇仙石、沐浴潭、白塔、福因寺、轉經閣、阿旺丹德爾紀念塔、狀元峰、瞭望塔、賀蘭山原始森林、觀霞亭、朝霞亭、福音洞、雲臺峰、阿拉善敖包、猴子山、兄妹峰等景觀。目前,北寺景區接待設施日漸完善,服務功能不斷提高。

福因寺 福因寺俗稱"北寺",蒙語名"布音溫都斯勒格其蘇木"座落於賀蘭山麓中部阿拉善左旗木仁高勒境內,鼎盛時期與廣宗寺齊名。

北寺建於清嘉慶九年(1804年),是阿拉善王之子在皈依六世班禪後創建的。嘉慶十一年(1806年)竣工,阿拉善第五代王瑪哈巴拉上報於理藩院,嘉慶皇帝賜名"福因寺",並親賜以藏、蒙、漢、滿四種文字書寫的金匾。

福因寺的建築以典型的藏式風格為主,亭、堂、殿、閣一應俱全,主廟西端建有一世活佛靈塔,高10米,兩者遙遙相對,交相輝映,雄宏壯觀。佛學大師阿旺丹德爾曾在福因寺修行,並在這裡圓寂,為北寺留下大量的文化遺產和深厚的蒙藏文化底蘊。福因寺周圍峰巒疊障,怪石嶙峋,清泉環繞,松柏常青,是阿拉善盟重要的旅遊勝地之一。

景點景觀

阿旺丹德爾紀念塔、頌經閣

阿旺丹德爾(1759-1840年),是一位精通蒙、藏文及古梵文的著名學者和佛學大師,在國際學術界享有蒙藏文語法家、語言學家、翻譯家、宗教哲學家、文學理論家、詩人等美譽,是阿拉善建旗三百多年來有影響力的歷史文化名人。阿旺丹德爾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出生於阿拉善和碩特旗巴彥諾日公巴格,是牧民出身的葉赫輝特氏衛宗宰桑伊乃次子。7歲時出家為僧,在定遠營延福寺學習經文,20歲時(1778年)赴藏修習深造,在西藏名剎哲蚌寺繼續攻讀佛經,苦讀24載,洞悉五明學(五明為以語言文字為主的聲明;以工藝、技術、歷算為主的工巧明;以醫學為主的醫方明;以思辨規則學為主的因明;以闡明佛教自宗之學的內明),以超眾的學識和優異的成績領先於全藏佛理大統考、大答辨、技壓群雄,一鳴驚人,被授予拉薩經學院制中的最高學銜-----拉隆巴學位(相當於博士)。1800年返回故鄉,在延福寺任朝克沁大經堂的掌堂師。1803年旗王旺沁班巴爾封其為卓爾濟(法主之意),同年派往福因寺(北寺),成為福因寺的第一個拉隆巴,也是阿拉善歷史上的第一個拉隆巴。

阿旺丹德爾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歷史文化名人。他一生用蒙藏兩種文字著述40餘部著作,大部分由塔爾寺印經院於清朝末年木刻出版,書名為《阿旺丹德爾拉隆巴全集》,收錄了他的哲學著作14篇、文學著作13篇、語言學著作9篇,共計36篇,約20餘萬字。他的代表作品有蒙古語文語法著作《詳解蒙文文法通講》、《知者語飾-藏文字詞概述》、訓誡哲理長詩《人道喜宴》、蒙藏大辭典《詳解月光詞典》等。國際蒙藏語言文字學術界公認他是一位高於全印度和西藏任何一名班第達的大學者(哲人學者的意思,只有精通五明學的高僧才有資格獲得此稱號)。阿旺丹德爾還是一位致力於蒙藏民族文化事業發展的先驅,他對蒙藏文化的發展所做的貢獻和積極作用舉世公認。阿旺丹德爾於1840年(道光二十年)在北寺圓寂,享年81歲。

千指峰、一線峽

原名佛掌峰,因其形似佛掌相合頌經之狀而得名,後因沙石添埋只露其指,與周圍指狀石峰相連成景,故名千指峰。千指峰之間有一石峽,其形狹長,得名一線峽。傳說北寺一世活佛向佛主求賜鎮寺之寶,佛以雷電擊之,活佛懼怕躲閃,雷電擊在山壁上而成一線峽,一世活佛因此而未能成仙,但也因此得到了鎮寺之寶舍利石。古老的傳說已無從考證,但一線峽風景幽靜,樹木蔥蔥,身臨其境,如入仙苑。

石祖、石母

這兩處景觀一陰一陽,隔路遙對,相映成趣,取名"蘊育",取陰陽相配,蘊育創造天地萬物之意。這裡的牧民有祭祀這兩塊石頭的風俗,上面的彩色旗幡就是祭祀用的。

原始人類把男性生殖器和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聯繫在一起,所以把男性生殖器的象形物稱為"田祖"。他們又以水象徵精液。上古人迎"田祖"祈求雨水,盼望穀物豐登,人丁興旺,就是因此而來。古人以田地象徵女陰,以種子象徵男精,把男女交合稱為播種,這是中國民間長期流傳的一種說法。有關學者稱之為"生殖器崇拜",是一種原始的圖騰崇拜。

有關這個景點,說法不一。北寺的佛爺稱路一邊這座山為男山,稱另一邊為女山,相傳這二位乃是陰陽二鬼吏,是地藏王菩薩專門派來守衛福因寺的門戶,又稱石門。這懸掛五色法幡的地方就是福因寺的法門,佛爺說,入了此門才算進了福因寺,才能真正受到佛法的保佑。

五座石雕佛像

從下往上看,第一座佛像是大力金剛手菩薩,在藏教中他是力量的象徵,可以保佑人們身體健康,強壯有力;第二座佛像是智慧菩薩,即文殊菩薩,禮拜智慧菩薩可以獲得大智慧、大悟性,感悟無量佛法,無上心經。人們來到這裡禮拜,一般是求學,保佑子孫學有所成,金榜題名。再往上的佛像為四手觀音,是大慈大悲的象徵。此三佛同在,可護佑佛法常在,法輪常轉,生靈生生不息,生命輪迴,靈魂不滅。接下來的兩座佛像分別是綠度母和白度母,她們都是觀音菩薩的不同化身。據佛經上說,蓮花生大師第一次在西藏宏揚佛法的時候,綠度母首次來到人間,人們禮敬她,可求得子孫、福壽,相當於送子觀音;白度母是白衣觀音的化身,她身有七眼,頭生三目,雙手雙腳各有一目,能洞察世間萬事萬物,揚善止惡,普渡眾生。這些雕像在這石壁上已近三百年,都是乾隆年間的作品,當時福因寺正處於鼎盛時期,規模宏大,亭臺樓閣遍佈,香火旺盛,僧侶眾多,香客如雲,遊人如織,只可惜三百年間,歷經劫難,倉桑鉅變之後,只剩下斷壁殘垣。尤其是在"文革"期間,福因寺的主要殿閣幾乎被毀壞殆盡,只到近十幾年來,福因寺得到各方面關注,才逐漸恢復舊貌。

駱駝峰

相傳,阿寶王的福晉是康熙皇帝的堂兄莊親王博果鐸的第三女,由康熙帝撫養宮中的道克欣格格。她遠嫁阿拉善後非常想念皇阿瑪,一直悶悶不樂。阿寶王一籌莫展,便問計於南柯巴拉喇嘛。南柯巴拉說:"明天請您與福晉和我一起去圍獵吧"。於是阿寶王和道克欣格格就隨南柯巴拉來到了北寺附近圍獵。格格發現有一種動物從來沒有見過,便問南柯巴拉是什麼。南柯巴拉說"這是您的皇阿瑪給您送來的神獸,只要您騎著它,您的皇阿瑪就會知道您在思念他了。道克欣格格一聽非常高興,馬上騎著駱駝嬉戲起來。從此,道克欣格格就經常騎著駝駝來北寺敬佛或遊玩,每逢此時,人們就都來觀看福晉馭駝,一時成為勝景。後來,人們為紀念這位遠嫁而來的福晉,就把她當年馭駝處的這座狀如駱駝的山峰稱為"駱駝峰",也有人把它稱為"福晉馭駝峰"。

臥象汲水

這座大石臨溪而臥,象鼻長伸,正在喝水。這是景區的又一景觀,名為臥象汲水。轉過另一面,石壁上古畫斑駁,法相莊嚴。這些佛像各有其名,各有所司。有主萬物生死的長壽佛,有佛主釋迦牟尼,還有黃教創始人宗喀巴,以及主五方平安的五方佛,普賢菩薩、藥王佛、智慧佛、綠度母等,石壁上的文字是這些神佛的梵文咒語,其中有一句是最常用的,念做"嗡呵訇","嗡"表示身體潔淨,一心向佛;"呵"表示不說妄語;"訇"表示一心向善,不做惡事,合起來即是僧侶和信徒朝拜時所念的咒語,意為永宏佛法,一心向佛。據本寺的大師講,這些石壁上的佛像可護佑福因寺平安,給四方民眾帶來福音。

活佛遇仙石

相傳北寺一世活佛羅布森丹畢貢布在北寺的鼎盛時期入藏朝覲達賴祖師,臨回時請求說:我已在阿拉善巴彥高勒建立了北寺,弘揚佛法,但到現在為止,北寺還沒有一件鎮寺之寶,請求祖師賜一鎮寺之寶。祖師聽後並沒有直接賜寶,而是對一世活佛說"你沿著來時的路回去吧,把在途中遇見的第一個人或物帶回去吧"。一世活佛就拜別而返,沒想到途中第一個遇到的卻是一個乞丐,而且又老又殘,但是佛祖之意不可違,一世活佛還是決定將這位老者帶回北寺。

在翻越途中的大山時,一世活佛因時時照顧老者而筋疲力盡,就問老者:請問尊者,您是否是佛祖派來讓我請回去的鎮寺真佛,請如實相告,以免我徒勞辛苦。老者回答:我確實是佛祖派去助你共揚佛法的舍利真身,如果你實在覺得辛苦就讓我附於你身,助你成佛吧,但是你要保證不要懼怕我施法的過程。一世活佛應聲坐唸經文,等待真佛施法。瞬間老者化為無形,天空陰暗下來,風雲變幻,閃電雷鳴。突然一道閃電伴著巨雷向一世活佛劈來。一世活佛大驚,急忙躲開,結果閃電擊中了他身後的山體,山體裂開,掉落下來一塊拇指大小的石片,呈金黃色,上幻舍利真身影像。一世活佛頓感失落道:看來我現在還是修行未果,無緣成仙呀,隨即向此石叩拜並帶回北寺供奉,後又按此石顯現之像塑造佛像供奉,至今已有200年的歷史。此石天然形成,形似一僧一道,維妙維肖,天工造物,鬼斧神工,令人驚歎。

沐浴潭

沐浴潭又名淨身池,與沐浴節有關。沐浴節,藏語叫"嘎瑪日吉"是藏族特有的節日,在藏曆七月六日舉行,為期七天。在節日期間,江河兩岸歡聲笑語,人流如潮,色彩繽紛。人們在河灘晾曬衣物,然後在水中嬉戲,或聚集在蔭涼處輕歌曼舞,直到盡興為止。傳說此處是阿旺丹德爾從西藏歸來後每年沐浴洗澡的地方,故名沐浴潭。

白塔

白塔是一世活佛的埋藏靈塔。高10米,1883年維曾喇嘛二世傳人泰一清嘉木蘇把北寺創始人羅布森丹畢貢布活佛的遺體埋在一個叫白音烏拉的地方,並在那裡修建了白塔。1930年阿齊塔格根圓寂後,遺體也埋在那個白塔下。塔葬又叫靈塔葬,這是過去藏族地區高貴的一種葬儀。只有達賴、班禪及大活佛及少數人才能獲得這一殊榮。他們圓寂後,先用鹽水摩擦遺體,風乾後再塗上香料等藥物放在靈塔之內,靈塔又分金靈塔、銀靈塔、銅靈塔、木靈塔和泥靈塔。根據活佛的地位高低而定。達賴、班禪依例分別是金靈塔和銀靈塔。

轉經閣

轉經閣是信徒們祈求生命輪迴,靈魂不死的地方。在篤信佛教的藏族人的心目中,生與死只是生命輪迴的必然經歷,他們相信人的靈魂並不因身體的死亡而消失,而是轉入另一個實體當中。如此循環往復,永不休止,猶如車輪不停地轉動。這就是佛教輪迴思想的主要依據。法輪,藏語稱"闊羅",又名金輪。佛陀說法即為轉法輪,象徵佛法像輪子一樣旋轉不停,永不熄滅。同時,法輪也意味著佛法永不滯於一物,而是四處傳播。信徒們在轉經閣搖轉法輪,頌經積德。

財神廟

北寺是求財求學的佛教聖地,財神廟地北寺鼎盛時期香火極為旺盛,香客雲集,原財神廟在"文革"期間被毀,2005年在善男信女的捐助下重建財神廟,舉行了盛大的開光儀式,成為北寺旅遊區的又一盛景。

狀元峰

狀元峰又名"運氣峰"。福因寺的活佛已為此峰開了光。從福因寺往北有一條狹長的水溝,跨過水溝就到了狀元峰腳下,抬頭上望,一條蜿蜒的人造石階通向峰頂。沿石階而上,山頂不遠處有一條向左的石路,順此路就到了阿旺丹德爾敖包。因為阿旺丹德爾是阿拉善第一個拉隆巴,同時也是國際蒙藏語言文字學術界公認的一位大學者;又因為狀元峰已被開過光充滿靈氣,所以,不論是求學、考學的學子本人或其家人來此祭拜,都會沾有狀元峰的靈氣,同樣能實現他們心中的美好願望。

相傳阿旺丹德爾每天晨昏時分在這座山峰上誦經打坐,賦予了這座山峰無盡的神秘和傳奇,因而,福因寺便成為求財求學的佛教聖地。如果在阿旺丹德爾敖包祭拜過後再到山下阿旺丹德爾廟上燒上一柱香,同時請喇嘛念上一段經,這樣才能實現願望。這個敖包是相當靈驗的,很多實現願望學子和家人還專門來此。祭拜完狀元峰,沿山回返,可到達狀元峰的另一個敖包。具說來此沾沾靈氣,能交上好的運氣,生活美滿,工作順利,事業錦上添花。每年來這裡祈求好運的人絡繹不絕,特別是每年的農曆六月初六的這一天,來這裡祭拜的更是人流如潮,規模壯觀。

瞭望塔

仿長城位於福因寺之後,是景區內一段人工修築的紅磚牆壁,依山勢起伏數十米,從下面仰望,嵯峨有致。走過仿長城,直上瞭望塔,遠眺雲臺楚楚,輕沙籠罩,蒼蒼翠翠如纖纖素子。環望四面八方,賀蘭山雄宏蒼茫,峰巒如聚,山嵐如帶,福因寺景觀盡收眼底。

落日峰、觀霞亭

在夏季,從山下遠望,太陽總是從這裡落下,因此得名落日峰。過落日峰繼續前行不遠就是觀霞亭。每當夕陽西下的時候,晚霞映照著蒼茫的賀蘭山,來觀霞亭看日落,是又一勝景。夕陽晚照,雲霞似火;福因寺暮鼓聲聲,宿鳥驚鳴;遠眺大漠黃昏,駝峰如剪。如此風光,賞心悅目。再往上行,朝霞亭遙遙在望,如飛鷹展翅;峰迴路轉,又似巨虎盤踞。橫看是亭,側觀如閣,時隱時現,引人入勝。登上朝霞亭,向東遠眺,群山拱首,霧嵐纏足。如果您是來看日出,朝霞亭是首選。每當晨曦微現,森林影影,觀日出的人們聚集而來,不久,綠海松濤之上,一輪橙紅的圓日噴薄而出,霞光映照下的山巒如火如荼。

福音洞

傳說在阿拉善第六代第七位王爺貢桑珠爾默特王爺時期,一幫匪徒為了奪取福因寺鎮寺之寶舍利石,把福因寺重重包圍,喇嘛們奮起抗爭。僵持了多日,最終因力不能敵,由喇嘛掩護活佛帶著舍利石藏身於山林中一個山洞,同時秘密派人報知旗衙門。

那些匪徒在福因寺沒找到寶物,懷疑有人把舍利石藏起來了。於是,派人搜山。幾個匪徒搜到了活佛藏身的山洞附近,洞裡面的活佛盤坐念起了佛經。匪徒似乎發現了山洞,便朝山洞走來,就在匪徒快走到山洞洞口時,山洞剎那間隱於無形,眼前一道佛光閃現,佛祖安坐其中。那幾個匪徒嚇得跪地叩拜,直呼"佛祖饒命",隨即轉身逃去。

阿拉善王爺知道了此事,急忙派人把活佛救了出來,就這樣,這個洞救了活佛,也救了福因寺,保住了鎮寺之寶,給信徒們以及百姓帶來了福音,因此而得"福音洞"之名。

雲臺峰

雲臺峰的名字來源於雲,它的秀麗風姿也主要在於它變幻的風雲。在多雲的季節,雲臺峰就象一位含羞的少女一樣,隱藏在薄紗般的雲霧之中,若隱若現,"千呼萬喚始出來,尤抱琵琶半遮面"正是此時雲臺峰的寫照;在晴空萬里的時候,登上雲臺峰,遠眺茫茫林海群山,你便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朝看林海日出,晚觀大漠黃昏,四時循替,風景各異,當地文人有"登罷雲臺不看嶽,賀蘭此峰最幽奇"的吟詠之句,此峰之不凡可見一斑。

雲臺峰的不凡,還在於它的茫茫林海。山風起時,林濤如潮,奔湧而來,群山呼應,猶如萬馬奔騰,使人驚心動魄;微風掠過時,林木輕舒枝葉,縵搖綠波,飛鳥時鳴,流水叮咚,在山林綠草如茵的空地上小憩,傾聽大自然的奏鳴曲,令人心曠神怡;微風不動時,山林靜靜如若處子,群峰脈脈宛似絳仙,獨行登頂,心止如水,意平如鏡,物我兩忘,當此情境,好似瑤池瓊林,蓬萊仙山。

雲臺峰的不凡,也在於山石怪異。步行登峰,山道兩邊,常見怪石嶙峋,詭異非常。有的如奔馬飛騰,有的似臥虎嘯林;站立的象羅漢佈陣,扭曲的似群魔亂舞,或如才子佳人,或如鬼魅魍魎。如此種種,不一而足。身臨其境,就象在夢幻之中。一路行來,奇景疊出,妙趣橫生,浮想聯翩,文思如湧,實屬賀蘭山絕景。

阿拉善敖包

阿拉善敖包位於北寺森林公園南山山腰的叢林之中,早先的敖包是一塊高2尺2寸,寬1尺8寸的長形石,上面供奉著如來佛像。佛像在"文革"中被毀,後經修復供奉於現在的敖包上。

敖包用石塊堆起來,高約1.5米,空心的地方放滿了土和木製的類似於大刀、鏟的器具,這些器具是喇嘛在唸經時揮舞用的道具。來阿拉善敖包祭拜的人們對這個敖包別有一番情意。因為這個敖包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祭拜時在鑼鼓鐃鈸聲中用蒙語唸經的敖包。除此以外其它敖包都是用藏語唸經。虔誠的信眾經常來這祭拜,香火不斷。特別是每年的農曆三月初十和八月十七,這裡更是人山人海,祈求風調雨順,吉祥如意。

猴子山

相傳在遠古時代,有一隻獼猴與女妖結為夫婦,生下六個猴兒,後繁衍至五百個,並得以神糧飼養,才逐漸化為人形,通曉語言,他們就是藏人的祖先。藏人和藏傳佛教的信徒們相信猴子是觀音的化身,並以自己是猴子的後代為榮。猴子山就是因其山上怪石形如猴子被後人崇拜而得名猴子山的。

靈龜山

相傳,阿旺丹德爾載譽而歸。按照師傅的吩咐在北寺溝口支個氈房獨居,與一蒙族婦女牧羊相依為伴。阿旺丹德爾即使每天放羊,也沒放棄學習,依然每天讀書誦經。時間久了,有一隻靈龜就天天來這裡聽經,參悟佛理,有心成正果,就帶他的同伴來這裡學習。時間過了一天又一天,靈龜依舊天天爬來聽經學習。後來阿旺丹德爾走了,可靈龜依舊天天來這裡等阿旺丹德爾回來,時間一長就變成了石龜。

兄妹峰

古時候有一對兄妹,父母早亡,相依為命。有一個惡諾顏(王爺)看上了妹妹,把她搶走了,哥哥為救妹妹,從這裡徒步入藏朝拜達賴祖師。祖師感其心誠,賜他一朵白蓮,他借白蓮的法力救出了妹妹。正當兄妹逃出魔掌的時候,諾顏讓巫師變做一個村姑。從哥哥手中騙走了白蓮並將之毀掉。兄妹痛悔不已,面向聖山懺悔,後來就化做了兩座山峰,永遠地矗立在賀蘭群山之中。兄妹峰對峙而立,一峰峻峭,雄偉壯觀,為哥哥峰;一峰宛約,山形舒展,婷婷玉立,為妹妹峰。

賀蘭山國家狩獵場

賀蘭山國家狩獵場是九漢天成旅遊公司開發經營的狩獵旅遊項目,位於巴(巴彥浩特)烏(烏海)公路34公里處的賀蘭山西麓香池子溝。2003年8月經國家批准,由九漢天成旅遊開發公司投資建設,佔地面積70平方公里,是西北地區唯一一家國家級狩獵場。賀蘭山國家狩獵場分為宿營生活區、養殖狩獵區和風景觀賞區。其中宿營生活區座落在賀蘭山西麓山腳下的一個風景優美的山環中,距巴彥浩特30公里,交通便捷;遊覽賀蘭山狩獵場,遊客在觀賞廳可以一邊品茶聊天,一邊觀賞賀蘭山風光;住宿在木屋客房中,使你不由自主地融入到大自然中去。

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和野生動植物,避免人為破壞賀蘭山生態,同時滿足遊客的觀賞和狩獵需求,佔地幾十公頃的狩獵場由幾十公里長的網圍欄圈地而成,狩獵區專設有養殖廠,目前已圈養了極具觀賞價值的賀蘭山青羊和專供遊客狩獵的阿拉善牧羊,還有梅花鹿、野兔、鴿子等動物,完全可以圓您的狩獵夢想。距離生活區徒步15分鐘路程的香池子風景區,建有農莊、香池子瀑布,食住行均按阿拉善蒙古民族風俗禮儀設計佈置,是遊客休憩的好地方,可感受到勤勞勇敢的蒙古族純樸的民俗風情。

內蒙古寺廟名錄——福因寺


內蒙古寺廟名錄——福因寺


內蒙古寺廟名錄——福因寺


內蒙古寺廟名錄——福因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