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做人可以不聰明,但一定要有自知之明,讀懂受益一生


鬼谷子:做人可以不聰明,但一定要有自知之明,讀懂受益一生

一起來思考個問題:請問,你認識你自己嗎?是不是感到莫名其妙?我們不妨換個說法:

你有自知之明嗎?

2006年秋天的某天,阿信倚在石橋鋪某家公司的辦公椅上也在想這個問題,當時也覺得這個問題簡直太無聊了。

“哪有人不瞭解自己的?”

之所以琢磨這個問題,是源於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錯了,突然心血來潮翻起了《普通心理學》來看,於是在前言裡就看見這麼一句話:人其實很難真正的瞭解自己。

我第一感覺是,這本教科書實在是不嚴謹。但又一想,那可是教科書啊,之所以這麼說,肯定是有原因的。於是那段時間,我本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見人就問:

“你說,人為啥很難了解自己呢?”

當然了,最終別人並沒有給我滿意的答案。不過我也沒太上心,彼時的我整天愁啊愁,正為自己的不識人心而煩惱哩。

人到中年,阿信深刻地認為,年輕人就應該四處闖蕩一下。那些年確實跑了不少地方,見了形形色色的人,看了許許多多風景,也吃了林林總總的虧。

坦白說,我並不是個善於總結的人,否則這個問題也不至於花很多年琢磨了。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會遇到一些問題,有些能問人,有些只能自己去尋找答案,而答案往往是在失意時得到的。

某一天,我突發奇想,不想在西南待了,打算回華東,於是選擇了上海。我把我的想法透露給我父親以後,他說:

“你那點本事在西南還有的混,在上海恐怕夠嗆。”

我不信那個邪,毅然決然的去了上海。結果被我父親說中了。陌生而殘酷的工作環境,只用了三個月就擊垮了我,最終不得不轉戰杭州。

通過這件事情,我想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我真的不瞭解自己,只靠一腔熱血最終只會讓自己輸的一塌糊塗。

說到底,當時我沒找到自己的定位。

鬼谷子:做人可以不聰明,但一定要有自知之明,讀懂受益一生

實際上,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定位,這取決於“自知”,也就是我們要了解自己。

最近在跟鬼穀道終身會員們做一個實驗,我更加感覺到自知的重要性了。在實驗中,我發現很多夥伴明明才華橫溢,但因為不瞭解自己,以至於找不到自己的定位。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浪費了自己才華的同時,又暴露了自己的缺點。

一談到定位,就不得不嘮叨阿信的曾經的主業:營銷策劃。大眾普遍認為定位是營銷人的事情,是產品的事情,是賺錢的事情。

其實不是,我們每個人都要給自己找到一個精準定位,然後才能繼續修行,繼續悟道。

你信不信,其實很多人是找不到自己的,“本我”早就迷失在了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裡,以至於一輩子渾渾噩噩,甚至碌碌無為。

一個人活著的意義不一定非要做多大的事業,至少應該活的明白通透。

楊天真在介紹個人IP管理時說:精準定位是一個基石,精準定位其實就是充分了解自己。一定要用最短的能夠被感知的那個優點做你的定位,瞭解清楚你自己,然後才能創造出相應的內容。

定位首先要了解自己,找到自己最大的優點去創造內容,這是制定“人設”的根本。如果一個人不瞭解自己,不僅僅人設是模糊的,也同樣無法釋放出自己最大的才華和潛能。

阿信認為,修行不是為了圓滿,而是最大化的激發潛能,創造等額的價值。人生急需戰勝的不是對手,而是自己。因此,修行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更聰明,更是為了有自知之明。

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優點和弱點都不知道,又如何能戰勝自己、創造價值呢?其實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的才華。由於我們缺乏自知之明,使得自己的才華被埋沒,被浪費。

由於生理構造的原因,人的眼睛只能向外看,所以我們很容易看清楚別人的容貌,對自己的形象卻是模糊的。事實上,我在20歲以前,依然不知道自己長啥樣,我對自己的容貌是模糊的。後來我發現其實很多人都有這個問題。

如此具象的事情尚且如此,更何況自己的內心呢?或許這個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就是,你對自己一無所知。

在用人上也是如此,我們不僅要了解別人的長短,更要了解自己的長短。對此,鬼谷子說“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長”,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聰明人不用自己的短處,而用別人的長處,如此才能互補。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都不明確,不自知又如何知人,與人互補呢?

是的,朋友,是時候閉上眼用心反思一下自己了,畢竟,做人要有自知之明。

鬼谷子:做人可以不聰明,但一定要有自知之明,讀懂受益一生

​六

最後一個問題:對於知人和自知,到底誰先誰後呢?鬼谷子給了我們標準答案,他說:

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知人必先自知,不瞭解自己,也無從瞭解對方。人到中年,你之所以迷茫,不是因為你不知人心,而是缺乏自知者明,而是因為不瞭解自己。請無論如何找到你自己,因為:

做人最難得的,不是聰明,而是有自知之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