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蘇京春講述青年保羅沃爾克的故事(上)


「故事」蘇京春講述青年保羅沃爾克的故事(上)

保羅·沃爾克先生在自己職業生涯中的很長一段時間都擔任美聯儲的主席,他對美國的金融穩定乃至全球的金融穩定都有卓絕貢獻,可以說是一個響噹噹的風雲人物。他自身帶有很強的個人色彩和值得我們學習的一些品格,當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有一種正在與這位老人對話的感覺。我們的人生究竟應該秉承怎樣的信條,我們應該如何去面對我們的子女,我們應該嘗試去建立和維護一個怎樣的原則?當我重新讀這本書的時候,心靈似乎重新被滌盪了,我更深刻地認識到人生需要樹立一個好的目標,這個目標是對人類發展方向的思考,而並不是缺乏遠見或者陷入到一個不開闊的世界裡。這本書絕非一本雞湯,它是一個老人的回憶錄,是一個91歲的老人描述自己的一生以及他身邊處於金融“頭等艙”大咖們的書,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

保羅·沃爾克先生是一個非常理性的人,理性是求學路上的目標,如果我們認為感性與生俱來,那麼我們的理性該如何獲得?就是通過不斷學習、打造,進而提升自己的理性水平。保羅·沃爾克先生畢生追求“三大原則”:良好的政府、穩健的金融和穩定的價格,他最終能夠落實和堅持“三大原則”的主要原因在於他從小的成長環境和青少年時期的教育。他非常崇拜他的父親,因為他的父親是一個非常堅持原則並且非常正直的人,保羅·沃爾克出生在美國新澤西州的一個海濱城市開普梅,他的父親是開普梅市的市政經理,市政經理這一職位並不等同於我國的市長這種行政職位,而是一個具有民營性質的職位,他的父親在城市規劃管理方面很有天賦,在開普梅市即將破產的時候,他的父親承擔起了開普梅市運營的職責,最終把開普梅市打造得非常好,後來又成功擔任了蒂內克市的市政經理,保羅·沃爾克特別講到了一個故事,他的父親與當時的市長產生了衝突,這次衝突的源頭在於他的父親作為蒂內克市的市政經理想要僱傭一個新的警察局長,但是市長不同意這一提議,於是兩人產生了衝突,保羅·沃爾克的父親最終並沒有屈服於市長的權力,而是堅持自己的選擇,他堅持的原因是他認為擬定警察局長是市政經理職責範圍之內的事情,自己理應堅持警察局長人選。後來市長非常生氣並對保羅·沃爾克的父親實施了停薪處理,但是他的父親很堅持並提出上訴,後來市長大失民心,老沃爾克取得了訴訟的勝利。保羅·沃爾克舉這樣的例子是為了證明自己的父親作為一個市政經理來說十分注重維持自己權限範圍內的獨立性,一個權利、一個獨立存在的部門或者一個獨立存在的職位,如果它有獨立存在的必要性,它就應該維繫在創立之初所需要維繫的獨立性。

實際上保羅·沃爾克在加入美聯儲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對任何人插手他的工作的時候都會表現出很敏感的一面,因為他認為美聯儲需要具備獨立性,而不應該有人來打破它應該維持的理性。


「故事」蘇京春講述青年保羅沃爾克的故事(上)

沃爾克和父親(右)與祖父(左)(來自《堅定不移》)

保羅·沃爾克受到父親的影響是非常深的,沃爾克曾經對自己的父親老沃爾克先生有過這樣的評價:在禮貌和寡言的背後,是他不露聲色的機智和老成的政治直覺。這句話是保羅·沃爾克寫給他的父親老沃爾克的,但我作為一個讀者,我認為他實際上是在寫自己,他和他的父親一樣都是一個正直的人,他提到他的父親在辦公桌的背後,掛著喬治·華盛頓名言;他提到他的父親維護正直、正義,堅持原則;他提到他的父親很愛釣魚,也很喜愛帶著他釣魚。他與他的父親在極大程度上都有著十分相似的地方。

沃爾克是一個非常風趣的人,他回憶起自己小時候,他的父親因為想帶他外出釣魚而鼓勵他在當天翹課,第二天送他回學校去上課的時候,他的父親會很滑稽的寄給學校一張小紙條,小紙條上寫道:“我覺得釣一天魚,怎麼著也能抵得上上一天課了”。他在寫父親這些風趣的事情的時候,實際上也表達了他對於父親這種行為的認可。

保羅·沃爾克的母親是一個高級知識分子,他的父親是一個市政經理,而且是一個非常堅持獨立性、堅持原則的一位市政經理。很顯然他的家庭在美國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但是保羅·沃爾克卻一直囿於金錢,他從很年輕的時候一直到退休始終感到經濟十分拮据,因為保羅·沃爾克受到家庭的影響:一是不屈從於金錢,二是對於金錢他們選擇極度節儉的生活方式。在當今時代,提到節儉精神似乎是一個很過時的東西,但我們應當反思:我們身邊有多少東西是必需品?節儉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現在是不是應該秉承節儉的精神?保羅·沃爾克是帶著家族的自豪感來表達出這些理念的。他家旁邊有一個特別大的池塘,很多人都在使用當時很流行的一種遊艇,於是他問母親為什麼我們家不可以買一個那樣的遊艇?他的母親對他的回答是:我們沒有遊艇,但是我們也沒有貸款。對於年輕的沃爾克來說,他沒有得到遊艇,是會感到一點失望的,但他很自豪地在《堅定不移》裡這本書裡寫道:會理財並堅持節儉的風格是沃爾克家族的傳統。

他把青年時候沒有得到滿足的感觸理性地化為家族堅持的傳統,這樣的精神品格對保羅·沃爾克先生產生了長期的影響,以至於他在美聯儲的工作中能夠始終堅持準繩。

保羅·沃爾克一直說自己不是一個有特權的孩子,他指出這一點是因為他在年輕的時候思考過自己應該是一個有特權的人,首先從家族來看,他的父親是一個市政經理,母親是一個高知,他覺得自己應該有階層的權利;從家庭內部來講,保羅·沃爾克有三個姐姐,他是家族中唯一的男孩子,而且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他都是家族中唯一的沃爾克姓氏的繼承人,但在這種特殊條件下,他認為自己應該得到的特權,家族卻全然沒有給他。他就讀於一個普通的高中,他提到自己申請普林斯頓大學的時候並沒有太多的信心,原因是他不是精英高中出來的學生,比如說很好的私立高中裡面會有一對一的老師來輔導學生,包括日常的學術寫作、數學和經濟學等方面的知識,但在公立高中裡,學生只能通過跑課堂去學自己想學的東西,公立高中的學生想申請到普林斯頓這類頂級院校的幾率是比較小的,但保羅·沃爾克最終順利進入普林斯頓大學,他對此表示自己很幸運,實際上這也側面表明沃爾克先生本身是一位很優秀的人。

就讀於普林斯頓大學之後,保羅·沃爾克先生在書中表達了自己對各種專業的思考,他在年輕的時候就是一個很注重興趣的人,他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在自己最感興趣的專業領域紮根學習,沃爾克先生在讀完大一之後面臨轉學院的考驗,他一直在猶豫自己究竟應該挑怎樣的學院,後來公共管理學院吸引了他,因為他認為公共管理能夠學習很多有用的知識,包括自己最喜歡的貨幣銀行學,所以沃爾克先生最終選擇了公共管理學院。在挑學院的過程中,沃爾克做了一個轉學院必須要做的計劃,這個計劃是一個小組才能完成的事情,小組中的每位成員都要選擇一個方面去論述自己的觀點,然後小組成員把這些觀點綜合起來,最終形成一個報告來作為自己是否可以轉學院的憑據。保羅·沃爾克在這個過程中做的研究深深震撼了我,我們從時間上倒推的話,保羅·沃爾克當時只有19歲,彼時我們新中國還沒有建國,保羅·沃爾克先生做的報告的主題,竟然是將羅斯福新政的理念和政策進行深入的推演和研究,以美國經濟形勢的分析來對比受到內戰分裂的中國的未來道路會對美國的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也就是說在我們新中國還沒有建國的時期,保羅·沃爾克先生所接受的大學教育就有了這種超前的戰略思想。後來保羅·沃爾克先生離開美聯儲之後,實際上他還接到了普林斯頓大學的邀請,邀請他再回歸到普林斯頓大學做教授,保羅·沃爾克先生也欣然接受,他回到了普林斯頓大學去做教授,但是他發現如今的普林斯頓大學已然不像他在青年時代、讀書時代的一個注重公共管理學的大學,而是更注重技術和應用、更注重實踐、實操,在大學教育和學科教育方面,體現了保羅·沃爾克先生對政府治理的一生的思考。

(作者:蘇京春,財政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