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違約潮來襲,銀行會是下一個破產的行業嗎?

至藝


這個放一百萬心,就算房地產全部破產,炒房客全部破產,我國大多數銀行都不會破產。我們說說為什麼?

第一,我們前幾年都在放水,就是大家說的房地產拉經濟,央行放銀行,銀行放給房地產,房地產企業和貸款買房全部破產了不還銀行錢了,銀行不就不還央行就行,我國大多數銀行是國有銀行,這點我們不得不承認,這真的是社會主義優越性體現吧,要是換在美國,銀行不可能這麼欠美聯儲錢,2008年美國房價大跌美國和銀行之所以破產,破產那些銀行錢主要是開源於集資,比如雷曼兄弟就是案例,人民錢你不能不還得,你要是拖他錢他們就集體取錢和要賬,你不破產都難,但是欠央行不一樣,央行會以大局為重。

第二,我國房地產呈現三八線,那就是階段性的房價,2008之前一個房價,2015年之前一個房價,2015到現在又一個房價,再怎麼跌跌不回2008,你想一下2008房價好多人一年收入就買一套,還沒有到2008,跌到2012估計全部給你清盤,2015後才是暴漲,也就是要斷供就是2015年之後買房子的,但是房價虛高2015後有多少人買了房子呢,不會佔市場1/5,1/5中有4/5是投資房子買的,這點數據對於銀行來說小意思,2015後全部斷供都不怕。房價跌到2015基本回歸正常。同樣房地產開發商也是2015後大量負債的,大家可以看看2015後房地產開發商銀行各種貸款,債券市場瘋狂借貸,股市瘋狂割韭菜,到處騙貸圈錢,2015後放水錢90%流入房地產,所以大家都用錢逛,房地產各種福布斯排行榜上去,各種牛人出現,前所未有。


劉華銀mark


債務違約潮來襲,銀行會是下一個破產的行業嗎?


王德印老師觀點:在債務違約潮來的時候,任何行業都不可能獨善其身,銀行也不會例外,因為銀行也是企業,企業經營不善或資不抵債就可以申請破產,2015年5月1日銀行破產保險制度正式實施。


1、銀行破產已經有先例


在國外,銀行倒是在正常不過的事,如:英國的巴林銀行,日本的振興銀行,美國的雷曼兄弟等。在中國,很多人都不會相信銀行也會破產。然而,在1998年的時候,中國還真有一家銀行倒閉過,這也是中國第一家倒閉破產的銀行——海南發展銀行。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房地產造就了海南發展銀行。


2、地方商業銀行會最先受到衝擊


2012年,河北肅寧尚村農信社被批准破產,成為全國首家被批准破產的農村信用社。早在2001年河北肅寧尚村農信社就因為資不抵債停業了,但直到2010年銀監會才批准其實施破產。從停業到最終破產走過了十多年時間。尚農社產破產並沒有引起太大社會反應,也沒有欠儲戶的錢,只是欠了四家機構的錢。尚農社的破產很大一部分也是歷史遺留問題再加上經營不善導致,好在處理的結果並沒有牽涉到儲戶。


3、五大國有銀行會相對穩妥


中、農、工、建、交五大國有銀行會相對好一些,因為涉及到國計民生,國家是不會讓國有銀行輕易破產的。


總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破產法》規定,銀行破產,無論你在銀行存款多少,最多給你賠款50萬元,所以說,你在每家銀行存款,最好不要超過50萬元就可以了,這是最穩妥的方案。



王德印囈語財經


如果債務違約潮來襲,銀行破產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其實早在199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我國就出現過兩起銀行破產的先例:一個是海南發展銀行,另一個是河北省的一個縣級農村信用社,而在目前的銀行存款保險制度背景下,銀行破產已經有了法律依據,而且為了防範銀行破產所帶來的風險,監管部門早已在做相關的防範工作,例如:

一、實行銀行存款保險制度:

2015年,央行頒佈了《存款保險條例》,該條例已於2015年5月1日起實施,《條例》中明確提出,如果銀行破產,儲戶最高可獲得賠償50萬元,該《條例》的實施,使銀行破產有了法律依據,也是對以後可能存在的破產案例放遠於未然!

二、2018年資管新規規定: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保息!

前段時間央行發佈了金融系統的資管新規,新規規定,銀行的理財產品不再保本保息,所以,錢放在銀行做理財也不一定就是非常安全的。

三、放開外資持有銀行股份的最高比例限制:

以前為了防範金融風險,對外資持有中資銀行的股份有最高比例限制(單個外資機構不得超過20%,多個外資合計不得超過25%),現在是完全放開,沒有限制,這也是繼之前允許私營企業開辦銀行後銀行系統對資本的進一步放開!

但是,隨著銀行系統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銀行作為一個市場主體也將逐步退出由國家背書的傳統,逐漸走向市場化運作,那麼,銀行如果是經營不善破產也就很正常了!尤其是對於一些中小型的私人銀行來說,更是如此!

四、去槓桿、降低銀行系統風險的準備:

這兩年,我國對房地產行業實行了去庫存、對金融行業去槓桿、對煤炭鋼鐵水泥等產能過剩行業去產能,一方面是為了防止房地產泡沫過大危害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實際上也是在降低銀行系統的的風險,將房地產的風險逐漸與銀行剝離,而不是捆綁在一起,這樣即便以後房價下跌也不會對銀行造成太大的衝擊!

綜上所述,如果債務違約愈演愈烈,銀行自身如果不做好風控的話,破產也就不奇怪了,國家早已做了許多這方面的準備!

以上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性建議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K濤資本


我給行長拎包,我和大家聊一聊。


首先我給出結論,個別銀行從技術上來講可能會破產,但整個銀行業的基礎非常穩固。


沒錯,近幾年經濟承壓,金融市場暗潮洶湧,債務違約此起彼伏。如此兇險,銀行心裡慌不慌?

個別銀行心裡應該是慌的,但是放眼到整個銀行業,什麼風浪沒見過?

這點小兒科根本不算什麼!


當年四大國有銀行全部技術性破產你可知道?

時間向前推20年。

90年代末,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率一度高達30%-40%,彼時如若按照貸款五級分類的標準,各大銀行皆已技術性破產。造成這一窘境的原因,交織在政府、國企與銀行三方數十年來的愛恨情仇之中。


國有銀行剛成立的時候,承擔了相當一部分政府職能。比如建設銀行在成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主要經辦國家基本建設投資的撥款,管理和監督使用國家預算內基本建設資金和部門、單位的自籌基本建設資金;而農業銀行則負責辦理財政支農撥款。直到90年代初期,各大國有銀行才將這些職能劃撥給財政部和政策性銀行,真正開始向商業銀行轉變。

所以,1983年中國雖已確立人民銀行的央行地位,並對四大專業銀行進行了企業化改造,但銀行的經營一直都深受政府的制約。當時"撥改貸"的實施使得普遍缺乏資金的國有企業一直都是負重前行,而政府與銀行的特殊關係,也使得銀行不得不持續對這些企業進行貸款,而據老一輩的信貸人講,有些“貸款”雖然稱之為貸款,其實也和撥款無異。

而隨著90年代經濟過熱後的退潮、大量企業的兼併改制,留給了國有銀行一地雞毛,最後還是財政部買單成立資產管理公司剝離了這些不良資產。

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的成立,將四大國有銀行從破產邊緣拯救回來,給了他們第二次生命。


目前銀行的整體資產質量

雖然債券市場妖風陣陣,但是回到銀行本身,其實影響並不明顯。

根據2019年半年報,各大銀行不良率均控制在1.5%以下,距離2%的預警紅線還有很大的距離。並且資產質量向好,相比年初都呈下降趨勢。

所以,目前來看,債務違約潮的影響對銀行來說並不明顯。

而且我們要理清一個本質問題,債券市場是直接融資,企業直接從投資者手中拿錢,不經過銀行,債券違約和銀行基本沒有關係。


央媽不是後媽

我們喊了這麼多年的央媽,能看兒子全餓死?

個別小孩不乖,打個屁股板子是應該的,甚至一生氣可能也會說要斷絕母子關係。

但是,生氣歸生氣,最後還是會在背後默默的關心,怕他又在外面惹更多的事。

比如包商銀行、恆豐銀行,惹了那麼大的事情,按照標準的相關制度,讓他破產也是可以的。

但是呢,央媽兜了那麼大一個圈,讓建行接管了包商,自己接管了恆豐。

兒子皮歸皮,但創了禍終究還是想要交給自己人處理。

當然這是屬於特殊安排。


而從央媽的本身設立目的來說,她就是所有商業銀行的最終後盾,所謂銀行的銀行。央行的存在,就是為了保障整個銀行業不受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影響,確保經濟制度的穩定。

其實,破產的本質是沒有錢,資不抵債。

但是央媽就是啥都沒有,只有錢!

如果整個銀行業出現流動性風險威脅到整個經濟制度了,那麼護犢子的央媽,能不塞錢嘛?


畢竟,撕蔥也靠他媽媽塞錢活過來了不是?


我是給行長拎包,我想和您聊一聊。


給行長拎包


每當看到債務違約易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這兩天剛好看完一本叫做《大空頭》的書,充分揭示了次級貸款危機是如何的緣起緣滅,一張巨大的交易網是如此的醜陋不堪,用艾斯曼的話說,這些投資銀行該死……

現如今的中國尚未出現一家像樣的投資銀行,至少對比摩根士丹利、花旗、高盛等世界型投行的差距還非常明顯,而已經成為歷史塵埃的雷曼兄弟,貝爾斯登也不是隨手就能觸及的。

對於銀行的債務違約,最大的通常來自於房貸違約,但是中國的銀行很難破產,因為跟美國的國情不同,美國的銀行並非國有制的,所以,當出現次級貸款危機的時候,政府是最後出手的,在國內,央行絕對是第一個出手的。

債務違約的根源往往在於貸款人無法償還貸款,以至於銀行的爛賬壞賬快速上升,最後導致銀行破產,這就又得提到次貸危機,2008年之前,美國的房子價格逐漸走高,更讓人不解的是,美國的一個清潔工都能去銀行貸款買房,我們不得不說美國最大的兩家房企,房利美、房地美的銷售人員忽悠人的本事很厲害。

但是貸款是需要還的,短期還能堅持,時間一長,一個清潔工能堅持嗎?答案可想而知,最後爆發銀行無法收回貸款,買房的人因違約而失去房子,從而引發次級貸款債券掉期產品快速下跌,比方說美林銀行虧損500億美元、花旗集團虧損600億美元、摩根士丹利虧損90億美元,而破產的銀行不計其數。

但是,這很難發生在中國,從現在的房地產政策來看,顯然我們是汲取了1990年日本房產泡沫經濟破滅以及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經驗,從2018年開始,房地產的各種政策開始出臺,這就使得我們爆發債務違約的可能性小了太多。

除開房貸違約的情況之外,還有企業債務違約的情況,2018年中國的中小企業爆發過債務危機,這個危機在政府的幫助下,目前得以解決,但是想要根本性的解決,還得依靠結構性改革才行。

幾乎每一家企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借貸資金,大型企業因為賬面有錢,基本不會出現流動性風險,但中小型企業則不同,的確存在靠著借貸資金維持運轉的情況,所以,結構性改革是為了讓更多的中小企業拿到錢,這樣才不容易發生債務違約風險。

為什麼每年我們都可以看到上市公司債務違約?有財務造假的可能,也有自身經營不善的因素,但是,因為中國的銀行業背景不同於資本主義國家,所以就算債務違約爆發,也不容易出現銀行破產的情況……


易論招財圈


首先,銀行是中國金融業的核心,金融對於整個經濟來說具有樞紐作用。所以從政府層面上來講,絕對不可能允許銀行大規模的破產。這種情況幾乎不可能出現。

其次,中國的銀行,主要以存貸款利差為盈利來源,並不直接投資債券。當然這裡邊涉及到為客戶提供理財服務的時候買入相關債券,並且在事實上承擔託底職能的情況。不過由於政府規定,現在不得推行託底式的理財,因此除非在購買協議上,有明確的託底條文,否則銀行工作人員的口頭承諾,是不能成為客戶索賠的依據的。但此類合同的有效期也僅限於相關禁令頒佈之前。可以說,此類託底式的理財,現在在銀行理財產品當中的比例應該是極低的,對銀行的衝擊不大。

再次,銀行貸款壞賬率升高會對銀行的經營造成極大的衝擊。這種情況是極有可能發生的。嚴格來說也是目前銀行經營過程當中的重要問題。不過,現在銀行發放貸款,一般都要提供抵押物。在大部分情況下,抵押物可以滿足銀行的本金收回需求。只有信用貸款會給銀行造成血本無歸的衝擊。但信用貸款的發放門檻是很高的,數額相對來講也比較小,造成的衝擊自然也會相對比較小。

最後,銀行出現嚴重系統性問題之後,會有政府出面加以解決。根據以前的習慣對於大銀行的嚴重呆壞賬,由相應的資產管理公司買斷之後將其剝離出來。比如在歷史上專門成立了4大資產管理公司,長城東方等對應接管中行,工行等銀行的不良貸款。有些歷史包袱比較重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比如廣發銀行也採用過類似方式。小銀行採取的方式一般是指定某家大銀行接管。歷史上工商銀行接管了海南發展銀行,現在建設銀行接管了包商銀行,工商銀行重組錦州銀行。包商銀行和錦州銀行都是近年來採用激進擴張手段的城市商業銀行。由於已經實行存款保險制度,銀行破產在理論上已經具備了實施的可能性,不排除將來安排1~2家規模比較小,地域性很明顯,在全國來看影響不大的小型地方性銀行破產,以起到警戒作用。

總的來說,銀行還是非常穩定的,因為有政府作為最後的信譽保障。對於個人來說,在存款和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要更為慎重一些。由於全國性銀行影響大,幾乎不可能破產,所以在存款的時候,不太需要關注存款規模的問題。地方性小銀行,風險就要明顯高的多。如果要存款,可以考慮將本金規模控制在50萬以內。就算將來出現問題也可以獲得存款保險的保障。至於理財產品,由於已經不託底了,所以選擇的時候無論是什麼銀行,都要極為慎重,存在著本金虧本的可能性。


用戶4325101516


這一點你放心,即使是銀行真的破產了,只要你風險規避得當,影響不大。

銀行可以倒閉,這個毋庸置疑,但是現在在我國想讓一家銀行倒閉,其實也是比較困難的。

債務違約確實會導致銀行經營上的困難,但是現在看來我們絕大部分的銀行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國有五大銀行,肯定不會出事兒,放心!

一些地方性的商業銀行確實存在倒閉的風險,如果發生倒閉,也能夠拿到最多不超過50萬的賠償。

如果你願意可以上網上搜索一下包商銀行,從包商銀行被接管以來,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傳言,但是銀保監會出手接管以後,包商銀行的各項業務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作為老百姓,現在去包商銀行正常的存取業務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存款保險制度》的出臺有效的幫助儲戶規避了一定的風險,如果銀行發生破產,會有銀行保障機構給儲戶進行賠付不超過50萬損失賠償,這個賠償中包括本金以及存款收益。如果你想存款,可以選擇多家銀行存款,每家銀行不超過50萬,即使銀行發生破產,也會有保險賠償給你託底。

我國對於金融機構的監管是相當嚴格的,無論是從准入機制還是經營機制都是非常的嚴格的,包括風險監管以及各種風險報告的報送都是非常嚴謹的,所以在短期內不用擔心銀行的倒閉問題。


老炮說財經


現在看來,銀行破產還真不是不可能,而且還會是就在眼前。

前有包商銀行被接管,後有工行注資錦州銀行,再到最近遼寧沿海銀行和某農商行被擠提,一系列的銀行風險事件都不斷被暴露出來。這說明部分銀行已經風雨飄搖,處於危機爆發的前夜。

讓銀行日子難過的,有很多方面,最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是利率市場化導致銀行盈利能力分化。大銀行依託規模優勢,能保持利差,而小銀行的籌資成本迅速上升,盈利被大幅侵蝕。為了賺錢,小銀行不得不另闢蹊徑,前期做非標業務,如今又被限制。總之小銀行難以找到適合自己的盈利途徑。

第二是經濟週期。目前經濟下行,很多貸款資產風險暴露,想當考驗銀行的風險控制能力。那些風控能力不好的銀行,會出現大量的不良資產,拖累銀行的盈利,有些甚至直接威脅到銀行賴以生存的“安全性”。這種情況下,出現擠提也是事出有因的。

第三是行業的大變革。現在金融已經不是銀行一家的天下了。互聯網金融打破了地域和空間限制,移動支付侵蝕了銀行傳統的支付業務,人工智能替代了銀行傳統櫃面,這一切都影響著銀行的生存。那些跟不上時勢的銀行,自然會被淘汰。

總之,未來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銀行也會面臨破產的可能,這不是危言聳聽。

我是空谷財譚,與您分享我的觀點。


空谷財譚


不得不承認,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是有所提升的。根據監管機構公佈的數據來看:

2016年和2017年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均為1.74%。2018年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1.89%。

但是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你看到了債務違約潮來襲,我卻看到人人都在重視自己的信用記錄,國家也在大力打造良好的信用體系。在我看來,銀行離破產只會越來越遠。

債務違約,貸款不良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有銀行風控問題,有借款人惡意違約,有經濟下行借款人無力償還。無論是哪個問題,都不會讓破產成為整個銀行業的問題。


銀行風控問題

風控能力是一家銀行的核心競爭力。沒有風控能力,銀行就像是不會飛的鳥,不僅不能擁抱藍天,還隨時面臨著被吃掉的風險。銀行不僅不能做大,還有隨時倒閉的風險。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各家銀行在風控領域的人才儲備都是非常多的。再加上監管機構對於銀行的風險控制能力格外關注,經常需要接受監管機構的檢查,給監管機構提交材料。大面積出現問題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借款人惡意違約

借款人惡意違約的情況想必在各家銀行都有遇到。隨著信用體系的完善,各家銀行對涉嫌欺詐,打算惡意違約的人是有一定防範能力的。惡意違約的借款人多集中於信用貸款。按照銀行的調性,銀行很少會發放沒有任何抓手的大額信用貸款的。惡意違約的人只要不是大面積出現,幾乎都不會影響銀行的發展,因為量太小了。

經濟下行,借款人無力償還

這是銀行主要面臨的風險問題。經濟下行,誰也擋不住。面對此種情況,銀行也會通過加強擔保的方式保障資金安全。借款人無力償還,抵押的房子可以變現,擔保人也可以追償。總體來說銀行的損失程度是相對較小的。

總結

銀行要倒閉,多半都是風險管控出了問題。在如此強監管的時代,銀行的風險管控還出了問題,多半都是高管出了問題。高管出問題一定不會大面積出現,只能是個別現象,整個銀行業還是可控的,倒閉潮是不會出現的。

銀行研究僧,你學習,我也跟著學習!有任何疑問或觀點隨時交流!


銀行研究僧


之前在很多的回答裡面都說到了,銀行理論上可以破產,但是實際上非常難以破產,即使債務違約潮來襲,銀行也不會成為下一個破產的行業。

這次的疫情影響了社會的經濟秩序,不少的企業都沒有營業收入,很難償還銀行的貸款,債務的違約會比較多。

既然違約會比較多,那為啥很難成為下一個破產的行業呢?

這是由銀行發放貸款的特點決定的,這個特點就是:嫌貧愛富。

銀行非常喜歡給“富裕”的企業貸款,不喜歡給“貧窮”的企業貸款,因為銀行本身是追逐利潤的機構,是需要賺錢的,“富裕”的企業實力更加強大,還款付息的能力大些。

這就像你給別人借錢,是更願意給富人,還是給窮人呢?基本上都是富人了,因為貸款的質量,償還更加有保證。

這就是銀行強大的風控以及授信的偏好,所以可以得到銀行貸款的企業基本上都是中大型企業,小微企業得到貸款很難。

而在疫情中,債務違約會有,但是由於銀行貸款發放給中大型企業更多的特點,就導致了銀行會受到損失,但是損失是可控的。

更何況,銀行也會不定時審核企業的經營情況,假如發現風險,可以迅速進行抽貸,斷貸等,及時減小損失。

所以,銀行的利潤會被影響,但是不至於倒閉,也不至於成為一個破產的行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