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作品的“生”與"熟”

在人們在評論中國書畫時,常常提到這樣的兩個字"生”與"熟",常用這兩字來評論繪畫作品的優劣。"生”與"熟"本來是指我們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它是一對反義詞。當它被用來評論畫家作品的時候,便賦予了它新的意義。

繪畫作品的“生”與"熟”


繪畫作品的"生”,是指作者的筆墨技法不夠成熟,構圖不夠完美,畫面的氣韻不夠生動,繪畫作品本身沒有深刻的思想內涵等。"熟",是指作畫者,具有嫻熟的筆墨技法,能夠很輕鬆的駕馭筆墨,藝術手法高超,畫面生動並能夠體現作者廣博的藝術修養。清代的方燻,是這樣解釋的,"生”是一種缺乏熟練藝術技巧和理論修養的表現,"熟"則是既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又有廣博的藝術修養及自由掌握藝術創造規律的能力。也有一種普遍的觀點,是這樣認為的,他們把"生”丶"熟"與"高雅"和"甜俗”聯繫起來。明代的董其昌在《畫旨》中曾這樣說:"字須熟後生,畫須熟外熟”。明代顧凝遠在《畫引》中又說:“畫要求熟外生,然熟之後不能復生矣。要之,爛熟、園熟則自有別,若園熟則又能生矣。工不如拙,然既工矣,不可復拙。然則何所取於生與拙?生則無莽氣,故雅。所謂文人之筆也,拙則無作氣,故雅。所以雅人深致也。”他們認為"文人畫”屬於“生”、"拙",因而高雅。而作家畫,指專業畫家,屬於"工”丶"熟”,所以"甜”、"俗”。這種認識在今天來看,是具有片面性的。

繪畫作品的“生”與"熟”


從以上評價繪畫的"生”丶"熟"觀來看,要求繪畫創作,不僅需要具備嫻熟的藝術技巧,更強調指出,優秀的藝術作品,必須毫無雕飾造作的斧鑿之痕,要自然樸實流露天性,自然而然的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繪畫作品的“生”與"熟”


清代的"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他在詩丶書、畫三個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不過為畫名所掩,他的詩、書沒有引起人們高度重視。其中他對畫"竹"深有體會。由於鄭板橋,關心民間疾苦,所以他的竹,已不是純天然的竹子,而是關心民情的作者的化身,作者借"竹"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疑是民間疾苦聲”,"一枝一葉總關情”等句,便集中體現了作者的胸懷。

繪畫作品的“生”與"熟”


鄭板橋在自己長期的創作實踐中,憑藉自己對畫竹的感悟,對“生”與"熟",也有不同常人的見解。他在60多歲時,有一首題畫詩這樣寫道:

四十年來畫竹枝,

曰間揮寫夜間思。

冗繁削盡留清瘦,

畫到生時是熟時。

鄭板橋畫竹,有40多年經驗,他勤奮、多思,善於概括,故能刪繁就簡,意在筆先,胸有成竹,從而達到了“熟中求生”的藝術境界。這首詩中,表達了他畫竹子,是通過不斷探索實踐,白天辛勤揮寫,夜裡反覆思考,通過長期的創作實踐,認識到對生活中的竹子要進行藝術加工,刪繁就簡,削掉多餘的部分,只留下心儀之竹。當他畫到與現實生活中的竹子不完全一樣的時候,才算真正達到對竹子的典型概括。鄭板橋通過對生活素材,進行藝術加工,塑造典型藝術形象,他認為"熟”,是指把握事物規律和本質的能力,"生"是對客觀事物進行藝術提煉,取捨丶概括的昇華。

繪畫作品的“生”與"熟”


儘管歷來書畫家們,對於"生”、"熟”二字的理解和解釋不盡相同,但對於其含義的簡單瞭解,是有助於我們對於書畫的評論。繪畫創作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由生到熟,再由熟到生,這樣循環往復,不斷髮展丶創新,最終創造出,屬於個人獨特鮮明的藝術風格。

繪畫作品的“生”與"熟”


繪畫作品的“生”與"熟”


藝術大師齊白石,為什麼要進行衰年變法,這是他對以前的畫法感覺到太熟了,他的作品便沒有了新意,為了追求藝術的最高境界,毅然衰年變法,追求畫面的"生”。由於他勇敢變革,晚年終於創造出耳目一新的藝術作品。總之,一個畫家,在他一生的創作過程中,始終伴隨著"生”與"熟”的交替,這是我們今天的創作者們,應該努力學習的。

以上是本人的一點心得,不妥之處,還望方家批評指正,期待大家關注、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