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文藝復,法國藝術的變化,看出力最多的意大利

導讀:

文藝復興藝術上承中世紀基督教藝術,下啟歐洲近代藝術之發展,在歐洲藝術史上有重要地位。文藝復興藝術最初發端於意大利,並在此大放異彩。同時,其他地區紛紛爭相效仿、學習。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創造了一種新的藝術觀念和實踐,由於法國和意大利在歷史地理和文化方面的相近性,法國對意大利的學習很具代表性,王室鼓勵加上民間意願使得法國在學習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上受益匪淺、進步飛速,並在文藝復興以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歐洲文藝復,法國藝術的變化,看出力最多的意大利


意大利文藝復興繪畫藝術觀念

13 世紀最後 25 年到 14 世紀上半葉,繪畫作品的題材仍然服務於中世紀基督教,人物形象通常是平面且虛幻的,很難想象這些形象像真人一樣還可以行動或說話。與此同時,在形式上,意大利畫家們逐漸將繪畫從建築的附庸中解脫出來,除了壁畫的形式外,架上繪畫空前發展。內容上,他們發現了繪畫藝術的新觀念,不再追求構圖上生硬的對稱,而是更加傾向於“自然主義”的寫實風格,在人物及物體的刻畫上力求逼真的效果。人物被放置於三維空間背景之中,背景與畫面主題相配合,畫面富於真實性,更貼近現實生活。畫家廣泛地進行試驗,在空間構圖和色彩上創新。隨著對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不斷髮掘,人文主義迅速興起,也帶動了人們對科學的巨大熱情,繪畫領域終於在 15 世紀發明了“透視法”

儘管這一新觀念也對法國及其他地方的繪畫產生了一些影響,但仍無法撼動哥特式藝術在當地的主導地位,直至一百多年以後,文藝復興藝術才征服了阿爾卑斯山以北地區。因此,14 世紀期間,儘管巴黎保持了歐洲藝術之都的地位,但意大利的藝術觀念所發揮的作用已經越來越大了。

15 世紀早期最重要的一位畫家是馬薩喬,他繼承了喬託開創的寧靜且穩重的紀念碑式畫風,人物和自然都富有了生氣感,且有了從神學觀念中解放出來的尊嚴感。馬薩喬為佛羅倫薩新聖瑪利亞修道院繪製的壁畫《三位一體》是文藝復興早期運用透視法作畫的傑出代表作。這幅畫以一間有拱頂的禮拜堂的大門為背景,畫中的建築的樣式與現實生活中的建築完全一致,拱門外站著兩位供養人一位年長的商人和他的妻子,聖母和聖約翰站在門洞內的十字架下。儘管畫面的人物刻畫很簡單、情節也十分常見,但這幅作品仍使當時的佛羅倫薩人很是震驚,給人的感覺就好像在牆上挖了一個洞穴。畫家巧妙地運用拱形門營造出了立體的效果,使觀眾感覺一伸手甚至可以觸及到畫中的人物,進而觸發觀眾在心靈上產生的共鳴。這裡已經可以看到文藝復興所獨創的“透視法”在畫中的端倪,馬薩喬已經意識到了透視法對刻畫畫面環境的作用。

歐洲文藝復,法國藝術的變化,看出力最多的意大利

《三位一體》


意大利文藝復興盛期階段誕生了我們所熟知的“文藝復興三傑”,尤其是其中的達·芬奇,他將文藝復興繪畫推向頂峰。達·芬奇對於藝術最大的貢獻就是將科學研究和美術探索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通過科學研究去探索客觀現實中的真與美,然後再運用恰當的美術形式去表達這種美。達·芬奇在建築、雕塑、繪畫方面均有非凡的造詣,但最為突出的是他對繪畫的貢獻。他認為人像應處於空氣感的空間中,在作品中多用柔和的明暗對比法使輪廓線變淡甚至消失,這是一種用光線來渲染層次的畫法。透視法被達·芬奇運用到了極致,從直線透視發展到了空間透視。也就是在透視法的運用中,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發展被推向了高潮。達·芬奇風格的繪畫特色在於獨特的光線,他喜歡用非常柔和的光線,近似於黃昏光線,因此他畫中的色彩通常偏向深色,而並不鮮豔,如我們熟悉的《蒙娜麗莎的微笑》。

《蒙娜麗莎的微笑》是達·芬奇代表作中的一幅世俗題材的肖像畫。作品中的蒙娜麗莎以其神秘莫測的美吸引著觀眾,被瓦薩里喻為“生活中沒有比此更具活力的微笑了”。蒙娜麗莎顯得感情細膩、性格嫻雅,這種表情只有達·芬奇這樣的天才畫家才能感受並捕捉得到。從藝術畫法上看,畫中的陰影及前景人物與背景的關係處理得十分自然,甚至“可以看出脈搏在跳動”。從這幅畫中,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達·芬奇運用空間透視法的精妙之處。

歐洲文藝復,法國藝術的變化,看出力最多的意大利

《蒙娜麗莎的微笑》


意大利藝術觀念對法國繪畫的影響

法國的繪畫藝術受到了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的巨大影響。與之前中世紀的繪畫相比,文藝復興時期的法國繪畫不管在題材上,還是繪畫技巧上都有了很大改進。 中世紀法國的繪畫藝術處於宗教的嚴密控制之下,哥特藝術風格居於主流地位。造型藝術是一種精神畸變的哥特藝術。14 世紀法國的繪畫還沒有形成獨立的藝術樣式,而是作為裝飾依附於家居物品上,如教堂、住宅等建築,及福音書、世俗文學、詩集等書本。

一、 普羅旺斯畫派

法國北部的各省受尼德蘭藝術的滲透十分強烈,而南部則深受意大利影響。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最早在南部的普羅旺斯體現出來。與很多藝術的發展模式相同,普羅旺斯畫派的形成和發展也受到了教會的深刻影響。

早在十四世紀,阿維尼翁就曾經作為教皇的駐地。教皇們不僅聘請法國藝術家,更聘請意大利的藝術家到自己的駐地進行創作。西蒙·馬提尼在本尼迪克十二世任教皇期間曾在阿維尼翁工作,馬提奧·第·喬凡尼提曾為教皇克勒芒六世在阿維尼翁的宮殿作畫。

教廷遷走後,阿維尼翁在宗教和藝術上的重要地位依舊,這裡仍是南北文化的交匯點。在這裡,法國藝術家可以學習到很多來自意大利的帶有文藝復興風格的創作題材和手法。在阿維尼翁畫派的一些作品中,15 世紀中葉起就已顯露出文藝復興的現實主義的特徵。從作品中表現出的對生活細節和人物形象的探索,及對人物精神狀態的追求,可以看出在當時法國南部各省的宗教畫中已經確立了一些破壞中世紀傳統的原則。普羅旺斯畫派新傾向的代表是安蓋蘭·夏爾東,在夏爾東的作品中,現實主義及意大利文藝復興的風格傾向體現得更為典型。在其代表作

《聖母加冕圖》中,雖然仍舊是宗教題材,但畫中的瑪麗亞、兩側的教父及聖徒們的形體及性格刻畫都十分生動鮮明,尤其是瑪麗亞的外形美麗、神情優雅動人。在畫面上部,夏爾東用近四分之三的構圖來表現聖母加冕的場面,下面的狹長地帶則是人間的凡俗景象,其中又分為凡間和地獄兩個部分。這樣,天上的華麗與地獄的陰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背景由典型的普羅旺斯風格光線構成——清晰而明顯。畫中人物各異的形態、生動的造型、合理的透視和比例均表現出對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的借鑑之功。

歐洲文藝復,法國藝術的變化,看出力最多的意大利

《聖母加冕圖》


二、盧瓦爾畫派

15 世紀,法國文藝復興美術在形成過程中的一些主要特徵和法國美術的民族特點在法國中部盧瓦爾河流域形成的盧瓦爾畫派中也有所體現。盧瓦爾畫派的中心是圖爾,作為 15 世紀國王的駐地,在圖爾形成了一種吸收和改造南北方各種藝術的一種綜合的藝術。盧瓦爾畫派的代表人物是讓·富凱。他生活在 15 世紀中期,與意大利的馬薩喬和波提切利差不多是同時代的人,在法國曾任查理七世和路易十一的宮廷畫師。富凱在巴黎工作多年,並曾於 1443 到 1447 年旅居羅馬,所以其藝術風格受到了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的影響。

在藝術相對落後的法國,富凱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著名畫家,可以進行油畫、壁畫、插圖等多種繪畫的創作。從富凱最為擅長的肖像畫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現實主義風格的存在,

因此他被認為是法國肖像畫的奠基人在他為王室貴族創作的肖像畫中,主人公已擺脫了哥特式藝術的僵化人物形象,而更具真實感,他花的肖像《查理七世》就是這樣的一幅作品。作品的構圖並不複雜,肖像的上半部都受限於簾子之中,給人以守舊、古板與壓抑的感覺畫中的查理七世高高揚起雙眉,眯著雙眼,表情無情且冷漠,富凱準確而又真實地描繪了這個飽食終日而無所用心的國王的形象。除此之外,富凱還研究空間和透視關係,試圖精確入微地表現人物和處理色彩。從富凱的作品中,我們似乎看出了中世紀藝術理念與文藝復興精神的割裂

歐洲文藝復,法國藝術的變化,看出力最多的意大利

《查理七世》


三、 楓丹白露畫派

從整體而言,儘管 15 世紀法國在繪畫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就,在某些方面出現了新形式的萌芽,但與意大利等地相比,仍更接近於哥特式末期的水平,略顯滯後。15 世紀末,法國的封建王權得到加強,有力地促進了國內工商業的發展和生產的進步。在絕對王權及意大利戰爭等因素的推動下,人文主義在當時的法國得以傳播。這也使得 16 世紀法國的繪畫擺脫了 15 世紀相對落後的面貌,出現了大量優秀的畫家、藝術家。16 世紀初,弗朗索瓦一世進一步強化了法國的封建王權,熱愛藝術的弗朗索瓦一世一心想把楓丹白露造成法國藝術的中心,不僅在此建造了意大利風格的建築,還邀請了很多意大利藝術家到此進行創作,同時還培養了一批法國本地的畫家,他們創作的內部裝飾風格及繪畫作品形成了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楓丹白露風格。

歐洲文藝復,法國藝術的變化,看出力最多的意大利

楓丹白露宮

楓丹白露畫派中最為著名的肖像畫家是克魯埃祖孫三代。克魯埃三代畫家在肖像畫上的貢獻巨大,使法國肖像畫躋身歐洲藝術的前列。祖父讓·克魯埃是尼德蘭人,後遷居至法國,運用其精湛的尼德蘭繪畫技藝為法國宮廷貴族創作肖像畫。兒子小讓·克魯埃也是知名的肖像畫家,他進一步繼承了父親的繪畫風格,擔任弗朗索瓦一世的宮廷畫師。在他的作品中集成了尼德蘭畫派精確的特點,吸收了意大利盛期文藝復興的理念,其筆下的肖像畫準確完整、性格真實鮮明、表現細緻入微。小克魯埃的代表作

《弗朗索瓦一世像》刻畫生動具體,並且可以從中明顯地看出楓丹白露畫派裝飾豪華、追求享樂的特點。但與同期意大利的肖像畫相比,法國此時的肖像畫在人物內心世界和精神狀態方面的刻畫略顯不足。

孫子弗朗索瓦·克魯埃是祖孫三代中成就與名氣最大的一個,擔任宮廷畫師和造幣總監,深得國王寵信。弗·克魯埃將祖父的尼德蘭技巧融入法國情趣,他能夠熟練運用其紮實的寫實方法和感情刻畫手段,從而貼切地表現人物的個性與心理。 弗·克魯埃的代表作《狄安娜·布瓦提埃》是融合有法國趣味的楓丹白露風格的最典型代表,畫中半身的狄安娜赤裸著上身,這一風格開創自達·芬奇。另外還有一些細節融合了意大利和佛蘭德在藝術上對法國的影響,背景遠處的女僕的設計很像意大利藝術家提香等人慣用的手法;而近景的奶媽的設置則是尼德蘭藝術家昆廷·馬西斯經常使用的模式。

歐洲文藝復,法國藝術的變化,看出力最多的意大利

《弗朗索瓦一世像》


結語:

經過文藝復興時期與意大利在文化與藝術上的接觸,法國藝術在繪畫等方面向近代邁了一大步。在這一過程中,法國藝術家們不斷地模仿與學習,在模仿的過程中提高了法國藝術的水平,促進了藝術事業在法國的發展。同時,法國藝術家們結合本國傳統的藝術特點和實際需要對舶來的藝術形式進行改進,這種改進實際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養成了日後對藝術不斷改進與創作的習慣,對法國藝術後來的發展產生了有益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