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探尋口罩的前世今生

前言

當下,冠狀病毒正在這顆蔚藍星球上張牙舞爪地肆虐著,人們紛紛戴起口罩,最大限度地把自己與無形的病毒隔離開。

回顧歷史,人類對口罩防護作用的認知和接受,並非一蹴而就。就像哥白尼在1513年提出日心說一樣,很多我們當代人認為理所當然的常識,都經歷了否定、爭議甚至獻血的代價,才被人們所逐步承認和接受。

疫情之下,探尋口罩的前世今生

今天,就讓我們穿越時空,看看一片小小的口罩是如何登上歷史舞臺、又是如何才成為人類的親密夥伴,共同領略口罩的前世今生。

口罩的雛形

在世界範圍內的古蹟和文獻中,古波斯、中國、歐洲都出現過類口罩的記載。

  • 公元前六世紀,古波斯的拜火教認為俗人的氣息不潔,視為對神靈不敬。因此,在其宗教儀式中,祭祀人員以布包面,這就是世界歷史中記載最早的儀式性“口罩”。
  • 公元1275年,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撰寫的《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元朝宮殿中獻食之人,都用絹布蒙著口鼻,避免不乾淨的氣息觸及食物。這個中國歷史記載中首次出現的“口罩”也表明了人們對於口罩防護作用的意識。
疫情之下,探尋口罩的前世今生

  • 十四世紀起,黑死病猖獗,席捲歐洲。這也極大促使強調功能性的“類口罩物”的出現。

1619年,法國醫生查爾斯·德洛姆,發明了一種鳥嘴形面具,面具裡有棉花等填充物,填充物裡是一些龍涎香、蜜蜂花、留蘭香葉、樟腦等芳香物。

發明者的本意是用鳥嘴面具來隔絕黑死病,避免醫生被傳染。但是,鑑於當時還不夠發達的醫療水平,醫生們不僅無法戰勝黑死病,甚至頻繁接觸病人的醫生倒成為了高致病人群。最終,黑死病在歐洲肆虐了300多年,“鳥嘴醫生”反而成為了代表病魔和死亡的可怕圖騰。

疫情之下,探尋口罩的前世今生

鳥嘴醫生

口罩的登場

  • 發現空氣中的病菌

1864年4月的一天,微生物學的奠基人,法國科學家路易·巴斯德用鵝頸瓶實驗證明了空氣中有細菌的存在,他將一個鵝頸瓶與一個直管瓶進行對比,由於鵝頸瓶擋住了空氣中的病菌,食物可以放置很久都不會變質,由此證明了空氣中有細菌的存在。自此,人們才相信肉眼看不見的病菌的存在及其危害性。

我們現在喝的牛奶包裝上看到的巴氏消毒,即出自巴斯德及其團隊的研究成果。

疫情之下,探尋口罩的前世今生

微生物學的奠基人 路易·巴斯德

從那時候開始,醫生和護士們開始在手術器具、醫療護理等環節都增加了消毒和防護,避免肉眼不可見的病菌通過手術器具、防護物品感染病患的傷口,由於傷口莫名感染造成的死傷大幅下降。

  • 發現飛沫傳染病菌,口罩登場

雖然醫生們在手術器具、手術服、手套、護理等方面做到了防護,理論上已將病菌做到了有效隔離,但還是有部分病患手術後傷口產生感染造成傷亡,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31年後的1895年,德國病理學家萊德利偶然發現,醫生打噴嚏會對傷口造成感染,由此引發了對飛沫也能傳播細菌的猜想。於是,他建議醫生們用紗布遮擋住口鼻,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嘗試,手術和病房中的感染率明顯下降。由此,世界範圍內醫療機構紛紛效仿。

疫情之下,探尋口罩的前世今生

以“防止傳播病菌”為目的,醫護人員在對醫療器具和物品做好防護之後,終於認識到了空氣和飛沫傳染病菌的風險,醫用口罩的雛形終於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 變革和革新

由於最早的醫用口罩只是一塊紗布,紗布緊貼著面部,極易造成呼吸不暢、唾液粘連面部等問題。1897年,一位英國外科醫生提出在口罩的鼻樑處,加上一條細鐵絲,通過固定口罩使其與面部留有空隙,口罩的舒適度大大提高了。

二年後,法國醫生保羅·伯蒂改進了一種六層紗布的口罩,為了便於攜帶,最初被縫在醫生的衣領上,之後又升級為了用一根帶子將口罩掛在耳朵上的方式。至此,醫用口罩的模樣最終定型,一直被沿用至今。

疫情之下,探尋口罩的前世今生

現代意義上有記載的首款醫用口罩被稱為“米庫里茲氏口罩”(Mikulicz′s mask),自此以後“戴口罩”成了醫護人員的標準形象。

口罩的普及

與醫護人員為了“不傳染他人”佩戴口罩不同,廣大民眾從抗拒、不習慣,到為“防護被傳染”、“防範空氣汙染”而佩戴口罩,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大大小小的病毒傳播和空氣汙染事件在其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 1910年,東北地區爆發鼠疫,當時的東三省是中國鐵路網絡最發達的地區,疫情沿交通線迅速擴散,整個鼠疫流行中心的東北三省,哈爾濱、長春、呼蘭的疫死人數已逾5000人。
疫情之下,探尋口罩的前世今生

伍連德臨危受命,準確判斷出病毒通過飛沫傳染的途徑,採取隔離和消殺等措施,要求百姓們佩戴口罩。他還就地取材,發明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款醫用口罩“伍氏口罩”,最終在4個月內消滅了鼠疫,而這也是口罩在人類第一次戰勝大規模疫情中的首秀。

疫情之下,探尋口罩的前世今生

  • 1918年,當時正處於一戰末期,西班牙大流感爆發,疫情迅速蔓延至全世界約三分之一的人口,幾乎傳播到有人居住的各個角落,甚至包括太平洋和北極圈的一些孤島,5億人感染,5000萬至1億人死亡,死亡人口數可能超過兩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的總和。人們被強制要求佩戴口罩,世界範圍內第一次大範圍地強制人們戴上口罩,口罩的重要性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疫情之下,探尋口罩的前世今生

  • 1952年,“霧都”倫敦由於工業革命發生大霧霾,嚴重的空氣汙染造成五天內死亡人數高達12000人,更產生十萬呼吸道病例。口罩的功能從隔離病菌拓展到了防範空氣汙染,已成為人類必不可少的親密戰友。
疫情之下,探尋口罩的前世今生

  • 2003年的非典和2012年的霧霾,也中國民眾意識到了口罩的重要,並養成了科學佩戴口罩的習慣。

結語

口罩誕生和發展的歷程,就是人類對抗病菌和空氣汙染的一部血淚史。時值冠狀病毒橫行之際,希望疫情早些結束,人們可以卸下口罩,走出家門,暢快地呼吸自然。

疫情之下,探尋口罩的前世今生

我是 ,專注家庭與中小學教育,期待您的留言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