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失眠,不僅僅是“胡思亂想”那麼簡單

焦慮是現代都市人極其普遍的情緒困擾。它對於我們的身心健康有著嚴重危害。從身體層面來看,許多疾病的產生都與焦慮有關,比如:免疫力受損,II型糖尿病的發生,壓力性肥胖,脫髮、容顏早衰、消化道潰瘍以及癌症的發生。從心理層面來看,焦慮還容易引發各種其他情緒問題:比如煩躁易怒,抑鬱,敏感,猜疑、疲倦,以及記憶力減退、注意力渙散等等。

你瞭解自己的焦慮狀況嗎?我這兒有一份小測試,可以幫你瞭解自己的焦慮水平。以下這8個項目,如果你滿足3項以上,就說明你已經處於焦慮狀態了,滿足的項目越多,說明焦慮越嚴重。

1. 每週都會生氣三次以上;

2. 生氣時沒有發洩的途徑,也沒有訴說的習慣;

3. 每週熬夜(晚睡超過12點)一次以上;

4. 每週失眠一次以上;

5. 三餐不規律,常因心情不好而不吃或者暴飲暴食;

6. 常感覺緊張和疲憊,白天不清醒,夜晚睡不深

7. 覺得生活中有很多讓人不安的因素,自己難於應對,常擔心不好的事情發生

8. 常有肩頸肌肉緊張疼痛,呼吸不暢,胸悶,胃部疼痛、腹脹或有燒灼感,腹瀉,便秘、口腔潰瘍,偏頭痛等軀體不適症狀

以上8項你佔了幾項呢?這些項目,是否都和你的失眠密切相關?

“焦慮型失眠“是我的來訪者當中佔比最高的問題類型,同時也是痛苦程度最甚、最不好解決的問題。因為心理困擾的形成,往往有著錯綜複雜的根源:有現實的困難、家庭的影響、人際關係的矛盾、我們自身的人格特點、以及我們自己的認知缺陷和思維模式侷限。

大部分時候,我們比較容易覺察到的是焦慮的症狀層面:心神不寧,腦子裡總擔心各種事情,似乎一直處於一種警惕的“戰備”狀態,準備隨時應對突發狀況,或者總擔心有不好的事可能發生。長期的焦慮情緒如果得不到排解,就會不斷累加,進一步引發我們身體層面的症狀,比如:嚴重失眠,疲憊乏力,頭腦混沌恍惚,情緒緊張,呼吸不暢,更為嚴重的會出現肢體發麻不能動彈,心慌憋氣,渾身冷汗,暈厥,產生瀕死乾等等陣發性的狀況,但是經醫院檢查,又查不出器質性的病變,這種情況,心理學上叫做“驚恐發作”,又叫“焦慮發作”。

那麼,焦慮是怎樣產生的呢?除了生活中各種現實層面的壓力以外,根據我的心理諮詢經驗,絕大部分患者的高焦慮狀態都與其自身的人格特點密切相關,也就是說,其本身就屬於“焦慮型人格”。換句話說,同樣的事情和壓力,也許對於別人而言不會造成太大的困擾,但是,對於“焦慮型人格”的朋友而言,就會產生很大的壓力和困擾,並且久久難以排解掉。

通常而言,“焦慮型人格”的人往往情感細膩豐富,內心細緻敏感。在人群中,傾向於奉獻與忍讓,常常悄無聲息地受傷,又默默地平復自己。把感受都藏在心底不讓別人知道,常擔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不願給別人添麻煩,也很少有勇氣激烈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屬於生活得很累又容易受傷的類型。

那麼,“焦慮型人格”又是怎麼形成的呢?通過大量的心理諮詢案例,我逐漸發現,“焦慮型人格”的形成與我們的個人成長經歷密不可分。常見的有:童年與父母分離、成長環境比較動盪的孩子,因為長期寄人籬下,缺乏安全感,所以生活得小心翼翼、察言觀色、焦慮感比較強。此外還有,原生家庭中的父母或撫養者,對孩子過於嚴格的要求,或者嚴厲的、指責式的教養方式,讓孩子從小就內心壓抑,做事謹小慎微,容易內疚和自責,這樣的孩子成年後也往往呈現高焦慮的狀態。

我的一位來訪者就是這樣的“焦慮型人格”。她從小父母離異,由叔叔嬸嬸撫養長大。寄人籬下的十多年裡,她常被兩個表姐欺負,嬸嬸對她也不好,常無故找茬對她非打即罵。因為沒有父母的庇護,她只能忍氣吞聲、察言觀色,儘量躲著家中的是非,即使受了委屈也不敢反抗,只能默默壓抑在心裡,為此,她從中學時代就開始焦慮失眠。長大後,她離開叔叔家去到外地工作,也有了自己的家庭,但內心仍然充滿焦慮。特別是有了孩子以後,焦慮感更為強烈。總是擔心孩子的種種,在幼兒園會不會被別的孩子欺負?會不會被老師打罵?會不會吃不飽飯?會不會在玩耍中受傷……等等等等,都是生活中的瑣事,她卻糾結不安,焦慮得徹夜難眠,為此前來諮詢求助。

我的另一位來訪者也被“焦慮型人格”深深困擾:他的父親從小對他要求很高,期待他長大一定要出人頭地,光耀門楣。所以,小時候他學習一直很刻苦,成績總是名列前茅。他記得有一次自己被關在家裡學習,聽見窗外小朋友們在院子裡玩,他也想玩,於是不知不覺走神了,呆呆看著窗外。正巧這時父親經過看見,大發雷霆,取下腰間的皮帶,狠狠抽了他一頓。從此以後,他再也不敢懈怠學習。這樣的經歷,在童年數不勝數。於是長大以後,他成為了一個高焦慮型的人,在工作中總是小心翼翼,害怕出錯,領導或者客戶稍有不滿意,他就焦慮得整夜睡不著。在人際關係中也感覺壓力很大,總希望在人展示出自己完美的一面,不敢讓別人失望。在家中也處處謹慎,生怕父母對自己不滿意……久而久之,焦慮越來越嚴重,頻繁的出現心慌氣短、身體發麻木僵等“焦慮發作”症狀,於是向我尋求幫助。

類似以上兩位來訪者的童年經歷,在“焦慮型人格”的人群中不勝枚舉。除此以外,“焦慮型人格”的人往往因為謹慎和壓抑的性格,還不善於傾訴自己的負面情緒,在人前極力偽裝得很好,把所有的壓力都憋在心裡。久而久之,壓抑在內心的負面情緒和心理能量找不到爆發的出口,就從身體層面失控地爆發出來,出現了種種焦慮症狀。這種“失控”的爆發往往讓焦慮者本身更加感到害怕,就像一些來訪者跟我描述的那樣,“我瘋狂的失眠,吃好幾顆安眠藥也沒用,聽催眠也聽不見去,我害怕自己有一天會瘋掉……”

是的,焦慮就是這樣一個魔鬼,它有著漫長的、長達數十年的生長路徑和累積過程,又由無數現實中的壓力事件雪上加霜而產生,可謂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它解決起來也尤為困難,需要一個漫長的自我成長和心理調節的過程。

服用抗焦慮的藥物可以起到一定的緩解效果,但吃藥只能幫助緩解身體層面的症狀,而不能真正解決心理上深層次的問題。所以,你會留意到,僅僅通過服藥治療焦慮的患者,症狀會不斷地復發。因為心理層面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人格狀態和思維模式沒有得到調整,焦慮也不可能從根源上得到解決。只有從心理層面進行深入的問題發掘,去看到創傷、去清理傷口,去疏導和修通,去包紮和縫合,才能讓我們的心結打開,內心壓抑的能量釋放出來,我們才能跟自己握手言和,實現輕鬆舒展的狀態,焦慮也才能真正的離我們而去。

有條件的朋友,建議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進行心理疏導。而如果條件不允許,我們也可以通過心理學類的書籍和課程自學一些心理調節技巧,來幫助自己發現內心的淤堵、覺察潛意識深處的創傷、看到自己身上的卡住的問題,並且依照科學的心理學方法進行自我調節和改善。經過一段時間的修通和調整,當焦慮情緒得到改善,失眠問題也就自然迎刃而解了。


焦慮失眠,不僅僅是“胡思亂想”那麼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