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人才,是重品德还是重才智?

有一部名为《阿甘正传》的电影,主角是一个叫阿甘的弱智人士,因为他坚信并坚定地奉行妈妈教给他的道理。诚实、守信、认真、勇敢,付出不求回报,坦荡地面对生活。虽然作为电影,其中的情节富有戏剧性,有夸张的部分,但是道理是颠扑不破的。

他的智力低下,可能未必能够明白很多的人生道理,但是他却足够地“净心”,为人处事遵循“利他”原则,他一路奔跑,从面对同学的歧视、到炮火纷飞的越南战场、到接受美国总统的接见,其实是在“事上磨练”。最终他跑到了他的人生高点。

培养人才,是重品德还是重才智?

可以说,阿甘的人生,有一半是他妈妈缔造的。他的妈妈在他是一张白纸的时候,给了他最基本的价值观。

人生,没有聪明才智,也可以依靠自身的品质而成功。

说起品德,再讲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真实故事。

马加爵事件已经过去很久,然而这件震惊全国的惨案引发的思索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由于打牌引起的口角,宿舍里的五位同学,马加爵连续杀死了4位。

唯独一位叫林风的与死神擦肩而过。当记者采访已经判死刑的马加爵时,他说,在自己生病的时候,林风同学为他打过饭。一次温暖的帮助,一碗热乎的饭菜,让林风同学的命运,与其他4位受害同学截然不同。林风对马加爵尊重与帮助,便是品德修养定生死的个案。

尊重就是一种品德。

养成好的品德,会是“一条通往美好生活”的路径。

培养人才,是重品德还是重才智?

一个人,对他人抱有善意,行善举,我们会说,他有好的品德。这样的人是会被回馈以福报的。

论一个人是否有品德,是从社会层面对人的评价,“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如果一个人能够抓住事物的本真道理,体悟得到人事变化的始末,做到圆融通达,善始善终,是可得道多助的。

再看马加爵,他有着很高的智力,也可能具备相当的意志,这构成了他不错的个人素质,但是他没有道德的约束,也就是没有品德,事实证明,这样一个没有品德的人对社会是很危险的,他的心灵品质的走向是偏了的。

失德之人,就失去了“道”。

所以我们古人对孩子是“不恐智不达,唯恐德不修”。其实,人的智力,后天改变或提升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人的品格,如勤劳、善良、自信、尊重、感恩等等,是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技能,往往“德不修”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

智力发达,却无法与人和谐共处,失道寡助,非常可怕,对于古代家族而言,一个人的“德不修”甚至有可能祸及九族。

培养人才,是重品德还是重才智?

所以,养德,自古以来就非常被重视。

那么,哪些品德是一个君子该具备的,我们如何去养呢?

首先,作为一个人,要有责任担当,要诚实守信,勤俭持家,而且还要懂得自信,学会感恩等等。对于我们传统的观念而言,“孝”必定当先。其实,也是有道理的,对父母孝,才有对身边人仁的心。

现在,我们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能够培养孩子的品德的,不是学校教育,不是社会教育,而是家庭教育。妈妈,作为孩子的养育者、最初的陪伴者,对于孩子有着深刻的影响。

每一个人的母亲都在以她们各自的形象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包括你,我。说妈妈对于孩子品德的培养,决定了孩子将来的命运也不为过。

我们做父母的,一定也是希望孩子能成为一个受社会认可的君子,我们需要为孩子“立志”,在孩子形成价值观之前,给到孩子正确的观点,并且让他在“事上磨练”。那么,我们先要自己立志。

从现在开始,自己也该从身边的小事开始,“事上磨练”,为孩子做一个好榜样,可以读一读家训经典《了凡四训》,体会了凡先生做功过格的初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