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犯了大罪株連九族,康熙看了他的名字,大呼誅不得只能罷官出氣

自從漢朝“獨尊儒術”,確立儒學為治國基本理念之後,此後無論王朝如何更替,世襲“衍聖公”孔家都是“安坐泰山”;爵位傳至清朝康熙年間,孔子第64世孫孔尚任之時,他在中年受到康熙帝的青睞,被破格提拔入了國子監,但是後來又被稀裡糊塗地罷了官;孔尚任為何會被罷官?清廷為何對他的罪名諱莫如深呢?跟隨編者一起走進孔尚任的傳奇人生。

他犯了大罪株連九族,康熙看了他的名字,大呼誅不得只能罷官出氣

孔尚任乃孔聖人第64世孫,是清代有名的詩人與戲曲作家,提起康熙年間的耀眼文人,總會少不了孔尚任,然而孔尚任也是做過高官的;孔尚任雖然出身名門,但是卻屢試不第,到了36歲還只是童生,然而幸運女神也正是此時悄然而至;公元1684年是滿人入主中原的第41個年頭,大清王朝需要打起“尊孔”的旗號,來籠絡人心,因此在這一年,康熙帝親自來到山東曲阜祭拜孔子。

他犯了大罪株連九族,康熙看了他的名字,大呼誅不得只能罷官出氣

身為孔家的“臉面”孔尚任負責接駕,與皇帝祭拜孔子的相關事宜,而且他還親自為康熙講經,以優秀的表現把握住了良機,從而受到了康熙的青睞,將他從一個低微的童生,破格提拔進了國子監,負責全國的教育工作;康熙御賜孔尚任官位,除了彰顯皇恩浩蕩,也在趁機籠絡天下讀書人;既然是御賜,那麼孔尚任可謂是真正的天子門生,後來是誰吃了熊心豹子膽敢罷孔尚任的官呢?毫無疑問這個人只能是康熙帝本人。

他犯了大罪株連九族,康熙看了他的名字,大呼誅不得只能罷官出氣

事實上康熙帝十分需要孔尚任為自己裝點門面,在孔尚任入國子監期間,就委以重任跟隨工部侍郎一起治理淮河,完成此事後又受到朝廷嘉獎,回京後被立即提拔為工部主事,這雖然只是個六品官,但卻是個很多人夢寐以求的美差,成了正經有實權的朝廷命官;如果孔尚任識趣,在康熙的恩寵下肯定是前途無量,可惜他開始專研起文學,還偏偏寫了個觸犯康熙神經的劇本,即展現明朝南京社會的劇本《桃花扇》,劇中的主題思想,就是歌頌那些忠貞不屈的反清英雄,字裡行間充斥著“反清復明”的危險氣息,這在大興文字獄的康熙年間,被看作是大逆不道。

他犯了大罪株連九族,康熙看了他的名字,大呼誅不得只能罷官出氣

按照清朝律法,煽動作亂的人皆要被株連九族;可是看到《桃花扇》的作者乃是孔尚任,這讓康熙帝大為頭疼,對刑部官員大呼殺不得;如果殺了孔尚任滅其九族,就要得罪天下讀書人,動靜鬧得太大山東甚至全國,都會爆發難以想象的大禍亂;因此康熙深知孔尚任殺不得,他還得靠著孔家來穩定大局,所以親自提拔孔尚任,又捱了《桃花扇》這一記耳光,康熙帝只能選擇隱忍;孔尚任是肯定不能再留在朝中為官了,也不能將其罪名公開天下,康熙只能罷了他的官來出氣。

他犯了大罪株連九族,康熙看了他的名字,大呼誅不得只能罷官出氣

這就是孔尚任犯了大罪沒有被殺,只是稀裡糊塗被罷官,清廷對其罪名也諱莫如深的由來;明明是掉腦袋的大罪,最終只落了個罷官的處分,可以說孔尚任是十分幸運了;這也是受聖人世孫“光環”的護體,換做是其他人,有十顆腦袋也是不夠砍的。

他犯了大罪株連九族,康熙看了他的名字,大呼誅不得只能罷官出氣

孔家對康熙的寬仁心知肚明,在孔尚任死後,他們與朝廷一起將孔尚任邊緣化,盡力淡化《桃花扇》對社會的影響,寒暑交易花開花落,慢慢的彷彿孔尚任與《桃花扇》從未出現在世界上;而《桃花扇》是一本優秀的劇本作品,文學的強大生命力不以清廷的禁止而終結,是金子總會發光,《桃花扇》也被世人代代保存,一直盛演不衰到了今天。

【參考資料:《孔尚任年譜》,《孔尚任罷官疑案探微》,《桃花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