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意識遭遇道德審判,是該抗爭還是妥協?《局外人》告訴你答案

“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作假。”這句話出自阿爾貝·加繆的《局外人》,是主人公默爾索的處世哲學,更是他悲劇的根源。

阿爾貝·加繆是法國著名作家、哲學家、文學理論家。他憑藉《局外人》成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的代表作除了《局外人》外,還有《鼠疫》、《西西弗斯神話》等。他是“荒誕哲學”的代表作家,更是“存在主義”文學大師。他的作品有個特點,那就是充滿“荒誕”。他主張人類要直面荒誕,這一思想更是讓他成為“精神導師”。

而這本《局外人》,更是堪稱20世紀整個西方文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也是西方哲學中最經典的人物形象和最重要的關鍵詞之一。它主要講述的是主人公默爾索因過失殺人被監禁,面臨著法律的審判。但荒誕的一幕出現了,在審判過程中,他殺人不是成為量刑的重要依據,而是在母親的葬禮沒有哭。


個人意識遭遇道德審判,是該抗爭還是妥協?《局外人》告訴你答案

現今而言,對於這個結果初聽來很荒誕。這個審判像是兒戲,本末倒置。不可否認的是,主人公默爾索遭遇了道德綁架。他的行為和言語在審判中被過分的放大和曲解了,以至於被釘在了“道德”這杆槍上。這杆槍有時治癒人心,有時殺人不見血。

01 忠於自我是一個人的狂歡,看不清自我的集體狂歡是荒誕社會的標誌

一個人的所有意識會表現在行為和語言上面,忠於自我是個人意識的體現。可以說個人意識操控著我們的思想,決定了我們的行為,同時也影響著他人對自己的判斷。

一個人意識太強的人,總會受主觀意識所影響。他們不會輕易被外界所影響,他們只忠於自己的心,自己的感受。一個沒有自我主見的人,卻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從而做出一些非本人意願的事情出來。


個人意識遭遇道德審判,是該抗爭還是妥協?《局外人》告訴你答案

主人公默爾索是個個人意識較強的人。他忠於自我,拒絕一切謊言。他為人處世的原則就是真實表達自己,更不會為了安慰他人而說一些善意的謊言。正是他這種拒絕謊言的行為,所以在他人眼中他是個冷漠、不易接近的人。但,他從不介意別人的眼光和非議。

默爾索去參加母親的葬禮,在停屍房中,有人問他要不要再看看母親,他回答不想。直至母親下葬他都沒有再看母親的遺容一眼,他認為每個人都終將會死亡,母親的死又何嘗不是新生。就像當初他將母親送來養老院一樣,他覺得來養老院母親會更快樂,所以將母親送到養老院。

默爾索的對母親的種種行為不是冷漠,相反他對母親的愛是深沉的。他的所作所為只不過是理智思考過後的行為。他認為他只做認為該做的事情。過分的理智在外人看來,他對母親的做法屬於遺棄,他太麻木不仁了。


個人意識遭遇道德審判,是該抗爭還是妥協?《局外人》告訴你答案

他的鄰居薩拉瑪諾,在丟失陪伴多年的狗時對默爾索說,這一街區的人對他很有看法,但他知道默爾索很愛自己的母親。而默爾索則說他只不過做了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母親去養老院會比呆在自己身邊快樂。所以,他將母親送到了養老院。

如果說默爾索是個人意識強的代表,那薩拉瑪諾就是一個沒有主見的代表。薩拉瑪諾的標籤就是忍受、習慣。年輕時的薩拉瑪諾想演戲劇,當兵後他在軍隊歌舞團演戲,最後他進了鐵路部門,一直呆到了退休。

他和妻子婚後生活並不幸福,但他習慣了忍受,不敢對這一切有任何意見,更不敢公然的反抗。一直到妻子去世,他養了只狗。薩拉瑪諾和他的狗共處了8年,8年來他們形影不離。久而久之,薩拉瑪諾越來越像他的狗了,而狗也越來越像主人薩拉瑪諾。

個人意識遭遇道德審判,是該抗爭還是妥協?《局外人》告訴你答案

薩拉瑪諾的一生一直是逆來順受的,他還頗以自得,他覺得拿到一筆退休金也是令人驕傲的。妻子的離世,讓他得到解脫,他能做自己想做的了。於是,他選擇養條狗,從小奶狗養至這條狗垂垂老已。

一個是人,一個是寵物,兩個都屬於靈性的物種,在共同生活中彼此同化,彼此影響,以至於人和狗身上都能見到彼此的影子。這也正說明了人與社會的關係。人們的行為、思想影響著社會的發展。社會離不開人,而人也離不開社會。兩者之間彼此影響,相互作用。

培根曾說,社會是一條船,每個人都要掌舵。

試想在社會群體中,若只有少數個體能忠於自我意識,敢於向人們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敢於坦承自己,那麼這個社會必將能得到良性的發展。如果人人只會附會,而不敢提出反對意見,那麼這個社會必然將停滯不前。

個人意識遭遇道德審判,是該抗爭還是妥協?《局外人》告訴你答案

人與社會是辯證關係,只有人類強大了,社會才能壯強。而人要強大,就必須要有自我意識,要有主見。敢於做個有態度的人,而不是像只沉默的羔羊。

02 道德綁架是影響公平公正的根源之一

泱泱華夏以“禮”而聞名,“禮”是禮儀,是道德,更是我們處世的行為準則。當我們行差踏錯,道德底線則會拉響警報。道德綁架看似離我們很遠,實則一直潛伏在我們的周圍伺機而動。一旦我們的行為觸及底線,不論真相、事實如何,都將會被置上道德的天平上。默爾索也一樣,他因為在葬禮中沒有表現的悲傷而被人詬病。

在默爾索等待審判的日子裡,律師會與他討論案情。當律師問及他在母親葬禮中的情景時,默爾索如實回答。但答案並沒有讓律師高興,甚至他在律師的眼中看到了厭惡。律師告訴默爾索法庭已有人對此事做了調查,屆時養老院院長、護工、護士、默爾索母親養老院的朋友將會成為人證出席審判。這對他來講是個不利的消息,甚至會影響到審判結果。

個人意識遭遇道德審判,是該抗爭還是妥協?《局外人》告訴你答案

默爾索表示不解,他認為他的案子很簡單,他是屬於過失殺人。母親的葬禮與他殺人這件事情並不相關。律師說告訴默爾索,本來和他司法機構也沒有關係。

律師不滿的走後,預審法官對他產生了興趣,恰切的說是對母親葬禮上默爾索的反應感興趣。按常理來講,親人離世應該是無法接受且悲痛的,但在默爾索身上絲毫見不到,且第二天還與女朋友發生了關係。他想探究默爾索,想知道他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預審法官一連串兒的問了默爾索很多問題,諸如愛不愛他的媽媽,為什麼要在屍體上連開四槍等等。當預審法官拿不到想要的答案後,他拿出了一個十字架,企圖通過宗教、道德準則促使他就範。最終,他也只能失望,因為默爾索從不說謊。這以後的日子,默爾索只旁聽律師和預審法官對他案情的分析。

個人意識遭遇道德審判,是該抗爭還是妥協?《局外人》告訴你答案

預審法官從職業上來講,是個公平公正的代表。但他企圖用宗教信仰讓默爾索坦誠自己的罪孽,從這裡也能看得出這場審判的不公正處。我們知道1294年,德國的霍漢斯王朝結束後,法國勢力在歐洲逐漸強盛起來,教宗為了保護教會的權利,與法國結盟。致使法國在基督國家中處於領導的地位。

法國人幾乎人人信教,教徒遍佈各行各業,宗教勢力幾乎凌駕於法律之上。

審判的日子到來了,對默爾索的控告的重點是母親的葬禮上他的反應。預審法官對著法庭眾人說,默爾索是個十惡不赦,最大惡極的人,他的靈魂是黑色的。他對自己的母親都麻木不仁,這樣的人不值得寬恕,最終,默爾索被判死刑。

對於歐洲人來講宗教信仰如同道德規範。默爾索異於常人的反應,終成為他悲劇的根源。他被綁上了道德的十字架上,對他進行審判的不是代表法律的公平公正,而是宗教信仰,是道德的批判。本該象徵著公正的法庭、預審法官,卻淪為了道德的附庸。當宗教、道德凌駕一切,公平公正自然淪亡。


個人意識遭遇道德審判,是該抗爭還是妥協?《局外人》告訴你答案

默爾索的遭遇拿到現今社會而言,同樣會引發網絡的熱評,甚至遭到網絡暴力。因為網絡上言論自由,當一件事情發生後,不論真相事實如何,總是會有一部分人,站在道德的至高點,對他人進行道德綁架。可他們忘卻了一點,道德綁架有時是一把殺人不見血的刀,能把一個人活活逼死。沒有人是神,更沒有人有權力來評判他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跳下神壇,拒絕道德綁架,拒絕網絡暴力。

03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是保持主見,拒絕盲目的跟從

人是群居屬性,註定不能離群索居。這個世界太大,大到很多人都無緣相見、相識,這個世界又太小,小到一點事情都能讓眾人知悉、引爆熱評。默爾索如果生活在現在,那肯定會在第一時間被眾人知悉。

默爾索被囚禁後,神父曾五次三番的請求與他見面,他一直拒絕無神父相見。因為他覺得他沒什麼可以跟神父說的,經不住神父的頻繁到訪,他最終見了神父。神父問他,為什麼不想見他。默爾索告訴神父,他並不相信上帝。

個人意識遭遇道德審判,是該抗爭還是妥協?《局外人》告訴你答案

當時的法國宗教頗為盛行,勢力遍佈各行各業。對於默爾索的回答,神父感到詫異並想知道原因。默爾索說這個問題並不重要,他可能不確定什麼是他真正感興趣的事情,但他非常確定什麼是他不感興趣的事情,對於神父說的上帝,恰恰是他不感興趣的事情。

神父對默爾索說他認識的人中也有不相信上帝的,但,最終都皈依了上帝。神父竭力讓默爾索相信上帝能洗刷他的罪孽,讓默爾索能加入到宗教行列中來,成為他們的信徒之一。可默爾索,始終堅持自己的想法,他不相信上帝,他只相信他自己,只相信事實存在的東西。如他對自己的生命和即將到來的死亡。

神父與默爾索的這次談話,是默爾索對這個荒誕世界的反抗,也是默爾索對自己人生的回顧和總結,是他生命的獨白。向死而生,他的生命的終點,何嘗不是新的起點。這次談話,默爾索一直秉持著拒絕謊言的態度,他始終保持著自己的主見,對神父的勸解和觀點並不盲從。


個人意識遭遇道德審判,是該抗爭還是妥協?《局外人》告訴你答案

我們傳大的領袖毛澤東主席曾說,有許多東西,只要我們對它們陷入盲目性,缺乏自覺性,就可能成為我們的包袱,成為我們的負擔。

對於現今的我們而言,生活在信息高速發達的時代,世界各地發生的大事小情藉由網絡展現在我們面前。網絡為我們帶來生活的便利的同時,也滋生了一些負面的能量。只要有一部手機或一臺電腦、一根網線,我們就能在網絡上自由的發表言論,這時,諸如人肉搜索等網絡暴力便同時滋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麻煩,甚至會危脅到人身安全。

重慶公交車墜江事情一出,立時引爆整個網絡,不少網友紛紛留言指責公交司機不負責任,有違職業道德,罔顧他人性命等等,更有人叫囂著要在網上曝光這種沒有職業操守的人。這些帶有煽動性的言論,致使這個事情一路發酵,給公交司機的親屬生活帶來極大的影響。


個人意識遭遇道德審判,是該抗爭還是妥協?《局外人》告訴你答案

當真實情況公佈後,事情發生了反轉。這起事件告訴我們,在評價每件事情之前一定要客觀公正,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要盲目的跟從。尤其是帶有極強的煽動性、誤導的言論。

現今社會,保持自己的主見,顯得猶為的重要。保持自己的主見,就是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清晰的思路、正確的價值觀。不輕易的被他人的言論所誤導、引誘,不做盲目的跟從者,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

《局外人》告訴我們,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中,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局外人。每個人都應像默爾索一樣,熱愛生活、敬畏生命。但,更應該做個有態度的人。我們要對自己、對這個世界有態度。做真實的自己,用真誠面對每個人、每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