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四年造130艘航母30萬架飛機,日本當年招惹了一個怎樣的美國

日本在二戰初期和中期的時候是非常的強的,其軍事力量別說放在東方了,就是放眼全世界,日本人的戰鬥力也是可圈可點的,而實力的增強自然也伴隨著野心的增長,尤其是日本人,就更加的是這樣,所以,在大陸戰事還沒有得到完全的解決之時,日本向東南亞,太平洋甚至是美國發起了挑戰。

不到四年造130艘航母30萬架飛機,日本當年招惹了一個怎樣的美國

其實日本也知道美國的國力不是自己可以對付的,但是隨著戰爭時間的增長,戰線的越拉越長,日本的戰略資源已經是越來越少了,說白了,就是物資不足以支撐強大的戰爭消耗了,而美國對於日本的禁運政策對於日本來說,幾乎有點釜底抽薪的意思了,在這樣的一個前提之下,日本決定放手一搏,希望通過一次戰役打疼美國,讓其知難而退,不要再與日本為難,這就有了後來的珍珠港事件。

不到四年造130艘航母30萬架飛機,日本當年招惹了一個怎樣的美國

對於偷襲珍珠港,應該說日本人在戰術上,這一次是賭贏了,但是在整體的戰略上,卻是賭輸了,日本太小看了美國的戰爭決心和膽量,經過了偷襲珍珠港之後,美國人下了決心要參戰,一定要把日本人打垮,所以,二戰真正的轉折點就發生在了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美國這臺巨大的戰爭機器全面開動起來了。

不到四年造130艘航母30萬架飛機,日本當年招惹了一個怎樣的美國

那麼,當年的日本招惹的,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美國呢?

在美國向日本宣戰之後,美國馬上開始了全面的戰爭動員,全國上下的平民幾乎是齊心響應,為了能保證金屬材料的及時供應,美國人幾乎是“砸鍋賣鐵”的將自己家裡的幾乎所有能用來製造武器的金屬物品捐了上去。這種巨大的民間效應對於美國來說是非常的重要的,不僅僅是物資上起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巨大的民心。

不到四年造130艘航母30萬架飛機,日本當年招惹了一個怎樣的美國

在有了所有的美國人的支持之後,美國的戰爭機器像瘋了一樣的發動了,在戰爭還沒有開始的時候,美國一年的鋼鐵產量約為3000萬噸左右,等到戰爭一打響,美國的鋼鐵年產量到了1944年,已經達到8132萬噸,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當時的日本,德國,蘇聯和英國四個國家加起來,一年的鋼鐵產量也只有5600噸,不足美國的70%,從中能看出美國強大的工業化能力,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比擬。

不到四年造130艘航母30萬架飛機,日本當年招惹了一個怎樣的美國

美國的工業強大之處還體現在恐怖的製造速度上,從1941年一直到1945年的八月份日本投降,美國人用了不足四年的時間,光是航母就造了130艘,也就是說平均不足半個月,美國就會有一艘全新的航空母艦被製造出來,除了航母之外,在這幾年裡,美國生產了總數約為30萬架的飛機支援戰爭,這樣的生產能力,就算是發眼當今世界,也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出其右者!

不到四年造130艘航母30萬架飛機,日本當年招惹了一個怎樣的美國

大規模的長遠戰爭其實拼得就是國與國之間的實力,從這一點上,我們幾乎可以斷定,從日本開始偷襲珍珠港的那一天起,這場戰爭就已經註定了日本的失敗,因為在美國的面前,日本根本就沒有勝算的可能,恐怖的生產力和裝備數量,足以生生壓垮日本所有的力量。

這,就是二戰時期的美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