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讀懂《道德經》,你必須知道的3點

“少時不懂《道德經》,讀懂已是中老年”,這句話是很多人在讀《道德經》時的心聲。

正如央視名嘴白巖松所說,讀懂1/4《道德經》就可以治天下,由此可見這本書所蘊含的智慧之深。

很多人都想讀懂《道德經》,學會當中的智慧,可惜卻因為種種原因而讀不懂。

在我看來,你如果要想讀懂《道德經》,必須知道以下3點:

1、老子其人

正所謂“書如其人”,要想讀懂《道德經》,首先要先了解這本書的作者老子。

據《史記》記載,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也”,這個職位相當於現在國家圖書館的館長。

眾所周知,圖書館的書必然是很多的。

老子作為國家圖書館的館長,可以說是佔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他有機會看到的書,比絕大數人都要多。

事實上老子確實是博覽群書,這些書是他的智慧的源泉。

長期在這種環境下薰陶成長的老子,自然是功力過人。

加上他所處的時代剛好是在春秋,正所謂“春秋無義戰”,在目睹了戰爭中的各種人性黑暗後,老子對於人性可以說是瞭如指掌,這幫助他在寫《道德經》時一氣呵成。


要想讀懂《道德經》,你必須知道的3點


2、老子其書

提到老子寫的《道德經》,有一個背景是你必須瞭解的:那就是古人都提倡“述而不作”,所以他們基本上都不會寫書。

而古人“述而不作”的原因,是深刻意識到“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所以他們只侷限在口頭表達,而不會去做書面表達,擔心書面表達留下的內容會引致更大的誤解。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很不解,既然古人都提倡“述而不作”,那為什麼老子還要寫下《道德經》呢?

據傳老子日後辭去了官位,打算退隱江湖。

他沒想到自己在準備過函谷關的時候,遭到了守門的將領的攔截。

這個將領之所以攔截,是認為老子如果從此退隱江湖,將是國家的一大損失。既然留不住他的人,希望能留下他的隻言片語,來啟迪世人。

“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老子一氣呵成,寫下了五千多字,這就是後來被世人譽為“眾經之王”的《道德經》。


要想讀懂《道德經》,你必須知道的3點


正如書名所寫的那樣,《道德經》這本書主要講的就是“道”和“德”。

有一點必須注意的是,在老子那裡“道”和“德”是分開的,並且是先有“道”後有“德”。

這跟我們今天喜歡把“道”和“德”連起來說不一樣,而且老子所說的“道“和德”的意思,和我們今天說的“道德”也不一樣。

3、老子其道

“道”是《道德經》這本書的靈魂,全書主要都是圍繞“道”展開。

那什麼是“道”呢?

老子認為“道”是複雜並簡單著。

“道”的複雜,在於“道可道,非常道”:你永遠沒有找不到一個更好的詞來描述“道”,當你以為自己找到了一個更好的詞來描述“道”,其實你已經誤解了“道”。這有點像禪,不可說,一說就錯。

但是,“道”又是簡單的。你一定聽過“大道至簡”這個詞,這正正說的是“道”的簡單。

儘管“道”很簡單,但是正如毛澤東的老師曾送給他的那句話“坐而論道容易,找到出路很難”一樣,能按照“道”去找出路的人卻是很少的,所以他們會覺得很難。

《道德經》裡也寫道:“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意思是“大道是平坦、易走的,但是人們偏偏喜歡走捷徑。人們以為的捷徑,其實是彎路。”


要想讀懂《道德經》,你必須知道的3點


老子在《道德經》裡,正是通過辯證的語言,反覆驗證“道”的複雜和簡單。

通過這種對比,他希望人能從複雜迴歸簡單,這才是順應天道的“無為”。

正如白巖松大哥所認為的那樣,《道德經》是一本“生命之書”。

在我看來,你越讀《道德經》,就會越懂生命的燦爛,越懂生命的智慧,越懂生命的意義!

對於《道德經》,你的看法是怎樣的呢?歡迎在下面留言和我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