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集:李伯清和四川成都方言

各位聽眾,各位網友,歡迎收聽《四川方言》節目。我是浩岷。今天的這句開場音頻有著特別的年代感,換一個更時尚的說法是,暴露年齡。在那個廚房和堂口靠對講機呼喚的年代,李伯清的散打評書讓四川方言紅遍全國。行走評書江湖三十年,李伯清至今仍然以生動演繹的四川方言,吸引著下至零歲,上至百歲來自全國、甚至世界各地的粉絲。

“李伯伯”的名頭可不是蓋的,有人說,他是四川方言的百科全書。據說他講評書打爛的紙扇子已經十多把,用舊的摺扇兩籮筐,品種不下十個。他是四川哪裡人呢?土生土長的成都民間藝人,但是他的口音卻不是標準的成都話。

成都話在四川方言中獨有的特點,來感受一下:

【出錄音:“劉奶奶買了一瓶牛奶”。主持人:不能完全分鼻音和邊音,其中“劉”和“奶”的聲母混淆為一個了,但是“劉”和“牛”的聲母,成都話是有區別的,所以說是一部分不區分。重慶話就是全部都不區分了。具體來說是,成都話是不分鼻音n和邊音l的,我們說的泥來母洪混細分不是指鼻音n和邊音l的區分,“洪混”指在洪音前混同為鼻音n 或者邊音l ,如:南=藍;“細分”指在細音前有ȵ-與n-,或者ȵ-與l-的區分,如:牛(ȵ- )≠流(n-/l-)。

“姓陳不能說成姓程,姓程不能說成姓陳。禾木是程,耳東是陳。如果陳程不分,就會認錯人。”主持人:不僅不分平舌和翹舌,前鼻音韻尾和後鼻音韻尾在這裡也沒有任何區別。】

成都話屬於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話成渝片,比起普通話,除了我們剛剛說到的不完全分鼻音和邊音(部分字要區分,上面已舉例說明),不分平舌音和翹舌音,不分前鼻音和後鼻音之外(主要是說不分en、eng和in、ing。an、ang是要區分的),其實成都話的語音系統更簡單。

成都話在聲母、韻母和聲調方面有一些不同於普通話的特別的發音,這不是話讀錯了,而是方言或古代語音的傳承:

“河堤di1”讀成“河堤ti2”。比如說“嘗味道”,成都方言就是“嘗sang2味道”。把清晨說成“早晨sen2”。

還有一個詞,“解手”成都方言就說解gai3手,但是解jie3放的解發音又和普通話一致的,解放(也有讀作jiai3的)。韻母的發音改變,成都方言把“批評”說成批pei1評;“雨披”說成“雨披pei1”。“眉毛”的發音是“眉mi2毛”。“光榮”讀作“光榮yun2”。“一頓飯”要說成“一頓den4飯”。“學校”的讀音是“學xio2校”。

在成都方言眾多的發音中,有一個發音,非常具有代表性,我一說你就會感同身受,那就是韻母an的發音。

【你這個褲子也太短了嘛!哦豁,商場已經關門了,算了嘛,先將就穿,明天再買條新的換起!】

這一連串很有喜感的an的發音,只有那麼嗲了。成都人和其他地方的人擺龍門陣,只要一說到帶an的字,對方就會問,你是成都勒哇?所以(成都話發音)完全可以用an這個音節的發音來評判是不是資格的成都人。

【片花:王婆婆,在賣茶,三個觀音來吃茶。後花園,三匹馬,兩個童兒打一打(壓混)……成都方言妙不可言,自帶梅花音,簡直不擺了!】

如今,隨著時間的推移,普通話的普及,成都方言悄然發生著一些變化,比如老成都話對於“赤道”的發音是:赤ci2道,聽起來跟“遲到”一樣,但現在已經很難聽到這個純正的成都方言發音了,大部分人已經習慣讀作赤ci4(音同“次”)道。老成都話“微信”的發音聽起來是“wei2(音同“惟”)信”,而今天多數人發音作“wei1(音同“威”)信”。老成都話“巴蜀文化”的發音聽起來是“巴su2(音同“屬”)文化”,而今天多數人發音作“巴su3(音同“鼠”)文化”。這些都是學習普通話的結果。

在成都郊區的方言中,和我們通常說的成都話還很有些不一樣,因為成都郊區的方言有很多是屬於“南路話”,包括雙流、新都在內的地方話。比如郊區話的“答”“白”“得”“筆”的讀音和市區的發音就很不一樣,因為這些是入聲字。“你到底答不答應我嘛?”“喲喂,答應嘛就是了嘛。”你會聽出來這裡面有我們熟悉的一聲二聲三聲四聲之外的第五個聲調嗎?

方言包含著豐富的社會、民俗和生活信息,代表著文化的精神,具有很強的“活化石”的價值。有一種角色叫“pa(火巴)耳朵”,有一種軟和叫“稀溜(火巴)pa1”,“有一種執著叫mi1到腦殼整。”感受成都方言更多的特色,歡迎您繼續收聽《四川方言》

結束語:一樣的四川人,不一樣的四川話,《四川方言》,讓你在鮮活接地氣的四川方言中感受巴蜀文化獨特的魅力。特別鳴謝四川師範大學四川方言研究中心和周及徐教授對節目的精心指導!更多精彩內容您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方誌四川或者故事882。下期再會!

以下部分方言表情包,各人帶走哦!!

本節目取材於《四川省志•方言志》,四川省地方誌工作辦公室、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語言研究所、成都故事廣播FM88.2傾力製作,聯合打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