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長平之戰30年後,趙國才被秦國所滅?

薛佩萁


筆者一直以來認同一個觀點——那就是讀歷史千萬不能帶著結果去找原因,先入為主地認定一個結果之後,再回頭去看歷史事實,看到什麼都像是造成了這一結果的原因。

比如秦滅六國就是如此,大家只看到了長平之戰秦國坑了趙軍45萬人,把趙國打得非常慘,通俗史學界就普遍認為“長平之戰是秦統一六國的轉折點”,實際上長平之戰後秦國並沒有佔據優勢,不僅沒有佔據優勢,還一度落到極為困窘的地步——我們前面說到了,長平之戰把秦國打到了“士民倦、糧食缺”的地步,打完之後就把上黨丟掉了(韓國“奪上黨”)。第二年秦昭襄王一頓操作猛如虎,自說自話地派兵繼續進攻趙國(秦軍“復定上黨”),攻下武安後直撲邯鄲,結果在頑強的趙軍面前頓兵堅城之下久攻不克,另一邊是魏安釐王開始放大招抄秦軍後路。這一系列戰役的後果,實際上造成了前257年10月秦軍在河東的總崩潰——攻擊邯鄲的秦軍被趙、魏、楚三國聯軍打得大敗,一路潰逃躲進函谷關,整個河東之地都被趙、魏兩國悉數奪回,連秦昭襄王先前攻韓奪下來的土地(封給範睢當食邑了)都給聯軍奪走了。秦國的勢力範圍一下子又被打回到了函谷關裡面,以至於秦昭襄王晚年對楚考烈王極為忌憚,甚至還說出來了用鐵劍和優伶做比喻形容楚國的強大這種話。等到了秦孝文王時期甚至還要函谷關晚開早關來向列國表示自己的警惕。

但是長平之戰與秦國的暫時被打得失去威脅帶來了意外的後果,那就是東方六國兼併擴張野心急劇膨脹——魏安釐王趁著趙國被打得夠嗆又開始搗鼓想成為三晉共主;楚考烈王同魏安釐王瓜分泗上後對於魏國試圖整合三晉的努力極為不滿;燕國則打算趁火打劫一把從趙國揩點油水(可惜被廉頗帶著一群青少年打得跪在地上叫爸爸);齊國一看貴圈這麼亂乾脆放棄治療轉入混吃等死模式。這幾個國家尤其是魏、楚、趙三國的火併急劇增加了合縱方的內耗,待秦王政上臺後轉變對外戰略方針,加上趙孝成王、魏安釐王、楚考烈王的集中逝世與後繼者明顯在內耗上更加沒輕沒重,才給了秦國以可乘之機,後續秦軍果斷出手絕縱親之腰,加上最後一次龐湲合縱打的路線實在更加詭異(很大程度上意味著楚、魏兩國的矛盾完全壓倒了秦國的威脅),才意味著秦滅六國的大幕正式拉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