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裡,朱國治為何不送走一雙兒女卻要親手殺死。是愚忠還是另有隱情?

青燈問史


在吳三桂起兵叛亂的前期,雲南巡撫朱國治和妻子拜別後獨自一個人走到自己一雙兒女身邊的時候他是感慨萬分,當他舉起手中的刀劍雙眼緊閉殺死了自己的兒女,可以說那個時候的朱國治心裡在滴血,是啊,試問天下那個父母會對把自己兒女殺死,可以說是基本不可能的,我們知道在那個之前作為欽差的廣西糧道哈赤塔逃出了雲南,哈赤塔在走之前也勸朱國治一起走,但是就算他走不了將自己兒女送出,我想康熙是不會不顧他的兒女的。

古有“虎毒不食子”可以說在狠毒的人在自己兒女面前都可以有善良的一面,而朱國治為什麼在吳三桂叛亂前期不送出自己兒女到底是什麼原因愚忠還是什麼?

翻開清史我們得知朱國治是以一個忠臣進入史冊的,那就有人提出他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在正史中,正史中說他為人貪腐並且剋扣錢財,可以說是個貪官,但是為什麼到後來會成為忠臣呢?主要因為他在吳三桂之亂中大義之舉要康熙感動最後他成為了一個忠臣。

《康熙王朝》中我們知道,開始時候朱國治舉報吳三桂及三藩有叛亂之心給押解到京城並給康熙派到雲南區監視吳三桂,在朱國治一到雲南吳三桂就知道朱國治來做什麼的,因此立馬斷了朱國治和朝廷的(郵路)並且成功騙取朱國治信任導致以為他要撤藩,最後吳三桂造反後朱國治無奈之後殺親生兒女,妻子上吊,他單會吳三桂最後給吳三桂祭旗,我們從中可以分析出來為什麼他沒有跑額原因。

第一、雲南是吳三桂的地盤一旦吳三桂一旦造反,他進入雲南後其實已經給吳三桂控制了一切,可以說他就算這個時候逃出雲南也是容易給吳三桂抓住可能下場更慘,因為吳三桂已經決定要反但是實際上他遇到這種局面他不如保全全家的美名,可以看出來他心狠手辣。

第二、我們知道朱國治到雲南之前已經是戴罪之身,雖然康熙給了他機會,但是如果事情做不好康熙收拾他是遲早的事情,還有就是朱國治名聲不太好,如果他死了,妻子兒女也會因為他的原因日子也不好過,所以他只能帶他們一起殉職了。

第三、還有就是我們從劇中可以看出他心狠手辣自己的兒女也不犯過,並且在之前官場生涯中名聲也不太好,因此我們看出來他有梟雄本色,因此他不是等閒之輩 。

還有我們不得不說朱國治原本他有機會要哈赤塔帶自己兒女逃出雲南,無奈他採取全家殉職的方法,可以說他這樣的做法欠缺考慮並且還是很愚忠並自私,如果一定從他角度考慮因為他之前告發吳三桂影、湊消案、哭廟案影響太大,就算自己可以逃得過這次也會給人做文章也不會過,在說現在吳三桂反了也不會放過他,而且他又是封疆大吏他只能將功補過留下好名聲,因此他選擇全家殉職,才可以保留後世名譽。


莫地方


你好,很高興可以回答你這個問題。電視劇《康熙王朝》裡,吳三桂起兵反清,拿朱國治祭旗這段,使得全國觀眾都記住了這個人,覺得他是一個忠臣,為了效忠大清,效忠康熙,甘願犧牲自己和全家人的性命,確實是一個十足的忠臣,為此,朱國治還被列入了《忠義傳》中。其實,我們都被電視劇誤導了,電視劇美化了朱國治。

歷史上確實有這麼一個人,他是遼東撫順人,清朝漢軍正黃旗人。官做的也挺大,最後成了雲南巡撫,他的仕途一路走來,都是靠搜刮民脂民膏,魚肉百姓而來的,是個十足的貪官酷吏。朱國治還有一個外號叫“豬白地”,指的是他所到之處,搜刮過後只剩白地。因為他把搜刮回來的錢大部分用於打理更高級別的官員,所以他在朝廷中的聲譽還算不錯。朱國治不僅貪腐,還製造了奏銷案和哭廟案,大文人金聖嘆就死於哭廟案中。就這樣一個不折不扣的小人,竟然被電視劇赤裸裸的美化成了忠君報國的忠誠。

電視劇中,朱國治在殺了自己的兒女,命令妻子上吊自殺,然後自己一身是血去找吳三桂。這就涉及到提問中的問題了,他為什麼不把自己兒女和妻子送走呢?為什麼非要讓他們死呢?其實朱國治也不想這樣,他當然想讓直接的家人活著逃出去了。可是他心裡也明白,雲南都是吳三桂的地盤,他們家肯定也被吳三桂監視了,想跑簡直比登天還難。再者說了,如果逃跑途中被吳三桂抓了,後果不堪設想。一則吳三桂會拿家人要挾他,讓他投降。如果他不同意,家人也難逃一死。橫豎都是難逃一死,還不如在康熙那裡落一個忠君報國的名聲。當然他也是這麼做的,關於這一點我們還是要承認的。所以,朱國治才會帶著自己的兒女和妻子一塊赴死也不願意投降吳三桂。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殺了朱國治祭旗,屍骨無存,據說都被吳三桂的部下分著吃了。朱國治也得到了他應有的名聲,康熙把他列入"忠義"死難臣子之列,寫進了《清史稿》。從此,朱國治就變成了忠臣被載入史冊。


淵源歷史小課堂


朱國治一張肉口罵的吳三桂體無完膚,你雖為漢人,確是個漢賊,如果其妻不上吊自殺,其子女不被他親手所死,怎麼敢當著吳三桂的面說出如此肉搏之言?

“朱國治:欽命太子太保加尚書銜雲南巡撫朱國治為大將軍送行,”
“吳三桂:你為何渾身是血呀?”
“回平西王的話,這是我兒子朱子川,我女朱紫水的鮮血,”
“你殺了自己的兒女”
“回平西王的話,我不殺他們,難道留著讓你殺嗎?”
“這真是一條好漢哪”

朱國治任潮州五品知府,彈劾平西王吳三桂:

鎮守雲南十餘載,不僅沒能剿滅匪患,而且暗中故意養匪為患,私自鑄造錢財,大量招兵買馬,剝削百姓,欺瞞朝廷,更可恨的是曾與平南王尚可喜,鎮南王耿精忠暗中勾結,早已有列土封疆自立的想法和行為,三藩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冒死進諫,望皇上查處吳三桂,儘快裁撤三藩,因此惹平西王吳三桂。

但是朱國治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此之時,吳三桂也有彈劾朱國治的摺子:

稱其在任期間,屢屢抗命瀆職,以減稅為名,縱容滿匪為患,敗壞國法民風,虐待下屬,草菅人命,

以上兩人的撕逼奏摺,讓滿朝文武瞠目結舌。

殊不知康熙早有撤藩之意,不僅沒有讓吳三桂借皇上之刀殺朱國治,反而給其加官進爵,送羊入虎口,升其為雲南巡撫,一品職。

康熙把殺朱國治之刀改成一塊鐵石贈送給吳三桂,讓其心中有一塊放不下又不得不搬的起的大石頭,搬不好就會砸到自己的腳。

“你是一塊鐵石啊,將敲山震虎,看看那位平西王到底是何居心?”

朱國治也算是死過一次的人了,決心和吳三桂對抗到底,早已把生死置之肚外,朱國治跪首謝恩之後,馬不停蹄的到雲南上任。

他這一去就是帶著一顆不到黃河心不死的的決心,和不臣之心的吳三桂頑抗到死,也可以說是以一隻漲了齙牙的蝨子鑽進了吳三桂的心肺之中,讓吳三桂痛癢難耐,先是殺不得,後又趕不走。

可惜令朱國治意想不到的是吳三桂狗急跳牆,深夜派兵圍剿了其家眷,朱國治無可奈何之下親手殺死自己的兒女,其妻也選擇一縷白綾上吊身亡。

朱國治因此落得家破人亡。

天亮之後朱國治讓僅剩的四名好漢抬轎陪同直奔吳三桂大營,為其拔寨其錨“送行”,

朱國治臨死前憑藉自己的一張肉嘴,把吳三桂罵的體無完膚,氣急敗壞的吳三桂在不堪欺辱之下將朱國治斬首祭旗,以解其恨。

吳三桂卻以反滿為名,禍亂天下,謀求一己之私,受苦受難的卻是各族百姓,你雖是漢人,實為漢賊。

當今皇上雖為滿人,但是他上守天道,下拜孔聖,說我中華語言,書我中華文字,奉行中華體制,奉養中華黎民,實際上並非漢人化入滿足,而是滿人化入了我們中華的千古文明啊。

說朱國治是愚忠也好,說其另有隱情也行,不論怎麼說朱國治的心中只有各族百姓,沒有自己,其不惜親手殺死自己的兒女,希望能夠喚醒吳三桂一絲的善念,放棄反滿為明的自私行為,只可惜換來的卻是斬首祭旗。

我是追溯歷史傳奇,一家汽車公司的失效分析師,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吐槽。

有關汽車,日語,英語,自考等方面的知識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謝您的閱讀。


歷史中簡堂追溯傳奇


要說《康熙王朝》裡的朱國治,是一個大大的清官,其忠義蒼天可表。

朱國治殺死自己的孩子,與吳三桂對峙,最終被吳三桂所殺。朱國治之所以這樣做是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落入吳三桂之手,他怕孩子們再受折磨,也怕被吳三桂要挾。據《清史稿》記載,朱國治進了“忠義傳”。

歷史上的朱國治還有另一面。順治年間,朱國治曾經做過江蘇巡撫。朱國治做江蘇巡撫期間,搜刮民脂民膏不計其數。其貪汙受賄,貪贓枉法之事也不知做了多少,老百姓稱其為“朱白地”。長期以來,朱國治便搞得民怨沸騰。當時的一些文人包括大文人金聖嘆四處狀告朱國治,但卻沒有任何結果。因此,這些文人便一起起草檄文借哭文廟告贓官。朱國治便以“搖動人心倡亂,殊於國法”的罪名將為首的幾位文人全部殺害,其中便有金聖嘆。《康熙微服私訪記》之八寶粥記所演內容與歷史大體相同,只不過劇中朱國治變成了蘇州知府。

朱國治後來又做了雲南巡撫,其剋扣軍餉,引起下級士兵不滿以致發生過一些兵變。吳三桂造反之時逼其投降,其卻誓死不屈。吳三桂將其殺死,士兵們將其肉分而食之。這大概才是其入《清史稿》“忠義傳”的原因吧。

兩部電視劇的朱國治才是真實的朱國治,文學真是比歷史更真實的歷史啊!






醉臥沙場君莫笑啊啊啊


很多人都看過《康熙王朝》,它是一部非常經典的電視劇,講到在裁撤三藩時,有一個叫朱國治的人,他親手殺死了他的一雙兒女,自己也被吳三桂斬首祭旗,作為一個父親,誰又忍心親手殺死自己的兒女呢,個人認為愚忠和另有隱情這兩個因素都有。

一、 報康熙的知遇之恩

  • 就劇論劇,劇中的朱國治不顧個人安危,冒死上諫,建議裁撤三藩,此奏剛到京城就引起軒然大波,朱國治也因此得罪了吳三桂,被吳三桂判謀反,等候處斬,而朝廷為免除吳三桂挾仇報復,特交刑部議審,本來康熙是想借朱國治的人頭換取兩年的太平,但年輕氣盛的康熙不願當一個昏君,非但沒有殺他,反而加官晉爵,任命他為雲南巡撫,來監視和牽制吳三桂,這也體現康熙不成熟的一面,如果當時康熙聽了孝莊的話,在等幾年,等吳三桂再老一點,撤藩可能就容易許多。
  • 朱國治感激涕零,本來朱國治對康熙帝擒拿鰲拜之事就非常佩服,見面後沒想到如今的皇上如此的聖明,自古以來“文死諫”“武死戰”,朱國治欣然領命,這時朱國治想帶一個人一起去雲南,這個人就是周培公,周培公飽讀詩書,也是後來平定三藩的主要功臣,可惜被皇上相中,如果朱國治帶走周培公,可能就不會出現殺妻滅子的情況,當然歷史不會重演,最終朱國治為了報康熙帝的知遇之恩,誓死也不會背叛康熙,最終戰死,獲得作為一個文人想要的名聲和氣節,這也是朱國治愚忠的一面。

二、不能落吳賊手中,逃出來朝廷也不會放過。

  1. 當時吳三桂已經反叛,而當時朱國治手中加起來只有1000兵馬,戰鬥力低下,而吳三桂這邊兵強馬壯,想撤根本是撤不走的,自己已經做好了戰死的準備,而如果自己的兒女落入吳賊手裡,更會影響到他戰鬥的決心,為了了卻顧慮,只能殺死自己的兒女。反過來講如果不殺死自己的兒女,到時妻兒落到吳三桂手中,有可能會導致自己抵擋不住吳三桂的脅迫,他的氣節就沒法保證,那麼死也是白死了。
  2. 吳三桂反叛,自己作為雲南巡撫,沒有及時觀察吳三桂的反叛,朝廷還給了吳三桂大量的耕種、農具、錢財,導致朝廷未做好開戰的準備,他的兒女即使能夠僥倖逃出雲貴兩省,朝廷也不會放過,縱朱國治有一萬個腦子也不夠康熙砍的,何況 他的家人,他的兒女。這也是朱國治另有隱情的因素之一。

三、連一封信都送不出去,更何況一雙兒女,朱國治想放孩子走孩子也走不掉。

其實從朱國治二進雲南之後,雲貴兩省已經被圍的水洩不通,許進不許出了。劇中提到朱國治已經一個多月沒有收到朝廷的信了,連一封信都送不出去,更何況一雙兒女,朱國治想放孩子走孩子也走不掉,朱國治已經預料到了雲貴兩省的實際情況,其實在當雲南巡撫的時候,朱國治已經料想到了憑自己一己之力是難以解決撤藩問題了,沒想到這一天這麼快到來,既然走不掉,也不能留給吳三桂,所以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兒女,這是朱國治另有隱情的另一方面。

總結語:朱國治殺妻滅子不光是為了保全氣節,實現對康熙的愚忠,另外一方面也是當時情況的被迫之舉!


坐看雲起時1218


朱國治在歷史上口碑極差,任職江蘇巡撫期間,人稱“朱白地”,更是羅織罪名殺害蘇州金聖嘆、倪用賓等人,搞得民怨四起。

朱國治自己也心虛的不得了,辭官後繼任者尚未到崗,就開小差跑路,遭到同僚的彈劾,被康熙送到雲南做官,其時吳三桂反心已露,康熙就是想廢物利用,借吳三桂的刀要他的腦袋以安撫江蘇百姓,還能順便噁心吳三桂,增加征討吳三桂的口實。

果不其然,吳三桂起兵後第一個殺的就是朱國治。

《康熙王朝》中朱國治搖身一變,成了忠肝義膽,為國盡忠的死士,要是朱國治泉下有知,不知道是不是的感謝編劇八輩祖宗。

搞笑的是,《康熙王朝》的編劇朱蘇進老師是江蘇漣水人,上溯三百年,祖上可是朱國治的受害者,如此這般以德報怨,日慕鄉關實在佩服。

不僅如此,《康熙王朝》中的朱國治,在吳三桂起兵後,親手殺死自己的一雙兒女,然後怒斥吳三桂造反,一副毀家紓難、慷慨赴死的偉岸形象。

拋開歷史事實不說,編劇這段設定也存有很大的疑問。

所謂虎毒不食兒,朱國治完全沒有必要親手殺死自己的兒女,唯一的解釋就是擔心自己死後,子女受到吳三桂的欺凌虐待,與其死於寇仇,不如自己動手,不知道編劇是不是受到崇禎皇帝砍殺公主事件的影響,讓朱國治把兒女的命當做投名狀,向皇帝表忠心。

這是一種極為腐朽的價值觀,編劇如此設定喪失起碼的人倫道德。

寫到這,不由想到春秋時期齊國廚師易牙,相傳齊桓公嚐遍天下美食,感嘆沒有吃過人肉,十分遺憾,易牙聽說後,毅然決然的殺死四歲的兒子,給齊桓公做了一道人肉宴。

齊桓公知道後心裡很不舒服,但卻被易牙的忠心感動,大為重用。

管仲勸齊桓公小心易牙這種人,連兒子都能殺掉的傢伙,什麼壞事都做的出來。

可惜齊桓公聽不進去。

等到齊桓公得了重病,易牙為了讓公子無虧接班,派人堵住宮門,活活餓死齊桓公。

朱國治是否帶家眷赴任雲南,歷史沒有記載,而在朱國治死後,吳三桂手下的士兵把他做成宴席,吃的一乾二淨。

一報還一報,惡人自有惡人磨!



日慕鄉關


電視劇裡朱國治是以決絕的必死之心向吳三桂做最後的出擊。但是,歷史上並沒有記載朱國治殺死自己的子女。清朝制度,地方長吏必須異地為官,所以可以攜眷上任。

但是也有不帶家眷的,比如說于成龍從不帶家眷上任。而且清朝初期,北人南下大多不攜帶妻室兒女。因為當時明室尚在,人心不穩,反清起義是此起彼伏。為了家人的安全起見,很多長吏都把家眷留在京師或老家,自己攜心腹上任。這種情況到了清朝中期仍有影響,比如去臺灣上任的官員就不允許帶家眷。因為臺灣自從清兵陷思明洲以後就是“三年小叛,五年大亂”,幾乎從沒有消停過。為了防止派去的官員立場發生動搖,清廷在很長時間內都把赴臺官員的家眷當做“人質”,扣在自己手中。

所以,從當時的情況來講,朱國治應該不會攜眷赴雲南上任,因為他他之前就任江寧巡撫時就是單獨上任,更何況現在的他是去雲南上任。當時平西王府和大清朝之間的關係已經是非常非常微妙,他被再次發去當巡撫,這種風險性有多大,老於官場的朱國治比咱們都清楚。

此處要說明一下,歷史上首先上疏建議“扯藩”的並不是朱國治,而是廣西巡撫傅弘烈。傅弘烈在康熙七年(1668A.D.),首先上奏平西王吳三桂有不臣之心,結果以誣陷大臣的罪名革職論斬。隔年後,逢大赦又被到廣西梧州。後來吳三桂起事,傅弘烈詐降之後又被識破,被囚湖南桂陽,最終絕食自盡。所以說,《康熙王朝》中那個朱國治的英雄事業,其實是改編於傅弘烈。順便說一句,這個傅弘烈也沒有攜帶自己的家眷上任。

至於朱國治在歷史上則是有名的酷吏。任江寧巡撫時他一口氣連興“奏銷”、“哭廟”、“通海”三大案,以鐵腕維穩為藉口大肆荼毒江南,並且搜刮民財,不遺餘力,被群眾親切的稱為“朱白地”。從細節上看朱國治十分精明而且絕非善類,這種人在亂世中肯定風險意識很強,絕對把自己的成本降到最低。

康熙十年(1671A.D.)朱國治任雲南巡撫。因為天高皇帝遠,朱國治就開始放開膽子勒索——光是見面禮,一等州府的知府每人都得三千兩銀子,其他州府每人兩千,縣令一級,一等縣每人一千,二等縣八百,三等縣六百,許多不許少。這麼幹無外乎就是想向吳三桂表明自己是胸無大志,來著絕對不是和你平西王搶人心來的。而對於吳三桂本人,朱國治是又恨又怕,所以極盡吹拍奉承之能事,以求避免衝突。每次見到吳三桂都是“望塵而拜”。但是,朱國治的膽子也太大了,簡直是“文官愛才不怕死”,竟然開始剋扣軍餉,最終激發譁變,這種種舉動讓吳三桂對朱國治的為人十分鄙視。所以在日後捉弄朱國治時吳三桂簡直如貓戲鼠,先是說自己年以老邁,只想做當初董卓那樣打算,據守郿鄔,做一個富家翁——之後又表示自己想到移藩錦州,衣錦還鄉,風風光光的渡過晚年……

好吧,這種糊弄三歲小孩子的話,朱國治竟然信了!於是很熱心的給康熙帝上摺子,讓朝廷準備沿途的驛站和相關的工作人員,好讓平西王府上下一路順風的移藩到錦州。人皆有僥倖之心,朱國治的昏聵讓康熙帝輕信了“形勢一片大好”,所以逐漸的放鬆了警惕。後來吳三桂在起兵之前三天,擺下鴻門宴請朱國治等清廷大員們赴宴,並在席間告訴他自己準備起兵反正。惱羞成怒的朱國治發現自己到底還是難逃一劫,於是對吳三桂破口大罵。吳三桂於是下令將朱國治斬首。

朱國治不肯投降的根本原因就是在最關鍵的幾個月,他的輕信和姑息縱容,讓吳三桂有了充足的時間做起事的準備,所以說朱國治真是誤了清廷的大事。這種情況下即使有機會再次回到清廷,以康熙帝的刻薄寡恩不把他碎屍萬段才怪!所以“英勇就義”落個痛快,實在是最明智的選擇。

朱國治死後江南百姓幾乎喜聞樂見、大快人心、普天同慶、奔走相告——這也許真算是吳三桂給天下人幹了件好事。

劇照中的吳三桂和朱國治……劇情不說,幾位老戲骨演技炸裂。

這是官場積鄙,包括朱國治在內諸多此中“高手”,都是以此殺人最終自食其果。


陳大舍


談不上愚忠,而是他死定了

縱觀朱國治的一生,他其實就是大清幹髒活的。朱國治出生遼東,隸屬正黃旗漢軍,普通漢人想在八旗中出人頭地,是很困難的,要付出更多,尤其還是進上三旗。舉個不恰當例子,那就相當於抗戰時,漢奸想在日軍中得到權位的付出

較之主子,他們往往更辣、更狠、更毒,完全泯滅人性,充當走狗

朱國治就是這麼一個人

1659年,出任江蘇巡撫,短短兩三年內,為清廷一舉辦下通海、哭廟、奏銷三大案,滅門無算,破家流放千餘人,1.3萬名江南仕子遭到廢黜降職,當時的江南按察使姚延著因不願無中生事,不願意搞誅連,被以疏縱之罪判絞刑,史稱江南三案。點評金瓶梅,稱之為千古第一奇書的金聖嘆,也是在這三大案中被砍了頭

為清廷平復江南,打擊江南仕紳力量,朱國治義無反顧啊

其江南為官期間,搜刮無度,乃至於怕激起民變,偷偷溜走,人送外號朱白地。為平民憤,清廷以擅離職守罪,削職為民,算是給江南扔一個交代

後來,康熙帝打算削除三藩,朱國治又擔當了先鋒

1671年,朱國治加封太子太保,出任雲南巡撫。曾經江南的那一套,又用到了雲南百姓頭上,吳三桂曾參奏,朱國治貪汙受賄,魚肉百姓,剋扣軍餉……

只是,康熙派朱國治去,就是幹髒活的,怎麼可能理會呢

1673年,吳三桂被逼反叛,殺朱國治祭旗安民心!

再回到題主問題,朱國治為什麼不送走一雙兒女?只能說,導演要求的,畢竟朱某人無論在江南還是雲南,乾的事,都是有利於清朝統治,是大清忠臣,讓他殺掉自己兒女,更能突出忠烈無雙、義無反顧。實際上,史書並無此記載,這樣的人,就一個老婆,還帶身邊,可能麼?朱國治如果還有後代,這後人敢宣揚麼……


靈石蘊珠寶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有這樣一個橋段,吳三桂起兵謀反,身為雲南巡撫朱國治含淚和妻子拜別,其妻子隨即上吊自殺。朱國治獨自一人來到兒女房間,。看到床上熟睡的的兒女,內心燒焦的疼,閉上眼睛緩緩的舉起手中劍,將兩個孩子賜死,孩子的鮮血濺滿他的臉上,看完這個情節,心裡很不是滋味,這是什麼樣的原因,竟讓一個父親殺死自己的孩子。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朱國治,這樣一個雲南巡撫為何讓殺死自己的兒女呢。


主要原因如下:

1.吳三桂已經決定謀反。朱國治留下自己的兒女,也會被吳三桂殺死,並且死的非常難受,肯定會作為人質威脅朝廷,威脅康熙,試想,一個正派的政府,居然會不管一個大臣家屬的死活,這算是什麼樣朝廷呢,按照當時情況,如果康熙想要留住孩子的生命,可能整個正戰場錯誤有利時機而失敗。


▲影視劇中朱國治


如果不顧及名聲的話,那麼康熙機會落得不仁義的名聲,輿論上失去主動權,無論再怎麼強調自己的正統,都不會抹去暴君的名聲 。

2.無法逃脫。整個雲南地區都是吳三桂的地方,雲南的官員想要謀反,可能對他們一家早有防範,任何出入的東西都是在監視之中, 更何況兩個大活人呢,因此既然逃不掉,要不然就殺死吧。


3.保護名譽。這個橋段是編劇加上去的,從始至終都說朱國治是一個好官,其實,翻閱清史稿我們就會發現,朱國治此人是個髒官,貪贓枉法。



順治十六年,任江蘇巡撫,在任期間搜刮無度,人稱“朱白地”,又以抗糧為名,製造江南奏銷案,順治十八年疏言蘇、松、常、鎮四府欠賦紳衿萬餘,均為抗糧,後全部褫革,是為“奏銷案”。又在哭廟案中,羅織罪名殺害蘇州金聖嘆、倪用賓等人。



康熙十年,啟用,任命為雲南巡撫,因此,他其實一直是個戴罪之人,來雲南,主要是為了立功,抹去之前罪過。試想如果逃跑,朝廷和吳三桂都會殺死他,根本不划算。


▲影視劇中朱國治


從殺孩子的事件可以看,朱國治的確是個狠角,連自己的孩子都能殺掉,可以說是一個奇觀了。

束竹醉


朱國治作為大清雲南巡撫,奉詔暗中監督吳三桂,發現吳三桂明裡向康熙要農具要安家費,暗地裡反象畢露,他讓欽差莫洛化裝成馬幫逃往京城報信,為何自己不帶一雙兒女一起逃走,而是返回巡撫衙門,殺死一雙兒女,然後平靜去見吳三桂,自尋死路呢?



一、朱國治作為康熙在雲南的最大眼線,一舉一動全在老奸巨猾的吳三桂監督之下,逃無可逃。

“三藩"中數吳三桂地位最高,封為“和碩"親王、平西大將軍,轄雲貴,是標準的土皇帝。兩省官員由他任免、稅收供他使用,朝廷每年還要從其他各省撥給二千萬兩,相當於國家總收入的一半。吳三桂採買大批軍械馬匹,給手下將校的兒子和地方權貴講授兵法,培養年輕軍官。還經常在少數民族地區挑起戰爭,以示吳家軍的存在價值。

康熙十二年,平南王尚可喜請旨回遼東老家,想讓兒子尚之信襲爵,康熙同意他回家,但不允他兒子襲爵。吳三桂的兒子、大清駙馬吳應熊把在京城得到的情報火速送到昆明,吳三桂給康熙送來請求撤藩的奏摺,投石問路,耿精忠也來湊熱鬧。

康熙力排眾議,三藩撤藩要反,不撤他們也要反,既然遲早要謀反,不如我們先發制人。朱國治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到雲南的,明為巡撫,實為監督。現在吳三桂要造反了,必然也要先發制人,絕不可能讓朱國治去京城通風報信。



朱國治如和欽差莫洛一起逃跑,必然的後果是被時刻監視自己的吳三桂一起捉住,最終兩人手牽手,共赴黃泉!這樣朝廷就不能在第一時間作好平叛的準備。

二、劇中的朱國治既然食清君俸祿,必忠清君之事。作為封疆大吏,國治深知自己守土有責,如棄官逃跑,一是成了貪生怕死之徒,有負儒家教誨,二是定會受到清廷《律法》制裁。

三、朱國治不殺一雙小兒女,這一雙兒女定會落入吳三桂之手,成為人質。吳三桂定會折磨他們,以逼降朱國治。

吳三桂一旦扣下朱國治這雙兒女,定會以他們為“奇貨",威逼朱國治投降。如投降,朱國治失節;如不降,吳三桂這等無父無君之人,定會絞盡腦汁折磨孩子,這是朱國治不願看到的!既然朱國治毅然決定“捐軀赴國難",兒女難逃敵手,與其讓自己的小雙小兒女被吳賊當著自己的面百般折磨,還不如自己下手,免得自己萬一心太軟、心太軟,兩腿一軟,一失足成千古恨。

四、朱國治殺一雙兒女,體現了朱國治對清廷的孤忠。

在封建王朝,既然做了清的大臣,相當於處子嫁人,當從一而終,朱國治既食了清的俸祿,打算一家老小以性命相報,這本是忠臣的表現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