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為什麼能容忍李世民手下有那麼多能臣猛將?

袁來你在這李


題主問的是天策府中的文臣武將吧——奪取洛陽後,李淵特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

621年武德四年,李世民、李元吉兄弟共同在洛陽攻防戰中擊敗竇建德和王世充。

因為此戰,李淵因為李世民已經是秦王、太尉、尚書令,封無可封,於是就特設天策上將這個職位給李世民,同時為司徒、尚書令。

李元吉的封賞是:司空、加賜袞冕之服、前後部鼓吹樂二部、班劍二十人、黃金二千斤。

此外,李淵還特權允許李世民和李元吉可以用3爐鑄錢。

開幕府任用親信以進行地方治理或處理軍務是中國古代傳統

開幕府,俗稱開府建牙,是從春秋戰國開始,漢代形成、興盛於魏晉到五代的幕僚制度。

漢代時三公和開府儀同三司就可以開幕府,南北朝、隋唐時期,開府儀同三司具有開幕府的資格。

唐朝最特殊的地方就是公主開幕府。李世民的妹妹平陽公主和太平公主、安樂公主等7位公主都在唐中宗時開幕府。

因此李世民可以招納自己的私人幕僚,這不足為奇。

李建成、李元吉通常招募自己的私人勢力,並不是只有李世民一個人能做。李建成的長林軍、李元吉招募的死士,都在玄武門之變中發揮過作用。

只不過是李世民成功,李建成、李元吉失敗了。稱王敗寇,李世民勢力得以天下揚名,李建成、李元吉的勢力被壓制而默默無聞。

李建成、李元吉勢力出名的只有有限幾個:魏徵、馮立、薛萬徹、謝叔方(李元吉勢力)。

李隆基還是王時,同樣招募死士,伺機而動。

天策府的文臣武將:

文臣:

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虞世南、孔穎達、姚思廉、薛元敬、薛收、杜淹、許敬宗、蓋文達、陸德明、蔡允恭、蘇勖、顏師古、顏相時、于志寧、蘇世長、李守素、閻立本、高士廉、溫大雅、劉政會等。

武將:

尉遲敬德、侯君集、段志玄、程咬金、羅士信、長孫順德、秦叔寶、丘行恭、丘師利、史萬寶、劉弘基、柴紹、張亮、劉師立、屈突通、張士貴、獨孤彥雲、張公謹、史大奈、公孫武達、杜君綽、鄭仁泰、殷開山、長孫安業等。


天策府的編制:

天策上將1人,正一品;長史1人,從三品;司馬1人,從三品;從事中郎2人,從四品下;諮祭酒2人,正五品下;主簿2人,從五品下;記室參軍事2人,從五品下;諸曹參軍事,分為功、倉、兵、騎、鎧、士等6曹,每曹2人,合計12人,正六品下;參軍事6人,正七品下,典籤4人,正八品上;錄事2人,正九品上。

總結

李世民招納人才,並非特權,而是中國歷史的一種傳統。歷史上,三公、開府儀同三司等職位的人都一樣可以招納幕僚。清朝時的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都建有幕府。

李世民之所以顯得人才濟濟,原因在於他是勝利者。跟著他混的自然天下揚名,跟著李建成、李元吉混的人,自然被壓制而默默無聞,湮沒在歷史中。

但不代表李建成、李元吉幕府中無人。魏徵、馮立、薛萬徹、謝叔方四人都是傑出代表。

PS:歷史上第二位天策上將是後梁的馬殷在910年6月被朱溫冊封為天策上將,並在911年單獨鑄造天策府寶大錢——非常罕見的貨幣,極為珍貴。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李世民在唐初能夠有那麼大勢力,手下那麼多能臣猛將,本質上是因為李淵實行宗室領兵政策,外姓功臣的角色被李世民等宗室替代。

李淵的宗室領兵政策,避免了其它朝代建國時外姓功臣勢力過大的問題,但也造成了李世民這個親王的勢力極端膨脹,最終引發了玄武門事變。

(李淵)

李淵在太原起兵造反開始,就讓兩個兒子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別統領部隊。畢竟相對於外人,自己兒子和親族才是最能信任的人。李建成作為李淵的嫡長子,太子身份自李淵太原起兵開始就被確認,李淵攻佔長安後,李建成就很少領兵了。畢竟作為太子,身份其實很敏感,太子和皇帝的關係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個老大難問題,太子勢力過大肯定會引起皇帝疑忌。

一直到武德晚期,李世民勢力過於膨脹後,太子李建成在第二次平定劉黑闥開始,重新統軍進行軍事行動,來平衡李世民過於龐大的勢力。

李淵佔據長安後,和各個割據勢力的幾次關鍵大戰,第二次淺水原之戰擊敗薛舉之子薛仁果,河東之戰擊敗劉武周,洛陽、虎牢之戰一戰消滅王世充、竇建德兩大勢力,河北平定劉黑闥第一次起兵,唐軍的主帥都是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在幾次大戰中,也表現出了很出色的軍事能力,仗打的很漂亮。

(李世民)

李世民贏得了唐軍削平天下的幾次關鍵戰功,自然勢力大大膨脹,一大批能臣猛將聚集在李世民身邊。李淵為了獎賞李世民的功勞,竟然連續發明了兩個原本正常體制沒有的官職授予李世民:天策上將和十二衛大將軍。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的完整頭銜是天策上將太尉尚書令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益州道行臺尚書令雍州牧蒲州都督領十二衛大將軍中書令上柱國秦王李世民。如果忽略其親王身份,作為臣子的話,名義上給予的身份實在太多太重了。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功勳讓自己兒子取得,總比讓外姓功臣取得好。唐初沒有韓信、彭越這種級別的外姓功臣,我大唐的韓信彭越這類角色是李世民李孝恭之類宗室。即使發生了玄武門事變,也是肉爛在李家鍋裡。

唐朝建國時,外姓功臣中也有李靖李勣這樣的名將,但都沒機會獨領方面取得過於巨大的功勳。李靖長期在宗室李孝恭屬下,李勣除了在李世民屬下外,還長期在另一位軍事水平不高的宗室李神通屬下作戰。但李淵堅定的執行了宗室領兵政策,即使李神通不靠譜,也沒考慮過讓李勣這樣的名將取代李神通做主帥。

(李勣)


仁勇校尉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題主這個問題提的很好,因為細細去想,這個問題並不是李世民有那麼多能幹的手下那麼簡單。


首先問一句:李淵的勢力內有能力獨當一面當統兵元帥的人是不是很少?

答案是否定,很多人都可當。比如李靖、尉遲恭等。

要知道漢高祖劉邦就因為手底下只有一個韓信能統兵,到今天人們還在討論韓信是不是會造反的問題。

那麼再問:既然可做元帥的人選很多,為何卻是李世民的手下能人猛人云集,卻不見一個外姓將領做大?

這裡就要引出李淵打天下的一個奇特之處:宗室領兵。

在起兵之處,李建成和李世民就各自被賦予了統領一支軍隊的資格。

作為關隴世族集團的豪門家族,世族的這一特色也深深地烙印在李氏軍隊身上。

從起兵到據有關中與河東,僅四個月,李淵完成了關隴集團的權力更替,他成為了關隴集團的新代理人。

李世民能打是出了名的,而事實上李建成也是挺能打的,既然自己的兒子們都能做事,權力自然更不會外流了。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外人再忠心也比不過自己兒子們。

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人才會湧到李世民手下。


接下來我們來正面回答題主的問題:為什麼李淵可以容忍?

之前已經有很多朋友做了相關的回答,對各場戰役,以及從唐朝開國各個階段直至玄武門事變都做了深入分析和探討,我看了也是受益頗多。

因此,以上內容我不再贅述,我從李淵、李建成、李世民三人的身份角度去分析這個問題,希望能給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覺,因為無論如何,這也是影響事態發展的一方面因素。

李世民

李世民,應該是從小就心繫天下的一個人。從後面的發展來看,李世民個人能力無論是文的還是武的,都是數值爆表。但可惜,他不是家中老大,太子不是他。

因為在起兵之初,李建成就被授予了太子的地位,也就是說李建成一開始就被指定為了未來唐帝國的接班人。當然,這時候還不知道天下一定會是他們的。

但李世民不是個就此打住,放棄天下的人,不,他還要為自己爭取一下。太子只是太子,並不一定就會做皇帝。李世民要讓自己的能力遠遠超過李建成,讓父親、讓全天下都看到,讓父親改變主意,讓他做接班人。


李世民的功勞體現在他獲得的頭銜上,李世民的完整頭銜是天策上將太尉尚書令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益州道行臺尚書令雍州牧蒲州都督領十二衛大將軍中書令上柱國秦王李世民。

於是乎,李世民在戰場上經常身先士卒,這種勇猛表現,讓他獲得了從將領到士兵的一致擁護,他對待人才也是禮賢下士,百般籠絡,因此他的手下越來越多能人猛人。

這裡說一下,李世民那麼多手下也是有一個積累過程的,不是一下子憑空多出來的,不然李淵一定會勻一勻分給兄弟倆的。

李世民他就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不斷壯大自己的實力,這實力不但是他問鼎天下的資本,也是他自己的護命符。

如果李世民沒有要做帝王的志向,他就一定會避免自己的實力太大,就像我們第一眼看到題主的問題所直覺反應的:手下那麼多人才不是要造反嗎?只有不想做帝王的人才會去顧忌這一點,盡力的避免。李世民則不然,他是要走那條路的人。


此外,李世民畢竟是李淵的兒子,如果是外人,他這麼做死定了,此舉必反無疑。但自己兒子不一樣,李淵內心也並沒指定了李建成就是下一任的皇帝。時間一長,隨著李世民的表現越來越亮眼,李淵的心思也在兩個兒子之間遊離著。

退一百步來講,不管這兩人誰當皇帝,都是他兒子,肥水是不會流入外人田的。

李建成

再說說李建成。

心裡有顧慮的不是隻有李世民一人,身為太子的李建成就沒顧慮嗎?

說實話,李建成做人更累!

李淵一開始就指定了李建成為太子,這一下子等於把聚光燈打在了李建成身上,多少雙眼睛盯著他,一言一行都要小心。

太子只是太子,不代表你一定會是皇帝。

李建成比李世民更怕李淵猜忌自己有野心。

於是,李建成既要立戰功,可是他是太子,不可以以身犯險;又不能讓自己勢力過大,因為他時時刻刻要看李淵的臉色,李淵可不是善茬,培養出這麼兩個傑出兒子的人,你說會是渣嗎?

相比李世民的放開手腳,李建成從一開始就被束縛了手腳。



李淵

最後說李淵。

李淵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幸福的,兒子們這麼優秀,打仗全憑自家人,幾次大風大浪也都化險為夷,還有誰比李淵更幸運。

在打天下的這段過程中,李世民的作用很明顯,李淵都看在眼裡。一方面建成做為太子,不適宜過多深入戰場,再有軍功的前提下,還是以保全自身為要務。

讓李世民多去衝鋒陷陣是對的,萬一有所不測也不影響太子之位。

因此李淵默許李世民不斷壯大,因為總好過讓外人壯大,何況形勢也需要李世民壯大。

而時間推移,對於李世民李淵也是越來越喜歡,內心也早開始搖擺不定了。

最後,到底誰最適合帝國的未來,李淵也是莫衷一是。

唐朝開國之後,李淵便開始削減李世民實力,他想要將兩個兒子的勢力做一個平衡,便於他掌控。於是李建成雖貴為東宮,但李世民也有天策府,基本是旗鼓相當。

作為一個父親,李淵很享受這種同時控制住兩個兒子的感覺,因為他們的將來都憑他一句話,而他卻可以穩穩地再做上好幾年的皇帝。這時候能很明顯看出李淵對未來帝位接班人的不確定。

最終,李世民發現了這點,並找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他主動打破了這種平衡,擺脫了控制。

以上為個人觀點,有失偏頗之處,歡迎指正。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關於“李淵為什麼能容忍李世民手下有那麼多能臣猛將”的問題從兩個維度來看待。李淵是如何當上皇帝的?李世民又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猛將的?分別從李淵與李世民兩個覺得去分析,會相對辯證一點。

李淵篇:

1、李淵舉兵起義非首家,當時在隋煬帝的暴政下,各地起義軍逐漸彙集成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竇建德領導的河北起義軍和杜伏威領導的江淮起義軍,三大起義軍已經動搖了當時的政局。李淵屬於後來人士,想要奪天下,必須藉助皇威,貴族身份,去收復叛軍,而收復叛軍的人定為了李世民。

2、李淵收取叛軍的手段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權利官爵誘惑,基本有名有姓的叛軍首領都被他許以世襲國公的帽子,造成未得天下,先瓜分了天下的尷尬局面,需要一人去平衡,這個人定為有收復叛軍經驗的李世民,開府治國。

3、李淵起兵之際,勢單力薄,無法與三大叛軍抗衡,除了自己的兒子親戚可用,無人可用。李世民上位很正常,畢竟父子之情比一個外人來的好,況且這個兒子還有兩把刷子。

4、李世民為開國功臣,李世民手下將領多為叛軍收復,對李世民歸屬感更強。而李淵奪天下重要的一環是引了突厥貴族幫忙,李淵剛臨皇位,突厥在旁蠢蠢欲動,如果對李世民猛將下手,說不定再次為已經動盪不堪的天下再來一次暴亂,李淵也是迫於無奈。


李世民篇:

1、李世民在李淵興兵取天下時的戰局眼光。可以列舉兩點說明。其一,隋煬帝派李淵討伐突厥失敗,是李世民主張興兵造反之事,並且一力策劃。其二,李淵南下逼進霍邑(今山西霍縣),正趕上連雨,軍隊缺乏糧食,李淵、裴寂準備返回太原,李世民哭諫,他說:“現在正是收穫季節,田野到處都是菽谷,何必擔心糧食不夠?如果遇到抵抗就班師撤兵,恐怕將士解體,大勢已去。”可見,李淵之所以能成功,少了李世民完全不行,李世民對戰局戰略的把控相當準確,提現了李世民的雄才大略。

2、李世民得到招兵買馬及招撫降兵的項目,在支撐起李淵起兵的同時,也無形之中擴大了自己的勢力。

3、李世民的為人,恐怕能與之一較高下的當屬曹孟德,滿口的天下大義,仁義道德,洗腦之術已登峰造極,以致後來李世民手下的兵只聽李世民的話,對李唐政權根本不感冒,比如,尉遲恭事變當日殺李元吉、囚李淵表現,可有半點對李唐天子、皇室的敬畏?

4、傳言李淵曾三次許諾李世民太子之位,李世民以此做文章,讓天下人反感李淵的言而無信。

5、李世民手下多猛將,並且還不是一般的猛,包括單雄信、李勣(原名徐世勣,即徐茂公),李靖,尉遲敬德(尉遲恭),程知節(程咬金),長孫無忌,屈突通,段志玄,長孫順德,侯君集,張公瑾,秦叔寶等

可以說李世民形成自己的勢力是當時的一個畸形,在後期李淵與李世民父子之情淡漠,更多的是政治需求,已然形同水火,所以真正算起來,不存在李淵允許不允許李世民有多少猛將的問題,他們兩個本身已經敵對。


笑嘗歷史百態


這個問題就要問李淵同志了,來來來,我們來採訪一下李淵。

溫乎:“李淵同志,這個問題關注的人挺多的,看來大家都想知道你是怎麼想的。要不,你來給大家說說唄。”

李淵:“哎,我家老二在玄武門搞了個大新聞,可把我給害慘了。”

溫乎:“人家都說,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你怎麼就忘記了?”

李淵:“這事不是一兩句話能說的清的,非得十句話不可。你先幫我倒杯茶。”

一杯龍井輕輕放在桌上,鏡頭開機。

李淵:“話說當年,我那表兄弟楊廣把天下搞的亂七八糟,什麼王薄、竇建德、王世充都出來搞事情。他們都是些什麼貨色,也敢稱王稱帝,真是舅舅能忍、嬸嬸不能忍。

這天下是我們的爺爺們打下來的,我們不能讓江山變了顏色。

於是,我毅然決然的承擔起了挽救江山的重任(真夠重的,把我的肩膀都壓彎了)。但這種事情,不是我一個人能夠完成的,還得有很多的幫手。

劉文靜、裴寂、殷開山、柴紹等等,都是我的小夥伴。哦,對了,還有你的祖宗——溫大雅、溫彥博、溫彥將,他們都是好樣的。

就這樣,我帶著小夥伴們在太原起兵,一路風餐露宿的找人打架。那日子,苦啊。

不過一切都是值得的,半年後我們終於進入了長安。”

溫乎:“在這一路上,李世民做了什麼呢?”

李淵:“這個王八犢子,當了皇帝以後把史書修改的亂七八糟,完全把我摸黑了。其實啊,在這一路上我才是最高統帥,李建成和李世民只不過是執行我的命令。

到了長安以後,七大姑八大姨、姐夫、妹婿、小舅子們都說,組織決定讓我當皇帝。那好吧,我也沒辦法,就勉為其難的當吧。

當皇帝,就要收攏英雄好漢。

這一點,我那表兄就做的不好。他想完全撇開我們這些人,重用江南那些文弱書生,所以才有今天,我一定要重用所有人。

溫乎:“你要照顧你的小夥伴,可是關東、江南都是有不少英雄的,也要用嗎?就不怕落的楊廣的下場?”

李淵:“小溫啊,你這句話問到點子上了。”

溫乎:“老李,趕緊說說。我們這些吃瓜群眾早就搬好小板凳了。”

李淵:“我的小夥伴們,自然是要重用的,可是關東、江南的那些猛將也不能錯過。但是還有個講究,不能把他們放在一起。

要不然,小夥伴們覺得我不關心他們,就不支持我了。

於是,我想了個辦法。

李世民不是在前線領兵打仗嘛,那就把關東的那些人統統放到他的麾下。這樣一來,他們在朝廷裡掛了職,人卻在老二那,面子有了、福利有了、事業前景有了,可謂是皆大歡喜。

溫乎:“哎呀,你不怕李世民權利太大嗎?”

李淵:“你以為我不怕嗎?這個王八犢子在滅了王世充、竇建德以後,地位空前提高,關東那些人也全部被他收攏到麾下。這個時候我想把他撤下來,就難了。

不過,我還有我的小夥伴,建成也有自己的隊伍,沒關係。

溫乎:“李世民的權利和地位,都能跟你們並駕齊驅了?”

李淵:“南北朝時期,那麼多的皇子造反,弄的皇帝連碗湯都喝不上,我不得不防啊。”

溫乎:“好像你的防守沒什麼作用啊。”

李淵:“萬萬沒想到啊,他居然敢在皇宮門口殺人,殺得還是他的哥哥和弟弟。聽到這個消息,我真是驚呆了。

你看看尉遲敬德,跳到我的船上,哪有對我的半點尊敬?他的榮華富貴全在老二身上,我真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不說了,讓我哭一會。”

溫乎:“老李,您先哭著。喝口茶潤潤嗓子,下次有關於您的問題,再來採訪您。”

李淵:“好,同志們下次見。”


溫乎


並不是李淵容忍李世民手下擁有能臣猛將,而是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勝利後,大肆“修改”史官記錄,以至於我們並不能全面地看到李淵、李建成、李元吉三人的創業事蹟及其屬下事蹟。換言之,並不是只有李世民擁有能臣猛將,而是我們毫無機會看到關於李淵及其另外二子的手下能人了。質言之,並非李淵容忍秦王李世民做大而無所作為,而是在李淵手裡,依然有能臣猛將可用,至少在李淵、李建成看來,他們手裡的能人也可以抗衡李世民。

但李世民能夠修改史書,卻無法修改乾淨史實發生的全部痕跡,近現代以來的唐史研究,大抵根據史書中未被刪改乾淨的痕跡,通過專業的推理考據功底,還原出了武德年間政治鬥爭的原貌,寒鯤在這裡簡要概述一下。

在武德初年,劉文靜曾經過早地表露出支持李世民的傾向,並與李淵親信裴寂發生衝突,最終劉文靜被李淵處死,唐史研究者黃永年先生便主張,這是李淵對李世民的一次政治警告。從這件事中,我們其實可以看出李淵通過裴寂對於武德年間朝政的掌控力是充足的,也可以看出李淵對於秦王結黨的零容忍態度,即便是劉文靜這種在太原起兵就跟隨的老部下。

至於武德前期,因為“太子留守”傳統皇室習慣的羈絆,導致李世民在外掌軍機會增多。李世民藉著圍點打援消滅夏、鄭二王的勢頭,吸納了大量關東人士到自己的秦王府之中。但李淵也並未坐以待斃,而是繼續扶持太子李建成,在武德後期派李建成與李元吉頻頻領軍,雖然來不及像李世民那樣大量招募關東人才。在玄武門事變之前,無論關隴人才,還是關東人才,太子府與齊王府也擁有如同魏徵、王珪、馬三寶、薛萬徹、馮立、謝叔方這樣能臣猛將。

李淵既然在稱帝之初就明確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那麼李建成的利益已然與李淵綁定在了一起,齊王李元吉無論其動機如何,在鬥倒李世民前,都不可能背叛李淵-李建成這一利益聯盟。所以,扶持李建成,縱容李元吉,本身也是不容忍李世民做大的表現。

再結合,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所能控制的王府衛士僅僅佔長安城全城武裝力量的一小部分,以及李世民所發動政變的突襲性,以及見到主子人頭前對秦王府造成嚴重軍事威脅的馮立、薛萬徹、謝叔方所部人馬。可以看出,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前以及處於一個被孤立了的政治地位,這就是李淵李建成聯手不容忍李世民的結果。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放大了秦王府文武人才在民間的高大形象,那就是《隋唐演義》,這部脫胎於宋元戲曲、成型為明清小說的作品,用文學誇張的手法,以及簡單的善惡兩分法,極力渲染了秦王府人馬的英雄豪傑屬性,這才造成了大家印象中秦王府能臣猛將遠多於李淵嫡系、太子黨與齊王府的假象。


寒鯤


《唐書》記載,唐高祖李淵有22子,長子皇儲李建成,次子秦王李世民,四子齊王李元吉,均為竇皇后所生。這三人雖是一母同胞的骨肉兄弟,但彼此間卻成為不共戴天的仇敵。考證導致其兄弟鬩牆、同室操戈的原因,實由爭奪儲君之位而起。

李淵的龍子雖多,智勇雙全、能力出眾者卻不多,其中佼佼者似乎只有次子李世民一人而已,史料中說他“玄鑑深遠,臨機果斷” ,文韜武略,睿智過人,確實有“濟世安民”之才。李淵建唐稱帝后便不再親自掛帥出征,太子李建成也需要留守京城協助父皇處理各項繁雜的政務。因此,削平群雄、統一全國的重任就落到了極富軍事才能的李世民身上。

年僅22歲的李世民用四年時間將盤踞各地的強大軍閥王世充、薛舉、劉武周、竇建德等一一消滅加速了統一關中地區的進程。李世民的機智果斷以及過人的軍事謀略和指揮藝術在這幾年中充分得以顯示。

李世民為大唐統一全國建立了卓著功勳,使他的威望與日俱增,權力也越來越大,政治和軍事地位都在不斷增長並夯實。他麾下有大唐人數最多、最勇銳善戰的軍隊,還擔任尚書令,相當於宰相之職,這在李氏兄弟中有著極其特殊的地位。除此之外,他還在晉陽起兵以及統一全國的戰爭中,利用自己特殊地位和條件,籠絡了大批謀臣猛將,並逐漸形成了一個以他為核心的軍政集團。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侯君集、秦叔寶等人都是秦王心腹。

這個文武具備的政治集團形成後使李世民逐漸產生了覬覦帝位的野心。李世民戰功顯赫,身邊又聚集著一大批有才幹、有本事的文武精英,形成了一股咄咄逼人的強大勢力,這些都對太子李建成造成了威脅,為了維護自己的皇位繼承權,他也大力招攬人才,陰養死士,擴充自己的實力,還把弟弟齊王李元吉拉入自己的東府集團,兩人合謀對付李世民。

李世民顯赫的軍事地位和卓越功勳,以及其麾下謀臣似雲,將士若雨,人才眾多,不僅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嫉恨,也使高祖李淵有了隱憂與擔心。李淵曾幾次想廢掉李建成由李世民取代。然而,“立長”的傳統思想又讓他不忍心下手。猶豫再三,他想出了一招。

他知道如果兄弟二人同在京城的話,二虎相爭必有一傷,於是讓李世民移駐洛陽,任陝東道大行臺。自陝西以東的大片區域都歸李世民管,也建天子儀制,君臨半壁江山。李淵畢竟是二子的親爹,他不願看到兒子們手足相殘的悲劇上演,於是以和事佬的身份,一碗水端平的手法,將唐朝一分為二,使建成、世民各霸一方,睦鄰友好,和平相處。這種想法,雖出於善意,但在都急欲君臨天下的二子眼裡 ,純屬一廂情願的天真做法。

隨著統一天下的戰爭趨於結束,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的奪位之爭也逐漸由暗鬥轉向明爭,最後終於導致了兄弟互害之流血政變的發生。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日,李世民在悍將尉遲敬德、侯君集和謀士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的協助下,在皇宮北門—— 玄武門設下伏兵,乘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上朝不備,突然發動了政變,殺死了太子和齊王,奪取了皇儲之位。

兩個月後,李淵被迫退位作“太上皇”,這年八月,李世民即位,將第二年(627年)改年號為貞觀,是為唐太宗,這年他才29歲,是唐王朝的第二任皇帝,從此開始了他不平凡的帝王生涯。眼看李世民弒兄屠弟,逼自己遜位,不知“太上皇” 李淵作何感想?


後世對李世民在玄武門事變中的所作所為看法各不相同,褒貶皆有。大多數人認為李世民手段戾狠,刻薄寡恩,殘酷地誅殺了自己的同胞兄弟,並斬草除根殺害了自己的親侄兒們。為了至高無上的皇權,什麼心狠手辣的事他都幹得出來。

這種觀點很多人都在心裡贊同,嘴上或文章裡卻不太敢說出來。畢竟在玄武門事變後登上龍椅的是史上赫赫有名的明君唐太宗,他上位後虛心納諫,英明神武,親手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盛世——“貞觀之治” ,幹大事不拘小節,大行不顧細謹,因此史家對極度血腥的玄武門事件均不願多加評價或一筆帶過。

【寫作辛苦 嚴禁搬運】【插圖源於網絡】


鐵馬冰河wu


一個公司創業時是需要很多各個方面的人才的,因為草創,人才上升的階梯異常簡單,朝為田舍郎,晚上就可以和皇帝坐一個桌上開會了。


李淵的大唐公司也是一個剛剛成立的新公司,公司業務蓬勃發展,需要吸納各種人才,但是他的公司管轄範圍內沒有這麼些人才,咋辦。


古今通用的一個方法是挖牆腳。

用高薪,給房子給車給美女把各路人才挖掘到自己的陣營裡,成功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


事實證明李唐公司的挖牆腳行動進行的很順利,各個公司的精英人物紛紛聚集到大唐公司,來投奔的有瓦崗寨的人也有王世充的人。


公司大了,人才爆滿,下一步就是要這些人才各盡其用,畢竟大唐的油潑面也是不養閒人的。


於是大唐就開始了吞併重組其他小公司的行動,這時候那個叫大隋的巨型公司已經轟然倒塌,很多小公司紛紛從大隋身上撕了幾塊皮肉開始單幹。


這些人中有叫王世充的,有叫劉黑閥的,有叫竇建德的,李淵要做的是把這些小公司都吞併整合到自己的公司裡來,其實就是變相的消滅他們。


執行這項任務的總經理就是自己的兒子,李世民。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李世民在收購重組別的公司的時候,也在對自己招上來的各路兵馬進行整合,在戰場上只有思想統一,才能無往而不利,所以李世民其實是在兩線作戰,一個是和外部的敵人作戰,一個是和自己內部的各路降軍降將在作戰。


除天下賊易除心中賊難。


但是李世民顯然做的不錯。


當天下初定,李淵也發現了自己二兒子的權力似乎稍顯大了些,自己屬意的繼承人是自己的大兒子李建成。


於是李淵做了很多事,來消減李世民的權力,比方說把房玄齡、杜如晦等文臣藉故調出秦王府,比方說把程咬金尉遲恭等武將分別派到外地做官。

如果不是李世民見機的早,發動了奪權行動,乾死了自己的哥哥弟弟,使自己成為唯一活著的合法繼承人,大約過不了幾年,在李淵的摻沙子扔石頭的手段下,秦王府聚集起來的一眾能臣猛將都會被李淵分化瓦解的差不多了,等到李建成即位時,李世民大約也只有待宰的份了。


看看李淵把房玄齡等文臣趕出秦王府後,李世民再找他們來王府一趟,房玄齡都藉故拒絕,李世民無奈讓尉遲恭拿著自己的寶劍把房玄齡,杜如晦“請”到自己府裡來。



所以不是李淵容忍李世民的能臣猛將,而是李世民感覺到危險來臨,拼死一搏僥倖成功了而已。


===============



薛白袍



我並不認為李淵和李世民是處於對立面的,至少在玄武門之變發生以前他們的父子關係還是值得相信的,不過現在的很多書籍和影視劇幾乎都將他們放在了“敵人”的位置上,似乎是李淵懦弱並且略顯無能,李世民強勢並且頗有野望,最終弒兄囚父。當然,玄武門之變也確實是李世民的汙點,畢竟中國人崇尚孝悌之道。

可是,李世民與李淵的關係真的有這麼糟糕?當然不是。因此,題主用“容忍”這個詞我覺得是對他們父子關係的過度解讀。不過,我在這還是順著題主的問題簡單說兩點。


一、李家打江山離不開李世民麾下的那幫能臣猛將。

史書上都說,啊,你看看,隋朝統治怎麼怎麼殘酷啊,隋煬帝怎麼怎麼荒淫無道啊,百姓真的是苦不堪言啊。可是,我們不能因此忽略的問題是,當時的天下基本還是楊家說了算的,李家要搶楊家的江山,總不能說句“你楊家這皇帝當得不好,讓我來”,然後楊家就將江山拱手相讓給李家吧?打江山不僅僅只是指打戰,還包括政務工作,那麼便需要有才華的文臣為李家制定政治方針,同時也需要能力的將領帶兵打戰搶地盤。雖然李淵自己手下也有優秀的文臣和將領,可是在創業期內,誰會嫌人才多?正如我們誰會嫌錢多?人才越多,那李家奪得江山的機會也就越大。在狡兔沒死、飛鳥沒盡的時候,走狗和良弓總不能不用吧?這點很容易理解。

二、為了政治需要,對抗關隴集團對李唐的掣肘。

關隴集團形成於北魏時期,這個利益集團到隋唐時期可以說已經非常成熟了,建立隋朝的楊家事實上便是出自於關隴集團。但是隋朝傳到楊廣,楊廣這個人是很聰明的,同時也非常強勢,他知道關隴集團的存在始終是楊家的威脅,而且楊家還不得不跟他們分權分錢。楊廣有心要打擊這幫“黑惡勢力”,可是又不能動刀動槍的,只能走政治這條路。於是,楊廣用科舉制向關隴集團開戰,關隴集團心裡對科舉制當然是既牴觸又恐慌,所以要推翻楊家的隋朝,要知道隋朝不是楊家單獨建立的,而是整個關隴集團共同努力的結果。最終在關隴集團的運作下,天下陷入混亂,楊家的隋朝最終被推倒。

楊家倒臺了,關隴集團肯定要重新推選代言人,最終選定了李家。我相信李家當時肯定很高興,畢竟是當皇帝啊。可是等他們的局勢越來越好的時候,他們的後背肯定也會逐漸冒冷汗,因為楊家的教訓即在眼前,倘若哪天李家後人制定了什麼損害關隴集團利益的政策,下場會如何?李淵不敢想象。那麼便要開始籌劃如何防止重蹈隋朝覆轍的方案了,既然關隴集團一家獨大,那隻能培養新的利益集團來抗衡關隴集團。於是,在李淵的默許下,李世民著手大力組建屬於他自己的團隊——天策府,李世民藉此大肆吸取各方豪傑甚至是有能力的降將加入自己的隊伍,讓他們為自己服務,同時也是為了日後對抗強大的關隴集團。


總而言之,李世民麾下有這麼能臣猛將是李家的政治需要和軍事需要,也不是李淵的容忍,而是他的默許。當然也不排除,李淵暗裡打著讓新舊兩個利益集團“鷸蚌相爭”而李家在後面摘果實的打算。只是,李淵沒有想到的是,在權勢膨脹的情況下,李世民的眼睛也不由自主地看向了那個高高在上的位置,同時在李建成的步步緊逼之下,最終發生了玄武門之變。


流浪的侯爵


李世民手下的能臣猛將大多來自於敵人的陣營,李淵對他們的態度也不存在所謂的“容忍”,而且最開始,很多猛將都是被李淵任命為李世民的府將的,到了天策府時期,李淵對他們的存在是默許的,但到了後期(大體為624年之後),李淵意識到了李世民的野心,於是又默許李建成挖空李世民的忠實追隨者,來捍衛太子的利益。

在玄武門之變之前,李淵一直以為他是能處理好太子和秦王之間的關係的,也並沒有失去對李世民的控制,但李淵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親自點燃了李世民的權力慾,本為穩固大唐的政權,卻惹來了兄弟相殘,父子失和。


李淵在晉陽以三萬之眾起兵,卻在四個月內攻下了長安,一年之內登基為帝,其中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李淵背後的關隴集團,關隴集團起源於西魏的宇文泰設府兵制,隸屬於關隴集團的成員出將入相,不管是北周、隋還是李淵剛建立的大唐,本質上都是關隴集團建立的政權,類似於皇帝輪流做,朝代更迭並不能損害他們的利益,只不過是換了一個關隴集團成員來做皇帝而已。而且關隴集團始終牢牢把控朝政,實際上就是和皇帝爭權。李淵建立大唐離不開關隴集團,但他又不願意完全受關隴集團擺佈,所以,他必須尋找新的力量來與之對抗。

在平定天下的過程中,李淵顯示出了一個當政者的寬廣胸懷,除了強悍的起義軍領袖投降後被他處死之外,基本上所有的降兵降將他都來者不拒,且給予禮遇,很多將領准許帶領原先的部隊。而對於打了勝仗的隊伍,李淵更是不吝嗇獎賞。這在很大程度上擴充了兵源,為大唐帶來了新鮮的血液。


尤其是李世民在平定天下的過程中表現出了過人的軍事天賦,並不斷取得勝利,俘虜了大量的敵軍,也有很多在亂世中尋找明主的趕來投降。但是在當時除一部分人是真的想投到秦王府中之外,大部分都是降唐,是由李淵來處置的。李世民做為當時戰功最盛的親王,是李淵最為依仗的將帥,自然很多猛將都被李淵放到了秦王府中,當然也有一部分僅僅是跟隨李世民打仗,並不屬於秦王府,而太子李建成多數時候要麼學習處理內政,要麼在防禦突厥,所用到的猛將自然要少一些。但和李世民之間也不會有太大差距。

所以為了取得天下,坐穩天下,李淵吸納了很多能臣猛將,讓他們分別跟著太子和親王們。而到了621年李世民虎牢關一戰後,局勢被打破,李淵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開天策府,置官屬,這等於給了李世民更大的權力,那些跟著他打仗的猛將不再只屬於大唐,而被李世民安排進了天策府,正式有了獨立於朝廷之外的政治勢力,而李世民還有更大的野心,他設立了十八學士,等於是天策府聚集了文臣武將。最開始,李淵是默許的,因為若能形成山東集團,對關隴集團也是一種掣肘,但他忘了權力可以讓人瘋狂,有了天策府的李世民也有了稱帝的野心,而天策府眾人也都想在權力爭奪中分一杯羹,於是派系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形成,要麼太子李建成,要麼秦王李世民。



624年楊文幹事件讓李淵看清了李世民的野心,李淵不會廢長立幼,他是想著讓李世民經營洛陽,做一個藩王的,但他到底天真了。李建成開始有步驟的挖走李世民的擁護者,而李淵也默許了,於是天策府中很多的能臣猛將被調離李世民身邊,以此來瓦解他的勢力,只是派系早已形成,李建成的做法不過是讓李世民的政變提前了而已。

另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李世民身邊多能臣猛將實際上並不準確,因為當時很多還是效忠李淵的,而且李建成做為太子肯定也有不少能臣猛將,之所以大多不顯於後世,不過是李世民勝了以後,只重用了其中的一兩個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