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節,習俗有哪些?鬧不起來的元宵節,在家也得好好過

農曆正月十五,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春燈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

那麼,正月十五為何稱為元宵節?這個節日為何要吃元宵?為什麼在元宵之外,各地還會吃哪些美食佳餚呢?除了吃元宵、猜燈謎、觀花燈,還有其他風俗習慣嗎?


正月十五元宵節,習俗有哪些?鬧不起來的元宵節,在家也得好好過


元宵節的來歷

天文教育專家、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元宵節起源於漢代,據說是漢文帝時為“平呂”而設。公元前180年,大臣周勃、陳平掃除了呂氏家族的勢力,擁立漢文帝劉恆登基。因為漢文帝登基的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值得紀念,因此劉恆大赦天下,與民同樂。以後每到這一天的晚上,皇帝都要出宮遊玩,張燈結綵,與民同樂,以示慶賀。因為那時人們把正月還叫“元月”,把夜晚叫“宵”,所以叫“元宵節”。到後來,司馬遷創立《太初曆》時,把元宵節定為重大的節日。

在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星月當空萬燭燒,人間天上兩元宵。”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花燈,猜燈謎,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正月十五元宵節,習俗有哪些?鬧不起來的元宵節,在家也得好好過


為何要吃元宵和湯圓

那麼,元宵節為什麼要吃“元宵”呢?趙之珩進一步介紹說,根據史書記載,吃元宵的習俗最早見於唐五代,那時稱這種食品叫“面繭”或“圓不落角”,用糯米做皮,其中夾糖餡,與今天的元宵相似,後來因為是在元宵節吃的特定食品,乾脆就叫“元宵”了。

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每歲上元,都人造面蠶的習俗到宋代仍有遺留,但不同的應節食品則較唐朝更為豐。”呂原明的《歲時雜記》就提到:“京人以綠豆粉為科斗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鹽豉。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到南宋時,就有所謂“乳糖圓子”的出現,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了。至少到了明朝,人們就以元宵來稱呼這種糯米糰子。劉若愚的《酌中志》記載了元宵的做法:“其製法,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也。”

古時元宵價格比較貴,有一首詩說:“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路行,不得金錢不得回。”元宵節吃的這種特定食品,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民俗專家表示,元宵一開始多被稱為湯圓,也稱“湯糰”或“圓子”“糰子”,南方人還稱為“水圓”“浮圓子”。因為它開鍋之後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雲空。其實,不論是元宵還是湯圓,這些名字與“團圓”音近,取團圓和美之意,又逢十五月圓之夜,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來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因此,吃元宵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


正月十五元宵節,習俗有哪些?鬧不起來的元宵節,在家也得好好過


元宵節的演變

唐朝

在國力空前強大的唐朝,元宵節賞燈十分興盛,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無論是京城或是鄉鎮,處處張掛彩燈。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滿城的火樹銀花,十分繁華熱鬧。皇帝還命人做了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朝

宋朝元宵除了“婦女出遊街巷,自夜達旦,男女混淆”的狂歡外,還有官員派發利是、君王與百姓同賞元宵。元宵節在宋代發展成最熱鬧的世俗狂歡節,燈節更加豐富多彩,元宵賞燈持續5天,燈的樣式繁複多樣,逛燈市更是一件十分賞心悅目的事情。那時還興起了猜燈謎,這種娛樂益智的活動受到人們喜愛,廣為流傳。

元朝

到了元朝,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統治者認為工作就是休息,全年假期只有16天。

明朝

明朝的燈節持續時間更長,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10天,以顯示歌舞昇平。

清朝

進入清朝,宮廷不再辦燈會,但民間的燈會仍然壯觀。雖然燈會只有3天,但也燈火璀璨,燈也更加精緻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正月十五元宵節,習俗有哪些?鬧不起來的元宵節,在家也得好好過


元宵節的民俗

掛花燈

此習俗源於東漢,南北朝時已蔚然成風。每逢正月十五,全國各地有不少燈會燈展,例如北京北海公園元宵燈會、四川自貢燈會、哈爾濱冰燈節等。

舞龍燈

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

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

還有一傳說,唐代有一年大旱,龍王錯行雲雨淹死了長安不少百姓,玉帝斬殺龍王,後龍王陰魄不散,夜夜擾鬧皇宮嚇壞了李世民,眾臣認為應超度龍王,於是,民間有元宵節耍龍燈之習。


正月十五元宵節,習俗有哪些?鬧不起來的元宵節,在家也得好好過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

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祭門、祭戶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很簡單,把楊樹支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裡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遊戲。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


正月十五元宵節,習俗有哪些?鬧不起來的元宵節,在家也得好好過


《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如今,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正月十五元宵節,習俗有哪些?鬧不起來的元宵節,在家也得好好過


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舞獅子始於魏晉,盛於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綵球等動作。


正月十五元宵節,習俗有哪些?鬧不起來的元宵節,在家也得好好過


劃旱船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裡拿著槳,做划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著表演,則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劃旱船流行於中國很多地區。

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裡還邊唸唸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荊楚歲時記》中說,農曆正月十五的時候,有一個神仙下凡到一個姓陳的人家,對他們說:如果你們能祭祀我,就讓你們的桑蠶豐收。後來,就形成了風俗。


正月十五元宵節,習俗有哪些?鬧不起來的元宵節,在家也得好好過


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

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農曆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佔眾事。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真實地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此俗流行於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於記載。

男女定情

元宵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古代,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當時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藉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正月十五元宵節,習俗有哪些?鬧不起來的元宵節,在家也得好好過


元宵節各地吃什麼

元宵節各地會吃有哪些珍饈美味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呢?它們又都是怎麼做出來的呢?

1、湯圓

元宵節,南方人吃湯圓,主要祈求全家團團圓圓。做湯圓所用的糯米性平、味甘、補虛調血、健脾開胃、益氣止瀉,有暖中、生津和潤燥的功能。再者各類湯圓常規餡主要以果料和乾果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再加上植物油,營養價值就“更上層樓”。水煮湯圓是最簡單的做法,其實也是最健康的吃法。

2、元宵

元宵節,北方人要吃元宵。說到元宵,不少人以為湯圓就是元宵。其實元宵和湯圓儘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別不大,實際是兩種東西。最本質的區別在於製作工藝上。做湯圓相對簡單,一般是先將糯米粉用水調和成皮,然後將餡“包”好即成。而元宵在製作上要繁瑣得多:首先需將面和好,把凝固的餡切成小塊,過一遍水後,再扔進盛滿糯米麵的笸籮內滾,一邊滾一邊灑水,直到餡料沾滿糯米麵滾成圓球方才大功告成。

3、生菜

廣東人過元宵除了吃湯圓,他們還吃生菜,廣東人的性格平和實在,對節慶也最圖一個好意頭,平時最常用於新店開業等節慶場合的生菜,也是元宵節必備的節慶用品。經常成為南方飯桌上常見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財”諧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徵富貴吉祥的喜慶之物。

4、元宵茶

在陝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風俗,就是在熱湯麵中放進各種菜和水果,很像古時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纖維素、礦物質及維生素的攝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麼油膩,對於由於節日多食動物性食品而呈現的酸性體質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營養更為全面。

5、油茶

元宵節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圓”,一天吃餃子,一天吃元宵,山區則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謂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攪著茶麵下鍋做油茶也曰麵茶。


正月十五元宵節,習俗有哪些?鬧不起來的元宵節,在家也得好好過

6、油錘

元宵節的應節食品,在南北朝時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製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

7、餃子

餃子和湯圓可是黃金搭檔,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8、棗糕

豫西一帶的人過元宵節喜歡吃棗糕,帶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棗糕原是清朝宮廷御用糕點,其味香遠,入口絲甜,含有維生素C、蛋白質、鈣、鐵、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既能補脾和胃、益氣生津;還有保護肝臟、增加肌力、養顏防衰之功效。

9、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節除元宵、麵條外,還有吃粘糕的。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食治》載牶“自梁米,昧甘、微寒、無毒、除熱、益氣。”唐代之後,元代也有元宵節食糕的記載。


正月十五元宵節,習俗有哪些?鬧不起來的元宵節,在家也得好好過


10、面燈

說起元宵節的習俗,大家一般都會想到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然而還有一種習俗是從漢朝就流傳下來的,那就是正月十五點豆麵燈。元宵節的燈光是吉祥之光,能驅妖辟邪祛病,因此正月十五捏豆麵燈就是老百姓祈求新一年闔家幸福,家業興旺。

11、豆麵團

昆明人喜歡吃豆麵團,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將豆炒熟後磨面,團成丸子後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錯。

12、糟羹

浙江台州一帶每年正月十四看過花燈之後食糟羹。糟羹用肉絲、冬筍絲、香菇、木耳、鮮蜻、豆乾、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許米粉,煮成帶鹹味的糊狀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蓮子、甜棗、桂圓等做成。

13、饅頭、麥餅

浙江浦江一帶在元宵節有吃饅頭、麥餅的習俗。據說原因是饅頭為發麵,麥餅為圓形,取“發子發孫大團圓”之意。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為湯,加入韭菜儆果諸物款待客人,稱為“時湯”。

14、麵條

江北地區民間流傳有“上燈元宵,落燈面,吃了以後望明年”的民諺,當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麵條,聽起來與元宵不相關,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儀徽歲時記》載:“(正月)十八落燈,人家啖面,俗謂‘上燈圓子落燈面’,各家自為宴誌慶。”落燈時吃麵條寓意喜慶綿綿不斷之意。

正月十五元宵節,習俗有哪些?鬧不起來的元宵節,在家也得好好過


湯圓和元宵餡料各地大比拼

其實,湯圓和元宵才是各地元宵節餐桌上主角,但大家因各自的喜好不同,所制的湯圓和元宵的餡料也各有不同。

1、山東芝麻棗泥湯圓

山東素有大棗之鄉之稱,山東特色湯圓是用棗泥做成的湯圓。大紅棗煮熟後去核搓成泥,再將豬板油用刀拍碎,將紅棗泥和砂糖搓成餡心,和水磨糯米粉做成湯圓。為了讓它的滋味更豐富且富有變化,人們通常還會將芝麻炒熟,和白細砂糖研成細末,吃湯圓時可在芝麻末中蘸一下,油潤軟綿的同時,又多了層香脆的口感,很是奇特。

2、北京元宵

將核桃仁、金糕丁與麵粉、白糖、瓜子仁一起放入盆中加入適量涼水拌成餡,再製成五分見方的餡塊,放在通風處晾二十四小時。將餡塊過涼水,放入糯米麵中滾動,再在涼水中蘸一下放入糯米麵中滾動,如此四到六次,使糯米麵全都沾在餡塊上,並且表面圓滑,磕碰不裂,即成元宵。

3、天津蜜餞元宵

果脯和蜜餞在北京、天津一帶很常見,而由此衍生出來的元宵也個性十足。顧名思義,蜜餞元宵指的便是那些以蜜餞為餡兒的,如蜂蜜加白葡萄乾做餡,或是山楂、紅棗口味的,多以酸甜口味為主。現在,南瓜餡、香蕉餡、甜橙餡的元宵在市面上層出不窮。

4、成都賴湯圓

上世紀初簡陽人賴源鑫到成都挑擔賣湯圓,因其湯圓質好、味美,人們稱做“賴湯圓”。該湯圓選用上等的糯米粉加水揉勻,包上用芝麻、白糖、化豬油配製的餡心。該湯圓的特點是香甜滑潤,肥而不膩,糯而不粘。

5、上海酒釀湯圓

在醪糟酒中煮入特製的無餡小湯圓,或者再加入雞蛋,就可以製作成為味道甜美可口的酒釀湯圓,這是一款非常受歡迎的夜宵,常流行在南方地區,但要注意的是過多食用酒釀湯圓容易上火,如果身體本來在節假期間已有上火情況,就要淺嘗輒止了。

6、潮州雨花石湯圓

雨花石湯圓是一款創新的潮州小食,它的構思十分奇特,在湯圓的糯米皮中加入可可粉,使包起來的湯圓呈現條理清晰的雨花石石紋,在製法上又繼承“鴨母捻”的特點,採用四種湯圓餡,不同餡在湯圓上均做有記號。一品嚐做成雨花石形狀的潮州湯圓,讓人有一種迴歸自然,領略石文化和食文化最高境界的感覺,堪稱湯圓中的精品。

7、寧波豬油湯圓

最常見且最經典的是黑芝麻餡,將質純、新產的黑芝麻淘洗乾淨,瀝乾炒熟,再篩盡殼皮,與切碎的豬板油一起,搓成餡心。這種湯圓的做法較為特別,需要先放入沸水中,輕輕推動,等第一次浮出水面再加入少量水,通過這樣的“水漂”,再盛出來食用。傳統的做法會再放入一些桂花,增添其香味,要開皮後,陣陣香氣撲鼻而來,滑糯而香甜。


正月十五元宵節,習俗有哪些?鬧不起來的元宵節,在家也得好好過


8、貴州興義雞肉湯圓

雞肉湯圓在習慣了甜湯圓的人眼裡,雞肉湯圓是有些稀奇的。興義的雞肉湯圓以雞肉為餡兒,內灌雞湯,並附上花生醬。異常鮮美,別具特色,令人印象深刻。

9、廣東四式湯圓

將綠豆、紅豆、糖冬瓜、芋頭分別煮或蒸熟,去皮,分別加入白糖、芝麻、熟豬油等調味品製成4種甜餡料,將湯圓皮分別包入4種不同的餡心,做上記號。將4種湯圓放入加糖的水中煮熟。每碗裝不同餡料的湯圓各一個。特點是軟滑細膩,4種味道各異。

10、港式夠薑湯圓

夠薑湯圓的名號蒙倒不少人。它的糖水以薑汁熬製,清淡透徹,但鮮辣的姜味似乎嵌到了薄皮的湯圓裡,而一咬開,內餡裡自磨的芝麻蓉便肆意流出。

11、海南雞屎藤湯圓

雞屎藤為葉類蔓薯植物,生長在熱帶潮溼的灌木叢之下,能夠入藥,具有清熱、消炎、解毒、潤肺醒腦的功效,民間叫土參。這種植物又能製作風味美食。雞屎藤湯圓是三亞地區富有特色的風味小吃。首先把雞屎藤蔓、葉切成碎條,接著隨著浸軟的糯米一起碾或舂成粉末,然後拌上適量的水掐成大小直徑為1釐米的湯圓,最後放入滾燙的水中煮,待湯圓熟了,才放入適量的砂糖,美味可口的雞屎藤湯圓就做好了。

12、臺灣菜肉湯圓

在遍地是甜味湯圓的情況下,菜肉湯圓這種鹹口味的便顯得物以稀為貴。所謂的菜肉湯圓,無非用的是類似於餃子的餡料,比如豬肉、薑末、芹菜、春筍等等,將其醃好攪拌均勻,做成餡,再和麵團一起,做成湯圓,其為鹹香爽口,且有粘性,別有一番風味。實際上,肉湯圓是福建一帶的特色小吃,和燕丸一樣,都是用面裹著餡料,口感稍有不同。


正月十五元宵節,習俗有哪些?鬧不起來的元宵節,在家也得好好過


吃湯圓和元宵悠著點

只是湯圓和元宵含糖量高,不易消化,特殊人群就需要適可而止。

湯圓和元宵由什麼組成

湯圓和元宵是種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高熱量主食,以糯米和糖為主要成分。因為湯圓和元宵的外皮是非常精細的糯米粉,膳食纖維非常少,屬於精白主食。一般來說,一個普通的芝麻餡湯圓熱量是311大卡(100克),相當3兩米飯的能量。有些湯圓餡兒和元宵餡兒里加了豬油、鮮肉、奶油、黑芝麻、巧克力之類,一克脂肪就是9千卡,比過去的糖餡兒要高出好幾十千卡。

湯圓和元宵要怎麼吃

營養專家介紹,“如果吃湯圓,一定要相應減少主食的攝入。從營養價值來看,堅果類的餡料營養價值較高,花生、芝麻中含有人體所需的維生素E。從健康角度來看,則可以選擇一些不是很油膩的蔬果類湯圓,如山楂、百合等。”

吃湯圓和元宵不要和油膩的食品搭配,會給腸胃造成很大負擔,可以搭配一些清淡、促進消化的素食,如芹菜、山楂、包菜、白菜等,涼拌、白灼、清炒皆可,減低因食用湯圓造成的胃部不適,促進腸胃的蠕動,平衡熱量攝入。

食用湯圓和元宵的最佳時間是何時

吃湯圓和元宵最好是在中午,這個時候人體的胃腸功能最強,也有充分的時間來消化熱量,很多糖尿病人對無糖湯圓和元宵感興趣,覺得沒有糖就可以放心吃了。其實,無糖並不意味著低熱量,湯圓和元宵中的糯米粉可使血糖升高,甚至比蜂蜜還快,與白糖相差無幾。而且,湯圓裡面沒有糖不等於少放油,有些甚至還有反式脂肪酸,不利於控制血脂。

哪些人不適合吃湯圓和元宵

1、老弱體病人群、嬰幼兒都不宜食用,如果實在饞的很,也只能淺嘗一兩顆。

2、有胰腺和膽囊疾病的人,最好不要吃炸湯圓。

3、高血壓、高血脂患者大量食用湯圓,會使血糖失控,血脂升高,血粘度加重。

4、痛風病患者,高油脂的食物會影響尿酸的排洩,增加痛風復發的可能。

5、吃湯圓可促使胃潰瘍患者的胃酸分泌增多,加重對潰瘍面的刺激,嚴重者可誘發胃出血、胃穿孔等。

6、湯圓是由糯米麵做成的,黏性較大,不易消化,胃腸消化功能不良者食後可導致胃痛、胃脹、噯氣、反酸甚至腹瀉。

7、急性胃腸炎患者的胃腸道正處於充血、水腫狀態,病人應吃些米湯、藕粉等易消化食物,吃湯圓會加重胃腸道負擔。


正月十五元宵節,習俗有哪些?鬧不起來的元宵節,在家也得好好過


湯圓和元宵該怎麼吃

1、趁熱吃

如果吃湯圓和元宵,最好是熱著吃,因為是糯米做的食物冷後更難消化,造成脂肪囤積,對老人、小孩、肥胖者不利。

2、控制總量

過節團圓時,淺嘗即止。湯圓和元宵雖好,但畢竟是高糖高粘性食品,若過多食用,勢必會造成胃酸分泌增多、腹脹、消化功能下降等不良感覺,也容易造成兒童齲齒、近視、肥胖等。

3、宜慢吃

剛煮好的湯圓和元宵,表皮和內餡的溫度都很高,因此還有了“燒心蛋”的戲稱,如食之過急或食用時用力過猛,咬開後被燙傷口腔和咽喉者也不少見,特別是缺乏生活經驗的兒童。建議家長在食用前一定要教給孩子正確的吃法,交待好注意事項,或等出鍋湯圓和元宵稍涼一會再食。吃慢些,有助於消化,既過嘴癮又不長胖。傳統吃法中有“原湯化原食”之說,食罷元宵喝點湯肯定是有益的。

4、早餐不宜吃

湯圓和元宵屬於高熱量、高糖分的食品,還含有油脂,但卻缺乏營養素,除了熱量和糖外並沒有太多其他營養,這樣的食品不適合當早餐吃。早餐吃元宵容易消化不良,出現反酸、燒心等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