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六畜,還不夠麼?

有了六畜,還不夠麼?


▲ 日本農場中飼養的和牛。


因為人類

這六種動物“稱霸”了世界


中國人與動物的淵源很深。

我們以動物作為生肖,而西方普遍採用星座。我們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在傳說中,許多先祖都因龍而生。

在文化與精神信仰之外,與我們日常生活最有關係的,非六畜莫屬。

“馬牛羊,雞犬(狗)豕(豬)。此六畜,人所飼。”作為傳統啟蒙教材的《三字經》,讓最早出現於《周禮》、《左傳》中的六畜深入了千家萬戶,成為了人盡皆知的概念。

人類馴化了六畜,六畜反過來又“馴化”了人,如今,它們和我們已密不可分。


有了六畜,還不夠麼?

羊與牛,文明飛躍的啟動鍵


在六畜中,為人類發展做出決定性貢獻的動物是誰?

答案是羊。你猜對了麼?是不是感覺有些出乎意料?

在羊之前,人類很早就馴服了狗以幫忙打獵,但是,這只不過讓獵物稍微那麼好“打”了一點,這種錦上添花的事情,改變不了人類忍飢挨餓的常態。

而羊就不同了,它的作用,比狗大多了,它的肉能吃、奶能喝,毛能做衣服,它的出現,才讓人類真正感受到了家畜的魅力。


有了六畜,還不夠麼?

▲ 羊奶比牛奶更適合人類吸收,被認為是最接近人奶的乳品。

如今,作為家畜的羊分為綿羊和山羊兩種,它們最初被馴化的時間大約都在1萬年前。綿羊的野化祖先是盤羊,馴化者是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人;而山羊的野化祖先是伊朗高原和高加索地區野山羊(山羊的野化祖先是野山羊...好像跟沒說一樣),它們的馴化者是居住在這些地區的人類。


有了六畜,還不夠麼?

▲ 山羊與綿羊有較近的親屬關係,但是尾較短,角長而直,而綿羊角則螺旋狀捲曲,圖中為一隻愛爾蘭的山羊。


相比起牛、豬、馬,羊的性格更加溫順,捕捉起來也更容易,所以它也就較另外三種動物更早地被人類所馴化。跟狗相比,羊是食草動物,它百分百不會跟人類搶食,這對於食物相對匱乏的古人來說,是天大的利好。

有了羊肉、羊奶這些穩定的蛋白質供應,人類有了更多的氣力去勞作、繁衍,當然,也可以去馴化更厲害的動物,如野牛和野豬。


有了六畜,還不夠麼?

▲ 古希臘的紅繪公羊角形杯,存於雅典的國家考古博物館。


羊的肉確實好吃,這一點從漢字中就可瞥見端倪。“鮮”拆開了就是魚和羊,也就是說,羊肉的味道十分鮮美;鮮美的“美”字同樣跟羊有關,《說文解字》中對美的解釋是“美,甘也。從羊,從大。”後來美學大師朱光潛又補充到:“美,指的就是羊羹的味道。”不過在古代,美味的羊肉是貴族的特權,在《禮記·王制》裡,規定了“大夫無故不殺羊”,也就是說,連大夫都不能隨便食用羊肉。


有了六畜,還不夠麼?

▲ 如今,羊肉進入了千家萬戶,最知名的羊肉吃法,還要數美味的羊肉串,孜然、辣椒和鹽一定要足才夠味兒。


羊毛出在羊身上,但是最終還是要穿在人身上!考古學家在距今4000千年左右的山西省襄汾縣陶寺遺址中,發現了很多老羊的骨頭,這些老羊顯然不是用來吃肉喝奶的,而是用來產毛的。野生的羊身上有兩種毛,一種是粗羊毛,一種是細羊絨,其中羊絨的保暖效果更好。經過人類多年的培育,現在有些產毛的羊身上已經不再區分粗毛細毛,而且在季節變換時,羊毛也不會脫落。


有了六畜,還不夠麼?

▲ 世界上最為主流的綿羊品種,羅姆尼羊,具有早熟、生長髮育快,放牧性強和被毛品質好的特點。

有人可能會問,好像綿羊一個品種就能把產奶、產肉、產毛三項工作全部包圓了,那人類為什麼還要馴化山羊呢?這個答案其實就在山羊的名字裡,沒錯,就是因為山羊善於爬山啊!

雖然在馴化山羊的時候,人類已經開始了農業革命,但是,因為食物時常短缺,各群落之間距離又遠,人們經常需要舉家遷徙。山羊可以輕鬆地翻山越嶺,扛冷也耐熱;它從不挑食,甚至是很多食草動物不愛吃的苦味的草,它也能來者不拒;因此,馴化後的山羊作為營養保障,跟著人類從沙漠到山地,從綠洲到草原四處遷徙,成為了那時居家旅行的必備夥伴。中國的羊,就是大約5000年前,由中亞至今天甘肅、青海一線逐步傳入的。


有了六畜,還不夠麼?

▲ 在北歐神話中,雷神托爾乘坐的是山羊拉的車,這兩隻羊,一個叫裸齒咆哮者,一個叫磨齒者。

實用又吃苦耐勞的羊,在服務人類的同時,也受到了人類的“歌頌”。在古希臘“金羊毛”的故事中,羊是財富的象徵;在《聖經》中,向上帝獻祭需要獻上羔羊,而耶穌也自稱牧羊人;在中國,羌人之所以被叫為羌,就是因為他們是牧羊者,以羊命名部落,足見羊有多麼重要;在今天,北京人也習慣把涮火鍋稱為涮羊肉,而肥牛、魚片就沒有這樣的待遇。


有了六畜,還不夠麼?

▲ 讓人垂涎欲滴的銅鍋涮肉。

如果說羊的馴化是一場“畜牧業革命”的話,那牛的馴化更像是一場“工業革命”。

我們常說的牛,是一個亞科,它下面還有普通牛、瘤牛、水牛、犛牛等多個種和亞種,人們對於它們的馴化時間也有所不同。


有了六畜,還不夠麼?


有了六畜,還不夠麼?


有了六畜,還不夠麼?


有了六畜,還不夠麼?

▲ 依次為普通牛、瘤牛、水牛和犛牛。


一般認為,普通牛是在大約1萬年前在中東和北非地區由歐洲野牛馴化而來的,而瘤牛,則是在8500年前由南亞人完成的馴化。水牛的馴化完成的最晚,它在5000和4000年前,先後兩次由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的野水牛馴化而來,第一次馴化出的是河流型的水牛,第二次是沼澤型的水牛。

過去,人們一直認為中國的牛,和羊一樣是從西亞那邊傳過來的。但是,最近也有考古學家在哈爾濱附近出土了具有人類馴化痕跡的牛類化石,該化石的年代距今約10660年,這說明中國也可能是牛馴化的起源地之一。


有了六畜,還不夠麼?

▲ 古埃及壁畫上擠牛奶的場景。

與羊一樣,吃草的牛是一種經濟實用的家畜。牛的肉可以吃,奶可以喝,皮可以用來製革做衣,牛角可以做裝飾或入藥,就連牛糞都能曬乾了當燃料使。但是,所有的這些優點,都比不過它的另一項功能,那就是勞作。力大無比的牛,既能耕地,又能拉車,在缺乏動力的古代,牛對於當時社會的貢獻,就如同工業革命時的蒸汽機。


有了六畜,還不夠麼?

▲ 瑞士的一頭肉、奶兩用牛。

因為牛是核心的生產工具,牛皮又是重要的戰略物質,所以在古代社會中,私自殺牛往往不被允許。但是,像水滸傳裡面動輒來二斤牛肉的情況也不一定是假的:宋朝時,老死的牛經官府核驗後,將皮、角、筋等物資上繳,其餘的肉就可以由百姓自行處理(吃)了。

如今,我們常聽到的奶牛、肉牛、耕牛這種分類方法,是根據牛的功用而非生物學特徵。像奶牛、肉牛,都是人類培育出的高產品種:比如,中國黑白花的奶牛就是採用荷蘭的荷斯坦牛和本土的黃牛雜交而成,日本的初代和牛田尻號則是由本地的旦馬牛與多種外國品種經過交叉選育、改良後的產品。


有了六畜,還不夠麼?

▲ 滋滋作響的牛排,是牛肉最經典的享用方式。

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報告中指出,2001年至2003年間,平均每年全球畜牧業存欄羊近18億隻、牛超過15億頭,這個數量,還一直在增長。這麼多的牛羊,為人們提供了每年6000萬噸的牛肉、1200萬噸的羊肉和近6億噸的奶製品。我相信,2019年的數據,肯定比之前有增無減。


有了六畜,還不夠麼?

豬與雞,讓我們吃飽、吃好


從噴香的紅燒肉、熱辣的水煮肉片,到酥脆的雞排、散發著溫暖香氣的雞湯……如今,我們吃的肉很多來自於豬和雞這兩種動物。作為世界上飼養最多(約200億隻)的家養動物,家雞的數量比其他所有的鳥類加起來還多。在你熟悉的西式快餐肯德基或者中式快餐老鄉雞的餐廳裡,總能發現雞的影子。


有了六畜,還不夠麼?

▲ 一份炸雞解千愁。

與雞相比,豬也絲毫不落下風。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豬肉生產國和消費國,中國人對於豬肉相當依賴。而全世界的家豬大概有9.65億頭,其中,中國大陸的家豬約為4.76億頭,佔總數49%,為全世界第一。根據國家統計局調研數據,2018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消費豬肉為22.7公斤。同等條件下,牛羊肉的人均消費,則只有4.2公斤。


有了六畜,還不夠麼?

▲ 正在給小豬餵奶的家豬。

家養的動物都是野生動物馴化而來的,豬和雞也不例外。我們如今所吃的豬肉產自家豬,它是野豬被人類馴化後所形成的亞種。

人類馴養家豬的歷史相當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野豬就開始被華夏先民馴化。良渚時期,豬肉成為良渚人穩定的肉類來源。良渚遺址中出土過貝殼、豬骨等的“幹垃圾”,依水而居的良渚人經常會捕捉魚類果腹,也會撿拾貝類作為補充。除了採集和狩獵,良渚人也有了基本的畜牧業,其中最重要的家畜就是豬。


有了六畜,還不夠麼?

▲ 希臘神話中眾英雄會獵卡呂冬野豬。

16世紀,家豬被帶入美洲。18世紀,歐洲引進中國的家豬,與當地野豬馴化後裔交配培養出的現代肉豬,成為了今天世界主流肉豬品種。20世紀後期,家豬飼養業達到成熟,現如今,全世界家豬種類超過400種,中國大陸就有64種,為世界第一,我國人民對豬肉是真愛啊。

從去年漲價到現在,豬肉的價格一直是人們心心念唸的問題。有著眾多花樣吃法的豬,也坐實了“流量擔當”的名號。


有了六畜,還不夠麼?

▲ 紅燒肉在視覺和味覺上,都是無以倫比的盛宴。

比起在價格戰上腥風血雨的豬肉,雞肉就顯得小透明多了。囊中羞澀的話,來塊雞胸肉,可以說是物美價廉。雞肉的味道相對於其他肉類也相對平實,更為大眾所接受。有人不吃魚,嫌腥;有人不吃牛羊,覺得羶味重;也有人不吃豬肉,覺得味道怪怪的。但很少有人會拒絕雞肉。

正是這種普適性,讓家雞成為人類飼養最多的動物。200億隻的驚人數量,比人類的數量多一倍還不止。

家雞是原雞中被人類馴化而成的亞種,它的起源至今尚無定論。達爾文在《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中曾提出家雞的起源是公元前2000年印度大峽谷中的原雞的說法。


有了六畜,還不夠麼?

▲ 原雞。

而中國鳥類學家鄭作新、薄吾成等人根據一系列考古發現和大量出土文物資料提出中國家雞有自己的起源地,而且其馴化時間遠早於印度。

比起豬這種大型哺乳動物,家雞這種鳥類的遺骸保存狀況要差得多。因此,中國是不是家雞的馴化起源地,至今仍有爭論。但不可否認的是,雞與中國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它們在祖國大地上四處開花。


有了六畜,還不夠麼?

▲ 工業化養雞,讓雞成為了地球上最“成功”的鳥。

中國的版圖就像一隻昂首挺胸的大公雞。在雞頭上,小雞燉蘑菇是東北人過年時招待女婿的標配,當地流傳著“姑爺領進門,小雞嚇斷魂”的說法;最西北的雞尾處,新疆沙灣的大盤雞最適合大塊朵頤,連拌的面都得是褲帶粗的寬面,讓人望之頓生豪邁。到西南,雲南人的汽鍋雞匠心獨具,用蒸汽“提煉”出雞肉的鮮甜,連老饕汪曾祺也念念不忘。


有了六畜,還不夠麼?

▲ 小雞燉蘑菇。

吃了黃中透白、柔嫩可人的雞肉,其他部分也不要放過。挑起一筷子脆嫩彈牙的雞腸,再來幾塊越嚼越香的雞胗……雞,不愧是人類最好吃的朋友之一。

除了肉很好吃,公雞能夠打鳴叫早,母雞可以下蛋,給人類提供穩定的蛋白質來源。雞這種生物,又好吃,又好用。


有了六畜,還不夠麼?

馬與狗,人類最好的朋友


如果說牛羊豬雞為我們提供了豐富食材,那麼六畜中的馬和狗則是人類的得力助手,連古人表忠心的時候,都會說句“願效犬馬之勞”。

六畜之中,狗最先被“招安”成功。在距今約1.5萬年前,家犬首先在東亞和非洲出現,據考古學的成果,世界上最早出土的家犬化石在中國東北吉林榆樹市的周家油坊;而在西方,最早的家犬化石證據出土於德國,是一個14000年前家犬的下頜骨化石。


有了六畜,還不夠麼?

▲ 龐貝古城中帶有狗圖案的馬賽克地板。

那時候的家犬還保留著原始的野性,據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查爾斯·維拉等人的研究,在被馴化的過程中,家犬依然和狼有基因交流。因而在人類的漁獵生活中,獵犬往往戰鬥力強悍,能“獨當一面”捕殺兔子、狐狸等小型動物。

等到人類走向農耕時代,更偏向於安居一處,依靠時令從土地上獲取食物,家犬也減少了外出狩獵放飛自我的機會。所謂“家中足雞豚,門戶有犬吠”,它們逐漸被用於看家護院,甚至成為了家庭富裕、生活安穩的標誌。


有了六畜,還不夠麼?

▲ 一提起狗,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忠誠,美國有軍犬麥克斯,日本有忠犬八公,英國有忠犬波比,圖中為上野博物館中的八公標本。


唐宋時期,狗開始被人們當做打獵怡情的寵物,蘇東坡“老夫聊發少年狂”,要“左牽黃,右擎蒼”(黃即黃狗),乘著駿馬“千騎卷平岡”。

到今天,狗憑藉其敏銳的嗅覺和在動物中拔群的智慧,身份變得更加多元化——在家庭中,它們是導盲犬,為盲人指明前路;在牧場裡,它們是牧羊犬,為羊群保駕護航;在警察局,它們是威風凜凜的警犬,能搜捕、防暴、緝毒,守衛著人民群眾……


有了六畜,還不夠麼?

▲ 人類繁育出來的各種品種的寵物狗。

相比於狗的親民和樸素,馬就像一件高冷的藝術品。相聲藝術家于謙大爺,就在北京城郊坐擁一個馬場,據說他最大的樂趣之一就是靜靜看著馬嚼東西,排名或許還在“抽菸、喝酒、燙頭”之前。


有了六畜,還不夠麼?

▲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東南卞蒂斯山上的馬。

野馬難馴,馬的馴化時間遠在狗之後。部分學者認為,大約5500年前,哈薩克斯坦的古波泰人最先將馬進行家養,在波泰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好幾噸馬骨,陶器上還有馬奶脂肪酸的殘留,在當時,家養馬主要還是用來擠奶和食用。


有了六畜,還不夠麼?

▲ 希臘馬神帕加索斯,由美杜莎與海神波塞冬所生。

而在車輪和馬鐙發明之後,個頭大、體格壯、速度快的馬逐漸成為了戰場上的寵兒。高頭大馬和輕便車輪的結合,誕生了所向披靡的戰車;馬鐙則讓戰士與戰馬融為一體,騎兵取代步兵成為了戰爭的主力。


有了六畜,還不夠麼?

▲ 1809年時的法國騎兵。

法國東方學家格魯塞在《草原帝國》中指出,馬鐙的發明使得北方遊牧民族長期對農耕文明保持一種絕對的優勢,更有學者認為,正是騎兵的出現,亞洲的鐵蹄才能長驅直入,導致了歐洲奴隸制社會的結束;而在中國,古代的戰爭史同樣是一段以遊牧與農耕拉鋸為主基調的歷史。


有了六畜,還不夠麼?

▲ 歐洲畫家筆下的蒙古騎兵。

“駿馬秋風塞北,杏花春雨江南”,馬在古代除了代步,同樣具有某種瀟灑豪邁的氣度,將軍們揚鞭策馬定邊關,文人們“春風得意馬蹄疾”,君王墓中有“昭陵六駿”,連盛唐詩人們都有仗劍騎馬的夢想。直至科技的不斷進步,產生了“馬力”更強勁的汽車和摩托,馬代步的角色才被逐漸取代。

然而在城市堵車堵得水洩不通時,或許大家心中還是會留戀“騎馬過斜橋,滿樓紅袖招”的時代。


有了六畜,還不夠麼?

▲ 馬除了作為交通工具,馬肉也是人類的蛋白質來源,圖中為日本九州常見的馬肉刺身。


有了六畜,還不夠麼?

有了六畜,還不夠麼?


因為人類的關係,六畜成為了同族(綱)中的佼佼者。

哺乳類的家畜,主要是豬、牛、羊、羊駝,總質量佔據了世界上所有哺乳動物的60%,它們的存在,是為了滿足人類需求。在剩下的40%中,人類作為“天選之子”,又佔去了總質量的36%,最終留給野生哺乳動物,僅佔4%。

然而,就連這僅有的4%的野生哺乳動物,我們也沒有資格說我們真的放過了它們。從大洋深處的鯨魚,到網紅萌仔竹鼠,從飽受爭議的蝙蝠,到幾近滅絕的穿山甲,它們一次次被端上餐桌,成為了我們偽需求的犧牲品。除此之外,我們還讓大象、老虎表演,將龍貓、松鼠“囚禁”起來作為寵物,剝下貂的皮做衣,活熊取膽汁入藥,即使是遠在天邊的北極熊,都或多或少地因為我們而失去了覓食場所。


有了六畜,還不夠麼?


▲ 夕陽下團成一團的穿山甲。

再來看看鳥類,所有馴養的家禽,主要是雞、鴨、火雞,總質量是野生鳥類的三倍還多。為了更好吃的肉,人類讓雞去“走地”,但對於野生鳥類,比如鸚鵡,我們卻將它們關進了籠子。野生鳥類在獵捕和運輸過程中大量死亡,而捕獵背後的原因,不僅僅有滿足獵奇、炫耀的心理,還有頗具諷刺意味的放生。失我百鳥群,從此自然無顏色!


有了六畜,還不夠麼?

▲ 表演騎自行車的猩紅金剛鸚鵡。

有了六畜,我們還不滿足麼?

改變,還為時不晚。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