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所慣用的“自嗨式”教育方法,正在毀掉孩子的一生

每家的娃不同,同樣每家的父母也都不同,但在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每位父母都會有那麼一些的雷同,又透露出不太一樣。在我們中國,由於自古以來在教育上的影響,很多父母都比較崇尚“棍棒式”教育,正所謂“嚴師出高徒、棍棒出孝子”,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曾經棍棒式的教育也逐漸走出歷史的舞臺,隨之而來“替代品”可謂是層出不窮、五花八門,例如以下幾種被家長們所慣用的“自嗨式”教育方法。

家長們所慣用的“自嗨式”教育方法,正在毀掉孩子的一生

最常見⒈ 以愛為名,無休止的嘮叨

曾經國內有一則名為《一盤特殊的蛋炒飯》的公益廣告看哭了萬千網友,小女孩離家出走後無處可去,但身上又沒有錢能用,就在忍飢挨餓之時一位路邊賣炒飯的阿姨叫住了她,然後給小女孩做了一碗蛋炒飯,女孩在感激之餘不解的問道“為什麼你對我這麼好?”

於是阿姨對小女孩講了前因後果,原來這位阿姨的所作所為都是受女孩的媽媽所託,在女兒離家出走後,媽媽苦苦尋找無果後,將希望寄託於這位賣炒飯的攤主身上,她希望這位攤主在遇到她女兒時能給女兒做一碗蛋炒飯,並說明了女兒不喜歡吃的食材。

如果恰巧你沒看過這則廣告的話,一定會有所不解,既然媽媽對女兒這麼好,為什麼女兒還要離家出走呢?這一切都是由於媽媽平時無時無刻的嘮叨,在女孩兒的世界裡,她和朋友約好了見面被媽媽打電話催促回家。

她在媽媽還沒有講完電話時就把電話掛掉趕著回家,但回家後又迎來了媽媽的責問“為什麼掛我電話?這都幾點了?我很著急啊。”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顯然嘮叨的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媽媽對孩子無微不至的愛最終也被嘮叨所打敗。

父母出於對孩子的關心、擔心,對孩子的一切都擔心,擔心他們的學習、擔心他們是否吃飽穿暖、擔心他們會學壞......於是原本的好心,最後卻以一種傷害的方式表現出來。

心理學家曾奇峰曾說:“一定程度的擔心如果包含愛意的話,那麼過度的擔心就等於詛咒。因為過度的擔心,隨之而來的就是過度的控制。”

因此,也就能夠理解廣告中小女孩選擇離家出走的行為了,過度的控制所能得到的也只有反抗。

家長們所慣用的“自嗨式”教育方法,正在毀掉孩子的一生

最常見⒉ 給孩子報學習班,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才是關鍵

有一句亙古不變的話叫做“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前幾年的拼爹到現如今的拼娃,這其中有一些是父母希望子女成龍成鳳;有一些是因為自己曾經的願望沒有達成,因此只能寄希望於子女能夠替自己去完成;還有一些則完全是為了滿足自己那所謂的面子。

在《武林外傳》中有一回,佟湘玉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在他們所擅長的領域都取得了成績,大擺宴席,因此感到分外眼紅,於是就以“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由要求莫小貝去學習各項技能,但對於嫂子說的那些技能小貝並不感興趣,讓她感興趣的是捏泥人,卻不曾想遭到了佟湘玉的反對,並且還說捏泥人不會有出息。

在同齡人中,如果其他孩子已經習得了某項技能,並且對這項技能掌握的還不錯的話,這是反觀自己家的孩子還什麼都不會,就會覺得面子上掛不住。這時很多家長也都會去給孩子報興趣特長班,但這些班往往卻並不是孩子真心喜歡、想學的東西。任何一位家長都會希望孩子能夠出人頭地,有所特長,但不要把你認為的強加於孩子身上,要知道孩子不是滿足家長虛榮的工具。

家長們所慣用的“自嗨式”教育方法,正在毀掉孩子的一生

最常見⒊ 被溺愛長大的孩子,只會成為“巨嬰”

“溺愛”這個詞,在獨生子女的家庭中尤為常見,父母會把自己全部的愛全部都給到孩子,心甘情願為孩子付出一切,本以為這就是對孩子的愛的表現,殊不知父母這樣的行為是在親手扼殺孩子的未來。對於溺愛,大致可以分為“包攬型溺愛”和“縱容型溺愛”兩種。

•包攬型溺愛:從字面上我們就能夠理解,就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在2014年的時候,出現過這樣一則新聞《37歲兒子被母親過度溺愛,吃喝拉撒不能自理》。

節目中以為64歲的母親向自己37歲的兒子道歉,母親對兒子從吃喝拉撒各個方面上都照顧的特別周到,吃飯要自己給兒子準備好碗筷、上廁所後要自己去幫兒子沖廁所、甚至內衣內褲都需要自己去幫兒子洗,最後經過檢測,37歲的兒子心理年齡只有3歲,他沒有任何社會功能,而之所以會成為這樣,就是因為目前對他從小的過度溺愛。

•縱容型溺愛:所謂縱容就是,家長會去滿足孩子一切有理無理的要求,如果孩子的要求未得到滿足,則會對家長施以暴力行為。

武志紅曾說:“中國人的集體心理年齡不超過一歲,還停留在口欲期。”而造成這一現象的正是父母對孩子的縱容型溺愛,他們雖然無論從外表還是從年齡上都已經是成年人,但在心理上其實還只是個嬰兒,只知道一味地去向父母索取,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強大,更多的也只是使用暴力偽裝出來的。

無論以上兩種溺愛中的哪一種,對孩子的教育上無疑都將是毀滅性的方式。所以家長們,不要把你們認為的對孩子的愛就真的是愛,這種愛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不負責任的,其本質上更多的是一種傷害。

家長們所慣用的“自嗨式”教育方法,正在毀掉孩子的一生

最常見⒋ 道德綁架式的“為你好”,作為束縛孩子的枷鎖

有一種為你好叫做“我是你媽,我所做的都是為你好”,還有一種教育叫做“我是你媽,我說的你都要聽”。心理學家弗洛姆曾說過:“他們戴著以道德為名的面具,束縛子女對生活本身的渴望。”

對於孩子自己喜歡的事,但是父母不喜歡的話,就會遭到來自父母的強力阻攔,並且會以“我是為你好”為名,去替孩子做各種選擇。大多數的父母總是能拿出一副“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的姿態,來否定孩子所做的不符合父母心裡預期的決定。而且父母還會以一種鋪路者的身份去對孩子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為了你的以後,你別不知好歹。

在電影《死亡詩社》中,尼爾對於表演很是喜歡,但父親卻告訴他說:“我覺得你這個學期課外活動太多,你不要主編校史年鑑了,等你讀完醫科大學後,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但在那之前你得聽我的,需要什麼儘管說。”

而尼爾並不喜歡學醫,被他衷心熱愛的是表演。對於從事醫療行業,則是父母曾經的夢想,如今父母也只是想借尼爾來實現當年自己沒能實現的夢想而已。

家長們所慣用的“自嗨式”教育方法,正在毀掉孩子的一生

在威爾頓公學莊嚴而隆重的開幕式之後,不出所料父親並沒有為尼爾的演出而感覺到高興,同時也並沒有像尼爾表示出肯定,而是決定要在第二天讓尼爾轉學。

結果讓他沒想到的是,尼爾在父親提出讓他轉學的當天晚上就選擇了自殺。尼爾由於不能繼續完成自己所鍾愛的表演,這對於他而言就如同生命失去了意義,最終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既是被束縛的結果,所以父母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做出某些決定時,請儘量多思考一下,這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嗎?這樣的決定一定是在對孩子好嗎?

作為父母,我們的出發點都是好的,都是要為孩子以後的人生打下基礎,但錯就錯在,家長們很多時候是錯在其中而不自知,自己完全處於自嗨的狀態。每一個孩子都是由他獨特的閃光點的,而作為父母的我們,更要學會去發現孩子的獨特之處,與其他的地方相比,能夠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養成良好的習慣要更重要,此外父母也要懂得學會去適當的放手,給孩子嘗試“飛”的機會,去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