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過年胖三斤!四道中國“傳統美食”,與不同帝王之間的傳說

都說“每逢過年胖三斤”!今年過年估計增長幅度會更多,畢竟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的緣故,幾乎很多人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很多人的生活就是在家裡“吃了喝,喝了吃”。所以,為了讓大家在“吃胖”的路上“一錯再錯”,在這裡為大家推薦幾款與中國帝王有關的“美食”。這些“美食”不僅有一個美麗的故事,而且如果製作精良的話,還別有一番滋味。

每逢過年胖三斤!四道中國“傳統美食”,與不同帝王之間的傳說

明太祖朱元璋

每逢過年胖三斤!四道中國“傳統美食”,與不同帝王之間的傳說

後世改良的珍珠翡翠白玉湯

  第一道名吃,著名的“珍珠翡翠白玉湯”。這是一道與明太祖朱元璋有關,被相聲大師劉寶瑞發揚光大的“名吃”。相傳都是朱元璋兵敗之後,被追兵追的“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結果,被人用一鍋“珍珠翡翠白玉湯”給救活了。只不過,是誰為朱元璋製作這道“名菜”有兩個不同的版本。其一,是兩個乞丐在一座破廟中所為;其二,是一對貧窮的農民夫婦,在自己的寒窯中製作。但是,無論是哪個版本,這道“名菜”的作料只是一些爛菜梆子、一些爛土豆和餿了豆腐渣;製作工藝很簡單,就是在一口鍋裡胡亂燉在一起。當然,珍珠翡翠白玉湯的味道實在不怎麼樣。只不過,由於朱元璋早已飢腸轆轆,所以吃起來別有一番滋味。雖然,為朱元璋製作的“珍珠翡翠白玉湯”味道不怎麼樣,但是後人卻有辦法將其改良。當然,製作工藝還是“一鍋亂燉”。只是在材料方面採用的是,魚丸(珍珠)、白菜(翡翠)、白玉(豆腐),再加一些粉絲。製作材料微調之後,“珍珠翡翠白玉湯”也就變成一道真正的美味佳餚了。

每逢過年胖三斤!四道中國“傳統美食”,與不同帝王之間的傳說

宋太祖趙匡胤

每逢過年胖三斤!四道中國“傳統美食”,與不同帝王之間的傳說

“太祖餅”或者叫“大救駕”

  第二道名吃,“太祖餅”,又叫“大救駕”。這是一道與宋太祖趙匡胤有關的名吃,而這個“太祖餅”的起源也有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是相傳宋太祖還是後周大將之時,猛攻南唐的壽州城。結果因為操勞過度,趙匡胤一連數日,水米難進,急壞了全軍將士。於是,軍中的廚師向壽州有經驗的廚師請教,為趙匡胤製作了一種油餅。當廚師將這種油餅獻上之後,趙匡胤一連吃了好幾個。日後,趙匡胤對部下說:“那次鞍馬之勞,戰後之疾,多虧它從中救駕呢”。另一版本,相傳宋太祖當年為了平定南唐御駕親征。結果,宋太祖與自己的驕兵悍將犯了輕敵的兵家大忌,被南唐用誘敵深入的計策困在了壽州城。就在10萬宋軍陷入“裡無糧臺,外無救兵”的危險境地之時,壽州城的一位豪門大戶將自己的囤積的糧食全部獻給了趙匡胤。同時,還為趙匡胤送上了一種油餅,多日沒有吃到糧食的趙匡胤不顧皇帝威儀,狼吞虎嚥的吃下這種大餅。於是,趙匡胤親封這種油餅叫作“大救駕”,當然也有人稱之為“太祖餅”。其實,“太祖餅”的製作原料並不複雜,就是白麵、豬板油、金橘餅、核桃仁、青梅、青紅絲、冰糖、白糖、糖桂花。做好的“太祖餅”每塊重約一兩左右,呈乳黃色,從內心到外皮,層層疊起,如金絲盤繞,故又稱“千層酥”。

每逢過年胖三斤!四道中國“傳統美食”,與不同帝王之間的傳說

南明永曆帝朱由榔

每逢過年胖三斤!四道中國“傳統美食”,與不同帝王之間的傳說

騰衝炒餌塊,也稱“大救駕”

  其實,在各地的名吃中,除了壽州的千層酥被稱為“大救駕”之外,在雲南同樣也有一道名吃叫“大救駕”。這就是今天介紹的第三道名吃,騰衝的炒餌塊。相傳,南明小朝廷的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朱由榔,被吳三桂追的四處逃串。就在永曆帝“惶惶如喪家之犬”般逃到雲南騰衝,村民奉上當地的美食炒餌塊。飢腸轆轆的永曆帝,吃完之後讚口不絕,稱之救了聯的大駕!於是,這道有數百年曆史的當地的名吃,有了“大救駕”的稱號。相比於“珍珠翡翠白玉湯”和“太祖餅”,炒餌塊的製作材料非常“奢華”,必須用優質大米做成的餌塊薄片切成三角形或稜形小片,配以鮮肉片、火腿片、雞蛋、香蕈、胡蘿蔔、西紅柿、豌豆尖等輔料及各種香辣作料在辣鍋中爆炒而成。出鍋之後,其色五彩斑斕,其味滿口流香,滑嫩不膩,令人食而不知饜足。如今,“大救駕”不僅成為了騰衝炒餌塊的美譽,騰衝的炒餌絲也借用了“大救駕”的封號。

每逢過年胖三斤!四道中國“傳統美食”,與不同帝王之間的傳說

唐高祖李淵

每逢過年胖三斤!四道中國“傳統美食”,與不同帝王之間的傳說

唐太宗李世民

  這三道名吃,無論有幾種版本的傳說故事,但是涉及一位皇帝卻只有一位。現在介紹的第四道名吃卻和兩個父子兩位皇帝有關,一位是唐高祖李淵,另一位則是唐太宗李世民。這第四道名吃,叫“莜麵栲栳栳”。第一個故事,是在隋煬帝時代,爵位是唐公的李淵被外放擔任太原留守。在路過靈空山,在靈空山古剎盤谷寺借宿。該寺的老方丈用一種莜麥面做成的“蜂窩卷”招待了李淵。後來,老方丈將這道招待李淵的“莜麵蜂窩卷”推廣至靜樂縣,當地人看見這種窩窩象存放東西的直筒"栳栳",故將窩窩改稱為“栲栳栳”,於是有了“莜麵栲栳栳”之稱。如果說,李淵的故事顯得波瀾不驚,那麼與李世民相關的傳說帶有戰爭的氣息。作為軍事統帥的李世民,常年帶兵東征西討。可惜,由於唐高祖起兵之時,控制的區域就是今日山西太原、朔州附近,這裡的主要生產莜麥。所以,莜麥就成為了唐軍主要的軍糧。可惜,莜麵吃起來比較粗糙,而且不易消化。所以,在唐軍打了勝仗之後,李世民就會讓“火頭軍”做莜麵卷,並配上羊肉臊子,用於犒勞三軍。結果,莜麵卷犒勞這道名吃,不知為何諧音成為了“莜麵栲栳栳”。不論是哪個版本的故事傳說,“莜麵栲栳栳”的製作材料並沒有改變,主要就是莜麵,臊子則主要是肥瘦羊肉;製作工藝有三,一和麵、二搭卷、三上籠屜蒸(要掌握火候)。

每逢過年胖三斤!四道中國“傳統美食”,與不同帝王之間的傳說

莜麵栲栳栳

  前前後後,講了四道與皇帝有關的名吃,希望大家過年期間在家中看看故事,盡享天下美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