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嚮往的知識變現,有的企業做到了

本期導讀:

從2008年起,置信大學開始走“知識付費”道路,可以說一早就抓住了“商機”。那麼,具體是如何運作的?跟小編的鏡頭,一起走進置信大學看看吧~

  • 制度化:get標準和細節,讓每一步都有章可循

  • 共創化:保質保量做內部萃取

  • 定製化:從實戰中沉澱專業知識

  • 標準化:擴大知識成果的邊際效應

  • 專項化:專人專項,保障知識管理的常態化

本文是2020年3月推送的第2篇乾貨,計4380字,閱讀時間9分鐘。

文 | 張厚櫓 置信大學文旅學院院長

來源 | 《培訓》雜誌2月刊

知識服務大行其道。有人說,現下正是知識服務平臺向外突圍的好時機——用戶習慣已經養成,市場也開始逐漸成熟。而對於線下提供知識服務的實體平臺——企業大學而言,歷經價值找尋和戰略變革之後,也開始尋求自身的商業利益突破。

2008年,開始對外運營服務輸出,對內自負盈虧;過去幾年,外部培訓與諮詢收入佔比超過七成,即使集團內部的培訓與諮詢服務也是市場化的價格商議與結算機制……置信大學可以說是一早就抓住了知識創收的“商”機。“外有市場需求,內有產品供給能力”,是置信大學所認為的知識服務體系的“生長條件”。

知識服務體系的生長條件

外有市場需求:據調查,中國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3.7年,其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5年。“其興也勃,其亡也忽”,企業管理者必須思考如何科學管理,藉助人才梯隊培養、團隊制度管理和企業文化建設實現企業穩健發展。

內有產品供給能力:既然是“大學”,其核心就在於有研發能力,企業大學需有能力研究企業存在什麼問題,並提供系統性的解決方案。在知識付費市場自由交易的背景下,運營主體需具備強大的原創產品開發和迭代能力,才能精準抓住並滿足市場需求。

在這樣的條件中,依託知識管理的“五化”機制——制度化、共創化、定製化、標準化和專項化,從源頭不斷輸出新知,並因此樹立起了平臺的核心競爭力。

你向往的知识变现,有的企业做到了
你向往的知识变现,有的企业做到了

制度化

get標準和細節,讓每一步都有章可循

一直以來,對標準與細節的堅守,是置信應對不確定市場和未來的關鍵砝碼。為了將標準化經營管理經驗傳承為組織智慧、沉澱為企業文化,置信集團於2001年發佈施行了《置信基本法》,對組織運作做了原則性、系統性的規定。

《置信基本法》的效能

上篇為“企業文化綱要”,從文化層面對“公司基本理念”“戰略思想”“經營哲學”“文化精神”“自律準則”“道德規範”等做了細緻梳理;

中篇為“基本理念、法規”,是制度層面的執行準則,包含“基本價值觀”“十年發展綱要”“基本經營政策”“基本組織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基本控制政策”“基本法的修改”等;

下篇為“基本管理制度”,涉及管理層面多維度的管理機制,含“品牌管理辦法”“信息化管理辦法”“財務管理制度”“基本工作制度”和“後勤管理制度”。

>>> 動作分解,各個環節均標準化

《置信基本法》是置信組織管理的綱領,標準化是其組織基因。與集團公司一脈相承的置信大學,自然也要做標準化的捍衛者與傳承者。置信大學在對內外提供知識服務時,也非常注重制度管理,將管理流程中的各個環節都進行了細密的動作分解規定。

  • 授課的老師要獲得課酬,必須要先提交最新版的授課課件;

  • 帶班班主任要獲得帶班績效,則需提交班級管理方案、學員名單、帶班總結報告等一系列帶班文件;

  • 諮詢老師要獲得諮詢酬勞,也必須提交項目調研報告、實施方案、項目成果等標準化文件

    ......

>>> 系統輔助,“人走,知識留”

置信集團是四川最早一批自覺進行制度管理的公司,用法治代替人治。置信大學為了保證教學質量,2012年做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和ISO10015培訓管理體系的專業認證,一切教學教研活動依照流程、制度和表單運作,用流程的規範性來保證教學質量;2013年,置信大學又建立了專門的知識管理系統,將知識的沉澱、留存、分享作為核心能力來建設,在底線上解決了“人走了知識也走了”的尷尬,促成了知識的高效複用。

用軟件做支持,用部門(質量管理委員會)做保障進行質量管理和知識管理,可謂是置信大學在2008年到2012年市場探索的基礎上,做出的頂層設計和戰略決策。

知識管理系統以“匯聚智慧,共享發展”為理念,梳理出流程管道中的各節點關鍵知識成果,開發了三大功能模塊——知識、人員和業務,集成了案例庫、項目庫、客戶庫、組織管理庫、質量評估庫、員工信息庫、師資信息庫、研發庫和外部庫等九大知識寶庫,輔以收藏、積分、檢索、借閱、推薦等功能,為全校講師提供源源不斷的知識活水。

你向往的知识变现,有的企业做到了

置信大學知識管理模塊與功能

方案、課程、講師、客戶、案例等過程與結果信息一應俱全,使得置信大學講師們遠離了“書到用時方恨少”的困擾,時常處於“曾經知識滾滾來”的欣喜中。

你向往的知识变现,有的企业做到了

共創化

保質保量做內部萃取

個體在內容沉澱和課程研發過程中,難免存在侷限。如何避免這種侷限,實現最優知識的輸出?置信大學選擇了團隊知識共創的模式。

>>> 共萃,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團隊知識共創的關鍵法則之一,就是“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來自公司的不同業務人員搭檔學校的教研老師,組成研發小組,共同萃取出最好的課程知識,是置信大學知識萃取“共創化”的不二法寶。

比如,2010年,置信集團要對1000多名中層管理者開展管理培訓,如何讓課程和教材實現最優化?對此,置信大學成立了專項教研組,藉助高層訪談與中層調研,確定了開發“管理者的角色認知”“目標與計劃管理”“授權”“權變管理”等十門課程,由學校十位老師與項目公司最“厲害”的十位高層管理者結成對子,開啟了為期三個月的課程開發。高管負責尋找相應專題內容實踐中的標杆人物,與搭檔老師一起拜訪溝通,萃取其隱藏經驗,並擔任主講老師,直至課程成熟;學校的主研老師負責查找整理全球範圍內這門課程的理論研究成果,協助高管搭建課程框架和製作課件。

>>> “說課”制度,規避個人侷限的偏差

在實際授課過程中,不同講師的個體差異性會使課程質量產生極大的偏差。因此,置信大學在教學實踐中引入了“說課”制度。

置信大學的講師說課時長通常為60分鐘,課程研發老師先說課,其他老師評課時提出完善建議。在說課中,研發老師要說明“為什麼教”——課程的性質、目標和作用;說明“教什麼”——課程的內容、案例和素材;說明“這門課程怎麼教”——課程的教學方法、活動和安排;說明“需要什麼條件與物資”——課程的教學場地、設備和設施的要求。隨後,其他老師發表建議與意見,讓課程得以完善。沒有通過說課的課程不得投放課堂教學中。新課講授的前3次,質委會通常還會組織講師到教室聽課,課程結束還會再次集體教研。

此外,學校每年都組織專兼職講師的培訓或分級認證,對講師進行TTT、課程開發、項目管理的培訓。用多人知識智慧規避了個人侷限導致的偏差,保障了學校整體優良的教學水平。

你向往的知识变现,有的企业做到了

定製化

從實戰中沉澱專業知識

在客戶提出需求之後,置信大學一般依照“高層領導訪談—中基層員工訪談—現場走訪與資料查閱—給出調研報告與培訓諮詢方案—優化確定方案—精心準備項目—實施項目—項目後跟進知識應用—項目總結與覆盤”的流程,把控項目需求及跟進節奏,並在此過程中,依據客戶需求系統梳理沉澱專業知識。

比如,2018年,某鐵路集團公司領導決定優化項目過程管理,置信大學在調研之後快速研發了TMT項目(培訓管理者全流程管控培訓),開發了前段的“培訓的價值解讀”“培訓需求調研”“三度培訓項目設計”,中段的 “師資篩選與優質服務” “精細化項目管控”,以及後段的 “培訓項目評估與優化”等六門課程。

這一流程看似簡單,實則涵蓋了項目設計及執行中的四大關鍵點:個性需求點挖掘、差異化方案定製、過程跟蹤及調適、覆盤總結及經驗傳承。這一項目在多個場景下進行實施,也促使置信大學累積了大量的實戰性知識素材,使得該項目得到快速完善。

你向往的知识变现,有的企业做到了你向往的知识变现,有的企业做到了

標準化

擴大知識成果的邊際效應

定製化服務週期和成本非常高,對於自負盈虧型企業大學還得想辦法擴大知識成果的邊際效應。將定製產品標準化或半標準化就成為置信大學一種必然的選擇。

比如,置信大學對內部四周新職員培訓項目綜合考慮了外部客戶想要達到的效果以及能夠承擔的時間與費用之後,做了標準化梳理,濃縮為一週的“超能特種兵”項目,並輸出了“超能特種兵”的內容框架。在此標準化框架的基礎上,對外連續開設了十多期“超能特種兵”項目(點擊即可查看)。

你向往的知识变现,有的企业做到了

置信大學“超能特種兵”內容構架

你向往的知识变现,有的企业做到了

專項化

專人專項,保障知識管理的常態化

專人、專項的調查反饋、跟蹤優化與成果提煉,是置信大學為了保障內外培訓與諮詢的質量,專門做出的管理設計和人力投入。

>>> 質委會,內容質量專項管理

2012年開始,置信大學成立了由校長和各部門負責人組成的質量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為“質委會”),對教學質量和知識產品質量進行專項管理。

質委會有一批專職工作人員——質委會專員,負責監控每一次課程、每一個項目的滿意度,同時對低於規定分數的課程及項目出具提示報告。

在項目結束時,質委會專員還會抽取10%~20%的學員代表,就課程質量、老師態度、項目經理的教學服務、後勤場地服務進行主題式訪談與記錄。

對於超過5天以上的重大項目,為了保證對各關鍵節點的精準把控,質委會還會對其安排中期訪談,過程中若有偏差就會建議項目組老師及時調整。

一般情況下,質委會於一個季度出具一份質量評估報告,從整體層面對當季課程或項目進行評估分析,並在管理層會議或全員大會上進行通報。通過這些做法,倒逼內容產品質量的優化與提升。

>>> 知識小報,精華內容品牌展示

質委會作為置信大學內部的質量管控機構,也是置信大學精華內容的品牌化展示窗口。針對置信大學內、外部的重點項目和活動,質委會專員會提取重要的課件、報告,編輯為知識小報。知識小報一年共發佈十期左右,全校員工都有權在線訪問或下載。

比如,在某期知識小報中,《原來內訓師培養還可以這麼幹》一文中,呈現了最新一期內訓師的培養方案;《置信大學新品出爐:培訓管理者TMT》中介紹了內部開發的TMT新產品;《做到這五點,你的培訓項目轉化率可以提升200%》則以集成的方式轉載了關於提升培訓項目轉化率的外部專業知識成果。

你向往的知识变现,有的企业做到了
你向往的知识变现,有的企业做到了

置信大學知識小報

在做知識管理的過程中,置信大學一直遵循一個公式:KM=(P+K)S。KM代表知識管理,P代表人才,K代表知識,P+K代表知識的鏈接系統,S則代表沉澱整理的知識得到有效分享。

置信大學一直認為:要做知識服務,需把握兩個關鍵,一是機制設計,核心在於擁有知識的人才“必須分享知識”,制度化和專項化主要就是為了做到這一點;二是知識複用,核心在於能夠沉澱高質量的知識,並且這些知識能夠得到“批量複用”——共創化保障了知識萃取的質量,定製化和標準化就是知識批量複用的兩種有效手段。

五化知識管理,使得置信大學構建了為其他平臺提供知識服務的“硬核”能力,最大化發揮了企業大學的價值和知識成果的邊際效應。

“直播行業情況”微調研

直播已成為當下培訓行業熱門選擇

如此熱的話題,我們自然不想錯過

近期,《培訓》雜誌開展了一項針對

“直播行業情況”的微調研

您對直播平臺和直播講師知多少

歡迎您掃碼告訴我們

調研結束後,

我們會及時反饋您調研結果

本文來源於《培訓》雜誌2020年2月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培訓雜誌”立場。投稿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從“共享單車”到“共享員工”,未來的你,可能不屬於一家公司

不走尋常路的“學習法”,才是打破天花板的關鍵

危機情境下,糟糕的領導者只能面臨“戰”和“逃”

在企業大學的市場化路上,這家互聯網公司從“青銅”變“王者”

你向往的知识变现,有的企业做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