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視劇你會用幾倍速,這個功能對影視行業的影響是什麼?

三哥在創業


我平時不會提高倍速來看電視劇或者電影,我認為這個功能對影視行業的影響將會是致命的,長此以往,看的不認真看,不好好消化,製作的為了加速創所,粗製濫造,漸漸的會變成一個死循環!

第一,我不否認當今的影視劇或者一些商業電影,存在著注水現象,社會發展到今天,90後,00後漸漸成為社會上的主力、生力軍,生活節奏一天比一天快,快餐式文化充斥到每個角落,碎片化的休閒時間,都會成為支持倍速播放的藉口!

但是反過來想一想,影視創作的初衷是為了通過影視反應真實的社會現象或者勵志,或者抒發感情,又或者天馬行空等等給人放鬆,回味,甚至思考和自省的時間!提高倍速播放首先不說是否能夠真正的理解影視劇中各種關係和內容,就連基本的思考時間可能都沒有!這樣我覺得不是在看影視劇作品,而是在幫助影視劇刷瀏覽量!

第二,再說製作方,影視作品的長度和質量也是人們打開倍速播放的重要因素。當下大多數播出平臺按照“單集價格×集數”的方式購買影視產品。把篇幅拉長,多賣幾集,就能收回更多成本、獲得更大利潤。於是,國產影視劇的篇幅越拍越長,集數越來越多。

為了把有限素材轉化成更多成片,難免會出現篇幅冗長、情節拖沓的情況。“內容不夠、回憶來湊”成為行業的慣用手段。部分創作者還採用拖慢對話節奏、重複臺詞和無意義留白等方式湊劇情,將一集五六十分鐘的電視劇稀釋地只剩下二三十分鐘的有效觀看時間。

此外,隨著閱片數量的增加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觀眾的觀賞水平和審美品位也水漲船高,對於一些缺乏創新精神、試圖以套路糊弄過關的作品,往往看到開頭就猜出結局。為了直奔主題,儘快看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他們只得自行擠幹“水分”,點擊倍速播放的選項,或直接拖動進度條。

從某種意義上講,倍速播放承載著時下觀眾對影視劇注水問題的牴觸情緒。此時,觀眾手中掌握的不再僅是選擇劇集的“遙控器”,更是能夠決定劇作影響力的“傳聲筒”、檢驗劇作質量的“試金石”。

最後平復一下情緒仔細想想缺乏誠意的注水作品畢竟是少數,絕大部分影視劇都是集編劇、導演、演員等諸多工作人員的努力、心血和巧思於一身的誠意之作,其中蘊藏著大量需要認真揣摩的懸念鋪墊和情節轉圜,包含著諸多值得細細品咂的生活細節、心理變化,及人性的幽微之處。

如果觀眾總是匆忙地在網上“打卡”完一部劇集,又馬不停蹄地開始“刷”下一部,缺少消化、吸收和思考的過程。那麼,長此以往,將很難再產生那種對某個情節絲絲心動、對某處藝術處理“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敏銳觀感,甚至使感知美的能力有所下降,只剩雜亂瑣碎的片段擠佔腦海。

以“倍速播放”為主要特點的快速追劇,不僅辜負了創作者精心設計的良苦用心,破壞了觀劇過程必要的背景鋪墊和情緒積攢過程,更使影視作品原本讓人們“慢下來”、舒緩壓力、放鬆心情的文化功能逐漸消解,反而助長了大眾在快節奏生活中本就嚴重積壓的焦慮情緒。

而這種一味求快、一心求爽的觀劇需求又倒逼影視創作——近年來市場上出現了一種情節強、節奏快、思想淺的“爽劇”,一邊吸引觀眾的目光,一邊受到業界的批判,擠壓了內涵深刻但節奏相對較慢的精品劇作的生存空間。

所以,影視行業的從業者乃至全社會必須對這一現象重視起來,趕快想辦法應對——探討改變播出平臺以集數作為購買劇作量化指標的可能性,適當借鑑國外電視劇“邊拍邊播”“按季播出”的製播方式,讓觀眾口碑成為決定劇集長短的主要因素;

嚴把影視創作的質量關,規範劇集長度,抵制情節注水,為虛胖的影視創作抽出多餘的“脂肪”,補充藝術和思想之鈣,從而創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

只有這樣,才能讓普通觀眾有機會歇一歇,喘口氣,尋回原速觀劇的樂趣,順便領會“欲速則不達”的道理。


DaMi下午茶


看劇開倍速這個功能不知道是誰想出來的,但我覺得這種方法真的側面反映了現代人追求效率的特點,同時,他也體現了人們對於現在一些注水電視劇的抗議。

首先,我一般看劇是不開倍速的,偶爾會開1.5倍速。我覺得一旦開了倍速就很容易跳戲,包括演員臺詞的表述,背景音樂的變化都會讓人感到不適,所以一般情況下,我都不會去開倍速,有一種一開倍速就鬼畜的感覺。


我覺得大家之所以開倍速除了追求效率,或者圖個樂,還是因為現在很多注水劇真的又長有沒有意義。演員的表演、臺詞的表現等都讓人沒有耐心正常看下去,所以人們通過倍速來跳過無聊的場景,但與其這樣還不如及時棄劇。開倍速不僅浪費了我們的時間,還貢獻了播放量,助長了注水劇的風氣嘛。

因此,我覺得這個功能應該讓影視行業好好反省反省,如果自己做的劇真的好看,能夠吸引人的話,人們應該會N刷而不是開倍速破壞電視劇本來的節奏吧。


異地糰子


大家好,我是芳芳,看電視劇會用幾倍速,這個功能對影視行業的影響?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據我多年看電視劇的經驗,其實這個功能原來是手動快進來完成的。近年很多網站或APP才加入這個功能。而據我對比使用,

一、1倍速基本不影響影片的完整性觀看,也是最佳加速。

二、1.5倍速率對產生一些語言及字幕的變聲和閃幕,基本還可以正常觀看,如果對聲音沒有太多要求,也可以使用觀看。而對於不想看的環節,也可以快速略過。

三、採用2倍速率。基本沒什麼情節可言,就是看圖片而已。

大家根據自已要求來選擇吧!

對影視業的影響是什麼?

一、流量(IP)

因為大家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人們沒有充足的時間追劇。然而,為了對影視產生的影響減小,並且滿足人們對影視文化的需求。需要網站或APP採用此法滿足流量的需求。

二、短而精的趨勢

基於人們的需求,未來的影視一定會走向短而精,從而對影視行業的要求會更嚴格,對創作會更有挑戰性。


芳華快視


您好 正常我是使用1.5倍看電視的,聲音速度剛好加快一點不會影響到正常的看電視的劇情,那些繁瑣的畫面又可以加快跳過。這個功能對影視行業的影響有利也有弊

利:影視劇製作,成本從來不低,既要協調人力設備,又要支付演員片酬。多拍一集,製作方就能多賣一集,視頻播放平臺也更容易獲得廣告收益

弊:碎片化的時間分配,催生了短視頻等新產品、新業態的勃興,對傳統影視產業形成了巨大沖擊,未來整個影視產業的業態,或許會突破人們想象

另外,看劇用倍速,並不是觀眾習慣的問題 ,很多經典影視劇,觀眾可捨不得倍速;豈止不用倍速,簡直長年循環播放。可見,有的時候或許不是觀眾著急是劇情拖拉,硬湊集數為賺錢,好電影電視劇誰會快進呢


安總影視庫


看電影我從不倍速觀看!電視劇起碼的1.5倍開始!

我們來說近年來我們國內電視劇的狀況是怎麼樣,倍速觀看對影視行業有沒有影響?

一,流量決定收益,花重資請流量明星,選個熱門IP,請個團隊,花少量的特效的錢,一部號稱上億的大作完成,靠的不是對演員的基本演技,而是靠熱門IP,小鮮肉。

二,VIP,一部好口碑的影視,上映前廣告鋪天蓋地,當你看了幾集後各種VIP出現了,後面的續集要充錢才能觀看,不然看不了,還有V中VIP的出現更是把這種風氣推到了極致!!

所以影響影視行業的不是我們幾倍速觀影,而是製作方沒有出來好的作品!


貓嘶電影


現在有些國產劇為了拉長集數、湊劇情,往往用大量的記憶閃回和無用對話來填充。“回憶殺”原本是推動劇情進展的手段,但用一集中有半集都在回憶,再有耐心的觀眾都會選擇倍速播放。而在一些愛情偶像劇中,為了表現男女情感的發展,還會大量濫用慢動作,“動不動就開啟MV模式,開三倍速我都願意。”網友阿旭說,“這些慢動作劇情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只想讓我不停地快進。”

而且最重要的原因應該是我們現在身邊的“誘惑”太多了,電視劇已經不是我們唯一用來消磨時間的方式了。相較於拖拉的電視劇,類似於短視頻彷彿更適合如今的快餐時代。我們現在更願意花幾分鐘看完那些能給我們帶來短暫歡樂的短視頻,而不願意花太長的時間去看完一整部電視劇。

現在的我們好像比以前忙了好多,天天工作時間長,看孩子帶娃,有點時間就手機不離手,我們好像沒有一段完整的時間來看完一部電視劇了,我們彷彿都有的事情都在按快進,倍速。面對拖拉的電視劇,我覺得自己彷彿漸漸的失去耐心,過了三分鐘熱度,也不願意只看一半,也就那麼“倍速”著看過去了。


撩了個電影


我一般不會用倍速,除非某集劇情相當無聊的時候才會加快一點,而且我基本只看我喜歡的類型,既然要看自己喜歡的劇,就要慢慢的看,是享受愉快的過程,如果整體都要加快速度看完會覺得沒意思;


要說這個功能對影視行業的影響,我覺得是弊大於利,首先需要強調的是對影視行業的影響,不是觀眾;

利是相對於觀眾的:為了給觀眾更多的選擇,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影習慣,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無聊的肥皂劇,用2倍速看也很輕鬆,不會漏下劇情;


弊是相對於行業的:主要是對於電視劇作品,現在好多劇為了不同目的,本來20集就可以演完的劇情,硬生生的播了40集,而且內容做的不夠細膩豐富,即便是有興趣去看,也早就磨沒了,最終棄劇;如果說這種用倍速看的習慣一直流行或者更盛,大家都養成了習慣,觀看好的作品也是這樣,勢必會少了很多對作品的感受,作品也失去了公平的對待,那以後行業裡誰還會去做出好作品;就像用兩倍速去看《紅海行動》一樣,觀影體驗天壤之別啊!


影像屋


看倆小時的電影,有的前面太磨嘰,也倍速看。何況是劇。——今年唯一看過的劇,是日劇《輪到你了》。

我都是看1.25倍,才是正常人講話速度

2倍速+快進的舉手。恨不得有個八倍速。

是劇情拖拉,硬湊集數為賺錢,好電影電視劇誰會快進

我老公看電視劇,有時幾分鐘就快進看完一集,說是隻看精彩部分,一部劇幾天就看完了

不是年輕人著急,1.25被速度才是正常的能接受的人物節奏。劇情的推進速度。要麼說電視劇注水嚴重。如果倍速觀看不影響理解劇情,那麼就是編劇出了問題。《神探夏洛克》你看有多少人快進看?有的時候還需要暫停……

大多數國劇2倍速是常態,除非特別喜歡看,能有耐心慢慢看。說白了就是多數國產劇又臭又長,要是看《越獄》這種,別說倍速了,正常速度都不能走神,跟上數學課一樣5秒鐘沒聽到後面就懵逼了


阿靖靖


不知道何時,我們發現各大視頻網站提供的“倍速播放”的功能備受用戶青睞。我們可以任意選擇0.75、1.25、1.5乃至2倍的播放速度觀看影視作品,有的網站還在進度條上提示關鍵情節。

這種技術手段讓觀賞速度大幅提高,有的觀劇者甚至可以“一集十分鐘、一天一部劇”。“倍速播放”的興起,究竟是觀眾太著急還是影視作品節奏太慢?它對影視創作和行業究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我從三點為大家闡述。

生活節奏快和信息數據大爆發的矛盾

我從網上找到了《2018年中國電視劇產業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的電視劇立項總量在465部以上,平均單部集數達到39.8集,而從2011年開始,每年都能播出三、四百部電視劇,在碎片化的時間裡,要想看完這麼多的劇集,都需要花上不少時間。

數字化、信息化的時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總是希望用最短的時間獲取最多的信息,習慣於高強度、移動化、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具體到影視領域,隨著產業和技術的迅猛發展,包括電視劇、電視綜藝、電影、網絡劇、網絡大電影等藝術門類在內的海量影視作品在視頻網站上線。為了化解接收信息量與時間等的矛盾,越來越多人選擇倍速刷劇的捷徑。

製片方利益最大化與質量的矛盾

影視作品的長度和質量也是人們打開倍速播放的重要因素。目前主流的視頻網站都是按照“單集價格×集數”的方式購買影視產品。製片方把影視作品的長度拉長,集數增多就能收回更多成本、獲得更大利潤。

於是,我們會發現某些影視劇的篇幅越拍越長,集數越來越多。我們小時候看的電視劇最多也就二三十集就大圓滿了,現在有的電視劇竟然達到了四五十集,但矛盾點是:長劇集不代表高質量,反而成為劇集“注水”的徵兆。


這就出現了有些影視劇篇幅冗長、情節拖沓的情況。“內容不夠、回憶來湊”成為行業的慣用手段。更有些製片方還採用拖慢對話節奏、重複臺詞和無意義留白等方式湊劇情,觀眾也不傻,隨著文化水平的提高,觀眾的觀賞水平和審美品位也也提升了一個維次,對於一些缺乏創新精神、以套路糊弄過關的作品,觀眾們大都是看到開頭就猜出結局。所以,為了直奔主題,點擊倍速播放的選項,或直接拖動進度條。

看似無傷大雅,對影視藝術來說是致命傷害

市面上拖延、注水的電視劇畢竟還是少數,絕大部分影視劇都是集編劇、導演、演員等諸多工作人員的努力、心血和巧思於一身的誠意之作,劇中蘊藏著大量需要認真揣摩的懸念鋪墊和情節轉圜,諸多值得我們細細品咂的生活細節、心理變化,及人性的幽微之處還是很多。如果觀眾總是匆忙地在網上“打卡”完一部劇集,就會辜負了創作者精心設計的良苦用心,破壞了觀劇過程必要的背景鋪墊和情緒積攢過程。

如果這種快進觀劇的行為,形成大眾主流,這就會迫使網站做出調整,迫使影視創作會出現了情節強、節奏快、思想淺的“爽劇”,這就大大降低了影視劇生活化的精髓,擠壓了影視劇的內涵,甚至有可能讓國產影視劇在國際上跌入深谷!


大嘴廚的電影夢


來一張我平時看劇倍速截圖,一般情況下是1.25倍速。

當然,碰到我不感興趣的內容時,就會調2倍速,甚至忍不住拉進度條。

現在很多視頻平臺在播放影視作品都有“倍速”這一功能,觀眾可以開啟0.5X、0.75X、1X、1.25X、1.5X最高2X等倍速。毋庸置疑,倍速追劇已經是時下觀眾的標配。


再來談談為什麼現在觀眾喜歡“倍速播放”這一功能?


一、國產電視劇注水

一般情況下,大多數播放平臺是按照劇集數購買影視劇,劇集數更高就能賣出更高的價格。所以人們看到的可以30集拍完的影視劇非要剪輯成50集、60集,更以超前點播這種方式刺激觀眾消費,播出平臺才能收回更多成本、獲取更大利潤。


二、現代人時間碎片化

現代人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休閒時間已經嚴重碎片化。這也正體現了當代年輕人的焦慮、急迫,有太多想幹卻又幹不完的事,看劇也相當沒有耐心尤其是肥皂劇,便選擇倍速播放。


三、國產劇產量高

自2017年國家四部門聯合發佈“明星限薪令”後,電視劇產量已逐年減少,國家廣電總局發佈了2019年第四季度暨全年全國《國產電視劇發行許可證》頒發統計情況,2019年全年全國電視劇產量還是高達254部。時間太少,觀眾想看的又太多,所以只能按下“快進鍵”。


四、(部分)影視劇質量低

這裡又有很多小問題,比如畫面磨皮嚴重,看不清演員的五官與演技,觀感極差;未採用原音,後期對臺詞進行改動使用了配音,導致播放畫面與嘴型對不上,觀看時容易跳戲;角色沒有完善的定位,讓觀眾對角色產生不了感情;劇情經不起推敲,明明是現代劇卻脫離現實生活;最後一點,現在影視劇大多采用IP改編,原創劇本少了,自然好的編劇也少了……


“倍速播放”雖然能讓觀眾在短時間內對劇情人物有所瞭解,但這種方式也辜負了影視製作團隊的良苦用心。這是對影視行業敲響的“警鐘”,只有把握好影視劇的質量,多拍精良的好劇,創作更多有思想的優質影視劇,才能讓每一幀畫面都能吸引觀眾,慢下來,用原倍速欣賞更多影視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