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對孩子的教育

中國古代對孩子的教育是比較早的,當孩子還在很小的時候教育就開始了。中國的古代教育孩子歷來反對嬌縱子女,據明代《小兒語》說:“小兒任性嬌慣,大來負了親心。費盡千辛萬苦,分明養個仇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父母要以身率先,清代的教育家陳世易在《小學類》中說:小兒教育凡家庭教育最急。父母要相互配合,古話說:嚴父慈母。所謂慈母意味偏向發展,往往會導致護孩子之短。清代的倪元坦在《家規》中分析說:孩子最易於母親接近,所以孩子的過錯父親不能及時知曉,這時的母親應及時的教誨孩子,使之及時地改正錯誤。如果因母親的愛子之故,即不忍心責備教育又代子隱瞞孩子的過錯,這樣即使有嚴父也無濟於事。父教嚴於外而母教寬於內孩子必定扭曲成為歪才,養成壞的品行和習慣,所以在教育孩子時父母應當多溝通,配合要默契,父母要有得當的教育方法,中國俗語說:三歲看大。日本俗語說:三歲之魂是百歲之才。這些說法雖然不很科學,但也說明了幼時所學的東西養成的習慣,會影響孩子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