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而篇》看古人對待學習的觀念,孔子曾這樣說過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凡夫讀盡五千載,天下最難是人心

大家好,我是Dai文豪,歡迎關注我,讓我們一起在歷史中挖出點有意思的東西

在人類發展的漫漫歷史中,學習能力一直是使得人類在進化道路上遠遠拋開其他物種的核心優勢。從木陶鐵器到鋼筋水泥,從天圓地方到星河浩瀚。人類社會不斷進步過程中所迸發出的活力每每令人歎為觀止。

從《學而篇》看古人對待學習的觀念,孔子曾這樣說過

中國是世界歷史上文明傳承最久遠且最完整的國家,沒有之一。相比起如今只能在古籍上看到的巴比倫,QJ事件頻發的印度和存在感日益稀薄的埃及,中國雖幾經起伏,但依舊一一種昂揚向上的姿態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而這一切,與我國傳統文化中所傳承下來的精神內核是分不開的。與中國人對待學習的態度更是分不開的。

從《學而篇》看古人對待學習的觀念,孔子曾這樣說過

不同於歐美國家對待學習多數時候只注重自然科學的態度,多數中國人一生之中所上的第一課往往是以人文情感開篇的。中國人注重的是“忠孝禮儀,孝悌仁愛”。在《學而篇》中,子夏有云:“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可見,在傳統儒家思想之中,所謂的“學習”,不僅僅是侷限於應用科學知識,更加註重人“內核”的修煉。這也是為什麼中華民族能夠傳承五千餘年而根莖不斷的根本原因。

我們可以用學習研究而來的知識造核彈,但我們更應學習為人的根本道德,不隨便拿出核彈威脅他人。這是五千年傳承中我們必須要繼承的部分。

從《學而篇》看古人對待學習的觀念,孔子曾這樣說過

中國人的學習,習慣上往往是從親近的人開始學起的。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沒有人天生腦後生反骨,處事以報復社會為己任。他所學到的根本,往往很多來自於上一代的傳承。上一代的根本,影響著下一代。

古人主張自省。曾子云:“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自省確實可以讓人在過往經歷之中尋找到自己的不足。但如今快節奏,功利化的社會,反而讓大多數人無意之中便忘記了這個實用的技能。幸運的人尚且安好,倒黴的傢伙便迷失了自我,猛然回首,清醒過來才發現,大錯鑄成,難以回頭。

對於學習的態度,孔子在《學而篇》開篇便有提到。正所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的心態是非常重要的,不論是學知識,學做人,還是學做事。積極而正面的面對它,是能夠學有所得的根本,也是將所得用於正途的根本。

從《學而篇》看古人對待學習的觀念,孔子曾這樣說過

這裡不由想到停課不停學期間被小學生刷成一分的釘釘。事實上產生這種狀況真正應該去反思的是父母們。父母沒有讓孩子明白學習的意義,沒有為人的根本共孩子傳承。孩子們將學習看作一件功利性很重的事情,便天然的將自己拖入泥潭。至於釘釘,只是一個無辜的出氣筒罷了。

對於上面的問題,解決的辦法孔子早已經說過了,只不過大部分的家長已經錯過了機會。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學文”的前置條件是什麼?在理解了孝,悌,信,愛,仁之後。如果覺得這裡說得有問題,您不妨對比一下您眼中那些“懂事”的孩子,看看他們是不是在孝,悌,信,愛,仁這幾個方面比自己的孩子做的好?再思考一下,這幾點自己有沒有交給自己的孩子?最後再好好想一想,自己是不是能做到孝,悌,信,愛,仁這幾個“人之根本”?

從《學而篇》看古人對待學習的觀念,孔子曾這樣說過

那麼如何去考量父母是否在孝這一方面對於孩子盡到了自己的責任呢?孔子同樣早已給出了我們答案。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所謂“志”,並非那句可笑的“我要做一名科學家。”,相比之下,“我要做一個貪官。”都比前一句來的務實。事實上,人的“志”並非在於讓孩子去從事什麼樣的職業,而是讓孩子明白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樣,在旁人“觀其行”的時候才能有正行。

孔子在《學而篇》中所論述的關於“學習”的認識和觀念,是可以作為當前這個浮躁社會中的“錨”的。當在學習過程中產生茫然情緒的時候,可以在《學而篇》中找找答案。希望好學者皆可“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