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在小朋友“炒雞蛋”的歡樂故事裡。

雞蛋是餐桌上的尋常之物。

它營養豐富、口味多樣、做法簡便。能提供人體所需的“優質蛋白”,是深受大眾喜愛的食材。

童年,在小朋友“炒雞蛋”的歡樂故事裡。

說起雞蛋的吃法,花樣很多。

1、水煮蛋

水煮蛋方便快捷,營養流失最少,無油無糖很健康,健身達人們只吃蛋白,一次吃一把。

2、煎蛋

放少許油煎一下,香氣就出來了,要是配上熱饃或三明治,那還有啥說的。

3、荷包蛋

中式料理的經典做法,經常與湯、面、飯相配。看似簡單,賣相的美貌程度實則很考驗主婦的手上功夫。

4、水蒸蛋

柔滑如豆腐腦般的水蒸蛋,深受老少喜愛。只要能掌握蛋和水的比例,就能成功一半。

5、炒雞蛋

跟各種葷素食材配了炒,香菇、青椒、西虹市、肉片,失手的可能性極小。

西紅柿炒蛋,更是一道“國民大餐”,賣相、口味一流,配面、配飯皆優秀。

6、其他

做蛋糕、麵包等西點,各種中式點心、涼拌菜,必須加入雞蛋才能成就口味和色澤。

童年,在小朋友“炒雞蛋”的歡樂故事裡。

記憶中得鄉村,雞蛋在飲食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關中平原的主食以麵粉為主,素食居多。優質蛋白的來源有豆類、雞蛋、肉,水產吃得很少。

豆類主要靠吃豆腐,做菜、入湯,都少不了。

村裡常有吆喝著賣豆腐的,割一塊很方便。

其他的綠豆、豇豆等放入粥裡同煮食用。

豆芽也算是豆製品,營養豐富。

肉的獲取有點麻煩。

自家養的豬,一般用於賣錢,基本不吃。只有重大的慶祝活動,才會宰了吃。比如結婚、滿月等擺酒席活動。

自家要想吃肉,得到集市上去買,割一塊回來。

集市有點遠,割肉並不太方便,所以吃肉在年節才會多一些。

相較而言,雞蛋還是容易實現的。

雞蛋的獲取方式

童年,在小朋友“炒雞蛋”的歡樂故事裡。

不少人家都養個幾隻雞,用於產蛋,還能補貼點家用。

鄉間有種叫“升子”的量具。

按照市價,把一些麥子、玉米等糧食按升折算,換取其他物品。

用升子量些玉米,去別人家換幾個雞蛋、或者去做豆腐那家換一碗豆腐腦。

這種用“以物易物”,代替貨幣的樸素方法,在鄉間一直盛行,不知現在是否還有?

打個蛋花下去,旗花面、懶麻什的賣相和口感立馬就會“升級”。

雞蛋的儀式感

童年,在小朋友“炒雞蛋”的歡樂故事裡。

既然雞蛋的身份比較尊貴,自然也就不是那麼的“家常”。

不是餐餐都有,加了雞蛋的餐會有些改善生活的意思。

有個日子必吃雞蛋——生日。

如果遇到家庭成員的生日,會特意煮個雞蛋給壽星吃,以示優待,也有一份儀式感在裡面,類似於如今的生日蛋糕。

有次,我說那天是我的生日,奶奶就立馬要煮雞蛋以示慶祝。

雞蛋的替代品

既然比較珍貴,不易得。小孩子們就要“開動腦筋”了。

我見過有些小朋友爬樹去掏鳥窩,摸出幾個鳥蛋下來。

後面的故事,好像是被大人斥責,又好像是鳥蛋並不好吃,記不清楚了……

想吃的慾望

童年,在小朋友“炒雞蛋”的歡樂故事裡。

既然大人們不好好給吃,那就總得想點辦法不是?

鄰居家的大人去縣城趕集了,一時半刻是不會回來的。

他家的兒子帶了兩個雞蛋、自家的鐵勺(一種長柄的微型炒鍋,家家都有。)到對門家去炒雞蛋,對門家的大人也不在,有蜂窩煤爐子。

炒雞蛋的前奏,是把雞蛋先嗑在碗裡。

於是,淘小子開始忙活了。

嗑第一個,噗通一聲嗑到了碗外,在嘆息聲中以失敗告終;

嗑第二個,又是噗通一聲嗑到了碗外,這回是徹底的失敗了!

原來,平日裡大人們看似輕鬆的嗑雞蛋這事兒,還是個技術活兒啊!

也許是炒雞蛋的香氣誘惑太深,以致嗑雞蛋時內心的小激動導致了手抖。

反正,好不容易到手的兩個雞蛋,就這麼沒了。

在我們的驚歎聲中,他灰溜溜的拿著鐵勺回家了。

他媽媽的雞蛋很可能是“有數”的,說不定還有一頓“那啥”在等他!

童年,在小朋友“炒雞蛋”的歡樂故事裡。

炒雞蛋的故事,是童年經典的歡樂故事之一。

如今,雞蛋已是餐桌上的尋常物,有時想起那些跟雞蛋有關的趣事,依然覺得十分可樂。

那些歡樂,是和我的小夥伴們一起經歷的純真無邪的友誼,有著經年的清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