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員、以物抵債,100餘家房企今年已宣告倒閉

裁員、以物抵債,100餘家房企今年已宣告倒閉

文丨西部菌

城市競爭力在重塑,樓市在分化,房地產行業也在加速洗牌。

放眼川渝地區,在中迪禾邦被曝裁員後,又有房企出現了資金鍊危機。這一次,主角是重慶建工集團房地產開發公司。

3月9日晚間,重慶建工發佈公告,關聯方重慶建工房地產開發公司不具備現金償還欠款的能力,以其持有的評價值約2.81億元的84宗物業資產,抵償對公司的工程欠款。

建工房地產是重慶的老牌地產國企,為何也到了還不上錢,只能以物抵債的地步?這次的警報拉響有何信號意義?

01

相對於重慶建工集團,建工地產的知名度要小一些。從關係上來講,建工地產是重慶建工投資控股的企業,有房地產開發一級資質,業務涉及地產開發、商業運營和物業服務。

2003年成立後,建工地產穩紮穩打,在競爭激烈的渝派房企中站穩了腳跟。由於不是上市公司,所以業績沒有查到,而重慶建工2019年營收是496億,2020年目標530億。

像建工•悅城、錦繡華城、李子湖畔、依山郡、建工•重慶城等等,都是建工地產的項目。當然作為重慶國企,建工地產的業務並不侷限於重慶。

根據官網信息,四川、貴州、安徽、遼寧、黑龍江、海南,建工地產都有業務涉及。其中知名度較高的,當屬海南儋州的“重慶城”,一二期的房源基本售罄,成為外地市場的標杆。

和龍湖、金科、華宇、協信等高歌猛進的渝派頭部房企相比,建工地產的規模要小很多,不過由於背靠大樹,日子過得並不算差。

然而,形勢比人強。2020年是很多房企的償債高峰,同時房地產市場的整體增長空間,已經逐漸見頂,資金鍊壓力不斷凸顯。面臨巨大償債壓力的建工地產,同樣有點熬不住了。

在3月5日的官網上,可以找到一則建工地產的公司會議新聞,這則新聞的標題是——“聚焦現金流,穩中求進,保持公司平穩健康運行,推動公司實現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

現金流問題,的確是一個關乎“活下去”的難題。建工地產旗幟鮮明地提出來,將它擺在首要位置,可見在多重壓力疊加之下,建工地產的經營難題的確不小。

裁員、以物抵債,100餘家房企今年已宣告倒閉

好在建工地產有重慶建工在後面頂著,所以這次選擇關聯交易,84宗物業資產,作價2.81億元進行了抵債。

84宗物業資產,包括新康橋、建工未來城、建工太陽公館、外灘商城等等。按照重慶建工的公告,它們都是建工地產的優質物業資產,未來的升值空間較大。

只是債務壓頂,該抵還是得抵出去。而由於涉及關聯交易,這次以物抵債被上交所問詢,要求就抵債原因、手續辦理、資產用途等進行答覆。

02

放在重慶本土市場看,建工地產還是有一定競爭力的。

官網信息顯示,成立以來,建工地產陸續獲得了“2005年度重慶地產榜獲獎名企”、“2011年度十佳地產”等多項榮譽,並連續8年位列重慶房地產開發企業50強,其中2019年排在第27位。

裁員、以物抵債,100餘家房企今年已宣告倒閉

但此次的現金流危機,很難說是偶然或者意外,建工地產的榮譽背後,獨特的運營模式帶來的一些經營問題,很難被遮蓋。

由於背靠重慶建工,建工地產的很多土地,是地方因為工程資金缺口抵給重慶建工的,這建立了拿地的優勢。建工地產在開發時,又可以將周邊道路等建設交給建工,二者相互帶動。

但這條路不是萬能的,作為國企的建工地產,同樣面臨著諸多束縛。關於這點,建工地產董事長李騁,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的一段話很值得玩味:

“建工做地產開發可以說什麼都不沾,既不像央企有強大的資金資源優勢,也不像本地具有壟斷資源的部分國企有強大的社會關係整合能力,可以說在這十幾年中發展得非常痛苦。”

去年年底,“發展得非常痛苦”的建工地產,發佈《重慶建工集團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引進投資者的意向公告》,試圖增資擴股的方式,引入一至二家投資者,優化股權結構,提升競爭力。

而且,建工地產背後的重慶建工這顆大樹,也可謂麻煩不斷——因為法律糾紛,它多次成為涉訴對象。

根據重慶建工2020年1月的公開披露,近幾年的糾紛對象,就包括龍潤科技、重慶業晉地產、重慶融華地產、貴州億傑置業等,涉及的糾紛達四十多起。

根據“藍騰財經”的報道,去年7月,重慶建工擬融20億元小公募債被宣佈“終止”,一個重要因素正在於,“涉訴案件過多”。

可見,對建工地產而言,無論大環境還是小環境,都不是順風順水。原本抗風險能力就敵不過那些通吃的頭部房企,債務壓力襲來,自然會被打回原形。

03

資金鍊拉響警報的建工地產,是當前中小型房企生存困難的縮影。不過相對於那些私營地產企業,建工地產的壓力背後,又有著諸多特殊的國企元素。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國企類地產公司因為有官方背景,銀行也願意借錢,無論融資能力、資源儲備還是社會關係,都有著先天優勢。

土地和資金儲備,是房企規模擴張的兩大關鍵。而在房地產行業的黃金時期,央企、國企在紛紛切入地產領域之後,憑藉著特殊的身份,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地王。

裁員、以物抵債,100餘家房企今年已宣告倒閉

但這種競爭格局,也引發了諸多問題。比如行業公平,比如不利於脫虛向實,擺脫對房地產的路徑依賴等等。加上地產不是它們的主業,涉足地產開發後,容易出現資金鍊問題。

最近幾年來,從國家到地方層面,都多次要求國企退出房地產領域。以重慶為例,2016年就提出,將36戶市屬國有房地產企業重組整合為3戶。

比如去年年初,四聯集團公開轉讓重慶四聯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100%股權及相關債權。當然轉讓的前提,也是因為它的規模太小,且轉讓前還是沒能擺脫虧損狀態。

隨著房地產市場增長空間變小,加上國家層面的不鼓勵姿態,地方類地產國企的優勢會被不斷削弱。

而且在監管環節、決策程序上,它沒有私營房企那樣靈活,在瞬息萬變的地產業洗牌階段,經營模式的問題會被放大,影響應對能力,國企背景反而可能成為拖累。

地產黃金時代離去,存量競爭時代到來,行業集中是大勢所趨。

據報道,截止到2月,全國已經有100多家房地產企業宣佈破產倒閉。相對於大型央企和私營地產巨頭,接下來中小型地方國企地產企業,將普遍迎來更大的壓力,建工地產只是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