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為什麼用三片肉一碗冬瓜湯祭祀朱元璋呢?

挖了恐龍侃歷史


崇禎為什麼用三片肉一碗冬瓜湯祭祀朱元璋呢?

崇禎用三片肉,一碗冬瓜湯祭祀朱元璋,這句話出自哪裡?在明人張岱《陶庵夢憶》裡。

相關的原文是這樣的:

壬午七月,朱兆宣薄太常,中元祭期,岱觀之。饗殿深穆,暖閣去殿三尺,黃龍幔幔之。列二交椅,褥以黃錦,孔雀翎織正面龍,甚華重。……再下,東西列四十六席,或坐或否。祭品極簡陋,硃紅木簋,木壺,木酒樽,甚粗樸。簋中肉止三片,粉一鋏,黍數粒,冬瓜湯一甌而已。暖閣上一幾,陳銅爐一,小筯瓶二,杯棬二;下一大幾,陳太牢一,少牢一而已。他祭或不同,岱所見如是。先祭一日,太常官屬開犧牲所中門,導以鼓樂旗幟,牛羊自出,龍袱蓋之。至割宰所,以四索縛牛蹄。太常官屬至,牛正面立,太常官屬朝牲揖,揖未起,而牛頭已入燖所。燖已,舁至饗殿。次日五鼓,魏國至,主祀,太常官屬不隨班,侍立饗殿上。祀畢,牛羊已腐臭不堪聞矣。平常日進二膳,亦魏國陪祀,日必至雲。

崇禎十五年七月,崇禎派大常寺卿朱兆宣到南京,準備在中元節這天,明孝陵舉行祭拜儀式,祭祀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祭拜當天的情景總體來說就是氣氛很肅穆,格調很高,大殿依然華美,但祭器粗樸,木質的碗啊壺啊酒杯什麼的,沒什麼象樣的器皿,祭品也很簡陋,木碗裡裝著的,只有三片冷肉,一碗冬瓜湯……

朱元璋身為明朝開國君主,崇禎作為他的後人, 一國之君,竟然拿這尋常百姓都不會用的東西來祭祖,張岱的話可不可信?

從張岱的生平和作品來看,應該是可信的。張岱出身仕宦之家,久居杭州,他本人喜歡遊歷天下,加上素養很高,所以交遊廣闊,與當時的名卿貴族,朝廷官員來往得相當密切。其中朱兆宣就是他的朋友,所以,這次祭拜,張岱也得以參加。明朝滅亡後,張岱立志做明朝的臣民,不與清廷合作,著書良多,以寄託故國哀思,咱們的課本里,入選了他的《湖心亭看雪》(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張岱親身經歷了明朝滅亡與清朝建立的大變革時代,所以,許多內容很有可信度。這一回祭拜,應該也是相當可信的。

為什麼崇禎只能擺出這種譜?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用張岱的話來說,就是傳說中的孝陵中的王氣已經被人破壞得完全沒有了。

咱們現代人都清楚,所謂的王氣不王氣,就是那麼一說,真正的原因是種種積弊,已經無法消融化解。崇禎十五年的明朝,已經到了衰朽不堪的地步,此時,帝國內部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的起義軍,已經成為燎原之勢,想讓它自行滅亡已不可能。至於東北,關外滿清野心勃勃,已經準備就緒,想把大明連鍋端,雖然它們並不能真的一口吞下,但是狼子野心,也不會自行消退,守衛國門的大將們,各有各的小算盤,能不能真正為國捐軀,是個大問題。在這樣的一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滿朝文武都已喪失信心,對大明的前途產生了深深的絕望,大明能不能活著都是個問題,帝國已老,行將就木,會有多少人隨著它崩潰?許多大事都堆積在一塊,相較而言,中元節在南京祭祀這樣的事情,已經算不得什麼了。形勢不容樂觀,毀滅或許轉眼即至,祭祀先祖怎麼做得到隆重相待?錢不錢的,其實並不是最大的問題,再窮也不至於如此,主要還是心態上,不過是草草應付而已。

國之將亡,崇禎估計也在乎不了那麼多了,他想的,或許是祖宗有靈,多擔待吧。


葉之秋


這事兒發生在崇禎十五年中元節祭祖的時候,據明人張岱《陶庵夢憶》描述,當時祭品確實很簡陋,肉幾片,湯也是冬瓜湯,至於祭祀所必須的三牲,即牛羊肉這些,那都是臭的。

簋中肉止三片,粉一鋏,黍數粒,冬瓜湯一甌而已……祀畢,牛羊已腐臭不堪聞矣。

此事雖然不是正史所載,但作者張岱乃是那個時代的人,而且這人也不是清朝的腿子,也不必去添油加醋,還是有著一定真實性的。

當時崇禎派出朝中的太常寺卿去南寧主持祭祀儀式,而著名的文人張岱因跟太常寺卿有不錯的友誼關係,所以得以跟隨而去。他也得以有機會見識到這場史上最寒酸的皇家祭祀活動,並將其記錄在《陶庵夢憶》中。

壬午七月,朱兆宣薄太常,中元祭期,岱觀之。

至於,崇禎為何這麼做,其實我們結合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就很好得出結論。

崇禎十五年事什麼時候?明朝是崇禎十七年滅亡的,也就是說,兩年後,明朝就亡了。而當時正是明朝剛剛輸掉了與滿清之間的大決戰松錦之戰,國家可謂是一片哀嚎。再加上陝西民亂又起,李自成羽翼已成,國家面臨內憂外患,出於風雨飄搖之中,朝堂內外,一片低迷。朝中大臣在這個時期的表現非常不積極,沒有誰想去幫助國家度過難關,面對崇禎的詢問也只是敷衍了事,他們更多的是為自己的命運感到擔憂。

儘管此時的崇禎仍然高高在上,但是朝堂上已經沒有了任何生氣,眼看著國家就要葬送在自己手中,崇禎心裡的滋味可以說是非常“不爽”,整個身心都被救國一事所佔據,對其他事務並不是特別關心。所以當祭祀活動的方案擺在他面前的時候,他也沒功夫去管。

而且這事兒本來就是禮部的工作,如果是平時,崇禎或許會上心關注一下,但是當時他顯然沒心情。

當然了,畢竟是祭祖,就算沒有皇帝關注,禮部也不該懈怠啊。

總的來說,其實算不上懈怠,因為具體的流程,和祭祀的大致規格還是沒變的。按照張岱《陶庵夢憶》描述,該拜了的拜了,該作揖的也都作了,只是祭品太過寒酸。

這是無奈之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當時明朝已經算得上是油盡燈枯,有點錢都拿去打仗了,真的沒有富於了。

眾所周知,想要舉辦大型活動還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當時的明朝顯然已經是山窮水盡。先是國家爆發了大範圍的自然災害,小冰河時期帶來常年大旱,引發了蝗災、鼠疫等一系列大規模的災害,而且這不是一次兩次,而是從萬曆後期開始,幾乎是連年不斷。

對於以農耕為主的中原國家來說,這種長期災害動搖了國家的經濟基礎,明朝國庫也在這些年中被徹底搬空,民眾生活難以維持,三軍糧餉也無法滿足,國家可以說是到了徹底破產的境地。

雖然崇禎兢兢業業,靠著在江南的收刮,稍微幫助明朝恢復了一點元氣。但是陝西民亂,遼東女真,戰事不斷,無時無刻在消耗著明朝的國力。特別是崇禎十五年這個明朝最後的兩年,那基本上已經油盡燈枯了。在這種經濟環境之下,就算是禮部想要風光的舉辦祭祀儀式也是不太現實的。

而且對於崇禎來說,本來這個人就崇尚節儉,辦得簡陋點兒倒也符合他心意,也算是給先祖事先“請罪”了。咱們都知道,崇禎上任一來,乾的最多的事兒就是下“罪己詔”,有事沒事兒就請罪 。

綜上所述,本次的祭祖活動位於特殊時期,崇禎和禮部既沒心也沒錢去搞這樣的國家級活動,所以這次的活動也只能草草了事了。


白話歷史君


在明朝末期的時候,國事是非常的緊張,一方面有北方的滿清威脅,而另一方面又有西邊的農民軍起義,等於是處在了腹背受敵的狀態。再加上連年的軍費支出、連年的皇室支出、以及文官官吏的貪汙、黨爭,使得那時的明朝政府破敗不堪,岌岌可危。

就祭祀來說,不論是在歷朝歷代都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因為這個儀式所紀念的朝代的開國之君,所紀念的是一個皇室的列祖列宗。在古代的時候,古人非常相信祖先對於後輩的保佑,對於後輩的照顧。他們會認為,只要將祖先供奉好了,就能夠得到一定的庇護,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逢凶化吉、化險為夷;也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得那個時候的帝王,在遇到什麼事情的時候都會去對祖先進行的祭祀。

“祭祀的意義”

就祭祀的本意來說,它是我們民族,我們國家一個比較傳統的活動;這種活動的興起,是因為古人傳統的觀念,他們認為人是有靈魂的,當人們去世後,人的靈魂就會離開肉體而單獨存在,會對後人進行庇護。於這種“有靈魂論”的說法相統一的,便是祭祀的形成和成熟,也正是因為如此,人們才會說祭祀其實是“靈魂”的派生物。

什麼東西和事物都是從簡單到複雜的,在汽車剛剛出現的時候,它的形狀便極為滑稽,而在後來的時候,它便逐漸變得越來越精良,越來越性能高端。祭祀也是一樣,在最開始的時候,人們對於祖先和先人的祭祀大都比較簡單直接,大都比較簡易;據說,在原始的時候,因為對於圖騰的崇拜,因為對於自然力量的敬畏,所以人們在進行祭祀的時候,大都是用竹子製作的木片或用最為原始的泥土,塑造成一個比較簡易的神靈偶像;如果不是這樣,原始的人類還會在石巖或是土地上,畫出日月星辰,以及各種神獸奇鳥的形象。這些塑造出來的東西,就會被他們認為是所崇拜對象的媒介(這和寺廟中的大佛是一個道理)。當他們完成了塑像的建造後,他們便會將一些比較美味的食物和祭品,拿到這些雕塑的面前,以此視為供奉。在整個祭祀的儀式中,除了供奉食物和祭品外,人們還會對著神靈、祖先唱歌、跳舞,以及行禮等,想要以此表達出對祖先的尊敬和崇拜,並且希望能夠得到崇拜者的庇佑和保護。

當時的明朝

當時的明朝破敗異常,不僅腹背受敵,而且在這個王朝上還有著很多潛在的危機,這些危險正在大肆的蔓延和擴散,例如干旱、瘟疫以及蝗災等等。這一系列災禍的出現,被人們視為是亡國之象。正是在這個時候,想要逆轉的崇禎皇帝很是煩惱和煩躁,一方面他想要將國家重新帶入到正軌上,從而實現中興,從而實現穩定,而另一方面,他實在不想揹負這樣亡國之君的罵名,畢竟在古代的時候,人都是要臉和麵子的,那就更別說身為九五的皇帝了。

為什麼祭祀很是簡單

朱由檢之所以將這場祭祀弄得如此簡單,我認為有兩種原因。

一方面,當時的明朝財政吃緊,不論是救災、抗敵還是其他的問題上,都需要錢,都需要物質,所以在這個時候,他為了省錢,所以簡化了祭祀的禮儀,簡化了祭祀的程序。

而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崇禎皇帝歷來非常的簡樸和樸素,他在辦這個祭祀的時候,想要以此來證明自己的窮困,以此給文官集團施壓,從而讓他們慷慨解囊。


木劍溫不勝


朱元璋是大明開國皇帝,為何崇禎安排的祭拜儀式如此潦草馬虎?其實這一點也不奇怪。有兩個原因。

一是當時的明朝已經到了殘燈末廟,李自成、張獻忠的起義軍在西北中原鬧得天翻地覆,關外遼東的清軍虎視眈眈,明朝軍隊不堪一擊連吃敗仗,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大明朝滅亡在即,過不了這一關了。滿朝文武人人深感自身難保,前途無望,喪失了信心,在朝堂之上當著崇禎尚且只是虛應故事,何況祭祀典禮這樣的事更是沒人上心,只是草草應付而已。

第二點,明朝末年,崇禎已經面臨深重的財政危機,連續十幾年的戰火和災荒,已經徹底摧毀了明朝的經濟基礎,明朝早已國庫如洗,入不敷出,即使是邊關前線打仗賣命的將士,被拖欠軍餉都極為常見,朝廷也實在拿不出太多的銀子舉辦盛大的祭祀典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