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沒動肚子漲?吃飯要吃七八分飽,這個感覺要這麼把握

今日驚蟄,

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

第三個節氣,

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

冬天從這裡奪走的,

春天會交還給你。


疫情形勢向好,

但並未結束,

堅持住,別鬆勁!

待疫情結束,

相見春暖花開時。

所以,我們還需繼續“蟄伏”。


吃了沒動肚子漲?吃飯要吃七八分飽,這個感覺要這麼把握


在家辦公已有些日子了,

除了同事換成了熊孩子,

但這一日三餐,

一樣讓人腦仁兒痛。

感覺才吃了早飯,

就該到吃午飯時間。

不吃吧,肚子不答應...

繼續吃吧,腰圍不答應!


吃了沒動肚子漲?吃飯要吃七八分飽,這個感覺要這麼把握

但抗疫在家,健康最重要。

吃飯忌過飽或過飢,

每餐七八分飽為最佳。

可是,這七八分飽

到底有沒有一個標準?

對於我們的肚子,

七八分飽

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感覺?


吃了沒動肚子漲?吃飯要吃七八分飽,這個感覺要這麼把握


首先......十分飽

你自己都不想吃了吧?


九分飽

就是還能勉強吃進去幾口,

但是每一口都是負擔,

覺得胃裡已經脹滿。


八分飽

就是胃裡面感覺到滿了,

但是再吃幾口也OK。


七分飽

就是胃裡面還沒有覺得滿,

但對食物的熱情已經有所下降,

主動進食速度也明顯變慢。


習慣性地還想多吃,

但如果撤走食物,

換個話題,

很快就會忘記吃東西的事情。


最要緊的是,

第二餐之前不會提前餓。


吃了沒動肚子漲?吃飯要吃七八分飽,這個感覺要這麼把握


可見,

七八分飽既有助控制體重,

又有益健康。

七八分飽,

大部分人找不到這個點,

經常把胃裡感覺滿的八分飽

當成最低標準,

甚至到了多吃一口

就覺得脹的九分飽。


甚至大多數人

都習慣邊吃邊說笑,

邊吃邊談生意,

邊吃邊上網看電視,

分散注意力後,

就很難感受到飽感的變化,

不知不覺地飲食過量。


吃了沒動肚子漲?吃飯要吃七八分飽,這個感覺要這麼把握


那如何才能做到,

每頓都吃到七八分飽呢?


專心致志細嚼慢嚥,

放慢速度是關鍵。


從第一口開始,

感受自己對食物的急迫感,

每吃一口後

感受飢餓感的逐漸消退,

胃裡面逐漸的充實,

體會這些不同飽感程度的區別。


然後,

找到七八分飽的那點,

把它作為自己的日常食量,

就能預防飲食過量。


很多民間養生理念都涉及

節制飲食、適可而止的

“七八分飽”現象,

但用現代科學的眼光看,

如何用科學研究

來解釋成了一個難點。


吃了沒動肚子漲?吃飯要吃七八分飽,這個感覺要這麼把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