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的蝗字帶個皇字,在古代皇權時代怎麼沒被修改掉?

家比天下大


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要說蝗蟲的這個蝗字在皇權時代為什麼沒有被修改掉?這就關乎到古代避諱的問題。

避諱是有講究的,原則是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而主要避的是人名中出現的字。他又分為國諱和私諱兩種。

國諱自然指的就是皇帝的先祖和皇帝的名字中的字,一旦遇見就要避。比如李淵的祖父叫李虎,李淵當上皇帝后,所有人遇見虎字就得避。皇帝死後也只能稱廟號,不能直呼其名。清朝大興文字獄的時候,有個叫呂留良的學者,在他的著作中出現康熙如何如何的話,就讓雍正以大逆不道給治了罪。

那麼遇到皇帝名中的字應該怎麼避呢?要麼換成意義相近的字,比如為了避漢武帝劉徹的徹字,漢初的大臣蒯徹就將自己名字裡面的徹字改成意又相近的通字。


要麼直接去掉,比如韓擒虎為了避李淵祖父李虎的虎字,就直接把自己名字裡面的虎字去掉。

還有缺筆、空字等方法。

私諱就是避家族裡的尊者名字中的字,其方法和上面一樣。

我們在看蝗蟲的蝗字,有出現在皇帝名中的嗎?貌似沒有。如果有,遇見這個字用上面方法避開就行。

怎麼可能因為這個字裡有個皇帝的皇,就要隨意修改呢?本身皇字並不需要避諱。難道高呼吾皇萬歲有錯嗎?


蝗字比皇出現的早。在秦始皇之前都稱君王,沒有稱皇的。而蝗字早在先秦時期的《山海經》中就已出現。蝗,螽也。部曰:螽、蝗也。

而且這個字也沒有什麼不好的含義。又不需要避諱,那有何必要要改呢?

皇帝也不能由著性子來。宋徽宗時就曾下令,皇、龍、君、聖等字民間都不能用,可是這樣一來,人名和文字都改得亂成了一鍋粥。最後不得已又自己下令廢除了自己的命令。


那有皇這個字的字也有很多,牽一髮而動全身。這不是改一個字,如果要改那就變成了系統工程。最後整不好還得自打嘴巴改回來,哪個皇帝會幹這吃力不討好的事?


說史聽濤


這是封建時代避諱的問題,其實原因很簡單。

最主要的原因是:

“皇”這個字不需要避諱。雖然歷史上曾有幾位皇帝,比如《容齋續筆》記載道,宋徽宗曾一度禁止民間用“皇”、“龍”、“天”、“君”、“玉”、“帝”、“上”、“聖”等等字眼起名。

但條令發佈後,實施難度過大,一時之間諸多大臣好端端的名字瞬間變得花裡胡哨。比如“方天若”變成“方元若”,“程伯玉”變“程伯起(唔有點怪)”,“張聖行”變“張彥行”,有些不好改的那就摳掉,直接由三字名改二字名。“皇甫”一族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想死的心估計都有了。

最終,不到十年,還是宋徽宗再下令道,這些字眼既不是祖先或皇帝的名字,也沒有經典依據來證明不可用,為了不讓後世貽笑大方,還是罷了把。於是這條規定被他親手作廢。

這些趣事都記載在南宋文人洪邁的《容齋續筆》裡:

周宣帝自稱天元皇帝,不聽人有天、高、上、大之稱。官名有犯,皆改之。改姓高者為姜,九族稱高祖者為長祖。政和中,禁中外不許以龍、天、君、玉、帝、上、聖、皇等為名字。於是毛友龍但名友;葉天將但名將;樂天作但名作;句龍如淵但名句如淵;衛上達賜名仲達;葛君仲改為師仲;方天任為大任;方天若為元若;餘聖求為應求;周綱字君舉,改曰元舉;程振字伯玉,改曰伯起;程脩亦字伯玉,改曰伯禹;張讀字聖行,改曰彥行。蓋蔡京當國,遏絕史學,故無有知周事者。宣和七年七月,手詔以昨臣僚建請,士庶名字有犯天、玉、君、聖及主字者悉禁,既非上帝名諱,又無經據,諂佞不根,貽譏後世,罷之。

自孔子提出“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的周代禮制後,歷代皇帝都憑此制定出了那麼些關於避諱的規則:

  • 避帝王名諱。當朝皇帝和當朝歷代皇帝之名皆要避開。
  • 避長官名諱。下屬要避開長官的名字。比如很出名的“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就是因為有個姓登的州官,為了避“登”字,嚴禁百姓說“點燈”,只能說“放火”,才有了這麼句諷刺的名言。
  • 避聖賢名諱。主要是避孔子和孟子,比如孔丘的“丘”,你得改成“邱”,不然就是犯法。有的朝代還避黃帝之名,比如朱元璋當政時。
  • 避長輩名諱。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比如唐朝“詩鬼”李賀,因為其父名晉,通“進”,所以李賀一生不能中進士。比如杜甫其父名閒,所以杜甫從沒在他詩裡出現過“閒”字。

因為避諱,產生了一些在現代人看來荒誕無比的故事,更甚者引發了著名的“文字獄”等事件。其本質都是統治者為了讓百姓時時刻刻牢記其權威而使用的手段。同時,封建時代的迷信色彩,也會為名諱蓋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當然了,關於這個問題,還有一個次要的原因:

就是,先有“蝗”,再有“皇”。

當然,這個“皇”指的是後來才有了皇權的概念,並不是說“皇”這個字創造的時間晚於“蝗”。

而“蝗”在古代,其實是有好的寓意的,比如故宮有一個螽斯門,取自《詩經·周南·螽斯》裡的“螽斯”。《詩經》裡描繪了螽斯聚集一方、子孫眾多、蟲鳴陣陣的景象,"螽斯門"便是希望皇室多子多孫,帝祚永延。

而“螽”便是“蝗”:

"今謂之蝗。按螽蝗古今語也。"——《說文解字》


所以,小小總結一下,蝗字雖然帶皇,但因其寓意,在古代皇權時代是不可能被改的,不然就是判祖離宗,也會被有識之士指責禁絕史學。

也沒有那個必要去改,要改的話,是不是要連煌、惶、徨......都改了呢?這樣的話,那麼文天祥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想的可能不是為國捐軀,而是想著零丁洋旁還有哪些灘頭可以拿來押韻了(手動狗頭)


新奇角度看歷史


公元628年。也就是唐朝的時候,長安一帶鬧蝗災。皇帝李世民為了災民,將幾隻蝗蟲吃到肚子裡,來達到消滅蝗蟲的目的。所以起名叫蝗蟲。

據國家地理雜誌記載,古人認為,陸地上的蝗蟲和水裡的魚蝦可以互相互換的,所謂旱涸則魚,蝦子化蝗。到今天在我國北部依然有人相信,在乾旱的季節,魚蝦的卵會變成蝗蟲,而多雨的季節的相反,蝗蟲的卵會孵出魚蝦。所以往往大旱之後會有蝗災。




天境桃園


最近,蝗災鬧得很厲害,人們在看到報道的時候,不免驚訝了一下,蝗蟲的蝗字裡面居然有皇帝的皇字,古代本來就是皇權社會,為何蝗蟲的蝗字沒被修改掉呢?今天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據歷史記載,古代是先有“蝗”字,再有“皇”字。當然,這個“皇”指的是後來才有了皇權的概念,並不是說“皇”這個字創造的時間晚於“蝗”。並且,“蝗”字在古代,其實是有好的寓意的,比如故宮有一個螽斯門,取自《詩經·周南·螽斯》裡的“螽斯”。《詩經》裡描繪了螽斯聚集一方、子孫眾多、蟲鳴陣陣的景象,'螽斯門'便是希望皇室多子多孫,帝祚永延,而“螽”便是“蝗”:今謂之蝗。這樣看來,蝗本身不具有特殊意義。


其次,古代只避諱的是皇帝的名字而已,從不避諱皇帝這兩個字。在言談和書寫時,如果遇到皇帝的名字,就要回避,或是用其他字代替,或者缺筆畫,甚至還有空一字的情況。舉個例子,就像是雍正皇帝的名字是胤禛,他兄弟的名字就在其登基後“胤”字輩分改為“允”,與他名字同音的皇十四字胤禎,改名為允禵,如此看來,這些都只是避的皇帝姓名。

所以,總的來說,蝗蟲的蝗蟲不可能因為有了皇字就會去輕易改掉,因為這壓根不在避諱範圍內。


唯戀無名


古代只避諱皇帝的名字,從不避諱皇帝這兩個字。

古代的避諱主要針對的是名字。在言談和書寫時,如果遇到皇帝的名字,就要回避,或是用其他字代替,或者缺筆畫,甚至還有空一字的情況。

下面就舉幾個避諱的例子:

清朝皇帝康熙,他的名字是玄燁,玄這個字就要避諱。所以,玄武門改神武門,而“玄孫”改為“元孫”。

再比如,雍正皇帝的名字是胤禛,他兄弟的名字就在其登基後“胤”字輩分改為“允”,與他名字同音的皇十四字胤禎,改名為允禵。

這些都是避的皇帝姓名,而不是皇帝這個稱號。

試問:“皇帝”這兩個字有什麼可避諱的?

大臣難道不要尊稱皇上?在書寫的時候,難道不稱某某皇帝?

至於蝗蟲的蝗字,那個皇是用來發生的。在《說文解字》中提到:蝗,螽也。從蟲,皇聲。本身不具有特殊意義。

當然,歷史上也曾有宋徽宗試圖禁止民間使用皇這個字起名,不過這個決定很快就撤銷了,因為貽笑大方。

總而言之,這根本不在古代的避諱範圍內。


HuiNanHistory


中國古代,根本就不存在蝗災這一說法。不信你翻一翻二十四史,是否有蝗災的記錄?那時候,記載有天象災變,有地震災害,有旱災水災,也有疫災,象蝗災這一類,統稱為蠱災或蟲災。

蝗災的說法是清末以後的事,明顯的帶有貶意,即是說,這蟲子鋪天蓋地而來,食盡了民生賴以生存的作物,其害無比,煌煌如也!那作威作福的皇帝,害得百姓民不潦生,不就是這可惡的蟲子嗎?

君不見,人們也把蟮魚稱為鰉蟮嗎?這就是最好的諧音。


一夫82


原因比較多,從秦始皇開始就沒有對蝗蟲進行名字的更改;還有就是“皇”字在古代並不是被避諱的字

為什麼說帶有“皇”字就要被修改呢?是因為題主覺得,古代但凡涉及到和皇帝有關的字樣就需要被老百姓避諱的。其實題主是走進了一個誤區。在古時候的皇權時代,確實皇帝是最大的,涉及到皇帝很多都要避諱。

但需要百姓避諱的字其實並不多,只是涉及到皇帝的姓名以及朝代名稱的時候,這些字是需要避諱的。比如在明朝,我們現在的寧波其實是叫做明州的,當時朱元璋為了避諱國號,取“海定則波寧”的寓意,將明州改為了寧波。

秦始皇時期開始就有蝗蟲,沒有更改的習慣,並且也沒人敢更改

其實蝗蟲這兩個字出現的時期是比皇帝這個稱呼要早的。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一位成為皇帝的人就是始皇帝秦始皇了,而早在先秦時期,《山海經》記載中就有蝗蟲了,我國最早有記載發生蝗災的記錄也是發生在先秦時期,所以當時得人就已經知道蝗蟲了。

三皇五帝時期沒有人有皇帝這個概念,而始皇帝登基的時候,也沒有對蝗蟲二字有過什麼更改,流傳下來自然而然就不改了。

再有,古代時候,老百姓包括皇帝在內都信奉神靈,他們認為發生蝗災的時候,是因為有些人惹惱了天上的蝗神,而蝗蟲則是蝗神在人間的代言人,對於蝗蟲去過的地方,老百姓不敢捕捉,不敢吃蝗蟲 ,只能等蝗蟲肆虐之後,擺香案,放貢品祈禱,希望能借此平息蝗神的怒火,對於神靈,自然和皇帝沾邊,而且比皇權還要大,又有誰敢擅自更改呢。

其實“皇”字在古代並不是受到忌諱的字

我們現在接觸最多的古代故事,就是影視作品了,而聽大臣們對於皇帝的稱呼都是皇上,不論影視作品是否紀實,但皇上這個稱呼是真實的。

如果“皇”字是忌諱的話,是誰都不可以說出來或者寫出來的。什麼是忌諱,忌諱就是不能提也不能出現在任何場合嗎。而皇上在朝堂上老百姓都可以直接喊出來,並且當做一種尊稱,可見“皇”字在古代並不被忌諱。

忌諱的都是名字,比如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玄燁二字就是在清朝被忌諱的,民間很多的故事人物都不能提及二字。唐朝名將李元霸,評書中其實是李玄霸,只不過因為和玄燁用了同一個字,所以是不能提及的,因此改為了李元霸。

結語

總而言之,在古代的皇權時期,雖然有很多避諱,但是“皇”字是不需要避諱的,因此蝗蟲的蝗字,不論是在民間還是在朝堂上,因為皇不被避諱,蝗字也就不需要更改啦。


小太陽D


很有意思的一個問題,乍一看沒什麼問題,但仔細一想卻是個很簡單的問題,古代所謂的“避諱字”是避諱皇名字裡所有的字,而不是皇帝兩個字,皇帝更多來說我們可以理解為一種職位,沒有避諱這兩個字的習慣。


古代皇帝可謂是九五至尊,也是最有權力的的人,《詩經》裡面有一句話是這樣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古代對於普通百姓更多來說沒有國'家的這個概念,他們都認為這個國'家是皇帝一個人的,這種概念在清'朝時期尤為突出,對於皇帝來說,也只有”家'國“這個概念,皇帝認為他是天下萬方的主人。

古代萬事講究一個”禮“字,從小老百姓一直到皇帝都在尊從著,就是皇帝也不會對此輕易的提出質疑,那麼“禮法”多了規矩也就自然多了起來,出門要看是不是黃道吉日、拜訪要看日子適不適宜、結婚要看八字合不合還有吃飯還有專門的禮儀,其中針對皇帝的禮儀也是不在少數,其中“避其名諱”就是一條。



“避其名諱”是皇帝上臺一來要把和皇帝名字中相同的字改成其它字,一般會改成讀音類似或者是意思相似的字,舉個例子來說就是雍正皇帝即位後他兄弟的“胤”字全部都改成了“允”字,雍正的名字全稱是“愛新覺羅.胤禛”,他的其他兄弟叫做胤禩、胤禵、胤祉、胤祥等,在雍正即位後為避諱全改成了“允”什麼,例如胤祉等,不過也有一個例外那就是老十三胤祥,胤祥和雍正關係異常親密,雍正即位後胤祥也是改成了允祥,但在其死後被雍正又改回了原名,又將允字改成了胤字,這也是清史上唯一臣子不避諱的例子。

還有例如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因為名字中帶有玄字所以紫禁城的玄'武'門被改成了“神武門”,我們現在所熟悉的玄孫也被改成了元孫,現在雖然被恢復了過來但仍然有一些地區是以元孫稱呼的。


歷史伶俜者


舉個例子:如果皇帝叫“呆呆”,你叫“槑槑”,你是不需要改名字的。

至於“皇”字這個音,就更不必避諱了,要不哪來那麼多“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至此,蝗蟲長舒一口氣:呼!我的名字保住了!~)

-----------------------------

雖然蝗蟲不需要改稱呼,但古代因忌諱皇帝的名號而改了各種稱呼的比比皆是。比如:

1,改名字:

·西晉時期,為避漢文帝司馬昭名諱,“王昭君”被改為“王明君”。(逝者也不放過……)

·宋代時候,為避宋真宗趙恆名諱,史料記載中的“姮娥”被改為“嫦娥”。(沒錯,就是你知道的嫦娥,奔月的那個。)

2,改姓氏:

·項羽,名項籍(字羽),因此他的時代那些姓“籍”的人只好改姓“席”。

·漢明帝劉莊時期,姓“莊”的人也都改姓了“嚴”。

3,改官職:

·因犯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民部尚書被改成戶部尚書。

·為了避唐高宗太子李忠的名諱,中郎將被成旅賁郎將。

4,改地名:

·唐朝痛恨安祿山,就把有“安”字的地名都改了,如安定改成了保定,保安改東莞等等。

(這樣看,蝗蟲沒有被改還得益於皇帝沒有真正痛恨它……大概因為皇宮裡看不到蝗蟲吧!)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甚是麻煩。更有因氾濫的名諱禁忌而被迫改變了人生命運的,比如著名的“詩鬼”李賀,因其父親名叫“李晉肅”,與“進士”的“進”同音而被禁止趕考。(……)

【求求皇帝們饒了老百姓,叫個生僻點的名字吧!】


蘺公子


皇權時代避諱是皇帝的名字,而不是蝗或者帝。

蝗字,由皇和蟲構成。皇字周代金文字形是上下結構,上為日(太陽),下為土(大地),本義生命本源。

蝗,指飛蝗,能夠形成蝗災的昆蟲。蝗卵產於土中,孵化後鑽出土地。在適當的時機,成千上萬的蝗蟲騰空而起,在空中飛舞,所到之處吃盡各種綠色植物,造成絕產絕收,這就是蝗災。

遠古人們認為,蝗災是天神地祇派來懲罰人類的。於是,人們對於蝗蟲非常敬畏,到了唐太宗時期,還不敢對蝗蟲進行滅殺。當時,在山東河南等地發生蝗災,唐太宗召集大臣開會,討論辦法。開始大家還不敢提出滅殺的提議,但蝗災太厲害,不滅殺就會影響國家穩定,最後決定滅殺。

另外,蝗原來用黃字表示,或者是黃字本義就是蝗蟲。黃的甲骨文字形就是蝗蟲的樣子。飛黃騰達的黃就是用的本義。

由於蝗蟲的顏色與黃土地的顏色相同,形成保護色,使以蝗蟲為食物的鳥類不易察覺,提高生存能力。

因此,黃字後來專指土黃色,進一步引申為黃土。當中華文明進入原始農業之後,人們靠土地打糧食,於是就創造了一個叫黃帝的天神。後來,乾脆把黃帝人化,成為華夏始祖。

所有這些,都與蝗蟲(黃)有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