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文物故事(8)——“身行萬里半天下”章

2020年初,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和爆發,波及全國。在醫療、防控、建設等各條戰線工作者的全力奮戰下,全國疫情防控形勢已初步呈現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的態勢。2月26日24時起,我省新冠肺炎疫情

中風險區由執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調整為執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省級二級響應,將低風險區由執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調整為執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省級三級響應。

為避免人員聚集感染

我館於1月24日起暫停開放

閉館期間,全館人員不曾絲毫鬆懈

我們以特別的形式參與這場疫情阻擊戰

抓好落實疫情防控、展館維護、業務學習等工作

力爭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

雖然無法和您齊聚一堂

線上送展,我們溫情不打烊、精彩不缺席

不過光看展覽是不是覺得還不過癮

為此我們從2月28日起推出

為您特別策劃的林則徐文物故事

以林則徐文物為主題

展現其清廉為政、梅鶴家風、愛國為民等事蹟

讓大家在“講故事、聽故事”過程中

感受林則徐偉大的人格魅力

防控級別雖降,防護意識不減!

期待在抗擊疫情勝利之後

我們結束彼此的“宅家”生活

相約在這一片綠榕蔭裡!

  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林則徐的一枚印章,瞭解它背後的故事!

  “身行萬里半天下”本是蘇軾《龜山》中的詩句,為蘇軾在宋熙寧四年(1071年)被貶杭州途中路過龜山所作。七百多年後,民族英雄林則徐把這句詩刻進了自己的閒章。

林則徐文物故事(8)——“身行萬里半天下”章

林則徐文物故事(8)——“身行萬里半天下”章

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館藏文物“清林則徐用閒章‘身行萬里半天下’印”,壽山石(大山)材質,高9.6cm,寬3.1cm,底正方形

  “身行萬里半天下”,林則徐用“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豁達胸襟,“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懷重新詮釋了蘇東坡的這句詩。清中晚期,國運飄搖,內有政界糜腐、鴉片流毒之憂,外有列強虎視、國土瀕失之患,在那個車馬緩慢、書信往來的年代,林則徐生長於東南閩隅,北至京津、南達粵廣、西遷邊疆,而後為國事終了異鄉。一生勞碌兩江、湖廣、兩廣、陝甘、雲貴等地,勤廉政事、甚憫黎民,他以疏浚江河、嚴禁鴉片、“開眼看世界”托起了國家民族的命運脈絡。跟隨林則徐“身行萬里半天下”的腳步,我們可以清晰地瞥見那些為國為民的歷史時刻,勾勒出林則徐“身行萬里”的路途中始終秉持的“無我”精神,感悟林則徐清廉剛正的人格魅力、勤儉持家的優良家風和豈避生死的愛國情懷。

  1831年,林則徐擢升東河河道總督,負責管轄治理山東、河南兩省境內黃河、運河的防修事務。林則徐不辭辛勞、不避嫌怨,沿黃河逐個查勘垛料情況,“無一垛不量,亦無一垛不拆”,連道光皇帝也說:“向來河工查驗料垛,從未有如此認真者。”他在修壩工地上身先士卒,哪怕數九寒冬也與民工們吃住在一起。他為官清廉,執法嚴明,在任內不吃請不受禮,不向老百姓攤派一分一釐,對所分管的黃運各道銀兩,逐數盤查,據實報告朝廷。基於對治理黃河、運河豐富的工作經驗和大量的調查研究,1833年,林則徐提出人工改黃河北流的方略,可以徹底解決當時的黃河水患和運河堵塞問題。但對於封建王朝,這種超前大膽的方略被統治者直接否定了。最終,在林則徐去世五年後的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陽(今蘭考縣)決口自然改道,向北自山東入渤海。轉瞬之間,河南、山東多地一片汪洋、流民千里,之後的蝗災、旱災和連年不斷的黃水氾濫,更進一步加劇了清朝時期的國勢衰落。

  1839年,林則徐獲任欽差大臣奉旨前往廣州查禁鴉片。自北京南下廣州,遙遙幾千裡,行程數月之久。為規範沿途官員接待,杜絕奢靡貪腐,林則徐向沿途發出傳牌:明確人員皆隨身行走,無前後打點之人;明確車轎皆已自付費用,無需州縣驛站靡費分毫;明確此番系外任出差,只“尖宿公館”“家常便飯”,各州縣不必辦“整桌酒席”“燕窩燒烤”,還特別強調“此非客氣、切勿故違”,並約束隨行人員不許暗受分毫。此等傳牌清晰表明了林則徐清廉自律的為政準則,堪稱當時腐敗盛行之下的一股清流,這也是當今我們的黨員幹部遵守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一個歷史典範,但是這種精神在那個時代太過於稀有,稀有得難以融入“清廷官場”。1840年和1841年東南沿海戰場的失利和“權貴”們的詆譭誣陷,讓清廷決定以犧牲一直堅決禁菸抗英的林則徐為代價來換取所謂的“和談”。林則徐遠走浙江鎮海,繼而又踏上了更為遙遠的西陲邊疆——新疆伊犁。

  1842年,林則徐攜兒林聰彝、林拱樞自西安登程赴戍,行前辭別夫人,他思緒萬千,遂作《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志別:

出門一笑莫心哀,浩蕩襟懷到處開。

時事難從無過立,達官非自有生來。

風濤回首空三島,塵壤從頭數九垓。

休信兒童輕薄語,嗤他趙老送燈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西陲風沙吹來了東南戰事不利的消息,國事家愁盡上心頭,他回望身後,辭別西安城樓下躊躇的親友、辭別虎門海灘上烈烈的煙塵,遠方大漠升起了些許蒼涼孤煙。他老了,身為貶謫之人,他已無力再赴東南禁菸抗英,在林則徐辭罷西安趕往伊犁的途中,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的,這是一種近乎“無我”的愛國主義精神。事實上,林則徐也做到了,“因功獲罪”之後,他仍然堅持務實求真為民辦事:在新疆勘田修渠、在甘肅整頓軍備、在陝西救災救民、在雲南革新礦業,最後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倒在了廣東普寧。

  林則徐為國家和百姓奉獻了一生,兩次委任欽差大臣、五次擔任地方總督、歷官十四省、為官三十餘年,足跡行遍天下,為國家民族留下了赫赫偉績、為黎民百姓留下了清廉政績。但他對自己卻沒有絲毫的保留,在晚年他給三個兒子的《析產鬮書》中寫道:自己為官三十餘年,只有歷年購置的房產,值三萬兩銀子,每個兒子只能分得一萬兩的房產,“目下無現銀可分”,並告誡兒子們“產微息薄,非儉難敷,各須慎守儒風,省嗇用度”。清廉如此、家風如斯,引人涕下。曾國藩也曾感嘆“聞林文忠公三子分家各得六千串。督撫二十年,傢俬如此,真不可及。吾輩當以為法”。

  林則徐的“無我”奉獻終究沒能挽救清王朝的沒落,站在今天的高度,俯瞰歷史長河,始終難以忘卻林則徐一生踐行的清廉自律和“無我”的愛國主義精神,這些光芒跟著他的腳步,遍及祖國大江南北,突破了封建時代的禁錮,時至今日仍閃耀著熠熠光輝。

撰稿:林念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