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地閱讀一本書?

小獸媽媽


喜歡讀書很多年了,從原來的休閒消遣,到現在的想要學習和提升,也摸索了很多的方法,到今日形成了一套自己覺得方便簡潔高效的方法。

拿到一本書,我會先看目錄,確定這本書的主旨分佈在哪幾章,什麼地方需要認真反覆的讀,什麼地方可以略過,什麼地方是我接觸過而不甚懂得,需要再次學習。

閱讀過程中,使用便籤法,一種簡單易學的高效讀書法,適合致用類書籍,遇到新的觀念、見解和方法,用某種顏色便籤記錄;之後轉換成自己的語言,思考在實際工作生活中應用的方法,用另外顏色的便籤記錄,貼在書當頁。這樣增加了對觀念的理解,我們知道,寫下來和看一遍效果是不一樣的,寫的過程會思考,相當於再次理解、背誦和思考了一遍;我特別喜歡後面這個方式,用自己的語言複述一次。很多事物你看過、知道和實際會用,完全是兩碼事。當我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複述的時候,提升了對觀念的理解力,還有語言的組織表達能力,最重要的是,思考這個事情和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這麼先進的理念如何把他運用到工作中,來提升我的能力。比如時間管理,比如溝通的能力,或者某些工作技能。

對於想要學習某個新事物或者新能力,要把三本同類暢銷書都看過,理解透徹,每本書有總結在一張紙上。這樣,說明我們是真正理解了這個概念。

然後,還需要找業內專家交流,只有切身實踐過才會知道經驗和教訓。

在此基礎上,充分的實踐和覆盤,就可以讓一個人快速提升某項能力。我的時間管理、健康管理、理財能力都是這樣獲得的。



二月書房


最近我好像得了“閱讀焦慮症”,到處“尋醫問藥”,悟空似有千里眼?竟然知道我正在向《快速閱讀術》的作者印南敦史請教,邀請我回答關於快速閱讀的方法。

今天,把我請教的一些收穫寫出來,分享給大家,畢竟,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先說說我的窘況。

新年伊始,各個平臺都有達人曬出牛逼的讀書計劃,每年要讀300本、500本、1000本……看著這些對我來說簡直就是天方夜譚的數字,內心惶恐又焦慮—我就這樣被時代的車輪摔出去了?

2018年元旦這天,我一口氣從王府井書店抱回來10本書,發誓開始讀書。上班工作,下班家務,好不容易有了空,坐在書桌前,讀不上2頁犯困了,然後就安慰自己洗洗睡吧,早睡身體好。

結果呢?兩個月過去了,我一本書還沒讀完,讀過的內容也已了無痕跡。

眼看這樣下去不行,那就利用上班路上、銀行排隊、就餐等位等碎片時間來讀書吧。特地把包收拾了一番,鄭重放上一本書。但每每有了碎片時間,就控制不住地掏出手機點點微信、看看新聞……書都揉搓爛了,也沒看完第一章(啪啪打臉)。什麼時候都能讀變成了什麼時候都不讀。

你是否也有和我一樣的情景?

恭喜你,不用發愁了。因為我尋到了藥方。

首先,讀書不必揹著沉重的心理負擔,可以像聽音樂一樣,讓書籍內容緩緩流入心底;更重要的是輕鬆愉快讀過以後,還能留下深刻記憶;讓人心動的是,快速閱讀習慣是可以培養的,你我都有潛力(是不是迫不及待了?)。

一、 快速閱讀--“流水式閱讀”的4個秘訣

我們閱讀速度緩慢的“罪魁禍首”是執著於字斟句酌,恨不得一字不拉地“複製100%”,總覺得只有這樣才叫讀書。其實一本書對你有用的也只有一小部分,也就是“邂逅1%”。流水式閱讀,顛覆了傳統的儲存式閱讀理念,倡導將書籍內容像聽音樂一樣從心流過,“不會遺忘的閱讀”秘訣是不求全部記憶地閱讀。

流水式快速閱讀的4個秘訣:

1、仔細閱讀序言和目錄

序言是一本書的導入部分,一般會寫明書的撰寫目的、概要,可以瞭解一本書的文體、寫作意圖、把握全貌。目錄就好比一本書的結構圖,通過目錄,可以把握全書的整體框架和論述的推進過程,瞭解作者和編者精心構想的最佳序次。從而選取自己想讀的章節,決定哪些細讀哪些跳讀。

比如《快速閱讀術》這本書通過目錄,我選擇了細讀第1-4章,因為我想了解閱讀速度緩慢的原因及解決辦法;而跳讀了第5-6章(作者知道跳讀後會不會感到失落呢?),因為我還沒有書多到需要花心思去管理的困擾。

2:僅讀開頭和結尾的5行

因為人類的大腦擁有不可思議的推斷能力,如讀到A-C這樣的序列時,大腦會自動判斷中間是B;或將全書內容比喻為長頸鹿(下圖)。 一般文章開頭提出論點,中間用事例論證,最後再次確認主題,所以通過開頭和結尾的5行,整段內容基本心知肚明,而沒必要一字不漏地依序閱讀了,從而節省了大量時間,也沒有漏讀有用的部分。

3:明確閱讀目的,使流水式閱讀得心應手

像聽音樂一樣流水式閱讀,也並不是毫無目的隨意瀏覽,特別是對於商務類書箱,因缺少趣味性,如果沒有明確目的,註定是讀不下去的。

可根據閱讀目的,用搜索關鍵詞的辦法提高閱讀速度。比如讀《快速閱讀術》,我只想了解如何提高閱讀速度並能深刻記憶,我就邊讀邊搜索書裡面“快速”、“慢”、“記憶”、“遺忘”等關鍵詞,與關鍵詞有關的部分仔細品讀,沒關的跳讀。

這樣1個小時讀完這本書,感覺很舒暢,因為我收穫了我想要的,省出1個小時我可以到小區花園轉轉,想想都美好不是嗎?你也可以做到,試試吧。

4、使用多種閱讀節奏

一成不變的閱讀節奏,容易使人厭倦,並讓人產生讀得慢的錯覺。好比開車,在一個平坦大道上,不換檔不換姿勢,開著開著就犯困;而在上坡下坡陡峭險峻的路段上,你不停地換檔,是不是很刺激?一本書也需要選擇多種讀書節奏,隨時換擋,緩急有度,避免陷入茫然拖沓的刷字狀態。可參考如下節奏。

(1)仔細閱讀時的基本節奏

(2)1.5倍的中速閱讀節奏

(3)2倍的高速閱讀節奏

(4)5倍的流水式閱讀節奏

二、加深記憶--“呼吸式閱讀”3個步驟

試想一個人只是吸氣而不呼氣,很快就會憋死。讀書和呼吸如出一轍,如果只是一味地輸入(讀、聽),沒有輸出(寫、講),讀過的內容很快就會遺忘。

那怎麼輸出呢?如果你不能和作家一樣有輸入能輸出,也不能和演講家一樣能說會道,那你可以做摘錄。

呼吸式閱讀摘錄的3個步驟

1、 “幾行採集”,僅摘取最具魅力的片斷

讀書時準備好紙筆,讀到心動處,隨時記錄,開頭標明頁碼,隨後是內容,摘錄時不要原封不動地抄寫整段,而是要短小精悍,控制在幾行之內,邊讀邊寫,讓內容在記錄中流入心裡。

2、“一行精華”,採擷最精彩的一句

通過“幾行採集”,已經把書中動人的內容都摘錄下來了,掩卷之後,再次瀏覽,從中挑選出最精彩的一句,閱讀一本書,常常是為了“邂逅”這一句經典。

比如我讀完《快速閱讀術》,“像聽音樂一樣流水式讀書”這句話,顛覆了長期駐紮我心--一本正經的沉重的讀書理念。

如《實用性閱讀指南》的作者大巖俊之就是受一本書中“成功人士都是愛讀書的人”這句話影響,開始一年讀300本書行動的。可見,讀書之魂,凝於一句。

3、“一行評論”,喚醒“一冊記憶”

我們剛讀完一本書,會因為一句精華而熱血沸騰,過上幾天就又濤聲依舊,為防止遺忘為之動心的原因,用 “一行評論”記下產生共鳴的原因與感想,日積月累,一天一本書,一年會積累300多條“一行評論”,到時可憑“一行評論”,喚醒“一冊記憶”。

三、培養快速閱讀習慣的3個秘籍

提起讀書就覺得沉重,不像聽音樂、玩遊戲那樣輕鬆愉快,根本原因就是還沒有養成讀書習慣。

快速閱讀習慣是可以培養的,讓你徹底走出閱讀速度慢的窘境。

1、選擇“可以快速閱讀”的書籍

不是所有的書都適合快速閱讀,比如故事情節強的小說、經典名著、漫畫、繪本等,但這類書比例不高。在培養讀書習慣時,建議選可以快速閱讀的書,創造一個連續閱讀各類書籍的氛圍,讓自己徜徉在酣暢讀書的愉悅中,有利於閱讀習慣的快速養成。

2、在“每天同一時間”讀書

你可以每天擠地鐵的時間讀書,也可以下班後一本正經坐在書桌前讀書,或是利用午休、睡覺前的閒適時間,總之要將你的讀書時間固化下來,形成條件反射,到點不讀書就像沒吃飯一樣飢渴,但最好的讀書時間是早上醒來時,此時效果最好。大概是因為大腦對前一天雜亂無章的信息進行了歸納整理修復,節約出更多的內存以接受新信息。

3、一天讀完一本書

一本書拖拖拉拉讀10天,不如全神貫注讀60分鐘收穫大,就好比聽音樂,如果以超慢的速度播放一首曲子,我們就無法聽出曲調,也就不能享受音樂的韻律和節拍了。

原因就是如果很慢的速度閱讀,不容易把握書的全貌,得到的是支離破碎的信息,無法真正領會作者的核心思想。

書並非非讀不可,因此閱讀生活應該是輕鬆愉悅的。

希望讀完這篇文章後,聰明的你,能掌握流水式閱讀的4個技巧,呼吸式閱讀的3個步驟,遵循3個秘籍,養成快速閱讀的習慣。

若能喚起你迫不及待想去快速閱讀一本書的行動,請點贊、關注並轉發分享給更多慢讀者吧。


玖朵兒


我們讀書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在我看來,除了能夠拓寬自己的眼界,更多的是培養自己各個方面的能力,因為閱讀需要計劃,需要執行,需要總結。但大多數情況是這樣的,我們看了很多書單,買了一堆書回來,最後一本都沒有讀完。這裡就會涉及到讀書的方法,有的人一天一本書,有的人一週一本書,有的人一個月一本書,有的人一年一本書,有的人幾年都沒讀完一本。 今天我來講一講我的讀書方法,我是如何每天專注四個小時,閱讀完一本書並內化成自己的知識呢? 首先我們要做讀書計劃,為什麼要把讀書計劃放在第一位來闡述呢,是因為我們的閱讀時間是根據計劃來細分的。以下我通過我自己的例子和大家分析一下,先來看一張圖!



這是我做的一張閱讀計劃的思維導圖,通過制定大的計劃和目標去細分月度,周,日讀書計劃,使得整個閱讀計劃是瞭然於胸,那麼在閱讀的時候,你就會按照自己的步驟進行了。 做好了閱讀的目標,那就做細分自己閱讀的領域,比如今年我的閱讀領域主要是個人成長和工作職場,我會在每週末的時候計劃出下周的閱讀書單,這樣不至於在執行的過程中出現一團糟的情況。但這個計劃是可以靈活調整的,比如我看李笑來老師《把時間當作朋友》的時候,會有閱讀障礙的出現。在出現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調整一下閱讀計劃,不能鑽牛角尖就想著把這個障礙解除,通常的做法是會去閱讀其他比較容易懂得書籍,比如《小強升職記》,在這裡強調一下,我們在緩解閱讀疲勞的時候,要去看一些相對容易理解但是同一個領域的書,這有利於保護我們原有的邏輯思維,不至於混亂。 那麼做好了閱讀計劃,接下來就是閱讀時間的管理了。如何在一天內做到專注四個小時,高校閱讀一本呢?這裡有三個步驟需要大家去理解執行。

這四個小時的閱讀時間分佈在一天當中的哪個節點?

哪個時間點閱讀起來更加高效?

你的閱讀速度如何?

如何擅用番茄工作法配合閱讀

我們不可能連續專注四個小時讀一本書,所以我們需要把這四個小時分佈在我們每天的生活和工作當中。以我為例,我在閱讀《把時間當作朋友》這本書的時候,我把自己的閱讀時間分為早上起床後6:30—7:30點,這一個小時我是拿來專注看書的,上下班一個小時的通勤時間也是拿來看書的,這裡就有2個小時的看書時間,在晚上泡腳的半個小時,以及睡前的一個小時,也是我拿來專注閱讀的時間。這是我一天的閱讀時間分佈,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工作和作息時間進行調整。

第二個問題:哪個時間點閱讀起來更加有效?

對於我來說,閱讀效率最高的是睡覺前的兩個小時,我這裡可以同時執行三個任務,也就是一邊泡腳,一邊閱讀,一邊做好閱讀筆記。這對我來說是一種享受。

第三個問題,你的閱讀速度如何?

如果你的閱讀速度是比較慢的話,你也可以按照今天的這個方法來調整一下閱讀計劃,不一定每天閱讀一本書,可以調整為三天一本書,或者一週一本書。以我為例,我的閱讀速度應該算比較快的!我通過檢測,發現我25分鐘能夠閱讀大概35頁的書。以《把時間當作朋友為例》,這一本書一共有330頁,按照這個速度,我用三個多小時就能夠把這本書讀完了。

第四個問題是:如何擅用番茄工作法配合閱讀?

想要提高閱讀的速度,首先我們要訓練的是閱讀時的專注。那麼如何提高自己的專注力呢?我這裡推薦一個方法,那就是番茄工作法,番茄工作法就是依據成年人專注程度而制定出的一個工具,它是專注25分鐘,然後休息五分鐘。當我開始閱讀的時候,我就按下番茄時鐘。這個方法很神奇,你能快速的就能進入閱讀狀態。這個方法強烈建議大家去嘗試,形成習慣之後,不用番茄鍾,也能夠有效的進行閱讀時間的管理了!

在微不足道的成就都要大肆慶祝。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我們完成專注25分鐘閱讀的時候,可以給自己一個小獎勵,比如刷一下朋友圈,出去溜達溜達,專注一個小時的時候,獎勵自己吃個水果等。我做的自我獎勵,大多數在專注完一個小時候,就去走廊溜達溜達,放鬆一下,專注4個小時後,就會獎勵自己看一會電視劇。

這種獎勵是很有用處的,能夠讓我們有成就感的同時,也有利於培養我們專注的習慣! 當然,我們讀書是需要內化成自己東西。這就涉及到在閱讀中的思考和做筆記了,我的閱讀習慣是,手裡拿著一支筆,看到精闢的語句就會劃下來,等到我讀完一個章節的時候,就會有5—10分鐘的時間來記錄剛才做的筆記,我做筆記的工具很簡單,就是word的文章。但是我在做筆記的時候,會有一個批註,這個批註主要簡單的寫上我閱讀的想法和思考。 這是我在閱讀《把時間當作朋友》做的讀書筆記



為什麼要在讀完一個章節後做讀書筆記整理呢?主要原因在於如果讀完一本書再做筆記的話,那麼前面的閱讀內容會出現斷片的情況,而且讀完後,讀書筆記比較多,我們在整理的時候,會出現疲勞的的現象,不利於思考,到最後很有可能是機械的做讀書筆記了,不利於知識的轉化!

【結語】 一天專注四個小時讀完一本書,要做的功課包括閱讀計劃,檢測閱讀速度,閱讀筆記方法,閱讀工具的輔助。如果想通過閱讀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首先要鍛鍊的就是自己的閱讀速度


蘭小秤


想要高效閱讀,你需要看這5本書:

季羨林說:如果讀書也能算是一個嗜好的話,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讀書。

從小到大,讀書就是我的唯一嗜好。大學落榜參加工作,成了一名生產線上的普通操作工,之後也依然故我,同事們追星、上網、玩遊戲,我還是讀我的書。我之所以這麼拼,是因為我喜歡文學,想通過讀書實現自己的文學夢,也希望有一天能像自己讀過的書的作者那樣,將來可以寫書,出書。

我幾乎以每月兩本書的速度,享受著我的嗜好,並且還會把讀書的感覺記錄下來,偶爾還會給公司內刊投稿,參加公司徵文比賽,樂此不疲。在工作幾年後,公司宣傳處內刊編輯崗位出現空缺,我通過應聘順理成章地應聘成功,做上了自己期盼已久的文字工作。

讀書由此改變了我的命運。李宮俊說:不是讀書沒用,是你讀書沒用,主要是你沒用。讀書的好處無法立馬顯現,它不會讓你的工資增長,也不能讓你的智商外露,但卻可以在機會來臨的時候助你一臂之力。

書讀多了,視野開闊了,想讀的書也越來越多,覺得這類書不錯,那類書也適合自己,這位老師推薦的值得讀,那位老師力薦的也不能錯過,以至於書買了不少,閱讀的週期卻太長。

並且我還發現像我這樣囤書讀不完的人不在少數。那麼,到底有沒有一些方法,能讓我們高效讀懂一本書?

剛剛讀完的一批提升高效閱讀能力的書幫我解決了這些困惑,也讓我體會到了富蘭克林那句“讀書是易事,思索是難事,但兩者缺一,便全無用處”的含義,對讀書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應用。

今天我按照閱讀速度、閱讀效率、活學活用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分享,讓你們可以一步步找到提升高效閱讀能力的捷徑:

1.《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

一個正確的讀書方法,勝過投1000份簡歷。書中介紹的正確閱讀步驟是首先讀自己感興趣的,再讀專業領域的,最後讀一些成功人士的傳記。一步一步,向成功人士靠近。

作者二志成是韓國著名暢銷書作家,出版過二十多本書,他總結了讀書四部曲和三種方法。

四部曲包括:100天讀33本書、一年讀100本專業領域的書、100天採訪10名成功企業CEO、一年讀365本書。

三種方法分別是:T型讀書法——只對某一點非常關注、H型讀書法——從一點關注點聯想到別的領域、X型讀書法——幾個關注點融合。

書裡閱讀速度和延展閱讀的技巧簡單易行,對剛剛開始閱讀、讀書較雜的人比較適用。

2.《高效能閱讀》

閱讀的目的並非單純地投入時間與精力,而是要建立自己的數據庫,實現創造性產出。從一本書中獲得讀懂所有書的技巧,使閱讀成為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的捷徑。

這是一本以操作為主的閱讀技巧書籍,作者原尻淳一在閱讀過上百冊閱讀方法書籍後總結了7大類89條讀書技巧,提出了70:20:10模式,即70%用於垂直型閱讀的專業領域,建立思考的主場,20%用於周邊,剩下的10%用於感興趣的未知,形成立體閱讀。

其速讀和垂直型閱讀+水平型閱讀方法值得一試,有了一定閱讀基礎的人使用起來會得心應手。

3.《溝通聖經:聽說讀全方位溝通技巧(修訂第5版)》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閱讀速度太慢,也許這並不是你的錯。

作者尼基·斯坦頓是一位傑出的諮詢顧問,對於閱讀,尼基·斯坦頓分別從閱讀速度和閱讀效率進行了闡述。他指出,人們在屏幕上閱讀的效率,往往比不上在紙張上閱讀的效率。

根據自己消遣、信息、判斷的閱讀目的,對不同的內容,進行不同速度的閱讀。把握縱覽(SURvery)、問題(Question)、閱讀(Read)、回憶(Recall)、檢查(Review)五個步驟進行閱讀。這個看似費時費力的閱讀技巧,一開始很難,但最後結果是值得的。

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閱讀情況看看自己的哪個步驟比較弱,並反覆練習掌握。

4.《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

不會閱讀,讀萬卷書也沒用。如果我們在閱讀時能夠快速獲取信息、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建立自己的思考框架,這本書就算沒白讀。

作者秋葉大叔一年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讀120-180本書,他總結了讀實用書的四層境界,看得懂別人的道理、自己能照著講出來、自己能有意識去運用、能用自己的話總結出來。達到了這四層境界,這本書就讀成自己的了。

書裡針對不同書籍的十種閱讀方法和三步讀書筆記步驟,能夠增強閱讀記憶,利用碎片化時間可以反覆運用和實踐。

5.《這樣讀書就夠了》

閱讀本身,不能創造價值,理解和記憶知識都不能創造價值,改變行為,才有可能創造價值。

作者趙周是“拆書幫”創始人,他總結了三步拆為己用的閱讀方法,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以後我怎樣應用。閱讀的目的不在都懂讀會,而在為己所用。

拆書法相當容易,並不難學會,難的是動手去拆。掌握了拆書法,閱讀將變得容易、輕鬆、有效。

如果側重於閱讀能力提升,閱讀也不必寫索引、列大綱,記筆記,只要能和自己的經驗發生聯繫,能夠將知識應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就夠了。

朱熹說: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讀得越多,不見得用得越多。只要你能在生活上、工作中用上一點,任何一點閱讀給你創造的價值已經遠遠值回書價。

十點讀書的創始人林少在《願所有美好如期而至》這本書裡說,曾經他像很多普通上班族一樣,每天上班下班,再回到家裡,大多數人下了班逛街、打遊戲、喝酒,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休閒活動,而他則把時間交給了閱讀。

他在微博上更新自己的“每日好書推薦”,慢慢地聚集了一些熱愛閱讀的粉絲,後來又開通了公眾號,就有了現在我們看到的千萬粉絲大號十點讀書。

比爾·蓋茨說:所有的成功者都是閱讀者,所有的領導者都是閱讀者。如果我能掌握快速閱讀的方法,多看很多書,相信我會更成功!

雖然世界上沒有一條道路是重複的,也沒有一個人生是可以替代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閱讀打開了我們個人的空間,讓我們意識到天空的寬廣和大地的遼闊,讓我們的人生道路由單數變成了複數。

魯巴金說,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讀過這些能夠高效提升閱讀能力的書後,我也嘗試著建立適合自己的閱讀體系,應用在自己平時的閱讀中:

帶著問題去閱讀,從書中尋找答案;閱讀完之後做總結問題清單和思維導圖,鞏固閱讀過的知識點;還要看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搞懂了,如果還沒搞懂呢,就繼續再去看書,不斷地去複習。

教是更好地學。我自己覺得搞明白了,還要寫給別人看、講給別人聽,通過寫書評、拆書稿、講書稿,甚至參加線下的讀書分享會,讓別人也聽明白、搞懂。

我們往往以為自己看懂了搞明白了。事實上,當我真正要通過寫來給別人看、通過講來給別人聽的時候,才會發現,這書好像真的還沒搞懂,這時可以再針對不懂的地方去細化閱讀。

提升高效閱讀能力的捷徑有很多,但關鍵還是要去做。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我是媛姐,喜歡我的回答就點個贊吧,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交流。


媛姐說職場


從小到大閱讀速度都很快的自己,一直洋洋得意自己的閱讀速度。然而進入了工作階段,卻發現周圍很多很多人都在學習閱讀法。我有個缺點,就是耳根子軟,一聽說閱讀是需要專業學習方法的,就覺得我以前對閱讀肯定有什麼誤解。

於是也趕緊買書、報課,開始審視自己的閱讀方式。 你一定很好奇,一個閱讀本來就很快的人,再學習閱讀方法,是不是就要天下無敵了?


結果恰恰相反,我竟然看書看得越來越慢,現在已經開始進入到一句一句讀書的地步了。 一個讀書快的人,竟然想要慢慢地去讀書;那麼讀書本來就很慢的人,是不是不用學習了?

我現在的答案是,閱讀的確是需要學習基本原理與概念的,這是學習“學習的方法”的過程,這會讓你事半功倍,你拿起不同的書會使用不同的閱讀方法,這很重要。

當你想要在書中挖掘“黃金屋”、探秘“顏如玉”的時候,就更需要知道如何閱讀了。 所以,“高效”、“倍速”並不是我們參加閱讀課的目的,目的是我們需要學習,如何正確看待“閱讀”本身。


我特別喜歡去書店或者圖書館看書,因為我喜歡做一件事情,就是隻看書名和書封,然後開始想象自己如果要寫這個主題會寫什麼。甚至有時候直接掏出紙筆開始寫大綱。

大腦竭盡全力搜索了所有的資料之後,我就開始翻看目錄和序言,開始印證自己猜得對不對,然後你就會看到我兩頁目錄看半小時。

然後當我看到一個我從來沒有想到或是從來沒有接觸過的領域,我就趕緊翻到那幾頁去滿足一下好奇心。一個小時以後,對這本書的好奇心仍然不斷膨脹,就會促使我帶它回家了。 那麼一本書買回家了之後呢?

我一般會先趁著新鮮勁把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全看一眼,然後會劃出來一些值得實踐的方法或者金句,再把感悟寫在便利貼上貼在那一頁裡面。非常棒的書,會做做思維導圖或者讀書手帳。特別棒的書會直接放在枕邊,或者隨身攜帶,背在包裡,有時間就反覆看。

這大致是我看書選書的過程了,當然,我也會時不時做個主題式的閱讀。

你有沒有總結過自己現在閱讀的過程是個什麼樣子呢?

總結一下,然後再去核閱讀營的老師進行方法的對比,會讓你更快地查缺補漏、提升自己的。


中考英語咖喱老師


這個問題以前也一直困惑著我,為什麼別人可以一年讀完200本書,而我一個星期一本夜讀不完呢,直到這次5天看完了10本有關閱讀的書,我慢慢理解了,總結了以下幾個方法。

第一步,量比質重要

其實很多朋友都會覺得書,書要慢慢讀。但是其實不是,如果你剛開始沒有任何讀書的習慣,一拿到書就不自覺發困,或者看書的時候必須在安靜的環境下,或者看書必須穿戴整齊,反正看書有各種各樣的條件,不然就讀不下去,那麼,我建議:用數量來填充質量。


這個階段我並不建議是紙質書,因為不夠快,不夠靈活。每天就拿出手機的微信閱讀,隨時隨地刷10分鐘,反正你也記不住,也不需要你記住,每天刷夠時間和數量就行了。

第二步,強制輸出

其實咋快速閱讀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思維跳躍很快,有些東西來不及深入思考,沒關係,微信讀書有書籤的功能,截圖保存就好了。

然後每次看完一本書,強迫自己寫一句話的評論,無論什麼,哪怕是覺得“這本書超級好,我說不上來。”也行,總之鍛鍊自己的輸出能力。

第三步,設定小目標

其實我喜歡微信閱讀的一大原因是,我可以看到自己讀了多久的書,為了無限月卡,我會做各種任務,為了得到免費得到這個機會,即使沒多少錢,但是就是感覺自己賺了。

這樣,我每週定的目標就是7小時,沒天就會看著自己到底完沒完成1小時,這樣其實自己也能一個人自娛自樂,如果完成了50小時,就去吃頓好的之類的。

總之,想要快速閱讀,一定要先養成讀書的習慣,先讓自己從讀書中獲得利益。


糖小果同學


不懂怎麼讀書?推薦你一本“閱讀聖經”《如何閱讀一本書》。

第一、檢視閱讀:快速把握一本書

要略讀,另一方面是淺讀,通過快速把握一本書的構架和主題,才能為進一步瞭解書的內容打下基礎。

第二、分析閱讀第一階段:透視一本書

1.弄清書的分類,看它是虛構作品還是非虛構作品,是實用性讀物還是理論性書籍。

2.用一句話或者簡單的一段話概括整本書的內容,說明這本書的主題。

3.把書中的重要部分按一定的順序列舉出來,分析它們是如何組成一個整體,說白了就是給全書擬一個大綱。

4.找出作者寫書的意圖,每本書其實都是為了解決一個或者幾個問題,明確這些問題,我們就能從另一個角度瞭解全書和其中的重要部分。

分析閱讀第二階段:詮釋一本書

1,找到關鍵詞,並做出恰當的解釋。

2,找到關鍵句,抓住主旨。

3,梳理出主旨的論述邏輯。

4.審視閱讀的收穫,看看哪些問題解決了,哪些還沒解決。

分析閱讀第三階段:評判一本書

1,在能夠完整地瞭解和詮釋一本書以後,再做出判斷,可以對作者的觀點表示同意、不同意或者暫不評論。

2,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爭強好辯,更不能鑽牛角尖。畢竟辯論的真正目的不是把對方打敗,而是增長學識。

3,要能區別真正的知識和個人觀點,再發表評論。

第三、主題閱讀:涉獵同一主題的多本書

第一步:找到相關章節,也就是列出跟“進步”有關的書目。

第二步:明確主題關鍵詞的含義。

第三步:釐清問題,也就是找出一些能夠說明主題的問題。

第四步:找出不同答案所涉及的議題。

最後一步:分析討論。通過分析和討論,我們就能全面深入地瞭解一個主題,並且明白它對我們的意義。


路上讀書


我說讀書,精讀與效果是因果關係,但也不盡然。為什麼呢?對此,我閒言碎語如下。

引言,突破讀書“三難”。一難是讀書難,因為手機有意無意地干擾著讀書。二難是讀什麼書難,因為當今書多,擺開了是書海,垛起來是書山,你該讀哪一本?難!三難是怎麼讀,怎麼讀才能讀出情趣讀出效果讀出“用處”來,這是“三難”中最難的一關。因為讀書難,只要你認識到讀書的特殊功能再加毅力就可戰敗這一難。讀什麼書難,自已不懂問問別人或圖書導購員就基本解決了。唯有怎麼讀誰也代替不了你,純屬是個人的“私事”。但也不是孤立無援的,我給你開兩個“處方”,一是精讀的處方,二是有效的處方。

正文一,精讀。精讀就是醫學上的“解剖學”,書中的內容思想結構寫作方法語言修辭等,全部解剖得一清二楚,而且有比較精準的理解與啟發,才為精讀。可有必要嗎?專業人員有必要而且是必須的,比如專門研究《紅樓夢》的紅學家們,必須精讀此書;普通讀者就沒有多大必要了。但話得說回來,幾乎每個人都有“專業”,只不過有大小專業區別罷了,這樣看來精讀是繞不過的一個坎兒。好,我開精讀的處方,只有“三味藥”。這三味藥都是針對精讀者本人說的,一是新穎觀點,二是不懂觀點,三是矛盾觀點(與本人原有觀點矛盾)。只要這三點突破解決了就算是精讀了。我舉個例,我喜歡現代詩,若干年前我讀詩論文章,其中有一句話是說現代詩的語言力求“陌生性”,當時,這對我來說是疑難點,不懂,怎辦?經過反覆思考和讀詩體會,突然被一首小詩的“陌生性”震撼了。題目是《羊啃著我的心事》羊兒一口 啃掉三月/羊兒一口 啃掉四月/羊兒把青嫩的月份都啃掉了/堅硬的月份羊兒啃不動/就啃牧羊人的牧歌/就啃牧羊人的腳印/羊兒最後把牧羊人啃倒了/一代一代的羊/就啃我的心事。(作者倪長錄)多好!好就好在語言的“陌生性”上了。如果把詩中的語言全部改為我們的日常熟悉的話語,這首詩就不是詩了。

正文二,讀出效果。處方如上,再多加兩味

藥,一味叫“訓練點”。要想讓書中的知識變成有用的工具,就要加強有針對性的訓練。比如,你想說話或演講,讓成語層出不窮,那就需要平時對成語作一番歸類整理的細緻工作;同樣,想做到開場唐詩,中間名言,結尾對聯,並不難,記住,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另一味藥叫“模仿”,開始模仿,然後獨立,再然後獨創。

這是根言木語說的話,它的精氣神都在“綠葉”上。



根言木語


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年代,各種書籍琳琅滿目,好書層出不窮,讓我們這些愛看書的人應接不暇。但真正對我們有用的書卻寥寥無幾,那麼如何做到在不同書類型的書中,快速找到對我們有意義,有價值的精華呢?下面我與大家來分享一下我從書中學到的一些經驗:

首先,選書。選自己喜歡的書,主動去閱讀。既然是自己喜歡的書,那你就會去主動閱讀,越主動就越能從書中獲取更的收益。當然,若遇上自己不喜歡讀,但又不得不看書,那就進行跳讀,先瀏覽,再選出對自己有幫助的內容,然後精讀。


其次,明確目標,找準方向。如果你的目的是要學習本書的某個章節的內容,那就不需要全部閱讀,只需要目錄找出你需要讀的部分。熱愛閱讀的人都知道,一本書的精華部分,也就只有百分之二十,這百分之二十既是全書的主題,也是書的精髓,我們要快速把它從書中勾勒出來,記住筆記上,或者便利貼及時寫下自己的心得和建議。


最後,不但要讀,而且還要去實踐。實踐什麼?就是學以致用,去驗證你學到的知識,能不能及時的運用到你的生活,以及工作中去,能不能給你思維帶來一次創新性的改變。比如,對完一本書可以先寫讀後感,再寫書評。最後圍繞這本書的主題,考慮自己有沒有必要進行主題閱讀。

針對不同的書,我們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採用不同閱讀方法去進行閱讀,分門別類的去進行學習總結,不必籠統的一一去解讀全書的內容。


薇耘


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拿到一本書後,首先要看簡介,瞭解作者是誰,看看是不是自己喜歡閱讀之書本,這個很重要!

第二,初略翻看各章各節,有多少章多少節,總字數有多少,發行量大不大。

第三,確定能接受閱讀後,那麼就做做讀書筆記,對重點部分,精華部分該摘錄的就摘錄,該做記號的就作記號。

第四,每讀完一章後,合上書,想象一下這一章的內容,以此類推,等全書讀完後,再作一個總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