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但是用周易和現有記載能推斷出這兩本失傳奇書嗎?

用戶2240467857


到底有這兩本書嗎?請看《周禮》,

據載,太卜之官掌管三易,

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

也就是說,《周禮》做為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記載了歷史上的這兩本奇書。再跟大家說下《周禮》,相傳為周公旦所著,但實際上成書於兩漢之間 。《周禮》與《儀禮》和《禮記》合稱"三禮",是古代華夏民族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對禮法、禮義作了最權威的記載和解釋,對歷代禮制的影響最為深遠。

而我們看《尚書》《左傳》《國語》等書,確實有三易的運用。這說明什麼呢?

先跟大家說下剛才說的三本書,首先《尚書》,尚者,上也。上古之書,是我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蹟著作的彙編,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彙編。它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書》約成書於公元前五世紀,也就是戰國之前。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但有些篇目是後來儒家補充進去的。《國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著作。記錄了周朝王室和一些諸侯國的歷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約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前453年)。也就是西周和春秋時期的歷史。《左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魯國國史《春秋》編成。也就是說,上古的著作裡確實證實了三易的存在。《連山》《歸藏》的存在。

而《禮記》及其鄭玄的註釋也認為《歸藏》是殷代的陰陽之書,而由此推論《連山》是夏代之書。

儘管《漢書》沒有提取這兩本奇書,但是漢代的桓譚卻認為這兩本書都是存在的。並且還記述了《連山》有八萬字,《歸藏》有四千三百字。後世的晉代的幹寶,宋代的羅泌,羅蘋,李過等人,也記下了《歸藏》的部分卦名。而這些卦名和《周易》經文的卦名是相合類似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漢以後流傳的《歸藏》是有根據的,並非是杜撰。

再說到考古,當代學者也有人認為王家臺秦簡《易》卦就是《歸藏》。

還有一種說法,那就是從《山海經》中去尋找。

《山海經》是什麼呢?

最早整理《山海經》的是西漢的劉歆,他就認為這本書是三代時所作,產生於堯舜禹的時代……禹把天下劃分成九州,益與伯翳等人區分萬物的本質,寫出了《山海經》。劉歆這一說法其實是受到《列子》的影響。《列子·湯問第五》中說,夏革回答湯的疑問,提到了五座大山及山上的特產,此外還有怪異之物,這和《山海經》記載的地理、特產以及怪物的寫法非常相似。同時,《列子》中又說這些怪物是大禹治水周行天下時親眼見過的,他的臣子伯翳瞭解這些怪物,夷堅聽說之後把這些怪物記了下來。因此,這種說法就影響到劉歆以上的論斷。其後,王充《論衡·別通篇》、趙譁《吳越春秋》等都持這種觀點。

那《山海經》是怎麼說的呢?

在這說這個之前,我們先說下什麼是易,《說文解字》就說,日月為易,象陰陽也。意思是說,易字是上日下月,合而為易。也就是說,易有日和月的含義,講的是陰陽交易交替 消長有關的。

《山海經》中的《大荒經》裡,分為東南西北四經,每經都 有七座前面加了大荒 之中四個字的山,大荒 西經裡也有七座山,都 是排成一條線,在裡面說明了那是日月所出或日月所入的。

另外,大荒之中,南北也均有七座山,這樣形成了二十八宿,進而可以推測太陽月亮的位置,進而他又提出,所謂連山者,是針對東西兩邊的那兩排連成一條線的定位山,連山易也可理解為在東西兩邊那兩排山上南北來回移動的太陽和月亮。或者就是太陽月亮在連山上南北變易。而歸藏呢,是指太陽與月亮從西邊的連山上落下去了。落下了就是隱藏了。

那既然是《山海經》產生於堯舜禹時代,那麼《連山》《歸藏》也就是於此時了。你說呢?


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兒


不是奇書,1993年湖北王家臺出土了戰國時期的《歸藏》版本,《連山》《歸藏》是《周易》的前身,《連山》《歸藏》以不變為佔,用七八;《周易》以變為佔,用六九;

《歸藏》和《周易》對照:螢惑=賁,大明=中孚,勞=坎,陵=謙……等。


終南高揚


正如太愚在前文反覆指出,連山、歸藏、周易“三易”一體。連山和歸藏,都是周易模型的應用方法。

1.連山。周易模型的本位圖(圖1)得兩個艮卦相鄰,艮為山,是為連山。此其一。其二,天盤旋轉,造成天盤艮卦連續出現在相鄰的卦位上,艮為山,是為連山。

周易模型的天盤和地盤均有八個卦,天盤艮卦隨天盤旋轉出現在地盤的八個卦位,共得到八個基本卦象,把相連續關係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基本卦象組合,稱為連山象。例如,圖1和圖2是兩個相連續關係的基本卦象,稱為圖1-圖2連山象。又例如,圖7、圖8、圖1、圖2是相連續關係的基本卦象,稱為圖7-圖8-圖1-圖2連山象。若需要用天盤逆旋以解釋概念,則用天盤逆動而成的相連續關係的基本卦象組成連山象。例如,天盤由圖1而逆旋至圖8再至圖7,則圖1-圖8-圖7是連山象。

《周易》唯一可能與“連山”概念有關的論述出現在水山蹇卦四爻:“往蹇,來連。”來是指坤卦,以歸藏演繹變動至圖7得兩個坤卦相鄰,是為來連;圖7又得兩個艮卦相鄰,是為連山。天盤由此而變動為國8得兩個艮卦相重疊,是為連山;再變動為圖1,得兩個艮卦相鄰,是為連山。

古人利用連山象來抽象概念以解釋一切,可通過對《周易》之中的概念(和文字)的演繹和解析予以證明,——《周易》的概念,惟有用連山象才能作出合理而且正確的解釋,由此又可反證連山易是周易的應用方法。

《周易》之中的《卦辭》《爻辭》《象辭》《彖辭》都是連山象的應用成果,甚至所有的小篆文字,也是古人利用連山象演繹成字的(其中一部分文字是用基本卦象演繹成字)。

需要特別指出,正確判斷八卦的元字根,事關能否正確演繹和解讀《卦辭》《爻辭》《象辭》《彖辭》等。太愚在早先忽略了《說卦傳》第十一章中所說的“巽為繩直”,因而沒有把糹字根作為巽卦的元字根,造成前文在解析《爻辭》《象辭》之中涉及糹字根的文字的演繹和解析出現錯誤,下面通過雷水解卦五爻解析予以更正,並使讀者能夠結合該爻《爻辭》的解讀來理解連山象的概念及其抽象概念和演繹文字的作用。詳解貼圖附後。

2.歸藏。天盤旋轉,使天盤乾卦離開本位;當天盤旋轉一週,則乾卦迴歸本位,此謂之歸。所以,天盤旋轉(歸)把神所隱藏的秘旨予以破解,稱為歸藏。這就是《繫辭上》第四章所云:“知周乎萬物。”即周易模型天盤的周旋能夠解釋萬事萬物。

《周易》隱晦地論述到歸藏的概念。《繫辭上》第十一章:“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聖人把周易模型的中心掏空(“洗心”),安裝上軸承,這樣周易模型就隱藏了神的秘密,因此就可以用周易來判斷吉凶。通過天盤的往和來,神所隱藏的秘密就可以破解出來。天盤謂之易,通過天盤的旋轉破解出六爻之義,是謂“六爻之義,易以貢”。

《繫辭上》第二章:“爻也者,言乎變者也。”意思是說,重卦的六爻,通過天盤的變動(用歸藏演繹原理)演繹出來。《繫辭下》第三章:“爻也者,效天下之動也。”天盤的旋轉稱為天下之動,其動,演繹出重卦的六爻。

天盤某卦出現在地盤的六個爻位(地盤的坎、艮、震,巽、離、坤)上進行歸藏演繹(得到重卦的六爻的爻象以解釋爻義),稱為周流六虛。這就是《繫辭下》第八章所說:“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惟變適所。”翻譯為:易道總是在演繹中發生遷移,變動不定,流連於地盤坎艮震巽離坤六個卦位上(以演繹重卦六爻爻線),上下往來沒有準定;剛柔發生變換,不是一成不變的,是根據規則以確定去到適當的位置上(來進行演繹)。

《周易》還具體論述到二爻位、四爻位,三爻位、五爻位,這就是所謂“二與四”“三與五”“同功而異位”,涉及到歸藏演繹原理的應用(不詳述)。

下面通過介紹水雷屯卦的二爻演繹,使有興趣的讀者加深理解爻的歸藏方法。該爻的解析,早先因理解不到位,造成前文出錯,藉此機會予以更正。連山象和歸藏演繹原理是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長期用來解釋一切的方法,早期是經常應用的,因此也是非常成熟的,但周易模型失傳兩千多年以來,連山象和歸藏演繹原理也失傳了,重新解讀必然存在許多理解上的困難,出錯一時難以避免,希望讀者諒解。

3.“連山”早於“歸藏”。許多甲骨文文字,需要用到連山象才能演繹成字,這說明,連山象的應用,起碼是早在殷商早期的事。歸藏演繹原理主要是用來演繹解析六爻的爻義,而明夷卦的五爻有云“箕子之明夷”,這是用箕子的遭遇來解釋明夷之義。箕子被紂王所囚,此所謂夷;後得武王問道於箕子,此所謂明。所以,箕子的事蹟載入《爻辭》,足以證明《爻辭》的成書是武王以後的事,這也證明歸藏演繹原理是在箕子事件之後才成為成熟的應用方法。

連山象的發明者是誰,已經無法考證了,估計伏羲發明了由天盤八卦圖和地盤八卦圖所構成的模型之後(那時還沒有配置完備紀時要素),古人就一直利用連山象來解釋一切,直到夏朝時期,才利用基本卦象和連山象演繹出干支符號,並通過觀測配置上北斗星象、二十八宿和二十四節氣等紀時要素(二十四節氣的配置可能還要推後)。

至文王被紂王囚禁,文王無所事事,就演繹歸納出歸藏演繹原理,這也是後世稱他為文王的原因所在。

祝讀者諸君新年快樂闔家幸福!











太愚


    《連山經易》篆體隸書抄本原書在文革中焚燬。韓藝老先生憑藉超人的記憶而著述,至2009年初秋決意成文之際,日日疾書於案,有時間竟不得不停下來療養孱弱之身體,確實辛苦之至。韓老精通中國九家易論,精通醫道,青年時浪跡天涯,遊走江湖,性豪猛放,嫉惡如仇,才情果銳,卓爾不群,又善良心慈,老人家思維敏捷,精通佔術,善射覆如神目,醫雜症比聖手。今若吾師不傳,料《連山規藏》再無人續寫。所憾眾徒皆愚魯,無人能及師之半手,更不可越過高師超人之智、過人之才。再三懇請吾師能成文傳世,今幸得師允,天下蒼生可一睹《連山易》之博大精深,實是芸生大幸,至此我中華《連山規藏》可以正訛誤於易壇,使國學的基礎得以正言,使我生後代能以此書瞭解自然、瞭解自身,對世界觀、人生觀、處世觀、道德倫理觀的正確認識,為構建和諧的人類社會生存環境而長謝此著吧!


江南10797495


口傳心受,並未失傳


用戶106786296101


“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但是用周易和現有記載能推斷出這兩本奇書嗎?”

聽曾仕強教授說過“易經為萬經之王”,我不明白曾教授的意思是“連山”是萬經之王、還是“歸藏”是萬經之王、還是“周易”是萬經之王,還是三者皆是萬經之王…………曾仕強教授的意思大概是“周易”是萬經之王。 《易》有先天八卦 而後天八卦是《周易》的靈魂,在後天八卦的基礎上進行排練組合而產生周易的64卦。 什麼是“先天”,什麼是“後天”? 對“道可道”的解釋可以瞭解“先天”和“後天”,“道可道”其中的一個“道”是“先天”之道,代表著生成萬物的那股力量,另一個“道”是“後天之道”,是萬物通過“後天”的學習和思考去認識“先天之道”的那股力量。 按照這個思路很自然的對“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就有了解釋。 我們通常只認為“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的區別是“乾坤兌坎離巽艮震”的方向位置不同,但是我們對“位置不同”四個字也很難理解,比方說“先天八卦”的“乾坤坎兌離巽艮震”是在“先天”裡面,而“先天”裡面的狀況我們用什麼來描述?用“視之不見 聽之不聞搏之不得”來描述,就是說“先天八卦”描述的“乾坤坎離兌震巽艮”是我們的肉眼看不到的情形

而對於“後天八卦”的“周易”有沒有去探討“先天”的那股力量、需不需要有從“後天”去探討“先天”的這樣一股力量,是“孔子”提了,還是“周易”的作者提了,如果提了,是怎麼提的,我們可以去研究、查找並且繼承之。

《論語》是記載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不知生、焉知死”應該出自於《論語》,但是“不知生、焉知死”是孔子最早發明的這句話嗎?如果有人問(我這麼說是什麼意思? ),那麼我就回答“知不知、尚”,我解釋 清楚了嗎?“知不知、尚”這四個字是我從書中背誦下來的,還是我自己的發明呢?那麼“不知生、焉知死”是孔子的發明還是孔子從其它著作中背誦下來的呢? 《易經》我們或許用《易》更準確,《周易》只是《周易》,不是《易》。《易》的作者據曾仕強教授解釋是“伏羲”,何謂“伏羲”?“福兮禍之所依、禍兮福之所伏”,“禍”是什麼?把“女媧”的“媧”字“媧”去一個“女”字得到一個“咼”字這或許是巧合,但是巧合太多了,“尹喜者何人?” “尹喜”者“隱羲”也,“伏羲”“隱羲”,難道他們都是“隱伏”的嗎?

綜上所述,我們是可以從很多記載中推斷出“連山和歸藏的影子”。 比如“不知生、焉知死”是孔子說的,但是“不、知生;焉、知死”就告訴了我們什麼是“生”,什麼是“死”,道德經第五十章第一句“出生入死”,道德經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 這些字的解釋是統一不可分割的。


華民學讀道德經


本人的答案是“能”!

連山,歸藏,易本身就是一體,“連山”象數”者也 ,“歸藏”

自然之道者也,“易”之理者也。易以本能基本之理來解釋“象數”之“藏”而運作之道的一種工具之書而著者也。易之“河圖”:“洛書”之“太極”圖都是來源於“象數”之幾何圖形的數字簡單化的幾何遊戲之“連”與“藏”的“盈”與“滿”的道理之中者也。盈滿:盛衰:缺損是一切萬物變化者之因也。

剩餘的都在古人之著中圍繞著“盈滿”思想而著之“陰陽”者也。……“易”有通達知果之能者乃是一本工具書也……“象數”乃哲理也……“藏”乃道之玄學者也。……又:三位一體化也……先得連山,後知歸藏,再有易之陰陽,五行之運用。易……簡也。……又知連山知陰陽,知歸藏知五行,知易而知變化者也。


0相生0


文始道傳下一套從河圖洛書推出八卦的方法,大家看看這是屬於連山、還是歸藏、還是周易?

\n

{!-- PGC_VIDEO:{"vid": "v03004620000bet29mkqn5h79ok5cio0\

文始道


水族的不是《連山易》嗎?中醫不是《歸藏易》入門之學嗎?彝族的不是伏羲的《易經》嗎?????


俺沒文化3


連山,歸藏,只是有其名不見有留傳。

《周易》,人們以為就是一本,然而卻有兩個不同的版本。七十年代出土馬王堆帛書《周易》,無論是經與傳,都大不一樣。

通行《周易》卦序,第一卦乾,第二卦坤,第三卦屯,,第三十三卦遁,,第六十四卦未濟。

通行《周易》,一,卦符不同,為“一”形與“八”形爻組成。二,卦名多有不同。三,卦辭爻辭多異體字,但內容大致相同。四,卦序完全不同,第一卦鍵(乾),第二卦婦(否),第三卦掾(遁),,第三十三卦川(坤),,第六十四卦益。

通行《易傳》包括《彖》《象》《文言》《繫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

帛書《周易》包括《繫辭》《二三子問》《衷》《要》《繆和》《昭力》。其中僅《繫辭》名同但文字不同。

兩個不同版本《周易》,哪個是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