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先試疫苗第一針”?還是要等到4月份!

3月3日晚,一張配文為“疫苗第一針,院士先試”的圖片出現在社交網絡上。該圖片被認為是陳薇院士團隊研製的疫苗已進入臨床階段,配文還稱:“第一支新冠病毒疫苗,今天注射到陳薇院士左臂。專家組7名黨員也一同注射。”


網上出現一片稱讚聲。


但隨後不久,這張圖片的真實性被證偽:“疫苗人體實驗怎麼可能會這麼快?”


“嚴謹的科學家,不會做這事”


“開局一張圖,內容全靠編!這圖很明顯是陳薇出征武漢前,注射提高免疫力藥物的……”


微博認證為“香港文匯報北京新聞中心執行總編輯”的“凱雷”3月4日凌晨也發微博稱:“流傳的這張照片是陳薇出征武漢前,和我03(年)打的是一樣的針,旨在增強免疫力出征戰場”“這些流傳的圖片上的文字是不對的”。


上述圖片的出現,也許代表著人們對疫苗成功的熱烈期盼。


“親身試驗”的前提是“進入臨床”


“首先,‘第一支新冠病毒疫苗’這樣的表述不嚴謹,疫苗研製成功這樣的詞也不能隨便用。”


正在開展新冠病毒某疫苗研發的一位研究人員告訴《中國科學報》:“疫苗的研發週期是很長的。”


這位要求匿名的研究人員表示,研製的疫苗進入臨床以後,還要經過從小範圍人群試驗到大規模試驗的過程,臨床滿3期以後,國家相關藥審部門才能批准疫苗的上市,這時候的“疫苗”才能真正稱之為“疫苗”。


那麼,疫苗研製過程中的“親身試驗”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只有疫苗研製的前期工作——包括工業製備的生產工藝、動物水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評價、通過國家藥監部門審核同意等工作已經做完了,候選疫苗獲批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才能開始小範圍的人體臨床試驗,這時候才會有研發負責人‘第一個接種’。”


該研究人員說,如果這些工作沒有做完就“親身試驗”,醫學倫理上應該是通不過的。


該匿名研究人員告訴《中國科學報》:“有些疫苗在動物身上有效,但到人身上就不那麼有效了。那這個疫苗能進入臨床嗎?所以一定要證明疫苗的有效性,這才行。”


“注射給自己,並不說明能注射給公眾。”另一業內人士提到:“必須按規定來做。”


最快的疫苗或“4月份開始臨床試驗”


其實就在3月3日晚間,央視《新聞聯播》剛剛播報了相關進展:“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陳薇領銜的科研團隊在新冠疫苗研製方面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這一“重要階段性成果”是指疫苗研製進入人體臨床試驗環節嗎?這條新聞播報中並未提及。


但從該新聞中陳薇院士“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正在研製的重組新冠疫苗推向臨床、推向應用”的表態中可知,其團隊研製的疫苗尚未進入人體臨床試驗。


而就在5天前的2月28日,李克強總理在考察國家新冠肺炎藥品醫療器械應急平臺時,也聽取了隨行院士對疫苗研發情況的介紹。


在該院士的介紹中有一個明確的時間點:“各個疫苗研發團隊都在夜以繼日爭分奪秒,力爭最快的疫苗在4月份開始臨床試驗”。


另一邊,記者獲悉,據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所長秦川3月4日介紹,目前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正在進行6種疫苗的動物實驗評價。


這6種疫苗應是我國新冠疫苗研發最快的——據瞭解,目前只有該研究所(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等單位合作)擁有通過科技部鑑定的轉基因小鼠和恆河猴肺炎感染模型2種動物模型。


疫苗要不要在院士身上先試?


之所以很多人願意相信該圖片是陳薇院士“先試第一針”,是因為陳薇是在阻擊非典、抗擊埃博拉等硬仗中作出重要貢獻的女科學家——2014~2015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期間,她曾率隊赴非洲疫區完成埃博拉疫苗臨床試驗,這是第一個在境外開展臨床研究的中國疫苗。


陳薇長期從事生物防禦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藥研究。


在此次新冠疫苗研發的賽道上,陳薇團隊研製的是腺病毒載體疫苗。


而今,其領銜的新冠疫苗研製團隊也被視為疫苗研發的“種子選手”。


尤其是,早在1月2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當時宣稱美國科學家將於12周內研製出新冠疫苗,陳薇選擇了正面“剛”:“我相信我國科研人員的速度不會亞於美國。”


儘管陳薇院士“親身試藥”的網圖被闢謠,仍有網友表達了對研發人員的關切:“為啥要親自試藥(疫苗),這麼重要的人要保護好啊,我可以試!”


疫苗研發的負責人有沒有必要“親身試驗”?


李克強總理2月28日在考察國家新冠肺炎藥品醫療器械應急平臺時,曾問及“最快4月份開始臨床試驗”的候選疫苗“安全性有保障嗎?”


當時就有一位負責疫苗研發的隨行院士現場“揭底”:“等疫苗研製出來第一個接種”。


“這種勇氣體現了我們科學家敢於擔當的寶貴品格。”李克強當時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