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把油紙傘無關江南

這把油紙傘無關江南

雲南油紙傘。攝影@這和那

文|李亞蟬

張榮華91歲了,他坐在院子裡抽著水煙,聽到有人來,抬起頭和善地笑著。

這裡是雲南文山州丘北縣官寨鄉向陽村,一個雲南壯族村落,我們來此尋訪雲南省級非遺——壯族水竹紙傘,張榮華是這項手藝的傳承人。

這把油紙傘無關江南

壯族水竹傘的非遺傳承人張榮華。攝影@這和那

紙傘世家

向陽村處於群山環抱之中,是一個壯族沙支系聚居的村落。張家世代做紙傘,幾年前,張榮華的孫子張國慶也回到村子,繼承這項祖傳的手藝。

水竹傘得名於它使用本地常見的“水竹”作為骨架材料。以前村子沒有通自來水,日常飲水依賴水井蓄水,種在井口的水竹,能為水井遮蔭,防止乾旱時節水井榦涸。水竹的竹節很長,一般一節有50-60釐米,有的長達1米,堅韌、不易斷,是製作紙傘骨架的優質材料。

這把油紙傘無關江南

水竹傘。攝影@這和那

這把油紙傘無關江南

張榮華和家人們圍坐在一起製作紙傘。攝影@這和那

和浙江、江西、福建、四川等地的油紙傘一樣,水竹傘以棉紙或皮紙為面,再刷桐油作為防水材料。一把水竹傘的製作,大小需要經過80幾道的工序

現在,張榮華正將一棵剛砍下來的粗竹架在條凳上。他皮膚黝黑,臉上佈滿了皺紋,步履已經蹣跚,他一腳著地、一腳抬起蹬踏竹子,看似無法立穩,但他很輕巧地舉起三角鋸,準確地落在一個竹節附近,一截竹子很快應聲落地。

這把油紙傘無關江南

張榮華正在處理竹條。攝影@這和那

在不遠處,他的孫子張國慶坐在一條小竹凳上,用柴刀熟練地刮竹青。這之後,還需要經過削骨架、鑽孔、拼架、鋸葫蘆、穿線、煮曬傘架、裝傘鍵、裱傘紙、印畫、漆桐油等工序。由於工序複雜,一名學徒要獨立完成一把紙傘的製作,大概需要花3-5年的時間去學習。

張國慶出生於1989年,從小看著長輩做紙傘,在耳濡目染中學會了制傘技藝。

但隨著時代的變化,傳統紙傘逐漸被更便宜輕便的現代傘取代。他也像村子裡大部分年輕人一樣,離開村子前往城市打工,直到幾年前回到村裡,投入這項壯族傳統手藝的傳承。

這把油紙傘無關江南

紙傘的穿線工序。@這和那

這把油紙傘無關江南

張榮華的孫子張國慶。攝影@這和那

印在傘上的民族密碼

在很多漢族地區,紙傘面的圖案多為手繪。但向陽村的水竹紙傘的圖案,多是用印章將圖紋印上去。張家有一套用了幾百年的傘印,既有簡約生動的動植物圖形,如蝴蝶、鳥、花等,也有沒有明確意向的紋飾。

這把油紙傘無關江南

這把油紙傘無關江南

水竹傘的圖案不似其他地區使用手繪,而是用印章印上去的。攝影@這和那

水竹紙傘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作為壯族女子出嫁的花傘。在丘北縣傳統的嫁娶婚俗禮儀中,水竹花傘是不可或缺的,年輕的姑娘出嫁時手執花傘,既有為新娘遮陽遮雨的功能,也有遮羞、辟邪的寓意。因此,紙傘上的圖案往往以成對的形式,繞圈印製在傘面上。

在丘北縣,壯族有很多支系,向陽村居住的是壯族沙支系居民。

張國慶說,蝴蝶和喜鵲象徵愛情和喜慶,而那些複雜的圖形則可能是壯族沙支系的圖騰紋飾,其文化意義還有待解讀。

這把油紙傘無關江南

印在傘面上的圖案。攝影@這和那

這把油紙傘無關江南

圖案往往成對,繞圈印製在傘面上。攝影@這和那

除了婚嫁用途外,人們在田間地頭幹活也會用到紙傘。那種紙傘尺寸比普通紙傘大出幾倍,傘柄粗而長,傘柄末端被削成尖狀,以便勞作時插在田間,作為農人活動的遮陽棚。

如今只有五六十歲以上的村民,才會穿傳統的服飾。這種鮮明的服飾,是辨別壯族沙支系人的主要依據。水竹紙傘上的特殊紋樣,和傳統的服飾一樣,雖然逐漸退出人們的視線,卻是解開壯族沙支系民族文化密碼的寶貴線索。

這把油紙傘無關江南

紙傘上的紋樣,是解開壯族沙支系民族文化密碼的寶貴線索。攝影@這和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