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天下詩人皆入蜀”?

最近幾天看了幾本講唐詩發展歷史的書,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唐代大詩人都有過去蜀地的經歷。我以為這是我的“學術新發現”,後來上網一查才發現這是唐宋兩代文人騷客的愛好,也就是所謂的

“天下詩人皆入蜀”。

“初唐四傑”是開啟這種風氣的人。

四傑之首的王勃本來有非常美好的前途,他在唐高宗李治的第六子——沛王李賢府上做伴讀的書童,每天讀書作詩何其快活。考慮到頂頭上司的特殊身份,未來助他在朝廷裡謀個一官半職是毫不費力的事。但王勃在政治上太過於天真了,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沒有“政治敏感性”。人家沛王喜歡跟自己的兄弟英王鬥雞,他就賣弄才華的作了一首《檄英王雞》,裡面說什麼“兩雄不堪並立,一啄何敢自妄?”還傻了吧唧的拿到沛王跟前邀寵。沛王看了到沒什麼,關鍵是他老子不幹啊——他老子唐高宗的老爹是唐太宗,當年就是靠著弒兄弒弟上位的,現在你搞出這麼一首挑撥離間的駢文,皇帝安能容你?於是金口一張,只說了一個“滾”字,王勃就得捲鋪蓋捲走人了。


為何“天下詩人皆入蜀”?


王勃離開了長安,遊行到了四川,當時是公元669年,他才只有19歲。對於他為何選擇來到蜀地,史書未有記載。我個人認為:除了後面我要提到的幾點共通原因,投奔朋友應該是他此行的目的之一。大家還記得那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嗎?蜀州就在四川境內,說不定王勃投奔的就是老杜。

王勃在這裡呆了三年,創作了大量詩篇,比如:

《山中》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翻譯過來就是“我好想家啊!”

王勃剛到蜀地沒多久,四傑中的老三盧照鄰也來了,兩人一見如故,每天和詩切磋,彼此受益匪淺。盧照鄰這個人非常清高,他來這裡是做益州新都尉的,一來了就寫了一首

《贈益州群官》的詩,詩中盡顯自己“恃才傲物”的一面。但官場可不慣著你,這種人一般都當不了大官。

盧照鄰在益州任職期間,寫了“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的駱賓王也來到了四川,他在這裡幫助朝廷平定了蠻族的叛亂,偶爾還同盧照鄰把酒言歡。再算上十幾年後被貶到川蜀任職的楊炯,四傑無一例外的都在四川落過腳。

比四傑稍晚的陳子昂就不用說了,人家老家就是四川的。


為何“天下詩人皆入蜀”?


到了盛唐,詩人入蜀的習慣依然在延續著。

李白24歲以前一直生活在四川,24歲開始“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你完全可以說四川就是詩仙的老家。他的那首《蜀道難》是中國文化史上永恆的經典,其想象力之豐富、氣象之宏偉、用筆之灑脫都讓後來者難以望其項背。在詩中,他發出了“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感嘆,翻譯成現代口語就是“臥槽臥,真他niang的高,這路也太陡了。”(矮,蓋哥你怎麼爆粗......冤枉啊,不是蓋哥,是老李,李團長......啊呸,李青蓮)。

李白的好基友杜甫在四川生活了四年,成都至今都還有詩聖的草堂。在這四年裡,杜甫寫了《江畔獨步尋花》、《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絕句》

等傳世經典,每一首都膾炙人口。

以《春夜喜雨》為例: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這裡的錦官城就是現在的成都。

值得一提的是:杜甫的好友、李白曾經的好友高適(危難關頭不救李白,不配擁有紅色加粗待遇)在安史之亂爆發後曾經追隨唐明皇逃到四川,晚年也曾經在這裡做過官。

到了中唐,白居易元稹這對好友都爭先恐後的前往巴蜀大地,

劉禹錫更是留下了“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這樣的千古佳句。

晚唐第一詩人李商隱,一首《夜雨寄北》流傳千古: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其餘的像岑參、賈島等大詩人也都先後去過四川。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就了這種“天下詩人皆入蜀”的文化現象呢?這個問題的答案網上沒有,我個人大膽揣測,理由應該有如下幾個:

第一,不得已而為之

這種的主要是那些被貶官的,比如劉禹錫就是這種情況。不然他不會發出那種讓人心痛的感慨。

第二,走親訪友者有之

像王勃、杜甫都有這個可能。說白了就是有能力的朋友在那裡,他們去投奔朋友。

第三,川渝地區自古多美女和美食

去過四川重慶的朋友都應該有所瞭解,這地方自古就生產美女。川妹子一直是多少男人夢寐以求的擇偶對象。那些文人騷客、風流才子不可能對這些不動心。更何況四川的火鍋天下聞名,誰不想去體驗一下呢?

第四,蜀地有很多名山大川,適合遊玩、增長見聞以及隱居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而蜀地顯然是遊玩的好地方:要山有峨眉山,要水有長江水,要自然風光有九寨溝.....去這些地方看看對文學創作顯然大有裨益。何況唐代詩人都喜歡搞隱居那一套,隱居在這有山有水的蜀地當然會是一個好選擇。


更何況

第五,四川離長安近

這一點很好理解,大唐的首都是長安,而長安所在的陝西跟四川是挨著的,所以從長安去蜀地基本就相當於從山西去山東,進的很。這同時也可以理解為何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會選擇逃亡四川——畢竟離得近,叛軍想深入四川這種地形追殺他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為何“天下詩人皆入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