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別人沒有留心的處所


在別人沒有留心的處所

“走著自己的路的人,不會戰戰兢兢的。戰戰兢兢者,是因為顧慮別人,走著裡面空虛的路的緣故。走著有確信的路的人,是不會戰戰兢兢的。”這是日本小說家、劇作家、畫家武者小路實篤先生在《為有志於文學的人們》中的一個思想表達。

我是不懂日文的,所以能夠讀到這樣的話語思想,不過是“消遣”魯迅先生譯著《壁下譯叢》而已。魯迅先生從《為有志於文學的人們》中摘譯了一部分,獨立成篇,題目為《凡有藝術品》。對這個短篇,我進行了反覆閱讀和體味,覺得全篇的主旨在於“走自己的路”,關鍵詞句是三個:味道,走自己的路,在不能見的處所生出味道。最重要的是,這個“走自己的路”,不僅僅是文學道路的問題,整個人生道路亦當如是。所以,我才覺得這個篇章正如譯文中所言,有一種“味之不盡的味道”。

“凡有藝術品,無須要懂得快,然而既經懂得,就須有味之不盡的味道。”此言,可謂道出了藝術品的真正價值所在,也為我們懂得什麼是真正的藝術品提供了一個品鑑方法——“味之不盡”。我讀魯迅作品,就是這樣的“味道”感覺。武者小路實篤先生是與魯迅先生同時代的小說家,可惜的是自己不懂日文,不能品味他的作品是否“味之不盡”,但我想,肯定是的。進一步,武者小路實篤先生強調,凡藝術品,“必須有作者的人格的深的”。這也是極其重要的視點與方法。我們看魯迅先生的作品,譬如小說《傷逝》,不就像是看見了魯迅先生人格的身影一樣嗎?

“凡藝術家,應該走著自己的路,而將對於自然和人類的深的愛,注入於自己的作品裡。”魯迅雜文,最是彰顯了魯迅先生的“走自己的路”,而於其中,也最可見“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赤誠之愛。所以,我認為,當魯迅先生閱讀《為有志於文學的人們》這篇文章時,讀至這個段落,就與武者小路實篤先生產生了思想共鳴,故而決定對其進行摘譯並獨立成篇。其實,這樣一個由“藝術品”到“藝術家”的簡短解說,就是闡明瞭一個根本性的藝術創作原理——

獨立人格、獨特道路的藝術創作。

當談到自己的藝術創作時,武者小路實篤先生明確:“無論被人們怎樣說,我也只好在別人沒有留心的處所,使良心無所不屆,順著後顧不疚的路,耐心地走去。”“賞讚無須要它來得快;在別人沒有留心的處所,使良心無所不屆,倒是必要的。”這話講得真好!讓人“味之不盡”!怎樣走自己的路?“在別人沒有留心的處所。”怎樣走出、走好自己的路呢?“使良心無所不屆”,“後顧不疚”,“耐心地走”。這就是篤定地走自己的路。我讀至此,更是篤定了自己“專研魯迅”的“後職業生涯時代”的人生道路。

在別人沒有留心的處所走自己的路,不孤寂或恐懼嗎?武者小路實篤先生闡明:“走著自己的路的人,不會戰戰兢兢的。”戰兢者,“是因為顧慮別人,走著裡面空虛的路的緣故。”這“裡面空虛的路”是怎樣含義?我以為,當時“內心空虛”也。想想,難道不是嗎?

“自己的路,除了自己工作著,自覺著走去之外,沒有別的法。而且較之在能見處做,倒是在不能見處做尤為必要。惟有在不能見的東西顯現出來的處所,才生出微妙的味道來。”這個話語,這個思想,又真的是太妙了,“味之不盡”!我讀之,不僅認為武者小路實篤先生講得好,而且認為魯迅先生做得更好——這樣的話語思想,不就是魯迅先生的人生寫真嗎?

“在別人沒有留心的處所”,“在不能見處”,“走自己的路”。我也要堅定不移地這樣作為自己,生出自己特有的人生藝術的味道。

在別人沒有留心的處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