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子雞”:走向沒落的舞林王者 有繁殖力成鳥只剩200對

大興安嶺山脈西坡獨特的氣候特徵、完整的生態系統孕育了當地獨特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如駝鹿、棕熊、北噪鴉、紫貂……“黑嘴鬆雞”就是其中一種極度吸引觀鳥愛好者的物種,被譽為“森林舞者”。然而,目前黑嘴鬆雞僅斑塊狀地分佈在我國北部,成年可繁殖的個體不超過200對,在《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紅色名錄·脊椎動物篇》中已經被列為“瀕危”物種,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

天寒地凍 半夜雞叫

“梆子雞”:走向沒落的舞林王者 有繁殖力成鳥只剩200對

每年4月初,大興安嶺的積雪還未消融,一到凌晨3點,黑嘴鬆雞的“梆梆”聲就會打破林間的冷寂。楊惠東 攝

每年4月初,正是萬物復甦的時節,大興安嶺的積雪卻還未消融,如哨兵般整齊列隊的針葉林依然寒冷寂靜。然而,一到凌晨3點,此起彼伏的“梆梆”聲就會打破林間的冷寂。循聲望去,一種羽色鮮豔的鳥類正在林間賣力地“唱歌”,而這歌聲正是“梆梆”聲的來源。這就是當地人俗稱為“梆雞”或“梆子雞”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嘴鬆雞。

“梆子雞”:走向沒落的舞林王者 有繁殖力成鳥只剩200對

黑嘴鬆雞喜歡在有落葉松、冷杉、雲杉和紅松等寒溫性針葉林的地區活動。

隸屬於屬雞形目、松雞科的黑嘴鬆雞,喜歡在有落葉松、冷杉、雲杉和紅松等寒溫性針葉林區的空地、林緣和河谷地帶活動,橫貫亞歐大陸北部亞歐針葉林區域的最南部一般分佈在海拔300~800米的丘陵和低矮山地中,年平均氣溫在0攝氏度以下,冬季異常寒冷、乾燥、多雪而漫長。

黑嘴鬆雞體型較大,身材與家雞相似,喙短,呈圓錐形,適合啄食植物種子,又被稱為“細嘴鬆雞”。它們的另一明顯特徵是眼睛旁邊有一明顯條狀的紅斑,在繁殖期尤其鮮豔。作為雞形目的一員,這種鳥很“正常”地不會飛,——翅膀短而圓,通常飛行距離在200米以內,飛行的高度也不超過大樹的樹冠。它們“著陸”前大多先落到樹上,仔細觀察地面上的動靜,確認安全後才落地。遇到危險時,它們通常先站立不動,冷靜觀察,待危險迫近時才起飛,或者鑽進茂密的灌叢中、枯葉堆或倒木堆中隱匿。它們的腳比較強健,爪子銳利,善於在地面上行走和掘地找食;為了適應酷寒的環境,它們的鼻孔和腳上也長有羽毛。

飯量大到能把樹吃枯

除了冬季,黑嘴鬆雞晚上多棲息於落葉松樹上,只有育雛期間為了陪伴雛鳥才轉為地棲模式,住在草叢中或灌叢中。

“梆子雞”:走向沒落的舞林王者 有繁殖力成鳥只剩200對

雌性黑嘴鬆雞的羽毛比較素,棕褐色的羽毛上混雜著黃、白色的橫斑。

它們的性別很容易分辨。雄鳥又大又豔麗:身長89~97釐米,體重約3000克,以黑褐色為主的羽毛在陽光的照射下,會呈現出青紫色或藍綠色的金屬光澤;翅膀和尾羽點綴著醒目的白色斑點,鈍而圓的尾部能如火雞般豎起成扇形,並均勻地鑲嵌著一排弧形的白色斑點。與威風凜凜的雄鳥相比,雌鳥個頭略小,外表也素,身長69~75釐米,重約2000克,其色彩相對樸素些,棕褐色的羽毛上混雜著黃、白色的橫斑,閃爍著藍色的光澤。

“梆子雞”:走向沒落的舞林王者 有繁殖力成鳥只剩200對

黑嘴鬆雞愛吃粗纖維含量高的植物

黑嘴鬆雞的盲腸非常發達,長達65釐米,是家雞的3倍多。它的肌胃(即砂囊,鳥類的消化器官,俗稱雞胗)角質層厚,便於磨碎食物,腺胃則不太發達。所以,它們特別愛吃含粗纖維高的植物性食物,以紅松、落葉松、樺樹等的嫩芽和枝葉為主,條件好的時候再搭配諸如蜘蛛、蝸牛、甲蟲和螞蟻等葷菜。沒想到它們還挺會養生的。平時主要吃落葉松枝梢、山荊子(核果)、稠李(漿果) 、野薔薇(漿果)、柳芽、山楊芽等,這些越冬食物粗纖維高,三大類營養素(糖、脂肪、蛋白質)也很豐富,既能飽腹又能滿足身體所需的營養和能量,幫助禦寒。黑嘴鬆雞體型較大,取食量也很大,有時成群集中對一棵樹上的樹芽、嫩枝“竭澤而漁”,能把樹吃成營養不良甚至枯死。

“好聲音”相親會 輸者打一年光棍

2~3歲左右,黑嘴鬆雞性成熟。每年3~5月份,當漫長而嚴酷的冬季接近尾聲,雄雞便開始為搞對象的事活躍起來。處於發情期的它們色澤更加鮮豔,眼部裸露區域更鮮紅,胸部藍紫色金屬光澤更耀眼,肩部、翅膀及尾巴上下的覆羽白斑十分明顯,有人稱其為“針葉林中最美的情郎”。這樣的姿色,如果像其他雞類那樣靠打架鬥毆來求偶就太不體面了。在黑嘴鬆雞的價值觀裡,“舞”力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辦法。雄雞昂首挺胸,引頸向上,嘴巴張大,兩翼下垂,末端鑲了白色邊的尾巴展開像扇子並斜向上,類似孔雀開屏,同時它們發出短促而清脆的“ga-da-la-da”的洪亮叫聲,類似木棒敲擊的“梆梆”聲,當地人把它們求偶的地方稱為“梆雞場”。這些求偶的雄雞是不知疲倦的,它們為了俘獲異性的芳心,載歌載舞的狀態可以從凌晨3點一直持續到上午8點。然而在繁殖季早期,雌雞往往還沒有做好戀愛的準備,對雄雞迫不及待地殷勤仍然猶抱琵琶半遮面。

“梆子雞”:走向沒落的舞林王者 有繁殖力成鳥只剩200對

黑嘴鬆雞能發出短促而清脆的洪亮叫聲,類似木棒敲擊的“梆梆”聲。

進入5月,來到“梆雞場”的雌雞逐漸多了起來,它們在附近樹上一邊悠閒地梳理著羽毛,一邊關注著每隻表演的雄雞,希望從中找到心儀的對象。見有妹子到來,這幫爺們往往更加強烈地勁舞示愛。雌雞如果確定了意中人,就會迎上去不斷抖動羽毛,低聲鳴叫,表示接受雄雞的求愛。有的雄雞舞到體力不支還沒有姑娘給它“亮燈”,就“累覺不愛”了,下一個繁殖季之前一直打光棍。

老公累癱 老婆獨自帶娃

黑嘴鬆雞選擇求偶的地方往往具有這麼一些特點:地勢開闊平坦,可視度較好;有較好的隱蔽條件,人為干擾小;周邊食物(尤其是草本食物)充足,因為黑嘴鬆雞這麼連唱帶跳的非常消耗體力,它們常在比舞的間隙墊補些零食,草本食物吃著方便,這樣的地方很適合當“梆雞場”。

找對象如此殷勤愛拼的雄性黑嘴鬆雞,婚後卻是個“渣男”,一旦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雄鳥就只顧自己吃喝拉撒睡,老婆孩子統統不管,育雛的工作就全靠雌雞來承擔。其實是因為持續的求偶歌舞太過勞神費力,幾乎耗盡了雄鳥的體能,帶娃已經是有心無力了。

要生娃,得先買房……不對,先蓋房。雌性黑嘴鬆雞要給雛鳥們一個相對舒服、安全的窩,選址需要滿足兩個重要條件:一是有較高的灌叢或草本植物,方便它們隱蔽巢和卵,二是要有豐富的昆蟲等無脊椎動物給娃吃。挑好地段後,雌鳥一般先在倒木下、立木根部或枝丫堆的地面上刨出一個淺盤狀的坑,裡面再鋪上樹皮、樹枝、葉和部分羽毛,主材多為松針。有了安樂窩後,雌雞開始產卵,每窩產下6~10枚淺灰色的卵,約雞蛋大小。幸運的話,23~25天后,毛茸茸的小雛鳥就降生了。

“梆子雞”:走向沒落的舞林王者 有繁殖力成鳥只剩200對

如果一切順利,經過23~25天的孵化,毛茸茸的黑嘴鬆雞小雛鳥就降生了。

由於黑嘴鬆雞是早成性鳥類,雛鳥的生長迅速,不久後就可以跟在母親身後離巢覓食,半個月左右就能飛到3~4米高的樹上。雛雞的性別在兩個月大時就能分辨出, 3個月大的雛雞個頭就已經接近成體大小,不過仍需要跟隨母親學習生存本領。

“梆子雞”:走向沒落的舞林王者 有繁殖力成鳥只剩200對

每年六七月份,氣溫適宜、植被茂盛,對黑嘴鬆雞而言,食物最是豐富。

每年六七月份,陽光充足、氣溫適宜、植被茂盛,食物最是豐富。黑螞蟻、步甲蟲、草穗和漿果都是雛鳥喜歡的美味。可謂吃得好,長得快。

有繁殖力成鳥只剩200對

目前,人們對黑嘴鬆雞的認識還不完全,但可以肯定,它是針葉林中的關鍵物種。比如黑嘴鬆雞喜歡吃越桔的漿果,那些不能消化的種子隨糞便排出,它是越桔種子的重要傳播者。

秋冬時節,晚間氣溫有時達零下40攝氏度以下,黑嘴鬆雞每天要在雪下熬過近14個小時。它們將軀體埋藏在厚厚的雪被中,抵禦寒冷,只露出喙尖以保證呼吸。然而這種保暖行為使它們非常容易遭到紫貂和赤狐等天敵的襲擊,許多個體都挨不過冬季就成了多種捕食者的盤中餐。此外,雄性黑嘴鬆雞繁殖季高調炫舞撩妹的同時,也容易招來殺身之禍,迷醉於求偶舞蹈的它們戒心極低,對聞聲而來的紫貂來說是最理想不過的獵物。

“梆子雞”:走向沒落的舞林王者 有繁殖力成鳥只剩200對

秋冬時節,黑嘴鬆雞將軀體埋藏在厚厚的雪被中,然而這種保暖行為使它們非常容易遭到紫貂等天敵的襲擊。

曾幾何時,黑嘴鬆雞的勢力範圍遍佈我國大、小興安嶺,冬季時甚至在河北北部的興隆縣(屬承德市)偶爾能見到。俄羅斯西伯利亞東部和薩哈林島亦有分佈。受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特別是1987年大興安嶺火災的破壞,黑嘴鬆雞的棲息地遭到大面積毀滅。如今,全國只剩不足200對成年個體的黑嘴鬆雞,盛況不再,它們只是零星分佈在東北部的大興安嶺、嫩江和黑河北部等地,棲息地變得小而散。黑嘴鬆雞的種群數量逐年減少,已經處於瀕危狀態,孵化率低、森林砍伐造成棲息地喪失和亂捕亂獵,是黑嘴鬆雞最重要的三大致危因素,亟需對其種群現狀及動態進行研究和保護。

網編:劉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