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陝西教師資格考試重點:歸因理論

  在教師資格考試中,維納的歸因理論在中學教育與能力考試中是考查的重點部分。主要是從以下幾種方式出題。單選題主要有四種常見的出題方式,第一種是考查人物與理論之間的對應關係;第二種是考查例子型單選,即題幹給出某一例子,選出對應體現的歸因因素;第三種是考查三維度與六因素之間的對應關係;第四種是考查習得性無助感的定義。簡答題部分主要的出題形式是簡述維納的歸因理論。材料分析題部分主要的出題形式是根據維納的歸因理論對材料中人物的歸因方式進行分析,並談一談教師應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正確歸因。接下來針對這一部分的重要知識點進行系統的梳理。

  一、人物介紹

  伯納德·韋納(B.Weiner,1935),是當代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認知心理學家,主要研究領域是社會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內容是動機情緒和歸因理論。發展了比較著名的歸因理論。他曾發表了有關情緒和動機的許多文章和15本著作。自1965年以來,一直任教於加利福尼亞大學。他的主要貢獻有:歸因理論、動機心理學,情緒心理學。

  二、理論介紹

  韋納的歸因理論是關於判斷和解釋他人或自己的行為結果的原因的一種動機理論,他將歸因分為三維度六因素:維納從三個維度,即內外性維度、穩定與非穩定性維度以及可控與不可控性維度對歸因因素進行了分析。其中內外性維度指的是造成事實的原因屬於個體內部的還是外部的因素;穩定與非穩定性維度是指作為行為原因的內外因素是否具有持久的特徵;可控與不可控性維度是指行為能否為行動者或者他人所支配或駕馭。

  1.能力是內部的、穩定的、不可控的因素。首先能力是屬於個體內部的因素;其次能力一旦形成,在一段時間內是比較穩定的;再次能力並不受個人的控制,不能隨意提高。

  2.努力程度是內部的、不穩定的、可控制的因素。首先努力程度是屬於個體內部的因素;其次,正如人們經常說的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可見努力程度是不穩定的因素;再次努力程度可以受個人的控制,根據個人對當前活動的興趣以及重要性認識來付出努力。

  3.身心狀況是內部的、不穩定的、不可控的因素。首先身心狀況是個體的內部因素;其次身心狀況是不穩定的,無論是身體狀況還是心理都是隨時發生變化的;再次身心狀況是不由個人所控制的,比如是否生病並不能由個人決定。

  4.工作難度是外部的、穩定的、不可控的因素。首先工作難度是屬於個體的外部因素,其次工作難度是穩定的,是指一件事從始至終難度穩定,如考取教師資格證這件事對某人來說一直很難或一直很簡單;再次工作難度是不可控的,並不能根據個人意願隨意降低工作的客觀難度。

  5.運氣是外部的、不穩定的、不可控的因素。首先運氣是個體的外部因素;其次運氣是不穩定的,時好時壞;再次運氣是不收個人控制的,不能由個人決定運氣的好壞。

  6.外界狀況是外部的、不穩定的、不可控的因素。首先外界狀況是個體的外部因素;其次外界狀況是不穩定的,會隨著外界的物理條件、人為因素等發生變化;再次外界狀況不受個人的控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屬於不可控因素。

  三、歸因指導

  一個總是失敗並把失敗歸因於內部的、穩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學生會形成一種習得性無助的自我感覺。習得性無助感是當個體感到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會對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產生影響時所體驗到的抑鬱狀態。也就是對自己失去信心,認為自己在這一方面不會產生什麼改變,進而可能會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例如當學生每次都把自己語文考試不及格歸為是自己能力有限、智力低下的話,久而久之就會認為自己學不好語文,進而可能會放棄學習語文。根據歸因理論,學生將成敗歸因於努力會比歸因於能力產生更強烈的情緒體驗。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歸因時,應儘量少從能力上進行歸因,而多從努力上指導學生歸因。因為從努力上進行歸因,有利於學生日後更加努力的學習。當考試失敗時,歸因於努力不夠,下次會更加努力;考試成功時,歸因於努力,下次同樣會更加努力。

  總之,希望大家在複習教師資格考試時,能夠放平心態,勤奮學習,積極備考,做到知己知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