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中,為什麼瓦刺很容易就放回朱祁鎮?

縹緲峰下一粒沙


準確的來說瓦剌並不是在土木堡之變中將大明皇帝朱祁鎮放回來的,而是在土木堡之變一年後才將朱祁鎮放了回來,期間還經歷了一次北京保衛戰!那麼按理說瓦剌抓住了朱祁鎮,可以拿他做很多文章,為什麼還要將他放回來呢?今天小祁就來為大家分析一下土木堡之變前後的事情!


(明英宗朱祁鎮畫像)

變味的朝貢

話說自成祖朱棣征服瓦剌以後,瓦剌一直是要到北京來朝貢的。但是到了瓦剌領袖也先的時候,他在朝貢上動起了心思。

因為按照規則,中原王朝在接受朝貢時,往往會以更加豐厚的禮品回贈朝貢者,以顯示天朝上邦之禮儀,而且這個回贈往往是按人頭算的,也就是來多少人就要按照人頭回贈多少!於是也先就不斷增加朝貢的人數,同時還虛報人數,以獲得更多的財物,這引起了明朝的不滿,尤其是當時掌權的大太監王振,他堅持按照禮部實際報上來的人數回贈禮品,這同樣又引起了也先的不滿。


(也先影視形象)

於是也先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帶領著被他恩威利誘的蒙古各部兵馬分幾路大舉入侵明朝。

土木堡之變

在這種情況下,年輕氣盛的朱祁鎮和渴望證明自己的大太監王振不謀而合,於是又一次御駕親征開始了。

公元1449年七月十六日,朱祁鎮命其弟朱祁鈺監國,自己則親率文武百官和25萬大軍親征瓦剌!因為朱祁鎮寵信王振,因此軍政大權皆由王振專斷,同時幾十萬大軍居然只帶了一個月的口糧,可以說這場親征就像兒戲一樣,也註定了從一開始就是失敗的!


(土木堡之變行軍路線圖)

幾十萬大軍走了半個月才到大同,結果剛到鎮守太監就報告說瓦剌已經做好了準備,後來又聽說前線慘敗,王振於是決定撤兵。明軍如果能夠儘快的返回則就能當到大同旅遊了,結果王振突發奇想,想要朱祁鎮到他的家鄉蔚州巡幸。然後剛要到蔚州,王振又想到這麼多大軍經過他的家鄉一定會破壞當地的莊稼,於是大軍再次改道。就這樣折騰來折騰去,20多萬大軍早已是疲憊不堪!

大軍行至土木堡以後,王振選擇高地紮營,十五里以外才有水源,結果被瓦剌軍佔據。士兵飢渴難耐,於是掘地取水,結果挖井二丈都沒有見到水,而瓦剌軍則在不知不覺間已經將土木堡包圍起來!


(王振影視形象)

也先沒有選擇強攻,而是主動遣使詐和。朱祁鎮和王振居然沒有懷疑,王振隨即下令移營取水,。早已飢渴難耐的士兵蜂擁至河邊喝水,整個軍隊早已亂作一團,而這正是瓦剌軍所等待的良機!倉促作戰的明軍迅速被擊潰,最終有三分之一的人戰死,隨行伴駕的大臣幾乎全部在混戰中被殺,朱祁鎮則被瓦剌軍俘虜!

北京保衛戰

俘虜朱祁鎮對於也先來說估計就是最大的驚喜了,因為挾持著大明皇帝即使不能陷關奪城,也能勒索不少的財物!有了朱祁鎮這張王牌,他恢復往日蒙古帝國的美夢似乎都能成真了!

但是事實確和也先的設想大相徑庭!也先以送回朱祁鎮為由要求明軍打開城門,結果被明軍守將嚴詞拒絕!原來大明為了防止瓦剌以朱祁鎮為人質要挾大明,於是兵部侍郎于謙等大臣奏請孫太后改立郕王朱祁鈺為帝,而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就這樣,遠在塞外的朱祁鎮成為了太上皇,而本來從沒想過登基稱帝的朱祁鈺就成為了大明王朝的第七任皇帝!


(景泰帝朱祁鈺影視形象)

要挾大明不成,惱羞成怒的也先於是下令攻打大明,隨後長驅直入直抵大明京師。雖然明軍在土木堡損失慘重,但是在於謙的積極主持下,北京防衛早已做好了準備!

1449年10月11日,瓦剌大軍抵達北京城下,同時挾持著朱祁鎮。瓦剌大軍曾先後攻擊德勝門、西直門和彰義門,但都被同仇敵愾的明軍所擊退。加之天氣轉冷,瓦剌軍於11月8日不得不撤回塞外,就這樣京師保衛戰以明軍勝利而告終!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

也先本以為握有朱祁鎮這張王牌會在對明廷的戰爭中佔盡優勢,但沒想到結果卻是損兵折將、大敗而歸,這使得也先不得不重新考慮朱祁鎮的利用價值。


(明英宗朱祁鎮影視形象)

作為一位成熟的政治領袖,也先表現出了他優秀的政治智慧。既然如今的大明從外面來看是鐵板一塊,那麼就想辦法讓明廷從中間開花,而朱祁鎮就是這一枚重要的棋子。

都說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如果將朱祁鎮放回大明,那麼大明就有了兩個皇帝,必然會因此而發生權力鬥爭,那麼此時的瓦剌就可以坐收漁翁之利!

於是在1450年八月初二,在塞外呆了一年之久的朱祁鎮踏上了回鄉之路。八月十五日,朱祁鎮進入東安門,回到了闊別一年之久的北京城。


(民族英雄于謙影視形象)

只是也先再一次失算,朱祁鎮回到北京後就立即被鎖在了南宮中,未能有任何動作。直到七年之後景泰帝朱祁鈺病重,朱祁鎮才在石亨等人的擁護之下發動了政變,史稱奪門之變。但是這場政變僅用一個早晨就完成了,也沒有什麼大的流血事件發生,因此未能達到也先的預期。只是偉大的民族英雄于謙在朱祁鎮復辟以後被以謀逆的罪名冤殺,實在是可惜可嘆!


小祁說歷史


瓦剌首領也先不是蒙元孛兒只斤家族的人 ,當時蒙古韃靼諸部還在孛爾只斤家族手裡,跟瓦剌部是競爭關係。一味同大明開戰只會便宜孛兒只斤家族,明朝方面一直不肯議和甚至另立新君。朱祁鎮繼續留在瓦剌部意義不大,不如放歸大明 引起明朝內亂後再趁火打劫。

【蒙古版三國演義】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北元左翼將領那哈出(木華黎後裔)所統率的二十萬大軍投降明朝。朵顏高地的兀良哈人也歸屬於明朝管轄,明廷在朵顏山一帶設立了以兀良哈部為主的朵顏衛,以往流部為主的泰寧衛和以烏者部為主的福餘衛.三衛兀良哈三衛。

明永樂八年(1410年) ,明成祖親自北伐,先後在斡難河畔和貝爾湖東追擊、擊潰了韃靼可汗本雅失裡和太師阿魯臺兩部。本雅失裡逃亡瓦剌。永樂十一年(1413年)阿魯臺受封和寧王,與瓦剌對立。

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明成祖統兵北征西部蒙古,與瓦剌戰於忽蘭忽失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瓦剌敗嚮明朝內附稱臣。其首領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分受明封為順寧王、賢義王、安樂王。

至此北元蒙古殘部,分裂為蒙古化波斯人阿魯臺統治的韃靼本部、綽羅斯家族統治的瓦剌部和投降明朝的兀良哈部。孛兒只斤家族失去了對蒙古三大部的統治權。

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之子哈爾古楚克的孫子,孛兒只斤•脫脫不花早年和弟弟阿噶多爾濟、滿都魯流落中原,在甘肅放牧。

明宣德八年(1433年) 瓦剌首領脫歡迎立脫脫不花為蒙古岱總汗。

明宣德九年(1434),瓦剌部首領順寧王脫歡襲殺韃靼部首領和寧王阿魯臺,明正統初年又殺賢義、安樂兩王,統一瓦剌和韃靼兩部。

說好的“靖康之變”,怎麼變了】

明正統四年(1439)瓦剌首領脫歡死,子也先嗣,稱太師淮王。同時嚮明朝朝貢稱臣被封為敬順王。

也先繼位後征服女真諸部 ,並經常借朝貢名義,大肆勒索明朝。為了能拿到明朝更多的賞賜, 每當去明朝入貢的時候,脫脫不花和也先主臣二人都派使者前去,明朝朝廷也下發兩份答謝的敕令。

也先拿到明朝賞賜後,變本加厲率軍攻打歸附明朝的哈密衛,將哈密王和太后抓回回到瓦剌。除此之外,也先又和沙州、赤斤蒙古諸衛聯姻以加強實力,收服兀良哈三衛,至此也先徹底統一了蒙古諸部。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也先恩威利誘蒙古諸部,分幾路大舉入侵明朝。蒙古大汗脫脫不花率領兀良哈的兵馬進攻遼東,阿剌知院進攻宣府,圍攻赤城,又派遣其他兵馬進攻甘州,也先親自領兵進攻明朝邊防重鎮大。

明英宗朱祁鎮未等兵力集結完畢 , 就率領京營親軍北上,在鷂兒嶺,中了也先的埋伏,五萬京營騎兵全軍覆沒。

也先以議和的名義麻痺朱祁鎮, 在土木堡突然襲擊明軍大營,俘虜了朱祁鎮。

土木堡之戰後,也先本以為可以像北宋“靖康之變”一樣 ,順利攻克北京 ,復興大元。但沒想到明朝態度強硬拒不議和 ,立朱祁鎮弟弟為皇帝 ,在北京、居庸關先後作戰失利 ,只能裹挾朱祁鎮返回漠北。

明朝土木堡之變後 ,由於于謙、石亨、明代宗吸取了宋朝的教訓 ,堅決抵抗避免了亡國的命運。

【朱祁鎮你這個“燙手山芋”】

也先俘虜朱祁鎮後,以為奇貨可居,時常殺羊、馬,併為明英宗祝酒,對明英宗稽首行君臣之禮

明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再次挾持明英宗到達大同,郭登拒不接納,但是仍然想要奪回明英宗,也先察覺之後退軍。

此時朱祁鎮已經成了燙手的山芋 ,留著也得不到任何好處,還失去了原來明朝的賞賜。

經過元朝一百多年的發展 ,蒙古高原人口暴漲經濟基礎撐起不一個龐大帝國 ,政權建立後只能向南發展,奪取中原漢地來供養蒙古各部,失去明朝的支持重新統一的蒙古帝國經濟困難,面臨分裂的危機。

帝國內部蒙古大汗脫脫不花、阿剌知院甚至也先的弟弟伯顏帖木兒 ,都要求同明朝議和 放回朱祁鎮。一則恢復朝貢貿易得到經濟利益 ,二則利用朱祁鎮和明代宗引起明朝內亂。

朱祁鎮被也先俘虜一年後 ,明代宗派人迎回朱祁鎮 ,朱祁鎮回到北京後被鎖在南宮,整整七年。也先還沒等到明朝內亂 ,瓦剌內部先起禍亂。

景泰二年(1451年),蒙古大汗脫脫不花率先出兵征討也先,也先打敗脫脫不花汗,脫脫不花逃至兀良哈部,被其已休前妻之父沙不丹擒殺。

景泰四年(1453年),也先自稱"天聖大可汗",建號"添元",以次子阿失帖木兒為太師。並遣使致書明朝廷說:"往者元受天命,今已得其位。盡有其國土、人民、傳國玉寶。宜順天道,遣使臣和好,庶兩家共享太平。

兩年後阿剌知院攻打也先,也先被暗殺身亡 ,瓦剌帝國隨之崩潰,分裂為杜爾伯特部和準噶爾部。

明景泰六年,朱祁鎮發起奪門之變 ,重新復位 ,終究還是笑在了也先的後面。


來自邊境之光


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戰中,被蒙古瓦剌俘虜,這在歷史上皇帝被俘的結局,想來很多人都很熟悉。
結合五代十國時期,後晉石重貴、北宋宋徽宗、宋欽宗兩父子被俘的經歷來看,經過一番折辱以後,再行處死,或者終身回不來,一輩子在敵國,但幸運的就是,朱祁鎮不但回來了,而且後來還成功復位,歷代皇帝裡面,能夠成功復位的,實際上也沒有多少個。
英宗能夠被放回來,實際上是諸多巧合湊在一起,意外形成的。
仁宣之治時期,大明王朝對北方蒙古的策略主要是以防守為主,但趁著這個空檔,瓦剌忽然崛起,尤其是在馬哈木死後,脫歡甚至攻殺了韃靼部大汗本雅失裡,而其子也先更是繼承了父祖的榮光,瓦剌在宣德年間的時候,就已經在也先的手中,征服了蒙古各部。
正統十四年七月,也先誘惑各個部落出兵,大舉進攻大明,這一次之所以造成這樣的結果,主要也是因為明朝給的賞賜,由於朝廷沒有給足夠的數目,因而也先進犯大明。也造成了大明歷史上最危險的一次災難。
然而也先實際上的目的是想要賞賜,卻從來沒有想過能夠俘虜明朝皇帝,甚至都沒有打算深入明朝腹地,他只是想要沾些便宜而已,朱祁鎮的到來讓他幾乎措手不及。
也先雖然也想要恢復蒙元帝國的光榮,但他也知道大明王朝的強大,想要回到原來,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此手裡的皇帝就成為了一個燙手的山芋,扔也不是,不扔也不行。
朱祁鎮在瓦剌手中長達一年,一開始他們根本沒有想到處理辦法,只能讓他寫幾封信,要一些金銀財物,一度喜寧給出主意,以皇帝為名,騙大明各個關隘開門。
最危險的一次,是也先計劃繞開北京,一路南下直搗大明王朝舊都南京,好在當時也先考慮到這件事情的風險性,因而作罷。
而且當時大明王朝已經重新立朱祁鈺為皇帝,這樣一來,朱祁鎮能夠被利用的價值也就不大了。
而且也先當時還不是大汗,他所擁立的大汗脫脫不花執意停戰求和,對此也先也心生疲倦,這也是促使朱祁鎮平安回來的契機執意。
另一個原因,朱祁鎮也的確具有特殊的人格魅力,即便是身陷敵營,仍然能得到不少人的幫助,包括也先的弟弟伯顏帖木兒。
最後一個原因,朱祁鎮身上具有大義的名分,畢竟他是宣宗皇帝的嫡長子,擁有無可爭議的身份地位,朱祁鈺不想接朱祁鎮回來,奈何朝臣反對,在低下大臣不屑的努力下,朱祁鎮最終作為太上皇被迎了回來,並有了二次復位的可能。

漫步史書


因為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精銳的京戍部隊全軍覆滅,也先因此無比自負,率領大軍直接進攻北京城,而北京城在明朝重臣于謙的指揮下,打退了也先軍,使得局勢在明朝的控制下,而也先也不敢輕舉妄動了!


向日葵認為有這樣強大的軍事事件的影響下,有以下幾點是瓦刺輕易放回朱祁鎮的原因

第一,瓦刺大汗也先原先想的攻破北京,恢復大元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但是他大大低谷了明廷內部的力量,在於謙和太后的努力之下,南方的軍隊和糧食大大運往北京,加強了京師的戍衛,使得也先計劃落空了,不敢殺朱祁鎮。

第二,也先原先以為可以朱祁鎮可以奇貨可居,可以拿他來要挾明廷,有大大的利用價值,可這一步也先算錯了,隨著朱祁鎮被俘,明廷又立朱祁鎮的弟弟朱祈裕為帝,朱祁鎮的地位就顯得恨尷尬,沒有一點利用價值了。

第三,朱祁鎮在被俘的時候,沒人說話,多虧一個叫袁彬的錦衣衛對他關懷的無微不至,以至於朱祁鎮身體健康,也先覺的留這朱祁鎮浪費糧食,還不如送回去,放在手裡是個燙手的山芋,撈個人情。

第四,明廷內部還有支持朱祁鎮的大臣和宦官在,他們都是朱祁鎮在位時的及得利益者,他們大勢賄賂也先的老婆和親屬們,使得他們在也先耳邊吹耳邊風,所以這邊就放了朱祁鎮。

第五,也先樂於看到兩帝之間的互相政治廝殺,使得明廷內部大亂最好,朱祁鎮和他弟弟果然還是因為皇位博弈起來了,最終朱祁鎮還是坐回了皇位,這是後話。

向日葵總結:

瓦刺輕易放回朱祁鎮這是個典型的政治歷史事件,由多方的政治博弈下的歷史事件產物,


向日葵愛歷史


無他,因為朱祁鎮的背後有一個強大的帝國。

土木堡之變不同意宋朝的靖康之恥,因為對於明朝而言,土木堡之變只不過是一場戰役的失敗,大明當時軍事實力,經濟實力,遠遠不是瓦剌可以比擬的。

但是宋朝不一樣,宋朝的靖康之恥,確實宋朝的恥辱,因為宋朝的軍事實力遠遠不如金國,有道是有槍桿子才有腰桿子。宋朝的槍桿子都不硬朗,那麼腰桿子自然而然的就可想而知了。

同時對於瓦剌來說,朱祁鎮可謂是一張長期的飯票,只要朱祁鎮不死,那麼瓦剌就可以憑藉這張飯票源源不斷的從大明朝廷換取好處,因為他是大明的皇帝。

可惜的是瓦剌的長期飯票夢破碎了。因為此時的朱祁鎮被大明立為了太上皇,於是朱祁鎮便成為了一個廢物。

對於這個結果瓦剌可以說是不甘心的,畢竟自己辛辛苦苦俘獲的敵方皇帝竟然成為了一個吉祥物?

瓦剌當然不甘心自己俘獲的敵方皇帝成為一個吉祥物。於是瓦剌決定用朱祁鎮去騙開城門,

先是宣府後是大同,其結果讓朱祁鎮徹徹底底的成為了一個連吉祥物都不如的人。因為宣府和大同的守軍將領都沒有打開城門,讓瓦剌實現最初的戰略目的,撈上一把。

如果對於一個沒有用的普通人來說,當然是殺掉最好了,不然活著還浪費了瓦剌寶貴的糧食,但是這個人不是普通的人,他是大明王朝曾經的最高領導人。如果殺掉了他,那麼便是與大明正式的結仇了,而且是生生世世不死不休的那種。

如果朱祁鎮活著,那麼瓦剌的地步自然不會與大明到那種不死不休的地步,同時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與大明的友誼,並且還可以擾亂大明的政治,讓太上皇與當朝皇帝打擂臺對於瓦剌來說豈不美哉?當然這個結果還是實現了的。英宗朱祁鎮回到大明便被關了起來,後來通過奪門之變才重新奪得皇位,執掌大明。


歷史原來這麼有趣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土木堡一役,明軍損失慘重,連當時的皇帝朱祁鎮也被瓦剌俘虜了。

瓦剌首領也先看到抓住了朱祁鎮,欣喜若狂,沒想到一場戰鬥,居然抓獲了大明朝的皇帝,簡直是天上掉餡餅了。

也先覺得抓住了朱祁鎮,就等於抓住了打開北京城門的鑰匙。

朱祁鎮倒也是有趣,一點也沒有坐俘虜的頹喪,在瓦剌軍中如魚得水,左右逢源,居然享受的黛玉還不錯。

可是也先帶著朱祁鎮到北京城下的時候,事情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明廷在於謙的帶領下,果斷換了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來當皇帝,而朱祁鎮已經被“太上皇”了。

于謙也正是因為這事,從這時已經註定了自己將來的結局。

瓦剌軍隊並沒帶多少攻城器械,想攻下北京城是不可能的,既然北京城門不肯打開,也先只好帶著朱祁鎮回去了。

朱祁鎮在瓦剌無憂無慮生活了一年多後,也先受不了了,本來蒙古人的生活就不富裕,現在天天好吃好喝供著朱祁鎮,可是這一年來,瓦剌和明廷反覆交涉,一點進展也沒有。

明廷是鐵了心要放棄這位太上皇了,萬般無奈之下,也先就想著噁心一下明廷,給明廷製造一點混亂。

於是,被俘虜一年多以後,朱祁鎮又被送回來了。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這個問題三哥來回答。明代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在河北省懷來縣土木堡,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前來犯邊的瓦剌騎兵,結果遭遇全軍覆沒,朱祁鎮本人被俘,扈從文武大臣陣亡者幾百人,造成明朝開國以來前所未有的危機,史稱“土木堡之變”。一年後,在瓦剌戰事失利、雙方談判議和的背景下,瓦剌首領也先又主動放回了朱祁鎮。

朱祁鎮為什麼沒有像北宋末年的徽宗、欽宗一樣客死他鄉,而是很快順利迴歸明朝?可從以下幾點進行分析。

第一,瓦剌進攻明朝的目的是獲取經濟利益,而不是為了滅亡明朝,所以不能與明朝徹底撕破臉。

明朝建國後,元朝蒙古勢力退居草原,史稱北元。不久,北元瓦解為兀良哈、韃靼、瓦刺三部。洪武、永樂時期,明朝實施積極防禦戰略,北元勢力無法對明構成實質性威脅。14世紀40年代以後,瓦剌部勢力崛起,太師也先逐漸統一了草原,構成明朝巨大的邊防壓力。

當時,明朝的政策是通過與瓦剌的朝貢貿易來維持雙邊關係,而且遵循“薄來厚往”的原則,也就是說瓦剌嚮明朝進貢很少的物資,明朝則賞賜相當於貢品好幾倍的物資作為回報。這也是明朝與周邊藩屬國維持朝貢關係的普遍做法。

最開始的時候,瓦剌貢使不過五人。也先執政以後迅速增至千餘人、二千餘人,正統十三年(1448年),瓦剌所報使臣竟達3598名,其中虛報了一千多名,“禮部驗口給賞,其虛報者皆不與。使回,虜酋愈怒”。

於是,瓦剌以此為藉口分兵四路進攻明朝。此前,雙方由於貢市貿易已經多次發生衝突,這一次瓦剌藉此出兵,其目的還是想逼迫明朝,給予更多的經濟利益。

第二,“土木堡之變”出現明軍大敗、皇帝被俘的結局是偶然事件,並不代表明軍實力弱於瓦剌。

明英宗朱祁鎮政治和軍事經驗都不足,受宦官頭子王振的蠱惑,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倉促親征,而實際掌握此次軍事行動指揮權的王振對作戰也是狗屁不通。扈駕的高官無論資歷、地位都高於王振,卻不得參與機務,一切由王振一個人說了算。

御駕親征的一干人馬抵達宣府,風雨交加,邊關形勢危急,扈駕的大臣們都主張不要繼續冒進,王振大怒,成國公朱勇等“膝行聽命”,尚書王佐、鄺埜罰跪草中,一直到黃昏都不得起身。

到了大同,王振本欲繼續往西北前進,大同鎮守太監郭敬秘密彙報形勢嚴峻,再加上連日來扈從部隊備歷艱辛,途中又受驚嚇,士氣低落。於是,王振才下令回師。

大同總兵郭登建議,從紫荊關撤退最為安全。王振為了顯示衣錦還鄉的榮耀,邀請皇帝到他的家鄉蔚州去看看,走到半途又反悔,擔心大隊人馬蹂躪家鄉,於是改道由宣府回京,浪費了時間,導致瓦剌追兵趕來,全殲後衛部隊,把御駕親征的人馬圍困在土木堡。

在瓦剌鐵騎的衝擊之下,明軍全線崩潰。扈駕的英國公張輔、尚書王佐、鄺埜等幾百名官員戰死,皇帝朱祁鎮被俘。這是王振一手操縱御駕親征的結果。而對於瓦剌部的也先來說, 土木堡之捷是意外的大勝利。

第三,明朝新立皇帝使得瓦剌手中的被俘皇帝失去一定的利用價值,而於謙等大臣領導的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促進了雙方的議和。

朱祁鎮被俘後,其弟郕王朱祁鈺在群臣的擁戴下即帝位,是為景帝,尊朱祁鎮為太上皇。也先俘虜了明英宗朱祁鎮後,以為奇貨可居, 企圖挾持英宗叩關誘城,兵不血刃拿下北京。行至大同,總兵郭登不肯打開關門,派人告知:國家已有君主。

也先的圖謀化作泡影,只能強攻,於十月初包圍北京。兵部尚書于謙早已嚴陣以待,在德勝門外親自督戰,激戰至第五天,死傷慘重的瓦剌軍隊恐怕後路被斷,不得不撤退。

景泰元年(1450年)春, 也先又擾邊。閏正月, 又被大同總兵郭登擊敗。一系列的挫折、失利, 使也先認識到繼續拘留太上皇已無利可圖, 不如主動請和,奉還太上皇以嚮明朝索取一些利益。

景泰元年七月一日, 景帝派禮部右侍郎李實等人前往瓦刺答和, 但並未提出迎還太上皇的要求, 使也先沒有討價還價、勒索土地、金帛的藉口。七月十日,瓦剌首領也先、脫脫不花分別派遣使節前來北京議和,吏部尚書王直建議,再次遣使前往核實情況。都察院都御史楊善一行七月二十七日抵達也先營帳,很快就遣返英宗達成協議。八月十五日,英宗隨楊善到達京城,離上年八月十五日被俘剛好一年時間。

(明景帝)

第四,瓦剌輕易放回英宗,其實含有讓明廷二虎相鬥, 引發內訌的意圖。

瓦剌在送回英宗時,還忘不了對明朝的內部事務挑撥離間。瓦刺知院伯顏帖木兒在英宗臨走時, 屏去左右, 讓譯者對英宗說,“今日天可憐見,皇帝回去, 今日你兄弟在家作了皇帝。皇帝位子是你的,你到了家裡不要怕大小臣宰們……你要你的皇帝位子坐。”

事實上,為了皇位,英宗朱祁鎮和景帝朱祁鈺兄弟兩人正如瓦剌所料,展開了爭奪。先前景帝寫給英宗的信中,曾經坦言:“弟不得已受命主宰天下……大兄到京之日,君位之事,誠如所言,另再籌劃,兄弟之間,無有不可,何分彼此!”但英宗到京後,被景帝幽禁在南宮。

而英宗也自食其言,在景帝患病之際復辟皇位。之前為了早日回到明朝,英宗曾叫李實轉告景帝和文武大臣:“差來迎我,願看守祖宗陵寢,或做百姓也好。”但結果還是在石亨、徐有貞等人的陰謀政變中成功復辟,而曾經力挽狂瀾保衛北京的于謙落了個被斬首、抄家的悲劇下場,令讀史者唏噓不已。



聽三哥說歷史



就好比炒股的時候,你以為你抄底買到了一個停牌重組股票,本來指望這個股復牌後能連續來幾個漲停板,但是你很快就發現復牌後天天跌停,每天都在貶值,你再不賣,這個股就要變成垃圾股了,這時候你咋辦呢?如果稍微有點理性,當然是要割肉離場了。

這就是也先當時的情況。也先能在土木堡之戰中抓到英宗,這是一個很意外的收穫,覺得是天上掉餡兒餅的好事,當然要把他的利用價值最大化。所以一開始也先就帶著英宗去大同,讓英宗當敲門磚,結果發現並不靈,大同還是不給開門,而且明朝很快就另外立了一個皇帝。也先又率軍圍攻北京,結果勒索財物有點收穫,但是攻下北京沒有希望,只能帶著英宗退出長城。


之後,也先就開始和明朝談價錢,主要目的當然還是勒索財物。但是很快他就發現,他在和明朝談價錢還沒成功呢,他的兩個盟友卻和明朝快要達成朝貢協定了。如果他再不把英宗送回去,英宗的利用價值基本上就要歸零了。而且,她還發現,明朝對迎回英宗也並不是太有興趣,景泰帝對也先提出的各種要求很不積極,反而是個別大臣顯得很積極。

明朝確實也有大臣不斷提出要把英宗接回來,但是景泰帝對這件事始終態度冷淡。不僅如此,而且還要把孫太后指定的太子,也就是英宗的兒子廢黜,改立他自己的親兒子位太子。雖然景泰帝業一直在派大臣去個也先談判,但是給的財物並不是太多,多數還是英宗的錢皇后變賣自己的財物給的錢,景泰帝給也先的財物一直在減少。


這種拖拖拉拉的談判持續了一年多,也先發現他的盟友在和明朝談判以後,就更加著急了,主動提出讓明朝趕緊派人來接英宗,但明朝的反應仍然是不冷不熱,不緊不慢,拖拖拉拉。也先也發現英宗的利用價值再持續貶值,再拖下去,明朝連談判可能都不想談了。那樣的話英宗就完全不值錢了。所以也先反而比明朝著急了。

最後把英宗帶回去的大臣再出發的時候,實際上並沒有得到將英宗帶回去的任務,而是他和也先溝通之後,自己擅自做出的決定,其實這是完全違背景泰帝的意思的。所以英宗被帶回去之後,景泰帝對他的態度也不好,大臣不斷勸他,他仍然不願意去朝見英宗。所以說,最後也先把英宗送回去相當於私了,並沒有得到他預期的收益。


蕭武


土木堡之變,可以說是古代、近代以來的一個恥辱事件!

看到這個標題,就讓我想起了一部電視劇,叫《女醫明妃傳》。這部電視劇的情節,就依託於土木堡之變所寫,英宗被俘虜,兄弟兩個反目成仇,他的弟弟朱祁鈺做了皇帝。小雪就帶著大家,來聊聊這個荒唐的一朝兩帝的荒唐事件。

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明君全軍覆沒。在這個事件中,王振起了很大的作用

說起這段歷史,很多人都唏噓不已。年輕的朱祁鎮被宦官蠱惑,御駕親征,結果遭到敵人的進攻,陷入奸計,最後被俘虜。

據史書記載,位於漠北的漠西蒙古(瓦剌),在公元1449年和明軍大戰於土木堡。皇帝朱祁鎮御駕親征,想效仿當年趙恆御駕,結果被俘虜,後來在喇嘛國待了長達十年之久。

而王振,就是這個御駕親征的主意的首先發起者。當時很多大臣都不同意御駕親征,如果皇帝出現意外,誰能負責。但是,朱祁鎮想表現自己的軍事才能,就把這件事定了下來。

要說為啥會發生這場事變,原因有很多,指揮問題是一個原因,重點的原因還有內鬼!

消息傳來,滿朝譁然,但是國不可一日無君,所以,弟弟朱祁鈺受命,臨朝稱帝。這就形成了一朝皇帝在世,弟弟又稱帝的尷尬。

後來,朱祁鎮被放回來之後,被弟弟朱祁鈺軟禁致死。

無利不起早,瓦剌國能夠把朱祁鎮放回來,當然是唯利是圖。放回皇帝,肯定有數不清的真金白銀

正所謂無利不起早,明朝用很多的真金白銀,換回來了自己的皇帝,然而,利慾薰心的朱祁鈺卻沒有把皇位讓給自己的哥哥。

最後,朱祁鎮被軟禁致死。

喇嘛國君想讓朱祁鎮看一下自己國家沒有皇帝以後的情形,其實,並沒有折磨朱祁鎮。朱祁鎮在北國的待遇還不錯,但是,最後還是被自己的親弟弟算計了。

然而,朱祁鎮的兒子最後卻繼承了皇位,可以說足以告慰死去的先皇。

文/小小雪說歷史,本文原創,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小雪歷史微鑑


土木之變亦稱土木堡之變、土木之禍,指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兵敗並且被俘的事變。明朝的這一次遭遇在我看來是極為可笑的,朱祁鈺繼承時的帝國並不像崇禎帝朱由檢繼承時那樣的內憂外患,危機四伏,朱祁鈺繼承時的明朝正是大明國力最強的時期。在經過洪武、永樂、洪煕和宣德四朝的拼搏後,此時的大明國力鼎盛、四海昇平,在朝有三楊輔佐(楊士奇、楊榮、楊溥),在外更有英國公張輔坐鎮(靖難功臣張玉之子,戰功赫赫 一代名將);可就這麼一個強盛的大明卻因為王振一個閹人而導致局面急轉直下。在土木之變中,三十萬大軍慘遭屠殺,隨行的滿朝文武盡皆死於當場,就連皇帝也被瓦剌俘了去。


而當土木之變的噩耗傳至京城時,朝野震動,但最驚悚的就是明英宗朱祁鎮也被俘了去。國不可一日無君,於是百官推舉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出來做了一個臨時執政者,而不久之後朱祁鈺便轉了正,年號景泰,成為了王朝的新一任皇帝。

于謙,一個偉大的人,在任何時代都熠熠生輝的人,京城保衛戰的第一指揮者,危急關頭站出來力挽狂瀾的人,大明的國之柱石。

朱祁鎮、朱祁鈺兄弟倆關係非常的要好,一個做皇帝,另一個好好的做一個富貴王爺,朱祁鈺也從未有過覬覦皇位的心思,朱祁鎮同樣也很疼愛這個弟弟。但是在朱祁鈺頂替他哥哥成為皇帝之後,這一切就都變了,此時的朱祁鈺已經體驗到了權利所帶來的快感,而且是這個國家至高無上的權利,他不像當初想要哥哥平安回來了,他現在想的是朱祁鎮最好死在瓦剌,永遠不要回來。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剌俘虜。為免主少國疑,于謙等大臣勸服孫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帝,次年改元景泰。

朱祁鈺是非常信任於謙的,不僅僅因為于謙是京師保衛戰的最大功臣,也不僅是于謙為官清廉、剛正不阿的原因,還有一點便是于謙是擁護他上位登基做皇帝的主要人物。而且於謙本身就非常賢明,所以對於于謙的建議,朱祁鈺從來都是贊成的,除了一點:“接太上皇朱祁鎮回朝”(朱祁鈺登基後,朱祁鎮便成為了太上皇),而當滿朝文武在朝會上奏接朱祁鎮回朝時,朱祁鈺甚至當場失儀講出以下這番話來:“當初我說不做皇帝,你們非逼著我做皇帝,現在我好不容易坐穩皇位了,你們又要把人接回來。”

即使朱祁鈺很不願意接他哥哥回來,但他一人更明顯無法對抗整個文官集團,更無法抵抗的就是,在這些臣子心中已經紮根的道德禮法。

皇帝死在外面還好說,無非是換一個人做皇帝,但舊皇帝要是沒有死,如果不接回來,豈不是有損禮法和國家體面?

於是朱祁鈺妥協了,但他也留了個心眼,派了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官:給事中李實,臨時封了一個禮部右侍郎的職位就過去了,國書中也並沒有任何提及贖回朱祁鎮的內容,所以當然是啊無功而返。

而朱祁鎮在瓦剌過的也是很不舒服的,整日擔驚受怕,雖然朱祁鎮在做皇帝這一職業上表現的很差勁,但他有一個特殊之處卻是無人能及的,那便是人格魅力。

據說朱祁鎮的人格魅力相當強大,被俘瓦剌後,憑藉自己的人格魅力,朱祁鎮感化了很多人,不管是押守他的瓦剌士兵,還是也先派去監視他的瓦剌老頭,就連也先的弟弟伯顏帖木兒也被其魅力所折服,非常敬重這位被俘帝王,且經常勸也先將朱祁鎮放回去。不過也先想的是放回去也要再撈一筆的想法,於是便派人去大明闡述這一事情,但是令也先沒想到的是朱祁鈺派這麼一個人來戲弄他,不過接下來來的一個人卻是成功的說服可也先。

明朝最強辯手:楊善

楊善,一個名不經傳的小人物,因為一次出使而名留青史。可能朱祁鈺派他去瓦剌時也沒有想到楊善這麼厲害,他可不知道我們的楊大人自詡為三寸不亂之舌,常常將自己與張儀、蘇秦相比。“

其平章昂克問善:「何不以重寶來購?」善曰:「若齎貨來,人謂太師圖利。今不爾,乃見太師仁義,為好男子,垂史策,頌楊萬世。」也先笑稱善。

這段對話的意思就是瓦剌的平章(官位名稱)問楊善為什麼不帶金銀禮物而來,而楊善回答若帶了過來,世人不就都說也先貪圖財物?

然後楊善緊跟著說了一句:“以前不知道太師的威名,今天見到太師,才知道太師有仁有義,是舉世無雙的好男兒,真男子漢也!”

這一番話講的“也先”是開懷大笑,對楊善也是非常的有好感,便同意楊善將朱祁鎮帶回去,反正沒有好處,留著也是浪費糧食,於是朱祁鎮終於得以回到大明。

朱祁鎮能夠安全回到京城的原因就是以下三點:

  1. 于謙等文武大臣的堅持,改變了朱祁鈺接朱祁鎮回朝的心意。
  2. 朱祁鎮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化了身邊所有人。
  3. 最強辯手楊善的口才,才能說服也先放朱祁鎮回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