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歲北大教授夫人斷食結束生命!生前一句話,令所有退休人無眠!


這是一篇關於老年,最靠譜,最科學,最好的文章。


這是一篇關於老年,最靠譜,最科學,最好的文章。

96歲的北京大學著名教授夫人用斷食結束自己的生命,她的晚年心得值得所有人看看!

陳司寇老師,民國時畢業於北京國立大學(現北京大學)。後執教北京101中學,老伴是北大教授趙寶煦。

圖為95歲的陳司寇老師

2015年,記者採訪陳老師時,她95歲。她積累不少可保證晚年身心健康的經驗和心得。

今天知青社區將這份寶貴的心得送給大家。

時間真快啊,你們老三屆學生都快要七十歲了。一般來說,人在七十歲以後是很難過的。

第一是因為病痛:一身患有多種疾病,整天不是這兒疼就是那兒疼。

第二是因為孤獨:人老了活動空間小了,與社會漸漸隔絕了,越來越多地待在家這個狹小空間裡。

因此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憂鬱症。

老人是弱勢群體。身體弱,精神也弱。

在我們院裡(藍旗營,北大清華的家屬院)有很多老人都是如此,可憐兮兮地期待著他人來關懷照顧,變成了弱勢嬰孩。

看到這種情形,我就想,難道人的晚年一定要這樣過嗎?

我今年94歲了,老公(趙寶煦教授)兩年前去世了。我現在一個人生活得很好。

身體健康,頭腦清楚,除了一個每週來兩次的清潔工,生活基本自理。

我不習慣與保姆同居,自己能做的事情就儘量自己做。每週子女們都來看望我,我還要兒子不用每週都來,兩週來一次就行了。他們也忙啊,而且他們的家與我這兒離得太遠了。

我自己平時把時間安排得滿滿的,讀書看報看電視散步做家務,保持著自己不緊不慢的節奏。

我已經準備好了,隨時都可以“走”。我沒有任何遺憾。

現在只求活一天就要生活得有質量,即便明天就走,今天也要活得有質量。

我認為人生有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要有目標。

例如童年時期的目標就是玩,青年是學習,中年是工作養家,老年也要有目標啊,沒有目標的人生特難受!

我從55歲退休到今年94歲,已快40年了。我這些年一直身體很好。我是怎樣做到的呢?

人的健康由三個方面的因素形成,遺傳、鍛鍊和養生和生活習慣。

人到70歲以後是老年,老人都一定要注意學習吸收醫學保健知識。

要看許多書,對於人的人體構造與功能、體育運動、食療、生活習慣、保健按摩、心理健康等都要有比較全面的知識。

有些老年人沒有自己健康上的主心骨,動不動就看醫生,亂吃藥。

其實醫生不過是聽你的陳述。再說各科醫生也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可能掌握你的全面情況。

所以一定要靠自己,而不要盲目依靠醫生。

有些老人一心想依靠什麼名醫,或者什麼靈丹妙藥來保健康,經常跑醫院,頻繁換醫生,換藥物,結果總是失望。

因為他不懂得靠醫生不能獲得健康,關鍵還是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例如我曾經患過皮膚瘙癢症,癢起來鑽心,夜不能寐。去看醫生,只能給些藥膏塗抹,沒有效果。

後來我自己看書,學會了按摩相應的穴位,後來就慢慢地好了。

冷暖痛癢只有自己最清楚,

運動健身只有靠自己堅持,

心理健康也只有靠自己調整。

任何企圖依靠在其他人身上

養老的夢想都要落空。

無論是再好的醫生、

再負責任的保姆、

或是再孝敬的子女,

都不能去靠。

我堅持生活自理,至今自己買菜、做飯、洗碗、散步、自己洗小件內衣。

我當然也累,也不方便,完全可以讓保姆為我做。但是隻要一開始不做,以後就再也做不了了。

我不到萬不得已就不開這個頭。這樣我一直堅持到目前,還是如此。

現在老年人太寂寞,盼望兒女回家看望。國家都有“常回家看看”的法律規定,可是我不需要。

我關心時事政治,對文學、哲學、天文地理、戲劇體育都有興趣。我建立了自己的學習計劃和生活規律,每天忙忙碌碌,心裡很平靜充實。

96歲的北京大學著名教授夫人用斷食結束自己的生命,她的晚年心得值得所有人看看!

陳司寇老師,民國時畢業於北京國立大學(現北京大學)。後執教北京101中學,老伴是北大教授趙寶煦。


96歲北大教授夫人斷食結束生命!生前一句話,令所有退休人無眠!


圖為95歲的陳司寇老師

2015年,記者採訪陳老師時,她95歲。她積累不少可保證晚年身心健康的經驗和心得。


今天知青社區將這份寶貴的心得送給大家。

下文是陳老師自述

時間真快啊,你們老三屆學生都快要七十歲了。一般來說,人在七十歲以後是很難過的。


第一是因為病痛:一身患有多種疾病,整天不是這兒疼就是那兒疼。


第二是因為孤獨:人老了活動空間小了,與社會漸漸隔絕了,越來越多地待在家這個狹小空間裡。


因此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憂鬱症。


老人是弱勢群體。身體弱,精神也弱。


96歲北大教授夫人斷食結束生命!生前一句話,令所有退休人無眠!


在我們院裡(藍旗營,北大清華的家屬院)有很多老人都是如此,可憐兮兮地期待著他人來關懷照顧,變成了弱勢嬰孩。


看到這種情形,我就想,難道人的晚年一定要這樣過嗎?


我今年94歲了,老公(趙寶煦教授)兩年前去世了。我現在一個人生活得很好。


身體健康,頭腦清楚,除了一個每週來兩次的清潔工,生活基本自理。


我不習慣與保姆同居,自己能做的事情就儘量自己做。每週子女們都來看望我,我還要兒子不用每週都來,兩週來一次就行了。他們也忙啊,而且他們的家與我這兒離得太遠了。


我自己平時把時間安排得滿滿的,讀書看報看電視散步做家務,保持著自己不緊不慢的節奏。


我已經準備好了,隨時都可以“走”。我沒有任何遺憾。


現在只求活一天就要生活得有質量,即便明天就走,今天也要活得有質量。


我認為人生有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要有目標。


例如童年時期的目標就是玩,青年是學習,中年是工作養家,老年也要有目標啊,沒有目標的人生特難受!

老年人要有兩個目標


第一目標:儘量減少病痛,過得健康愉快


我從55歲退休到今年94歲,已快40年了。我這些年一直身體很好。我是怎樣做到的呢?


1、知識就是健康,最好的保健醫生是自己


人的健康由三個方面的因素形成,遺傳、鍛鍊和養生和生活習慣。


人到70歲以後是老年,老人都一定要注意學習吸收醫學保健知識。


要看許多書,對於人的人體構造與功能、體育運動、食療、生活習慣、保健按摩、心理健康等都要有比較全面的知識。


有些老年人沒有自己健康上的主心骨,動不動就看醫生,亂吃藥。


其實醫生不過是聽你的陳述。再說各科醫生也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可能掌握你的全面情況。


所以一定要靠自己,而不要盲目依靠醫生。


有些老人一心想依靠什麼名醫,或者什麼靈丹妙藥來保健康,經常跑醫院,頻繁換醫生,換藥物,結果總是失望。


因為他不懂得靠醫生不能獲得健康,關鍵還是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例如我曾經患過皮膚瘙癢症,癢起來鑽心,夜不能寐。去看醫生,只能給些藥膏塗抹,沒有效果。


後來我自己看書,學會了按摩相應的穴位,後來就慢慢地好了。


冷暖痛癢只有自己最清楚,


運動健身只有靠自己堅持,


心理健康也只有靠自己調整。


任何企圖依靠在其他人身上


養老的夢想都要落空。


無論是再好的醫生、


再負責任的保姆、


或是再孝敬的子女,


都不能去靠。


2、要有毅力,要做自己應該做的,而不是隻做自己喜歡做的。


我堅持生活自理,至今自己買菜、做飯、洗碗、散步、自己洗小件內衣。


我當然也累,也不方便,完全可以讓保姆為我做。但是隻要一開始不做,以後就再也做不了了。


我不到萬不得已就不開這個頭。這樣我一直堅持到目前,還是如此。


3、精神上要有境界,文化生活要豐富


現在老年人太寂寞,盼望兒女回家看望。國家都有“常回家看看”的法律規定,可是我不需要。


我關心時事政治,對文學、哲學、天文地理、戲劇體育都有興趣。我建立了自己的學習計劃和生活規律,每天忙忙碌碌,心裡很平靜充實。

你喜歡做什麼就去做,儘量把你的時間安排緊一點,每天都有自己的事情,都有完不成的工作。你就不會感到寂寞了。

我一個人訂了好幾份報紙雜誌,每天不抓緊時間都看不完。看到我欣賞的地方就摘錄下來,或者剪下來,我現在已經積累了好幾大本了,經常翻看,樂在其中。

我還愛看電視劇,看到難過處就跟著放聲哭,高興處就放聲笑。

96歲北大教授夫人斷食結束生命!生前一句話,令所有退休人無眠!


有時還想不通編劇為什麼這麼處理。自己就琢磨,要是我做編劇,我就怎麼處理。我現在還在研讀《易經》,心得也記下了一本。

你看,我平時有這麼多事情要做,這麼多新知識要學,哪裡有時間去寂寞呢?

此外我還有個辦法,就是家裡不要太寂靜。要經常開著電視,就好像總有人與你說話,向你唱歌,你就不會感到孤獨。

我有三個孩子每週都回來看我。我兒子離我挺遠,我不希望他每週都來,就對我女兒說,你跟你哥哥說一下,不用每週都來,打個電話問問就行了。

他後來就兩個禮拜回來一次。我平時過得很充實、愉快,不希望別人來干擾我。

老年人要熱愛生活,關心時事,心胸開闊,心情舒暢。這樣遇到疾病就能頂得住。

第二目標:“走的快一點”

要爭取在人生的最後階段“走得快一點”,既減少自己的痛苦,也儘量避免給他人造成的負擔。

但死生有命,這也可以事在人為嗎?

我認為,要想“走的快一點”,首先要做好“走”的思想準備,該走的時候乾乾脆脆、無牽無掛、了無遺憾。

我來告訴你我的體會:

1、不怕死

其實無論多大年齡都會怕死,死亡總是令人恐懼的,怕臨死前的病痛,怕與親人訣別時的撕心裂肺。誰不怕啊?

可是怕又有什麼用,這是自然規律,只能坦然面對呀。

從70歲時我就想,人活七十古來稀,何況還有許多偶然因素。黃泉路上無長幼,所以活一天就賺一天。

人的生命分為數量和質量。我不在乎數量,而看重質量。只要每天的生活都有質量,什麼時候“走”就順其自然。

不怕死,就必須擁有自己獨立的精神世界,可以超越死亡,享受生期。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就活得自在,活得痛快。解決不好,就終日惶惶不安。

96歲北大教授夫人斷食結束生命!生前一句話,令所有退休人無眠!


我現在就活得很痛快。好多知識學不完的。我從來也不寂寞。

我不喜歡跟街坊鄰里的老太太們聊家長裡短的事。我覺得不如看電視,能得到很多新鮮知識。

我愛看足球、網球、檯球。我是丁俊暉的粉絲。對於國際上的一些新聞我也很關注。這樣我心情很舒暢,對疾病就能頂住。

我前年尿血,在三院檢查發現我左腎上有個腫瘤,可能是癌症,醫生和家屬都主張要做手術切除。

我不同意。我說我已經92歲了,我將來走不一定是因為這個腫瘤。即便是這個原因,動了手術後又會出現其他病。那何必呢?

我就思量,癌症喜歡什麼?它喜歡酸性的東西,不喜歡鹼性的東西。我就不吃酸性的大魚大肉,餓死它!

多吃蔬菜水果,還吃抗癌食品,例如蘑菇、西蘭花等。兩年來沒有任何感覺。

現在我乾脆就不去檢查了,也不管它變大了還是小了,愛怎樣怎樣。

已經兩年了我一直與癌症“和平共處”。

96歲北大教授夫人斷食結束生命!生前一句話,令所有退休人無眠!


現在既沒有什麼感覺,也沒有精神負擔,每天都生活得很充實,很有質量。任何事情只要想得開,就會戰勝它。

當然如果將來真是癌症發作的話,後期會很疼,我就留一筆錢打止痛針。

我對女兒說,將來我昏迷了就不用打了,沒有知覺了還打它幹嘛,”走人”就完了嘛!

中國人連死都不怕,還怕什麼?

精神上只有達到一定境界,才能超越生死。超越了生死,才能放下生死,輕鬆享受有限的生期。

我現在一個人生活,兒女說還是找個保姆陪住吧。否則萬一哪天犯了病都沒有人知道。

我說犯了病又怎樣,無非是拉到醫院搶救唄。搶救過來又怎樣,還不是不死不活地拖著?

人的壽數到了,就要順其自然,犯了病還搶救它幹嘛?

身體功能衰竭了,無疾而終,順其自然,這是福氣呀,你說是不是?

古人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老來不怕死,就活得輕鬆,生活質量就高。我就是懷著這種心態一天一天活過來的。

事實證明越是不怕死,就越是死不了。我現在已經94歲了,而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72歲。哈哈,多活了22年,我覺得自己賺到的已經太多了!

2、不愛錢

許多老人越是到了晚年,越是錙銖必較,把錢摳的緊緊的。他們真是沒想明白呀。

我現在每個月幾千元退休金,根本花不完。所以孩子們來看我,我都自掏腰包請他們吃飯。兒女過六十歲生日,我每人送上一萬元。

我想,自己也就這幾十萬元的存款,等我死了兒女們繼承,他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也不會感激我。

不如現在就拿出來給大家共享,弄個皆大歡喜,何樂而不為呢?哈哈!

3、放下自我

現在很多老人想問題只從自己出發,想來想去總覺得別人對不住自己。

或是領導對不起自己,或是同事對不住自己,或是兒女對自己照顧不周,特別是兒媳婦又如何虧欠了自己。

內心總是不愉快。這又何必呢。

要想得開,就一定要放下自我,換位思維。

你認為自己把兒女撫養大,兒女就應該回報你。兒女都有兒女的事情,哪有那麼多時間陪著你?

回想一下你自己的父母在世時,你又曾去陪伴了多少?照顧了多少?

我從不要求兒女來陪我。我一個人生活的很有規律,說真的,他們來了我還有點嫌打亂了自己的計劃。


96歲北大教授夫人斷食結束生命!生前一句話,令所有退休人無眠!


所以一個人生活是常態,兒女來看你,是驚喜。這樣就不會心懷不滿,常感落寂了。


不要回報,只要奉獻,我養大了兒孫,是我的奉獻。但我不圖兒孫的回報。


我一直以助人為樂,若能幫助他人,我就感到快樂。能給周圍人帶來快樂,我就感到快樂。


一位老師經濟上有困難,我給了她點錢,她向我表示感謝。我說,你甭謝,我這樣做自己高興。


與人的感情要真摯,但不要太纏綿。


我們院裡有位老太太的丈夫去世了,她長期一直放不下,總是悲悲切切的。


愛情深厚可以理解,但總不能整日淚水洗面,多愁善感,去當林黛玉呀。


兒女也一樣,我愛他們,當然捨不得分離。但是既然分離是不可避免的,我就不願意他們將來被悲傷所累,所以現在就不去和他們太纏綿,不要他們一天到晚總往我這裡跑。


至於孫子輩兒,哈哈,不用我說,人家早就想也不想了!這是人類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嘛。


總之只有放下自我,


才能戰勝死亡,


充分享受生期。


至於身後之事,


兒孫自有兒孫福,


不是我應該費心去想的!


96歲北大教授夫人斷食結束生命!生前一句話,令所有退休人無眠!


聽陳老師一席談,如醍醐灌頂。她那冷靜與深邃的理性令我深深折服。她那徹悟後的詼諧幽默又令我忍俊不住,時不時地與陳老師一起開懷大笑。


聯想到文革中,我們都親眼見過陳老師所曾經遭遇過的非人待遇和殘酷暴行,多少人因此而積怨積弱積病。


而陳老師卻成功地戰勝了那些摧殘,重建了自己的強健身心,享有了健康長壽的晚年。這樣睿智堅強的老人實在不多見。


臨別時我說:“我們過一段時間再來看您。”


“不用來了,打個電話就行啦!”


陳老師乾脆地說,那口氣像是對自己的子女那樣隨便。這是她留給我的最後一句話。

生命的見證

以下為記者記錄敘述:


2017年4月底,陳老師已經滿了96歲。


這時各種疾病接踵而來。先是腎癌發作,伴隨而來的尿毒症、貧血性腔梗。


加上中間一次跌傷和小中風,身體臟器衰竭得很快。起初生活還能堅持半自理,終於在9月份兩腿發僵,渾身難受,躺在床上不能下地了。


子女們都竭力動員她去醫院住院。可是陳老師一直堅持不去醫院就診,她沒有吃藥,也沒有注射和打點滴,只是堅持自己按摩和做一些腿部練習,希望還能下地步行。


女兒也為她問遍了家庭的醫生朋友,他們都很坦誠地說:“這麼大年紀了,恐怕病情是不可逆的了。”


96歲北大教授夫人斷食結束生命!生前一句話,令所有退休人無眠!


子女為她請了保姆,24小時輪流守護她。而這正是陳老師最不想要的“沒有質量的生活”。


她囑咐女兒:一不要通知學校,二不要通知親友,三不要讓人來探望。


她只希望自己能夠“走”得更快些,儘量不要拖累別人。


她請女兒“幫助”她,女兒難以答應,何況我國的法律也不允許安樂死。於是她果斷地決定以自己的方式來結束生命。


10月17日,陳老師開始斷食。當女兒把精心烹飪的飯食端到她面前時,她推說吃不下,並掩住口不準別人強行餵食。


看著她堅定的眼光,女兒只好含著眼淚把食物端開。由於腎癌開始引起腰部疼痛,她睡覺時總是用雙手抵住腰部,並沒有打止疼針。


18日,陳老師繼續斷食,只飲水。


19日,女兒衝了芝麻糊端到已經餓了三天的媽媽面前。陳老師居然一口氣吃完了。但是當女兒再次把食物端到她面前時,她又堅決拒絕了。


20日,陳老師已經既不吃飯,又不能飲水了。她的頭腦還很清楚,口不能言,就寫下自己的要求,如請人幫她翻身、解手等。


21日,陳老師繼續水米不進。清早尚能在保姆的幫助下起床解手。下午5時13分,陳老師終於耗盡了所有的精力,安詳地合上了眼睛。


聽到陳老師的女兒講述她最後的日子,不禁感到震驚。以斷食的方式來結束生命,這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和多麼堅強的意志啊。


我立即聯想起她的話“要不怕死”,“要爭取走得快一點”。她老人家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她既不拖累別人,也捍衛了自己的尊嚴。

陳老師圓滿地實現了


自己晚年的兩個目標,


陳老師完全的展現了生命的力量。


腦海裡那張親切的笑臉彷彿在說:


“哈哈,我已經賺到太多了,


下面就看你們的啦!”


可敬!趕緊把推薦到微信圈裡吧,讓更多的中老年人受益!

來源:北京八中老三屆同學會新浪博客,作者曹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