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山”之名滋養富饒與生機的阿爾泰山,遊牧文明的庇護所

西北邊陲的阿爾泰山脈,雖然沒有天山的宏偉,沒有崑崙的巍峨。但它卻在世界人類的歷史文化的發展進程中,孕育了世界性語系和中華多民族糅合進化的豐富文化體系,醅釀了眾多民族繁衍生息的法則和遊牧文化。在這裡,阿爾泰山脈多樣的氣候環境、豐富的地理構造,造就了豐繁的物質給予力,成為草原絲綢之路不可忽視的一環,註定了其在遊牧民族歷史進程中的影響力。

以“金山”之名滋養富饒與生機的阿爾泰山,遊牧文明的庇護所

阿爾泰山脈的地理位置圖,位於中國、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蒙古之間,綿延2000多公里。

阿爾泰山,以金山之名孕育絢爛生機

當我們由南向北穿過新疆北部的準噶爾盆地,在“平沙莽莽黃入天”的天際盡頭,會望見一列黑色的山脈漸行漸近,這就是橫亙於中國、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蒙古之間,綿延2000多公里的山脈—阿爾泰山。在蒙古語裡,阿爾泰山意為“金山”,歷來以富金藏寶而聞名

以“金山”之名滋養富饒與生機的阿爾泰山,遊牧文明的庇護所

阿爾泰山除了樺樹林,還有以西伯利亞落葉松、西伯利亞紅松以及雲杉、冷杉等構成的泰加林。是我國西北僅有的

阿爾泰山身處歐亞大陸腹地,這裡遠離大洋,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雖然乾燥寒冷,但因為有著相對獨立的山地環境,因而分佈著豐富而獨特的寒溫帶植被,如廣袤的寒溫帶針葉林、亞高山草甸和山地苔原。山地物種、歐亞草原帶上的物種以及環北極分佈的物種在阿爾泰山交會,所以在阿爾泰山脈,我們能夠看到以西伯利亞落葉松、西伯利亞紅松以及雲杉、冷杉等構成的泰加林。這種寒溫帶與苔原南緣接壤的針葉林,在中國,也只能在東北的大興安嶺北部和新疆的阿爾泰山能夠看到。

以“金山”之名滋養富饒與生機的阿爾泰山,遊牧文明的庇護所

發源於阿爾泰山的額爾齊斯河(國內段)擁有典型的梳狀水系

此外阿爾泰山還發源了我國惟一一條流向北冰洋的河流—額爾齊斯河,全長4248公里,雖然在中國境內僅546公里,流域面積也只有5.7萬平方公里,但是年徑流量卻多達111億立方米;以及灌溉著廣袤的布倫托海草原的烏倫古河、被譽為“準格爾明珠”的烏倫古湖,儘管與額爾齊斯河僅相距2公里,但卻是“相望而不相交”;還有形如彎月,面積為44.78平方公里,最深處達188.5米的中國第一深水湖—喀納斯湖。

以“金山”之名滋養富饒與生機的阿爾泰山,遊牧文明的庇護所

阿爾泰山滋養了充沛的河流、豐美的草原和富饒的山地,是西北的遊牧樂土。

亞歐草原通道賦予的“黃金之路”

正是阿爾泰山滋養了如此的富饒的河流、草原和山地,再配合阿爾泰山脈內部開放能夠南北互通的輪廓,使得阿爾泰山南部草原可以從山脈中間或者東西兩邊跟其餘地區的草原連接形成一體,如通過阿爾泰山西北角與北亞草原連通。不像天山山脈那樣高聳、龐大完全分割了南北,很難實現南北互通,必須要通過東部的吐魯番或者烏什兩個關口。所以最早開通了亞歐草原聯繫的通道,也就是草原絲綢之路的前身,它位於蒙古高原、阿爾泰山和天山山脈組成的亞洲草原東段,是由漠北草原經由阿爾泰山向西延伸的路線。

以“金山”之名滋養富饒與生機的阿爾泰山,遊牧文明的庇護所

草原、綠洲、西南和海上四大絲綢之路路線圖

那是大約在距今三千多年前,亞洲北部草原曾出現大面積乾旱,遊牧部落大規模地南遷和西移,自此開闢了東起西伯利亞的額爾古納河流域,西至中亞、西亞和東歐的亞歐大陸草原交通要道,這條草原路線的東面連接中國,西面則與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臘文明連接。這條通道在阿爾泰山的東面自然地分出南北兩條線路:南路沿阿爾泰山南麓西行,經過哈薩克斯坦的齋桑泊,過烏拉爾山南北草原,進入裡海、黑海北沿岸的南俄草原;北路則是沿阿爾泰山北行,經俄羅斯的阿爾泰地區而後南下與南路會合。

以“金山”之名滋養富饒與生機的阿爾泰山,遊牧文明的庇護所

阿勒泰地區保存著相當多的墓地石人。其中早期石人大約為青銅或早期鐵器時代,距今約三千年。

阿爾泰山正是由於其特定的地理位置、自然資源,以及歷史文化等因素,自古以來就是草原居民遷徙、角逐、逗留的歷史大舞臺,被稱作草原民族文化的搖籃,遺存著豐富的巖畫、鹿石、墓地石人、石堆墓、石圍墓、石棺墓等古代文化遺蹟,印證著這裡人類進化的悠久歷史。阿爾泰山也因這條亞歐草原通道,享有“黃金之路”的美譽。

以“金山”之名滋養富饒與生機的阿爾泰山,遊牧文明的庇護所

每年春季,哈薩克牧民都會沿著千百年不變的古牧道,從庫爾班通古特荒漠的冬牧場向著水草豐美的阿爾泰山前進

富足山水,成就行吟詩人般的遊牧生活

如今儘管亞歐草原通道中樞的角色已經淡去,但阿爾泰山脈滋養的草原繼續承擔著養育一方部族的使命。這些部族就是以哈薩克族為代表的遊牧民族,他們至今都保持著目前在中國乃至世界最長和最完整的遊牧遷徙路線,真正的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

以“金山”之名滋養富饒與生機的阿爾泰山,遊牧文明的庇護所

內蒙古草原的遊牧日漸式微,遊牧逐漸變成了“遊草”,即人畜皆不動,由貨車拉著牧草在草原跑,作為飼養草料

當擁有一望無際典型草原的內蒙古的遊牧日漸式微時,地形複雜、草原面積不如內蒙古的阿爾泰草原還保留著古老的遊牧生活:隨著季節的變換,牧民們在從阿爾泰山到準噶爾盆地的不同海拔高度上,相應地變換著牧場,即轉場。“轉場”在哈薩克語中叫做“闊什霍恩”,其中“闊什”是“搬家”,“霍恩”是“居住”。在內蒙古、青藏牧民大多定居的今天,阿爾泰牧區的人們卻仍保留著這項遊牧傳統。這種轉場好像是千百年來人與自然定下的時間契約,是兩者和諧共處的默契。

以“金山”之名滋養富饒與生機的阿爾泰山,遊牧文明的庇護所

阿爾泰山下的轉場像是千百年來人與自然定下的時間契約,隨季節脈動。

轉場是嚴格按照部落約定和自然生存法則進行,幾乎像永恆的約定。每當季節變換,生活在阿爾泰山的牧民便開始“搬家”,更換牧場:從山前平原的春秋牧場,搬至深山裡的夏牧場,等到氣溫下降,再從高山帶逐級往下遷,以便趕在冬天來臨前,回到河谷低地或沙地周圍溫暖的冬牧場。在整個數百甚至僅千公里的往返遷徙過程中,以家庭為單位平均搬家達到150餘次,設有五個節點即冬牧場、河谷繁育牧場、春秋過度牧場、前山牧場和夏牧場。

以“金山”之名滋養富饒與生機的阿爾泰山,遊牧文明的庇護所

即使世界上所有的遊牧文明消失了,阿爾泰山庇護下的遊牧也不會結束。

牧民們敏銳地踩著季節的節奏,與之周旋、適應,永遠在路上。當東部農業區的人以某處固定的“家”為阡陌世界的核心時,阿爾泰山的牧民卻將“轉場”當做了生活本身,並因此形成了僅有阿爾泰山才有的、行吟詩人般的遊牧生活。他們世世代代生活於此,誰都離不開阿爾泰山,他們的生命與阿爾泰山的山水緊緊聯繫在一起,彼此包容,生生不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