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一些家庭為什麼要起灶臺?

郜素清


農夫論回答;農村為什麼要起灶臺?

農村必須是要起灶臺的!因為灶臺直接關係到一家人的吃喝問題,特別是在上世紀以前的農村。那時候偏遠的山村還沒通電,更別提什麼電磁爐液化氣,一天三頓飯都是灶臺做的。用它很方便點火就著,然後直接往裡塞柴禾就行。還有的可以配個風匣,咣裡咣噹一拉,相當於一臺手動的鼓風機,那灶臺的火就更旺,做起飯來熟的也快。

小時候沒感覺,每天都是大鐵鍋灶臺飯,不過當我們吃慣了液化氣、電磁爐做的飯時,再回頭吃大鐵鍋灶臺熬的粥、大鍋菜時,有種說不出的好吃勁兒,一樣的東西灶臺做的就是好吃。後來從老人們哪得知,鐵鍋做的飯入味,關鍵是用柴火燒出來的,那個不緊不慢溫度,正好能讓飯菜的香味自然地散發出來,所以鐵鍋灶臺飯,比其它爐灶炒出的菜還是蒸的饅頭都要好吃。灶臺好使不好使,跟當初盤的時候有很大的關係,老人們說灶臺也要講究風水,什麼朝向怎麼盤,有很多說法。而且灶堂裡要用麥秸和泥,埵起上下起伏的檁子,我們這邊把它稱作“山”,有了它不僅燒的火旺,而且上面的鍋受熱均勻飯也熟得快,不然火燒的是挺旺,都會順著煙囪跑掉。盤灶臺是個大事,所以不管誰家盤灶臺,一定要找位懂行的師傅。再者,那時農村生產力低下,各種秸杆都會拉到家裡,麥杆玉米杆滿大街堆的都是,應有盡有,最關鍵是不要錢,怎麼燒也不心疼,燒不完就會自然發酵漚成糞,來年作為有機肥上到地裡。

灶臺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用處;那就是取暖了。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把灶臺的煙道和我們睡覺的炕相連,也就是說冒出去的煙讓它從炕下經過,不僅能把飯燒好,而且順帶著把炕都燒熱啦。把灶臺和炕結合在一起,在農村寒冷的冬天,再也不用鑽冰冷的被窩,那個年代,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莫過於此,小夥伴們有同感嗎?小時候睡火炕已經很模糊啦。不過關於灶臺火炕我要說兩句;前兩年我們到葫蘆島去玩,中午躺在朋友家的炕上,根本沒打算睡,聊著聊著就著了,說真心話那種舒服從來沒有過,腰背部都是暖烘烘的,別提多舒坦了!我從來不打呼嚕,這次把呼嚕也扯上啦,後來才知道,人家燒飯的時候就把炕熱上啦。還有睡火炕的地方,腰疼背疼的症狀要遠遠低於其它區域。躺在上面熱滿全身但不會出汗,你說這樣血液循環能不好嗎?這疼那疼肯定少。東北便是一例,有興趣的朋友到東三省時可以體驗。

我家就在河北中部的農村,自打記事家裡就一直用灶臺,而且即便到現在,農村99%的家中都還在用灶臺,用的頻率雖然不高,秸稈也被打碎還於田中,但灶臺依然還保留著,那是農村老百姓的標配。因為灶臺一般都是大鍋(也有小鍋),能做百十人的飯菜,過年過節或是有什麼喜事,來了親戚、招待朋友,幾十人百十來口都是正常的,小鍋肯定做不出來,全要靠灶臺來燒飯,所以農村一定要起灶臺。

灶臺,讓你重溫童年時代的那個味道,表述如有遺漏,請朋友們幫忙補充。謝謝!


農夫論


我是河南人,也是大家知道的中原人,地處河南商丘,從古至今都是使用灶臺,現在老媽做飯也是一樣在用灶臺,使用灶臺不是說沒錢買煤氣,是幾百年來農民日常,我這個年齡在十幾年前大家都應該知道農村一家都是5-8口人大鍋飯一鍋全部搞定😄做灶臺也講究風水,這個我只聽爸媽說過具體怎麼操作不太瞭解,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民我是吃灶臺飯長大的,在很久之前沒有煤氣的時候大家只有樹枝和稻稈玉米杆生火、十幾年前農村到處都是可燃燒的材料,也是隨處可撿,方便快捷、現在很多地鍋飯店的流行、味道確實非常好吃😋目前我家裡還是在用灶臺。這是我對灶臺的瞭解,如果不夠全面還去大家多多指教🙏🙏


找香人


在四川小時猴我們的灶臺一般有兩個大鍋和小個小鍋(梯鍋又名鋁鍋),灶臺一般都會有一頭靠牆,一搬靠牆的鍋我們都是拿來煮豬食,外面的鍋我們是拿來炒菜做飯,中間的鋁鍋就拿來燒開水洗臉水等,現在養豬的人少了,所以很多人家就會只修一個放得下一個鍋得灶臺,目的是為了來人客的時候家裡拿來炒菜做飯等,所以在四川這種喜歡人情來往的地方灶臺是我們必不可少的東西。


用戶55182977241


我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關於灶臺有著很深的感情!記得小時候我們吃的米飯都是媽媽用木蒸桶蒸的飯,那叫一個香啊!現在雖然有些電飯煲也有了那樣的技術,但那用覺得缺了點什麼!後來才知道是柴火燒的靈魂!媽媽的味道!

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農家樂,柴火灶的盛行呢!因為大家都在找尋小時候媽媽的味道!柴火灶就是媽媽的味道!


琴琴姑涼


這個根據農村的環境來的。有的農村燃氣不通,液化氣的話成本高。

像農村柴火多,這樣灶臺每家都會必備的。記得小時候那會,農務不忙的時候,都會去山上弄柴火,這也是農村的一大特色。個人感覺農村的土灶臺做飯特好吃。


鄉野雙響炮


我就是吃著用灶臺做飯而長大的。並且現在父母還一直用灶臺燒飯、炒菜和燒水。在農村,人們建灶臺是有吃究的。首先是請人定吉日、時辰、位置和灶口嚮導,才能動工興建灶臺。

在我們這裡的農村,過去建灶臺一般都是用泥磚來建造的。形狀一般是2小1大三口鍋的長方型灶體。建灶臺時,先確定每口鐵鍋的安放位置,然後按照鐵鍋的直徑大小,將泥磚豎著砌成略小於鐵鍋直徑的圓形灶肚後,把鐵鍋安裝上去,使鐵鍋的最底部與地面的距離在20公分左右。如果距離大,鐵鍋不容易受熱,浪費燃料。最後將整個灶臺的外型砌成長方型狀,外面抹上石灰或水泥沙漿,整個灶臺的建造就算完成了。

建成後的灶臺,用來柴火燒飯、炒菜、熱水。可以節省不少開支,大大地減輕人們的生活壓力。同時,用柴火燒的食物,有一股特別的香味,男女老少都很喜歡食用。直到現在,每當我回農村老家,吃上父母用柴火燒製的飯萊,胃口大開,感覺特別爽。


5781598700416


農村家庭基本都能用上煤氣,電器做飯了,為什麼蓋新房的時候,家裡還要在一樓建一個灶臺呢?起灶臺生火做飯菸灰大,會把新房的頂面和牆面都燻得黑乎乎的,為什麼還沒被淘汰呢?現在外面鐵質的爐灶100多到200多塊錢,辦酒請客用它很方便,而且它還能移動,想在哪兒做飯做菜就搬去哪裡,不會燻黑房間,非常便利,可是農村還是喜歡在家起灶臺,我想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灶神坐鎮家裡的穩

我們這裡流傳這樣一個說法,家裡要有灶神坐鎮,這樣宅基和家族才能穩穩當當的,雖然有些不可信,但是家裡的老人都堅持要建灶臺,即使平時不用灶臺也要有,平時過節拜灶神。

二、節日做點心包粽子,灶臺用著方便

春節要包大粽子,一個至少1斤重,水開後要用小火慢慢煮上一天一夜才好吃,平時的電器煤氣不好控制火候,而用灶臺煮粽子可以用柴火的餘炭散熱,火大火小隻是柴多柴少的問題,人不用每時每刻都盯著,半夜困了可以去睡上一覺,覺醒了再往裡添柴,火不會完全滅掉,非常方便。


曾經用過煤氣煎芝麻餅和餈粑,但是都不太成功,原因就在於火候太難控制了,已經關到最小火了,還是容易煎糊,可是用灶臺煎的就不會,幾根乾草燃起的小火,溫度剛好足夠,每次快要熄火的時候再加幾根乾草,芝麻餅和餈粑都不會被煎黑。

總之,灶臺用著方便。農村裡過年過節不做點“小吃”,那個節日的味道總不夠濃厚,一家人即使大過年的聚在一起,不一起圍著灶臺取暖,家總不能顯得很暖,所以灶臺還是要建的,為了記憶中的那一份溫暖。


農人春香


一方面是燃料決定,因為燒柴火,只有灶臺合適。另一方面,一次燒熟的食物份量大,需要的鍋也只有灶臺才夠滿足分量。

在農村裡依然用著灶柴,畢竟他們已經習慣煙熏火燎的生活,農村地廣物博資源豐富,就地取材,非常方便。

再加上現在環保的原因,地裡的秸稈不允許在地裡燒,農民只有拉回家裡當做飯的柴火。使用煤氣一罐煤氣也得八九十塊,而且用灶臺炒菜做飯都比較香,這是不爭的事實。

用灶臺做飯,經濟實用一舉多得,雖然很辛苦,但可以節約一筆經濟支出。







豫家小張


1.對於一位農村人來說灶臺是太熟悉不過的工具了。這幾年農村的經歷在不斷的變化,和之前相比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經濟發展也是日新月異的變化。

2.筆者小時候的家,家家戶戶都是用土灶臺,比起城裡用燃氣煮出來的食物帶著自己的一股香味,就是叫人心心戀戀著,絕對吃過一次還想吃一回。 3.如今,這樣的灶臺已被天然氣灶給代替了,不過我們仍然可以發現,在一些家庭裡面,就算是有天然氣也不會使用,就喜歡使用這樣的土灶臺,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放著方便的東西不用?要使土灶呢? 4.像一個家庭裡面的人口多,做飯的時候需要一個特別大的鍋才可以。用天然氣灶的話就顯得小了,很顯然這樣的飯量只能讓人口少的使用,所以說這麼小的東西看起來也非常的不現實。 5.還有就是北方到了冬天的時候,非常冷。雖然現在都安上了暖氣,由於屋子沒有城裡的嚴實,這個時候如果在家裡面用柴火燒起了火灶,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讓家裡面變得更加溫暖,而且成本也非常低。




農村的小梅梅


城裡人去過農家樂遊玩的,應該都對柴火飯非常的感興趣吧,而且農村裡面煮飯都是用燒火的灶臺的,比起城裡用燃氣煮出來的食物帶著自己的一股香味,就是叫人心心戀戀著,絕對是吃過一次還想再吃一回的。

在一般的農村家庭中必不可少的東西就是灶臺了,這個在很長一段時間時間養活一家老小的東西,經過幾代人的改良,現在出現在大家眼前的都是最終成品。

雖然南北灶臺存在著差異,但是也有其共同性,比如長長的煙囪,這個就是祖輩們長期生活經驗累積下來之後的發明了,可以有效的將燒火產生的菸灰排出廚房,但是讓農民們沒想到的是這麼一個小小的改良發明,成為了中國詩人們筆下美好意境的代表。

灶臺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就是檯面上的鍋了,可以發現的是,一般人家灶臺上的鍋都會有三個,而且有一個鍋上面的鍋蓋必定是木頭製成的,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也都是長期生活經驗摸索出來的,因為農村家庭一般人口都比較多,都是幾代人共同住在一起,所以每次吃飯的時候,食物都會備上很多,所以會發現農村灶臺上的鍋也是比較大的,而三口鍋,最小的那個用來炒菜,中間大一點的用來煮米飯,這樣在煮飯的時候,炒菜同時進行著,等飯好了,菜也好了。而旁邊那個最大的一般都是要煮很大量的食物或者就是農村專門用來給豬煮食吃的,就是這個最大的鍋上面是蓋著木質的鍋蓋,因為市場一般也沒有這麼大的鍋蓋,必須定製的了。

而最常用到的就是最小的那個鍋和中間那個煮飯的鍋了,日常吃的三餐基本上都是從這兩口鍋中出來的,到冬天的時候,農家基本很少把菜裝到盤子裡盛出來,因為天氣太冷了,不一會才就會涼了,所以冬天的時候可以經常看見農戶們一家子圍在灶臺旁吃飯,下面留有一點炭火控制溫度。

在年底農家殺年豬的時候,那口最大的鍋也就發揮了作用,因為殺年豬都是在自家院子裡弄得,需要大量的熱水,所以這口鍋就是用來燒熱水的,還有就是端午節吃粽子的時候,也是用這口大鍋煮粽子。

而在一些地方還會在灶臺上加一個燒熱水的,下方空出一個槽位,可以放接熱水的熱水瓶,因為做飯的時候,整個灶臺都是熱的,尤其是靠近燒火的地方,所以在哪裡放一個燒水的,等做飯結束,也就燒好了水,有農家中午吃完飯下午就要出去幹活的,這樣可以節約很多的時間,特別的方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