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明明不懂書法,卻偏要覺得自己很懂?這是為什麼?

書法影響力


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智慧超群,在哲學和其他領域都有非常高的建樹,因此他的學生很多,比如柏拉圖。有一次蘇格拉底的一個學生感覺自己的老師真是太聰明瞭,於是他跑向了雅典城的神廟,向當時的雅典神求籤祈問:

在雅典城中,還有比蘇格拉底更為聰明的人嗎?

這位學生得到的結果是否定的,他興奮地跑向老師家,向老師告訴這一喜訊。然而蘇格拉底聽到這個消息之後並不高興,而是帶著這位學生遍訪雅典城中所有的人,和他們辯論。結果辯論了一圈下來,發現好多人確實不如蘇格拉底聰明,基本上都會被他駁倒,而阿波羅的神諭看起來似乎是正確的。

學生得意洋洋,蘇格拉底並不開心,他仍然認為神諭不是正確的。經過了長久的思考後,他得出了自己的結論:

神諭是正確的,也是不正確的。

他對自己的學生說:

太陽神阿波羅之所以說我是聰明的,是因為至少我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我知道自己無知,別人卻連無知都不知道。所以在這個程度上,我是聰明的。但是既然我已經是無知的了,就不能稱之為是完全聰明的,所以我是不聰明的。

後來,西方著名的哲學家福柯將蘇格拉底的這段話總結為蘇格拉底的無知。

其實這段話描述的就是一個非常顯而易見的道理,那就是隨著我們對於一個事物逐漸而又深入的瞭解,我們就會發現,我們原本所擁有的、對於這個事物非常自信的認識會逐漸的崩塌,實際的情況是:我們一無所知,也就是越學習越無知。

而我們在生活中也會觀察到這樣的現象,很多人覺得他對某一個領域是非常瞭解的,但是實際情況是他了解的並不夠深入,他只是瞭解了一點點皮毛之後,就吹噓自己對這個領域是非常精通的。

然而你還是會被他的自信所感染,會被他那種無知的勇氣所感召,認為他是非常懂這一行的。

比如,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對書法是非常精通的,於是就開始對其他人學習書法的情況進行指指點點,認為你應該這樣或者那樣去寫書法。如果你不按照他這樣或那樣去做,那麼你就學不好書法。

而心理學領域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效應原理,是用來描述這種狀況的,這個心理效應叫 “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 。這個效應是由當時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心理學家戴維鄧寧和自己的研究生賈斯汀克魯格一起搞一項研究。

這項研究的緣起非常有意思,它源於一個非常有趣的社會新聞,當地有一個美國人,他在小學課本里看到了檸檬汁在白紙上可以隱形的知識。由此他斷定檸檬汁可以使事物隱身。所以他在當地的銀行進行搶劫時,臉上塗了檸檬汁。他認為這樣就可以躲避監控,使自己逃過一劫了。

當美國警方抓住它的時候,他非常的震驚,他說:

我已經塗了檸檬汁了,為什麼你們還是能夠抓到我呢?

實際上,他對檸檬汁能夠隱形這件事的理解並不是深刻的。他知道檸檬汁可以隱形,但是他卻不知道檸檬汁能夠隱形的原理,他被他的無知所害了。

因此,戴維·鄧寧和他的研究團隊著手研究了這個狀況,他們發現,越是對於事物一知半解的人,越是能夠顯示出迷之自信。

然而,這項研究的意義和價值並不在於得到這個結論,而是戴維鄧寧在分析這個結果的時候,將知識分為兩個維度:

一個維度是對於具體知識的瞭解和掌握的程度,一個是對於自己掌握和了解這些具體知識的認知程度,也就是自己知不知道自己掌握了多少知識。

他把這兩個維度總結為兩個關係,一個是你在某個領域的技能水平,一個是你對這個技能的自我評估的能力 —— 也就是你對自己的水平跟別人相比是個什麼位置,有沒有一個準確的判斷。

在這個研究中,他發現越是掌握技能水平越差的人,那麼他的自我認知能力也是差的,所以這就會造成他對自己技能水平判斷的誤差,因為他認為自己能夠有比較好的掌握力,而人總是傾向於高估自己的,因此就會讓他們在心中產生一種迷之自信。

而相反的,有一種人,不管他的專業技能是好還是壞,他的認知能力是清楚的,他能夠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並且準確的判斷他的技能水平和其他人相比是如何的。

很多人其實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也是這樣,認為自己對於書法的各個方面,無論是實踐方面還是理論方面,都有非常深入的瞭解。從而對於自己掌握技能水平能力的判斷就會傾向於好的一面。

但實際情況是,他們往往掌握的非常糟糕。

比如,有人會認為:

我的書法水平不好,但是我的認知能力是好的,也就是我能夠非常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水平確實不如別人,因此我的認知能力基本上是正常的。

而所謂對於自己技能水平的認知能力,其實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元認知能力,即對認知的認知。

鄧寧和他的實驗團隊進行了一系列大量的實驗,他們認為,那些能力差的人,自我評估能力也差。這就是“鄧寧-克魯格效應”。

而我們都知道,傾向於高估自己是每個人心理中的“天生自戀”在起作用。沒有自戀,人就無法建立其真正的自我和擁有勇氣。但是勇氣絕對不等於盲目自信、不等於魯莽。而那些被人們常常稱之為魯莽的人,實際上就是在自我認知上有問題。他們沒有辦法覺知自我。

而那些真正像蘇格拉底一樣博學的哲學家、擁有真正智慧的人,他們既在專業領域的知識上有用絕對優勢,同時又對自我有著清晰完整的認知。所以它們往往傾向於低估自己。

那麼這個心理學原理對我們學習書法有什麼啟示呢?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真正要注意的,不是知道我們知道了什麼,而是要常常去思考,自己還有那些東西是不瞭解和清楚的。

一位哲人曾經說過:

只要一個人覺知到自己無知,那麼這就是他開始求知並且走向知道的起點。相反的如果一個人整天想的都是自己知道的東西,那麼他永遠都將處在一種無知的狀態。

因此,正如《黑天鵝》的作者納西姆·塔勒布所說的那樣,人們應該建立一個反向圖書館。一個真正智慧的人,會擁有一個真正有價值的書架,這個書架不是擺放自己讀過的書目,而是要放置一些自己沒讀過的書,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的去提醒自己不要高估自我,永遠保持謙卑。

而我們學習書法也應該如此。建立一個屬於我們自己的反向書法館。只有這樣,才能時刻提醒我們,到底有多少東西、有多少書法家的字帖,是我們從來就沒有學習過的。

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看到,雖然人類有充分的能力和時間去認識到書法藝術的每一個細節、每一種風格、流派,但是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力量都是有限的。從來沒有一個人可以說真正掌握了書法的全部真諦。

所以,不管是王羲之還是顏真卿,是趙孟頫還是董其昌、柳公權,這些書法史上鼎鼎大名的書法家,他們都是微茫的個體。即便他們擁有猶如蘇格拉底一樣的智慧,他們仍然是“無知”的。而之所以他們要比其他書法家更讓們敬佩,是因為他們無知的程度要更淺,而其他人,無知的程度要更深。


松風閣書法日講


郭德綱說過,內行要是和外行去辯論那就是外行,比如我和火箭專家說,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認為得燒柴,最好是煤,煤還得精選煤,水洗煤不好。如果那科學家要是拿正眼看我一眼,那他就輸了!

書法這個都是看上都是寫字,但寫字和寫字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寫一個自己就是藝術品,就是價值千金,有的人看了卻覺得是天書,非得說你這個沒做到橫平豎直,你這個勾不標準,你的怎麼字 一個大一個,一點都不勻稱呢?你寫個篆書,人家非得說,你再寫寫個楷書試試,不會寫楷書哪能叫會寫書法。


你寫的《祭侄稿》,人家非得說你要像人家田英章哪一樣寫才好。你玩得是漢簡,他跟你說,你那筆畫長長短短的,一看就是江湖書法,就是醜書,就是花裡花哨,你這樣不行,你的完全平行,那才是美。


人家搞自己創作,就自己興趣愛好,你非得說書法一定要為人民群眾服務,服務你個大頭鬼,幾個書法家為你這個群眾服務過?你享受過服務麼?你享受得了這個服務麼?人家憑啥給你服務。你要服務可以,得給錢,得你有這個面子。


面對這樣的群眾,書法家要是吐你一臉口水他都輸了,就應該當你不存在。


李藝泓


說話是人類的權利,有些觀點受政治、法律和宗教的限制和禁忌,說了會有人找麻煩,可慎言。其他,無所謂,膚淺是膚淺的通行證,高深是高深的墓誌銘,每個人的觀點都來自於自己的經歷和認知,是所有的事物的一部分,正面的和負面的都豐富著這個世界。。當然,觀點之爭、各種論戰必不可少,對於無法窮盡的世界,我們都是盲人,我們看到的只是這個世界的局部,說出來這個世界的認知版圖就豐富了一分。開放一些開闊一些,說你的認知。關於書法,有保守派,有改革派、有先鋒派,誰對呢?不是貼個標籤就可以的,書法藝術的發展軌跡是各種認知的合力作用,筆法和結體的爭論、碑學與帖學的爭論、執筆手法的爭論、傳承和創新的爭論,從來就沒斷過,每個時段都不一樣,每一種認知都有成功的大家,都用他們天才的實踐豐富了書法藝術,即便不能成為可延續的,也是豐富了書法藝術的可能性,這是必須的必要的不可或缺的。爭論罷,不爭論不活躍不能讓書法的認知和實踐充分攪拌,於書法無益。


合心妙造


觀書法者,下者觀形,中者觀氣,上者觀心。

書法從來不會遠離大眾,如果是,證明書法就是戲臺子,自娛自樂,自鳴得意,自造孤車,自取滅亡。

所以,有人說,撤掉中書協。因為現在離真正的書法越來越遠。

什麼是真正的書法,源於自我內心思想情感的技法積澱與形象表達。

成天戴著顏體王體面具,舞弄幾個字,就成了書法?錯,這不是書法,這是字法,或者是字技。

拿王體顏體啟功體,抄幾首詩,說“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書法嗎?不是,就是寫寫字,儘管字好看,愉悅的只能是眼球。

原因簡單:這些王體顏體啟功體,有精氣神,但字體的背後,無“楊柳岸曉風殘月”的真實靈魂。

無靈魂的“書法”還能叫書法嗎?就是技術罷了,就是搬運工罷了,就是工匠罷了。絕對與藝術無關。

自我的真實在哪裡?

無數書法愛好者,包括書法家,學著學著,練著練著,搬著搬著,拌著拌著,舞著舞著,吹著吹著,把自己弄丟了。

當然,這不僅是個人的錯。唐太宗以來1400年形成的書法認知與書法基因無法一下子轉換。

自唐朝科舉書法取士以來,書法進行分工(形意分離),書法成為一種技術工種,導致歐柳字匠的出現,重形輕意。到了宋朝,宋人尚意,算是尋到實質。

及至明清,一代不如一代,只在風格拌和上下功夫,加點金石、篆意等。形是不同了,自我“得意忘象”丟了。

希臘神廟“認識你自己”的箴言,有警醒意義。

怎麼認識,自己去尋找,別人無法替代。



urna風之度0


藝無止境,人們在學習中進步,由於學習中理解的深淺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對自己的定位不同,人與人的悟性不同,形成的觀點也不同,歸根結底都是在學習中,高看低的時候很清楚,低看高時自以為看清了,其實不然,再過若干年後,當他理解了回過頭來才會明白過去原來那麼膚淺,我就是這樣的一種人,在別人看來,是不知道天高地厚。下面是我女兒寫的敬請大家扶正,謝謝。








張完平972


這是一個審美的的問題,每一個人的審美水平不一樣,對於一件作品的看法也不一樣,但是它們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因為他的欣賞水平只能讓他看到這個層次,在這個層次上他覺得他是懂書法的,實際上他可能對於書法一竅不通,甚至沒有了解和學習過書法,完全憑藉自己的主觀判斷。

其實產生這種觀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普遍的人認為書法就是寫字,這個認識本身就是錯誤的,書法的基礎是寫字,但又不僅僅是寫字,它是一門藝術,就像我們不能說相聲是說話,大家都會說話,為什麼很多人跑去德雲社花錢買票看人家說話呢。我們也不能說畫畫就是塗顏料,畫畫需要塗顏料,但又不僅僅塗顏料,這些認識是低級的,要擺脫這種低級的認識。

如果一個人的認識和審美停留在書法就是寫字這個層面,那麼一個書法家寫的字他不認識,或者超出了他的審美認識範圍,他就會覺得人家寫的不好。

而一個平時不練習書法的人他的認知水平有多高呢,隨便一個練了幾年書法的人寫出來的作品就會遠遠超越他的審美認知,其實不是人家寫的不好,只是自己不懂而已。

自己不懂卻不知道,覺得自己很懂,我認為我很懂,那就不好了,就會出現題主所說的情況,這種人的認知和審美也不會有什麼進步和提高,因為他不覺得自己有問題。

只有那些不斷學習的人,自己的認知和什麼才會不斷的提高,才會越來越發現自己的無知,才會不斷的取得進步。

越學習越覺得自己無知。


不二齋


明明不懂書法,又覺得自己很懂。據筆者觀察大約有三種情形:

一是附庸風雅之輩。不懂裝懂,一開口便鬧笑話。此類人大多分不清寫字與書法的差別,以為把字寫得工整,寫得橫平豎直,字字漂亮,工穩如正楷,就大呼好,並且容不得其它書體、流派。視其它書體、流派為“醜書”。

二是自己也寫字,但不得法。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自我感覺良好。此類多數集中在老年大學學員與老幹部之中。

三類是準專業書法家,以此為職業,書法有承師,也臨過經典法帖。因為悟性不高,才情不夠,學養不深,又急於求成,耐不住寂寞。或混跡於書法圈,或行走於書法江湖。大膽大,臉皮厚,會來事。假大空話一套一套的,故弄玄虛,譁眾取寵。此類多數好號稱大師,天下第一人。若遇見圈內懂行的,便灰溜溜地離開,或是裝腔作勢地硬挺等等。不一而足。

附圖:中國書協副主席、江西省書協主席毛國典點評拙作。



湘仔評論


書法,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參與者甚眾,這是好事啊,懂的多的多說一點理論,寫的好的,多發一些作品,這是一種繁榮!我們都是愛書法之人,是同行,一家親,不必厚此薄彼,相互攻擊,有什麼意思?百家爭鳴出真諦!如果就你和我兩個人愛書法還有什麼意思?希望愛書法的人越來越多,書法越來越繁榮……






同甲陌


這個問題是幾千來共性的話題。書法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上至帝王將相,下到平民百姓,以會書者雅和文,而書質被廣大群眾認為有其形即好。實質書法難難在遒力,這個力是隱蔽性特強,不被大多數人所察之,甚至是多半書法家也是知其一…我的結論:你寫多少就能感悟到多少力,其他微乎其微!



沁園春雪155846588


懂和不懂,或者是略懂,每個人的主觀認知水平,其實自己是很難判斷的,每個領域或者各門類藝術,都有自己幾百年或上千年的經驗和藝術探索的共識累積,成為一種規範和法則。作為一個經常在邊上溜達的門外漢,包括我們每個人,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在沒有知識經驗的判斷上,只能是喜歡,或者不喜歡,或者經常用比較直接的語彙評論:好看,真漂亮,好聽,或者是,難看,醜,難聽。專業的藝術不是關起門來自己給自己看的,需有一顆包容的心,作品既然表達給人民群眾欣賞,就要接納他人的評論,電影,音樂,舞蹈等是這樣,書法也應該是如此,允許他人觀後評論,表揚或批評的權利,接受認同與否,作品的創作者,應懷感恩,至於好壞,自己心裡有數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