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故事中,假如武松和秦明對決,勝負會如何?

薛學銘


馬上對決,秦明勝,馬下步戰,武松勝。但是,這兩人都沒打過,即便是找都打過的第三方記錄,秦明與武松也沒有形成連環套的關係,真的還不好比。不過,既然題主提出這個問題,還是儘量的從文本中找找這兩人的武功特點,做一個簡單的比較。

玉環步、鴛鴦腳,媲美“李寧正吊”

施耐庵可能也是一個練家子,對拳腳功夫很是熟悉,對於民間的拳腳較量寫得比較細。馬上對決則相對粗略一點,一般都以回合來見高低,很少講到招式。而且,武松的幾場打鬥,施耐庵給予了特別的寫法,把他的招式都命了名。

醉打蔣門神這回書,武松與蔣門神打架時,施耐庵不厭其詳,做了很細緻的描寫。

說時遲,那時快,武松先把兩個拳頭去蔣門神臉上虛影一影,忽地轉身便走。蔣門神大怒,搶將來,被武松一飛腳踢起,踢中蔣門神小腹上,雙手按了,便蹲下去。武松一踅,踅將過來,那隻右腳早踢起,直飛在蔣門神額角上,踢著正中,望後便倒。武松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這醋缽兒大小拳頭,望蔣門神臉上便打。

這場打鬥與景陽岡打虎時一樣,施耐庵寫得很細,簡直就是現場手記了。不僅寫得詳細,施耐庵還很內行的對武松的招式做了拆解和解說:原來說過的打蔣門神撲手,先把拳頭虛影一影,便轉身,卻先飛起左腳,踢中了,便轉過身來,再飛起右腳。這一撲,有名喚做玉環步,鴛鴦腳。

書中如此解說武功招式,還給取了一個很美妙的名字,很有點像體操比賽的動作命名,比如“李寧正吊”、“楊波跳”之類。這是很大榮譽,也是運動員實力的體現,施耐庵把這樣一份榮譽送給了武松,說明武二郎的拳腳梁山無人能敵。

既然梁山無人能敵,秦明自然也就幹不過武松了,比試拳腳,秦明將被武松毆至吐血。

雪花鑌鐵戒刀反倒降低了武二郎的武功

武松血濺鴛鴦樓,逃亡途中被孫二孃把他打扮成頭陀,從此,武松手中多了一樣器械:一對雪花鑌鐵戒刀。在張青夫婦的指引下,武松前往二龍山投奔魯智深與楊志。在前往二龍山途中,這對剛剛到手的戒刀便開了殺戒。

這便是蜈蚣嶺鬥殺飛天蜈蚣王道人。這場打鬥,與最打蔣門神相比,便顯得極簡單了。但是,這也說明武松身手敏捷,刀法飛快,只用了數十回合便“只一戒刀,那先生的頭,滾落在一邊。”

不過,奇怪的是,自這場戰鬥後,《水滸傳》中再無武松與對手單挑的記錄。到了《徵四寇》中,武松閃電般的擊殺方臘部將貝應夔,才是武松僅有的一次面對面對決斬殺將領的一場戰鬥,也是最能體現武松戰場上步戰能力的一次戰鬥。而斬斷耶律得重馬頭然後將其擊殺,砍斷馬腳一刀取下方貌頭顱等戰績,雖然證實了武二郎的戰鬥力,但卻遠不及力斬貝應夔這一次一對一的正面交手。

武松這回依然是施展了拳腳絕學,以極快的身形、天生的神力,連人帶槍把貝應夔拽下戰馬,然後一刀斬殺。

這場戰鬥要特別注意一個細節,就是當貝應夔挺長槍從城門裡衝出來,武松則揮戒刀往城裡衝,兩人在吊橋上狹路相逢。端的是說時遲,那時快,武松果斷棄了雙刀,閃過馬頭,雙手抓住貝應夔的長槍,一把將敵將拽下馬來。然後,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地上拾起一把戒刀,將貝應夔斬首。

這也是一場描寫極其詳細的一場打鬥,最要命的時刻,武松舍了器械,發揮赤手空拳的絕學,展示了當時天下第一的拳腳功夫。

鬥殺西門慶也是一樣,武松提著腰刀要殺西門慶。西門慶虛晃一招,踢掉了武松的腰刀。沒了器械的武松更是厲害,只一招就把西門慶倒提著扔到街心。

所以,戒刀只是行者的身份道具,並非武松的武功專長。儘管武松的刀術也是精妙,但卻因為這對戒刀而降低了武松的武力指數。因而,若是以單純以器械對決,秦明可以佔得一點上風。

馬上作戰,霹靂火要強於武行者

秦明是五虎大將第三名,與呼延灼、花榮等一流戰將不相上下。此人祖上便是軍官出身,實打實的馬上戰將。

武松自打上了二龍山,便很少出陣與敵手單挑。原因很簡單,施耐庵的筆墨主要集中在馬戰,步戰場面很少呈現。諸如魯智深這樣的超一流戰將,也很善於馬戰,卻被施耐庵劃入步軍行列,《水滸傳》中只有一場與呼延灼的馬戰記錄。武松素不騎馬打架,而且,器械又不是專長,所以,武松很少在兩軍陣前單挑。曾頭市之戰,魯智深、武松攻打東寨門,也是步戰,沒有象呂方、郭盛、秦明那樣出陣廝殺。

如果讓武松騎馬持刀進行對決,則秦明要優於武松。武松不善此道,等於用自己的弱項對戰秦明的強項,可能就要吃虧了。

各展所長,武二郎有機會擒殺秦明

秦明騎馬揮舞狼牙棒,武松馬下揮一對雪花戒刀,雙方各展所長,則勝者極有可能是武二郎。

倘若武松與秦明是敵對雙方,狹路相逢的時候,要命對決,秦明也不一定能夠取勝。武松身手異常敏捷,與山中猛獸對決,在半醉半醒的情況下都能施展迅捷的閃轉騰挪,然後伺機抓住對方的弱點,反劣勢為優勢,打死白獸之王。

斬殺貝應夔,也是證明了這一點。武松棄了器械,馬下奪槍,一擊成功,如此迅速的連續發力,估計貝應夔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倘若秦明與武松一個馬上,一個馬下,武松如斬殺方貌那樣,砍斷秦明的馬腳,則霹靂火被武松的擒殺就大有可能了。以武松的身手,做到這一點是大有機會的,砍馬頭、剁馬腳,武二郎又不是沒幹過。


綠野萍蹤01


我知道題主怎麼想的,題主無非就是想讓武松把秦明撕碎了?好,那邏輯文史姨就告訴你,無論比什麼功夫,武松都絲毫沒有戰勝秦明的可能!

光去臆想誰強誰弱意義不大(雖然我一說秦明贏估計已經有一大堆人在罵我了),我們從原著的角度去分多個層面對二人進行比較。首先,二人對決的方式大致有三種,就是馬戰、步戰、兵器戰,馬戰和兵器戰這個沒什麼懸念,因為武松不是馬軍頭領,且對於兵器的使用也是外行。這樣一來武松想戰勝秦明的唯一可能就是搏擊戰了,可武松的搏擊水平很高嗎?好像施公在原著中為我們展現的更多的是他身上的正義感和糾結心,對於武松武力的描述,都給人一種“愛答不理”的感覺。但武松的拳腳那是相當的華麗,對付一些市井惡霸,武松的拳頭從未留過情,但武松的劣勢在於綠林出身的他沒受過什麼正規訓練,所以格鬥技巧再華麗,遇到科班出身有著紮實基本功的朝廷將領,他的功夫就很難有施展的空間了。

在呼延灼攻打二龍山時,呼延灼分別與魯智深和楊志交手,本來他覺得佔據二龍山的就是一群山野毛賊,但與二人交手過後說了這麼一句話:

怎的那裡走出這兩個來?好生了得!不是綠林中手段!

那麼此時武松在哪?武松雖隨軍出征,但一直沒有上場的機會,可別說是因為施公不想讓武松砍了呼延灼,真正原因是武松壓根就沒有和呼延灼一戰的能力。雖然武松在後期的突襲戰和收割戰中有過砍殺馬軍的記錄,但他為什麼不去迎戰呼延灼呢。

所以,武松的自知之明間接的為三山聚義創造了可能。而呼延灼的一句話也把綠林野路子與正規科班出身的差距拉得很大。

或許還有人認為,秦明是馬軍,步戰一定不行。我且問你,如果想很好的習得馬術,難倒不應該有紮實的地面功夫嗎。所以秦明的地面功夫不會比他的馬上功夫差多少,既然武松沒有打呼延灼的能力,自然也沒有挑戰秦明的可能。

當然,武松在外貌描述以及戲份安排還是完勝秦明的。武松神似天人,一身正氣,而秦明都沒有外貌描寫,窮的只剩一個“萬夫不當”的勇名了。


別總覺得案犯能厲害過特警,真當人民的守護神不能打啊?


邏輯文史游


武松厲害,武松是老江湖,一旦觸動他的利益跟底線的話都是不要命的打法,實戰經驗相當豐富,真要動起真格來、那可是殺人機器。大家看到電視劇最後抓方臘的時候,武松被方臘用三叉戟訂在柱子上的時候、那股狠勁看得冒冷汗😰一點不猶豫就提起刀把自己手臂砍斷、手臂砍斷還要繼續打方臘,而且沒了一支手臂還這麼勇猛,還活捉方臘、縱觀整個水滸我覺得沒有一個人有武松這股狠勁。雖然武松武藝在水滸裡面算不上頂尖、但是在殊死搏鬥上武松認第二,沒人敢認第一。



展翅高飛63145997


武松有著強大的步戰優勢,而秦明從未展示過步戰水平,說不定步戰不行,很容易被步戰高手秒殺。

就算秦明步戰可以,但是武松絕不是沒有智慧的人,而秦明是一個無腦的匹夫之勇。就算單挑不能取勝,武松動點腦筋騙秦明一下還是很容易搞定秦明的。

不要看秦明是五虎將,就很厲害,武功厲害,其他方面是短板。其實秦明很好對付。只要抓住秦明急躁無腦的性格,就算實力不濟,殺死秦明還是很輕鬆的。五虎將中最好對付的就是秦明瞭。


泠朔


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弄清楚施耐庵為什麼沒有把武松的武力值納入常規武力對比體系。


梁山其他的一流戰將,或通過直接對抗,或間接對比,武力強弱都能有個大概的定位。比如盧俊義與五虎,五虎八驃之間,魯智深與五虎八驃之間等等。唯獨找不到武松與這些人的對比,是武松太弱了,還是太強了呢?盧俊義被設定為槍棒武藝第一,武松應該沒有他強,卻是機警第一。武松醉打蔣門神在喝了40碗酒的狀態下使出連環步鴛鴦腿,說明他是真正練武的,就是說很專業。武松打過虎,有人說不過是他抓住老虎的腦花皮,猛揮拳頭而已,卻忽略了他躲閃老虎撲、掀、剪三絕技和進身抓住老虎腦花皮的身手,這種輾轉騰挪的矯健才是他打虎成功的關鍵所在,這也是對他長期刻苦練武的一次宣示。還有一個問題是武松究竟有多大的力量,武松在天王堂前單手把一個三五百斤的石墩扔起一丈多高,又雙手輕鬆接住,駭人吧!有人說太誇張,小說不可能不適度誇張,但是現代大力士蹲舉的重量是多少?將近一千一百斤(547公斤),普通人不一樣要咋舌頭,看來施老爺子描寫武松的力量並沒有完全脫離人類真實。武松與魯智深是水滸中唯二的兩個大力士,書中多次說武松有千百斤的力量,而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時,書中說他有千萬斤的力量,基本就是起重機的模式了,這就有了相當的誇張,總之魯智深力量比武松大。武松的身手卻更敏捷、更快,且快得多。武松還有獨佔鰲頭的機警,這一點在景陽岡、在十字坡、在飛雲浦、在蜈蚣嶺、在與魯智深一起攻打青州和東昌府的戰場上都刻畫的淋漓盡致。這種機警在肉搏中、在戰場上是有巨大作用的,看看武松的戰鬥經歷就知道。除了第一次打虎打折了梢棒,第一次與人生死相搏被西門慶踢掉了單刀,第一次用雙刀被王道人硬挺了十二個回合以外,全部都是秒殺,且看十字坡一招壓住孫二孃,客店裡一招擒住孔亮,徵遼時,武松一戒刀掠斷耶律得重馬頭,使其倒撞下馬,揪住頭髮,一刀取了首級。徵方臘,烏鵲橋下,武松趕上方貌,一刀略斷了馬腳,方貌倒顛將下來,被武松再復一刀砍了。最後是貝應夔,拍馬衝出,面對武松,舉槍就刺,武松拿手抓槍,拉下馬來,乾淨利落一刀結果了貝應夔。這些戰鬥都體現出了武松強大的心理素質,敏銳的洞察力, 敏捷靈活的身手 ,超強的力量和高超的武藝。其中的孔亮的哥哥孔明是跟呼延灼大戰過二十回合的,跟貝應夔同級的鄧元覺可是跟魯智深大戰了五十回合的。

為什麼施耐庵不安排武松與所謂的一流戰將過招呢?且不說耶律得重、方貌和貝應夔就是一流戰將,我考慮施耐庵一是因為太愛惜武松的形象,二是武松具有反抗精神的形象與宋江的招安策略有衝突,自上梁山起,如果還繼續描寫武松的神勇,那反抗與招安的衝突就會越來越激烈,怎麼收場呢?難道讓武松妥協,讓他同流合汙、隨波逐流?所以就只好讓武松隱身了。三是儘管武松是很早認識宋江的人,但武松後來卻不怎麼待見宋江的為人,矛盾還公開化了,自然會被宋江邊緣化,武松也不太積極為宋江賣命,所以選擇消極怠工。

施耐庵用了整整十回的篇幅對武松進行了細緻的描寫,這對惜字如金的施老爺子是不容易的,施老爺子捨得讓這麼一個勇毅神武的打虎英雄形象盡毀,或者泯滅於眾人嗎?我想他也肯定不想讓武松成為秦明、董平之流陪襯的。


東水西原


話說當年108將座次排名,前幾名關勝、秦明、呼延灼鬥士朝廷命官,宋江為了詔安大計,把這些人俸為五虎將,二龍山過來的武松、魯智深、楊志頗為不服,定要與那些五虎將比個高低。

水滸傳裡,那些一流的英雄好漢,基本上都會有戰平的時候,比如楊志、魯智深就跟好多人平手過。

但是武松,他從來沒有過平手的戰績,縱觀武松一生,幾乎全是在橫推,但是你會發現,他橫推的這些人,幾乎都是功夫很差的人。西門慶、蔣門神、張都監、張團練、蜈蚣嶺道士、孔亮(梁山)、耶律得重(大遼)、方貌(方臘部下)等人,而這些人,不巧的是,居然從來沒跟一流高手較量過。

秦明使一條狼牙棒,本是青州指揮司統制,攻打清風山時,因中宋江的計策,被俘後無家可歸,只得歸順。自上梁山後,秦明憑手中狼牙棒,在一系列戰鬥中屢立戰功。大聚義排座次時,在梁山排行第7位,上應“天猛星”。又被封為“馬軍五虎將”第3位。



武松學的是少林功夫,加上在江湖上多年闖蕩,博採眾長,已經不拘泥於某種形式,靈活多變,雖然在梁山的名次不是很靠前,但是實力確實不弱。梁山的五虎將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是有過朝庭命官背景和富豪(盧俊義),武松作為一個沒有背景的江湖人士,肯定不會被勢利的宋江奉為上賓。


整部小說秦明打敗有名有姓將領二十多人,秦明唯一敗績,是二十合輸給史文恭,史文恭實在太強大,梁山除盧俊義打敗史文恭,關勝可能有微弱優勢,其他人包括林沖魯智深,與史文恭戰,基本上輸。至於秦明被方傑所殺,屬對方助手偷襲,不在討論範圍。史文恭與宋江的隊伍相遇,沒說到魯智深武松有欲與史文恭交鋒行為。宋江也沒有指揮步軍頭領戰史文恭的命令,這很好理解,步戰與馬戰比較無優勢。




如果兵器交鋒,武松根本無法秒殺秦明,相反,無論馬步戰,除非武松跑得快過劉翔,否則,秦明狼牙棒對武松戒刀,十多合就砸破武松腦袋。如果大家徒手戰到底,武松贏的概率大,但如果不血戰,秦明可自保。

至於武松打死老虎,也不能肯定武松是梁山徒手第一,魯智深力大,也厲害,燕青相撲也不錯。況且,武松打虎開始也用木棍,只是棍碰樹枝斷了,才被逼用拳頭。如果三個月後武松再遇成年猛虎,武松大概率被咬死。


成都生活30年


我覺著武松會贏,秦明太不是人了,老婆家人因為宋江他們的計謀被殺了,剛開始要死要活的,等宋江說把花榮妹子許配給他,又TM生龍活虎了,還上了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